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凝试题带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血凝仪检测的主要物质是()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凝血因子答案:D2.以下哪种是常用的血凝仪检测方法()A.比浊法B.比色法C.荧光法D.以上都是答案:D3.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常见于()A.血栓形成B.肝硬化C.急性感染D.以上都对答案:B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主要见于()A.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B.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C.共同凝血途径异常D.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答案:A5.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A.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B.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C.共同凝血系统功能D.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答案:B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计算公式与以下哪个因素有关()A.PT实测值B.PT正常对照值C.ISI(国际敏感指数)D.以上都是答案:D7.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常见于()A.原发性纤溶亢进B.继发性纤溶亢进C.血栓形成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8.血浆D-二聚体升高对以下哪种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A.深静脉血栓形成B.肺栓塞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以上都是答案:D9.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参与凝血过程的()A.钙离子B.维生素KC.铁离子D.组织因子答案:C10.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ⅢB.因子ⅫC.因子ⅦD.因子Ⅹ答案:B11.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ⅢB.因子ⅫC.因子ⅦD.因子Ⅹ答案:A12.共同凝血途径的关键因子是()A.因子ⅩB.因子ⅤC.因子ⅡD.以上都是答案:D13.凝血酶原是由以下哪个器官合成的()A.肝脏B.肾脏C.脾脏D.心脏答案:A14.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不包括()A.因子ⅡB.因子ⅦC.因子ⅨD.因子Ⅴ答案:D15.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PT缩短()A.口服抗凝剂B.维生素K缺乏C.血液高凝状态D.纤溶亢进答案:C16.APTT检测时,加入的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是()A.提供凝血因子激活的表面B.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C.模拟内源性凝血过程D.以上都是答案:A17.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的参考值范围是()A.2-4g/LB.4-6g/LC.6-8g/LD.8-10g/L答案:A18.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减低常见于()A.血友病AB.血友病BC.血管性血友病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A19.以下哪种检测可用于监测肝素治疗的效果()A.PTB.APTTC.FDPD.D-二聚体答案:B20.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提供磷脂表面B.释放凝血因子C.促进纤维蛋白形成D.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血凝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A.精密度B.准确性C.线性范围D.检测速度答案:ABCD2.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有()A.因子ⅢB.因子ⅦC.因子ⅩD.因子Ⅴ答案:ABC3.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可见于()A.急性心肌梗死B.糖尿病C.急性感染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答案:ABC4.APTT检测结果延长可见于()A.因子Ⅷ缺乏B.因子Ⅸ缺乏C.因子Ⅺ缺乏D.维生素K缺乏答案:ABC5.PT检测结果缩短可见于()A.血液高凝状态B.口服避孕药C.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答案:ABC6.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包括()A.纤溶酶原B.纤溶酶C.纤溶酶原激活物D.纤溶抑制物答案:ABCD7.血浆D-二聚体升高可见于()A.深静脉血栓形成B.肺栓塞C.急性心肌梗死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答案:ABCD8.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方法有()A.一期法B.二期法C.发色底物法D.免疫比浊法答案:ABC9.影响血凝仪检测结果的因素有()A.标本采集B.试剂质量C.仪器设备D.操作人员答案:ABCD10.以下哪些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A.肝硬化B.尿毒症C.白血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血凝仪只能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不能检测其抗原含量。()答案:×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一定会导致血栓形成。()答案:×3.APTT检测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答案:√4.PT检测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INR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疗效。()答案:√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说明体内有血栓形成。()答案:×6.血浆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特异性。()答案:×7.所有凝血因子都在肝脏合成。()答案:×8.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PT和APTT都延长。()答案:√9.血小板数量减少一定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答案:×10.血凝仪检测结果异常时,一定要重新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答案:×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血凝仪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来反映凝血因子的功能。答案:物理或化学2.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答案:糖蛋白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患者()与正常对照()之比的ISI次方。答案:PT实测值、PT正常对照值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包括X、Y、D、E片段及()二聚体等。答案:D-二聚体5.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答案:特异性6.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因子Ⅻ激活后可依次激活因子Ⅺ、()和因子Ⅹ。答案:因子Ⅸ7.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因子Ⅲ与因子Ⅶa在()存在下形成复合物,激活因子Ⅹ。答案:钙离子8.共同凝血途径中,因子Ⅹa、因子Ⅴa、钙离子和()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答案:磷脂9.