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与创新如同两条zònghéng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出绚烂的图景,令人sùránqǐjìng。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它让我们(接触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的智慧与精神。创新,是文化的动力,它让我们告别落后与愚昧,bēnfù更为liáokuò的未来。1.借助拼音,把宣传语中的汉字写正确,力求美观。2.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打“√”。3.下面是“昧”的字体演变图,请按照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进行排序。甲骨文()()()()A.小篆B.楷书C.金文D.隶书4.下面是“昧”的字义演变图,宣传语中“愚昧”的“昧”选择正确的解释是()

A.本义为天色将明而未明。B.引申为糊涂,不明白,如“蒙昧”。C.引申为隐藏,如“拾金不昧”。D.引申为冒犯,冒昧,如“昧死”。二、信息匹配(★★★)5.在本次“感受中华文化”活动中,同学们遇到了很多容易写错或读错的字,从以下两组词语中,选出字形或读音错误的一项。(1)A.慈详B.踌躇C.一声不吭D.血泊(pō)()(2)A.疑惑B.喉咙C.出谋画策D.孔君平诣其父(yì)()三、句子训练(★★★)6.在本次文化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的美文美句,请你也选择一个情景,用几句话写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夏日的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7.书法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下图是《颜勤礼碑》的一部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幅作品是隶书。B.这是柳公权写的。C.筋肉丰满,浑厚有力。D.字形稍长,整齐严谨。(★★★)8.在本次文化活动中,同学们想起了那些历经岁月流转,依旧熠熠生辉的人,下列四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诸葛亮神机妙算,三天借得十万支箭。B.刷子李技艺高超,刷墙时,他总是胸有成竹,从不手忙脚乱。C.小嘎子正处于豆蔻年华,摔跤的时候手疾眼快,不单凭力气。D.刘伯承拒绝麻醉,手术时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崭新的床单都被他抓破了。(★★★)9.根据以下描述,联系你的阅读知识判断,这本书是()这本书又名《石头记》,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

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10.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享有盛誉,真是()

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C.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五、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教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材料二】烈烈骄阳,茫茫戈壁,漫漫黄沙,白杨树掩映下的莫高窟矗立在鸣沙山的断崖之上。如潮的人流中,仰视一片土黄色的莫高窟,我被她的气势磅礴所震慑,感受着她的沧桑与神秘。像长长的洞窟一样长长的队伍,我一路跟随讲解员登上了洞窟的通道,仿佛将我带进了那个悠远的、充满神话的传说当中。公元336年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云游到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本意是想找一处栖息之地,突然,乐尊和尚望见三危山上金光闪耀,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壮观奇景。惊艳之余,他目瞪口呆,怔怔地站在那里,周遭没有一丝声息,只有万道霞光笼罩着他。乐尊和尚顿悟了,他预感到这是冥冥之中神的指引,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拐杖,跪在地上,发愿从今往后要四处奔走化缘,在这里筑造洞窟,使她成为道世万年的胜地。此后千年,历经11个朝代,一代代工匠大师筑造洞窟的壮举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此刻,在耳畔,仿佛还传来叮叮当当的斧凿之声。【材料三】

中文名莫高窟

馆藏地点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批准单位国务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主要文物藏经洞、九层楼、飞天壁画等

现存洞窟共735座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时长1天11.读以上材料,完成摘抄笔记,注意书写工整、正确。喜欢的四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的句子:________12.根据材料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敦煌,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莫高窟。()(2)作者引用莫高窟的传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3)莫高窟不仅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世界文化遗产()(4)因为莫高窟文物众多,因此建议游客在莫高窟多玩几天。()13.在敦煌西北的大漠戈壁上,矗立着大名鼎鼎的玉门关,唐代诗人王昌龄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唐代诗人王之涣在表达思乡愁怨时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14.莫高窟的开凿时间从()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

A.秦朝B.十六国C.唐朝D.宋朝15.根据材料,下列关于莫高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建筑、雕塑、壁画结合的立体艺术。B.历经11个朝代,一代代工匠大师筑造洞窟的壮举前赴后继,生生不息。C.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三危山。D.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①古人称筷子为“箸(zhù)”,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②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用筷历史有3000多年。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长20.3厘米,直径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明了。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形体有方有圆,与今日用筷相比要略细一些,其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箸,其无菜者不用箸。”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妨碍使用。⑤筷子的制作质地也有不同。筷子通常以竹、木为制作材料,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竺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真是很美。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16.阅读全文,将下面的导图按顺序补充完整。(填序号)名称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制作质地B.历史悠久C.器形变化D.文化内涵17.阅读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句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2)运用句中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18.文中第⑥自然段“借筷喻人”,把筷子比作了两种人,我们可以借筷子来赞扬这两种人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19.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整体圆柱形,长24厘米,属春秋晚期。()(2)古代的筷子长度固定为20厘米,直径都在0.4厘米左右。()(3)古代筷子的制作质地以竹、木为主,也有铜、玉、骨、银等其他材质。()20.唐玄宗李隆基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是为了表彰他()

A.厨艺高超B.秉性耿直C.善于理财六、书面表达(★★★★★)21.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题目一:请你回忆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