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_第1页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_第2页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_第3页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_第4页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利用技术规范》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以下简称CFRTP)因其轻质高强、可熔融加工、耐疲劳等特性,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电设备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随着CFRTP制品使用周期结束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不合格品数量持续增加,其循环利用已成为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制造的关键环节。为规范CFRTP循环利用过程,提升资源回收效率,保障再生材料性能稳定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以热塑性树脂(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等)为基体,连续碳纤维(单丝直径5-12μm,体积分数20%-60%)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废弃物及退役制品的循环利用活动,涵盖收集分类、预处理、分离回收、再制造及应用等全流程。一、术语与定义1.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以连续碳纤维为增强相,热塑性树脂为基体,通过拉挤、缠绕、模压等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碳纤维长度与制品尺寸相当(通常≥100mm)。2.循环利用:对CFRTP废弃物或退役制品进行收集、预处理、分离回收,获得可再利用的碳纤维、热塑性树脂或复合材料再生料,并通过再制造工艺生产新产品的过程。3.热塑性基体再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从CFRTP中分离出的热塑性树脂,经熔融造粒或粉碎后形成的可再加工材料。4.再生连续碳纤维:通过分离工艺从CFRTP中回收的碳纤维,保留原纤维长度(≥原长度的50%)及表面活性,可直接或经表面处理后用于再增强。二、循环利用流程与技术要求(一)收集与分类1.收集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切割余料、流道料)、不合格品(如成型缺陷件),以及服役期满的退役制品(如汽车外饰件、风电叶片梁帽、航空内饰板)。2.分类原则:按基体树脂类型(PP、PA、PPS等)、碳纤维形态(单向布、织物、编织体)、污染物类型(油污、涂层、胶接剂)及杂质含量(金属嵌件、玻璃纤维等异种材料)进行分级。-一级分类:按基体树脂种类单独收集,避免不同树脂混料(如PP基与PA基CFRTP需分箱存放)。-二级分类:按碳纤维形态区分,单向带类、织物类、编织类分别标注,便于后续分离工艺适配。-三级分类:按污染物程度划分,无涂层/低油污(污染物质量占比≤2%)、有涂层/高油污(污染物质量占比>2%),需分别处理。3.收集要求:采用封闭容器或防尘袋存储,避免水分、粉尘污染;存储环境温度≤40℃,相对湿度≤60%;收集周期不超过30天,防止材料吸潮或基体老化。(二)预处理预处理目标是去除杂质、减小体积、暴露界面,为分离回收提供均匀原料。1.拆解与除杂:-含金属嵌件、塑料配件的制品需通过机械拆解(如螺丝刀、液压钳)或加热软化(温度≤基体树脂熔点-20℃)分离,嵌件回收率≥95%。-表面涂层或胶接剂采用物理打磨(砂纸目数≥240目)或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功率50-100W,时间3-5min)去除,涂层残留量≤0.5%(质量分数)。2.破碎与清洗:-破碎设备选用双轴剪切破碎机,刀具间隙≤5mm,破碎后物料尺寸为50-100mm×50-100mm,避免过度粉碎导致碳纤维断裂(碳纤维长度保留率≥90%)。-清洗采用中性水基清洗剂(pH值6-8),超声辅助清洗(频率20-40kHz),清洗温度40-60℃,清洗时间10-15min,清洗后物料含水率≤2%(红外测湿法)。(三)分离与回收分离过程需实现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的高效解离,同时最小化两者的性能损伤。1.热机械分离法(主要适用于无涂层、低杂质CFRTP):-将预处理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长径比≥40:1),在基体树脂熔融温度(T_m)以上30-50℃条件下(如PP基CFRTP设定温度190-220℃),通过螺杆剪切力使基体树脂熔融并与碳纤维分离。-挤出机末端设置多孔模头(孔径3-5mm),熔融树脂经冷却切粒得到再生基体料;分离出的碳纤维通过牵引辊收集,形成连续纤维束(纤维束宽度≤100mm,线密度偏差≤±5%)。