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减低常见于(),这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答案:血友病A10.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黏附、聚集、释放和()。答案:促凝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血凝仪检测的主要项目及临床意义。答案:主要项目: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检测、血浆D-二聚体检测等。临床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其异常与血栓形成、出血性疾病等有关。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用于筛查和监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肝素治疗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用于筛查和监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口服抗凝剂治疗等。FDP:增高提示纤溶亢进,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疾病。D-二聚体:升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2.简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的方法及原理。答案:方法:Clauss法和比浊法。原理:Clauss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比浊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纤维蛋白原抗体,使纤维蛋白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比浊原理检测复合物的吸光度,从而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3.简述APTT检测结果异常的常见原因。答案: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因子Ⅷ、Ⅸ、Ⅺ等缺乏,常见于血友病A、血友病B、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等。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治疗、狼疮抗凝物等。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其他少见原因,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4.简述PT检测结果异常的常见原因。答案: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因子Ⅶ缺乏,常见于先天性因子Ⅶ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等。口服抗凝剂治疗,如华法林等。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消耗性凝血疾病。血液高凝状态,如口服避孕药、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等。六、论述题(每题5分,共20分)1.论述血凝仪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答案:临床诊断:帮助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通过检测相关凝血因子活性或含量来明确病因。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升高有助于早期发现。监测肝脏疾病的凝血功能变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鉴别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通过多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临床治疗:监测口服抗凝剂治疗效果,如PT和INR的监测,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监测肝素治疗效果,APTT是常用的监测指标,指导肝素的合理使用。在溶栓治疗中,通过检测凝血指标了解溶栓效果和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监测凝血指标可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止血药物的使用和输血治疗等。2.论述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因素及临床意义。答案:影响因素:生理因素:年龄、妊娠等,老年人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略有升高,妊娠晚期纤维蛋白原可明显升高。病理因素:血栓形成相关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纤维蛋白原含量常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感染时纤维蛋白原可升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长期可导致纤维蛋白原代谢异常,含量升高。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由于合成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被大量消耗,含量降低。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发生密切相关。降低可见于肝脏疾病、DIC等,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3.论述APTT和PT联合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答案:联合检测可全面评估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血友病A主要表现为APTT延长,PT正常;而先天性因子Ⅶ缺乏症主要表现为PT延长,APTT正常。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高凝状态时,APTT和PT可能缩短。监测抗凝治疗效果:口服抗凝剂治疗时,PT和INR是主要监测指标;肝素治疗时,APTT是主要监测指标。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避免过度抗凝或抗凝不足导致的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在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中,联合检测可动态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4.论述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及局限性。答案:应用:血浆D-二聚体升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在临床疑似DVT患者中,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初步筛查指标。若D-二聚体结果正常,可在很大程度上排除DVT,减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对于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如超声检查等,有助于提高DVT的诊断准确性。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用于评估D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猪小弟教案
- 白杨礼赞教教案
- 食品供应链管理标准操作流程
-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材开发
- 健康成长主题演讲稿范文集
- 机动车驾驶员雇佣合同范本
- 英语中考试题完形填空专项训练
- 基于岗位职责的员工培训教材
- 大学生职业实习效果调查及分析报告
- 散文与小说写作命题分析报告
- 第2单元《网络应用》第4框《进行网络交流》课件-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下册)
- 水电站消防培训课件
- 桩基施工的方案
- GB/T 19494.2-2023煤炭机械化采样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
- GSV2.0反恐安全管理手册
- 桥梁承载能力评定
- 边坡稳定性计算书
- WS/T 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 GA/T 1567-2019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 教育个体功能
- 城镇污水处理厂现场核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