-工艺控制:螺杆转速80-120rpm,真空度-0.08--0.06MPa(脱除水分及小分子挥发物),纤维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匹配误差≤±2%。2.热解辅助分离法(适用于含高聚物涂层或胶接剂的CFRTP):-采用间歇式热解炉,物料平铺厚度≤50mm,通入氮气(纯度≥99.9%)作为保护气,升温速率5-10℃/min至热解温度(基体树脂热分解温度+50-80℃,如PA6基CFRTP设定温度450-500℃),保温时间60-120min。-热解过程中,基体树脂及涂层分解为气体(主要成分为烃类、CO₂),经冷凝回收可燃气(热值≥35MJ/m³),剩余固体为再生碳纤维(表面残留碳含量≤2%)。-热解后碳纤维需进行表面活化处理(空气氧化法:温度300-350℃,时间5-10min;或等离子体处理:Ar/O₂混合气体,功率150-200W,时间2-3min),提升与新基体的界面结合力。3.性能控制指标:-再生碳纤维:拉伸强度保留率≥85%(原纤维强度的85%),长度保留率≥70%(原长度的70%),表面氧碳比(O/C)≥0.15(XPS检测)。-再生基体树脂:分子量保留率≥80%(GPC检测),熔体流动速率(MFR)偏差≤±15%(原树脂MFR的±15%),灰分含量≤0.3%(马弗炉灼烧法)。(四)再制造与应用再制造需根据再生材料特性选择适配工艺,确保再生CFRTP性能满足目标制品要求。1.再生料配比设计:-再生碳纤维与新碳纤维可按比例混合(再生纤维占比≤50%),需根据目标强度调整;再生基体树脂与新树脂混合比例≤30%(质量分数),避免因分子量下降导致力学性能显著降低。-加入相容剂(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用于PP基体系),添加量为基体质量的1%-3%,改善碳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2.成型工艺选择:-注塑成型: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小型制件(如汽车支架)。料筒温度设定为基体树脂熔点+30-50℃(如PPS基设定320-350℃),注射压力80-120MPa,保压时间10-20s。需采用长径比≥25:1的注塑机螺杆,减少碳纤维断裂(纤维长度保留率≥60%)。-模压成型:适用于平板或曲面制件(如风电叶片补强板)。将再生纤维织物与基体预浸料层叠,在温度T_m+20-40℃、压力2-5MPa下保压10-15min,冷却速率≤5℃/min,避免制品翘曲。-拉挤成型:适用于连续型材(如建筑补强筋)。再生纤维束通过树脂槽(基体温度T_m+10-20℃)浸渍,牵引速度0.3-0.8m/min,固化模具温度T_m+30-50℃,确保树脂充分渗透(纤维体积分数偏差≤±2%)。3.再生制品性能要求:-拉伸强度:≥原制品性能的70%(如原拉伸强度1200MPa,再生制品≥840MPa)。-弯曲强度:≥原制品性能的75%。-层间剪切强度(ILSS):≥原制品性能的65%(通过表面活化处理可提升至75%以上)。三、质量控制1.原料检测:收集阶段需检测基体树脂类型(红外光谱法)、碳纤维体积分数(灼烧法)、污染物含量(灰分测试),并记录批次信息(编号规则:年份+月份+分类代码+批次号,如202408PP01)。2.过程检测:-预处理后:检测物料尺寸(游标卡尺)、含水率(红外水分仪)、涂层残留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分离后:再生碳纤维检测拉伸强度(单丝强力机)、长度分布(光学显微镜统计)、表面活性(接触角测量);再生基体树脂检测MFR(熔体流动速率仪)、分子量(凝胶渗透色谱)。-再制造后:再生制品检测力学性能(万能试验机)、纤维分布(X射线断层扫描)、孔隙率(密度法)。3.检测频次:每批次原料检测1次,连续生产时每4小时抽检1次过程样品,再生制品每班次抽检3件(或按GB/T2546.1-2006规定的抽样方案执行)。四、环境保护与安全1.污染控制:-废气:热解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处理,排放浓度≤50mg/m³(GB37822-2019);破碎、清洗环节粉尘通过布袋除尘器收集,排放浓度≤10mg/m³(GB16297-1996)。-废水:清洗废水经“中和沉淀+砂滤+反渗透”处理,COD≤50mg/L、SS≤10mg/L(GB8978-1996一级标准),回用于清洗工序(回用率≥80%)。-废渣:热解残渣(主要为碳纤维)全部回收再利用;无法利用的废活性炭、废滤材由有资质单位处置,转移联单保存≥3年。2.安全操作:-热解炉、挤出机等高温设备需设置隔热层(表面温度≤50℃),配备温度超限报警装置;电气设备接地电阻≤4Ω(GB50169-2016)。-操作人员需穿戴耐高温手套(≥300℃)、护目镜(防紫外线)、防尘口罩(N95级);接触化学清洗剂时佩戴耐酸碱手套(丁腈橡胶材质)。-建立安全巡查制度,每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消防设施(灭火器压力≥1.2MPa,消防栓水压≥0.2MPa),每季度开展应急演练(火灾、烫伤等场景)。五、数据记录与追溯1.记录内容:包括收集信息(来源、时间、分类代码)、预处理参数(破碎尺寸、清洗温度)、分离工艺(热解温度、螺杆转速)、检测数据(碳纤维强度、基体MFR)、再制造工艺(注塑压力、模压时间)、制品批次(与原料批次关联)。2.记录形式:采用电子台账(Exc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