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 心理学与社会图片_第1页
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 心理学与社会图片_第2页
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 心理学与社会图片_第3页
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 心理学与社会图片_第4页
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 心理学与社会图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心理学》专业题库——心理学与社会图片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图片2.图片框架效应3.视觉显著性4.媒介形象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社会图片影响个体认知过程的主要机制。2.阐述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如何解释人们对社会图片的理解。3.社会心理学中的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图片如何引发或改变社会态度?4.分析网络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图片传播可能带来的社会心理效应。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广告图片(或请命题提供一张特定图片),运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心理学理论(需明确指出是哪两种理论),对该图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进行深入分析。2.论述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图片(如新闻图片、个人分享的照片、表情包等)在塑造公共舆论、促进社会认同或引发社会冲突方面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心理学机制。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图片:指在社会传播和互动中产生、使用并具有社会意义和影响力的图片,涵盖静态图像(如照片、绘画、广告图)和动态影像(如视频片段),它们不仅是信息载体,也反映和塑造着社会现实、文化观念及个体心理。2.图片框架效应:指不同的图片呈现方式或“框架”能够影响观众对同一事件或议题的理解、解读和评价,即使图片内容本身相似,不同的视觉强调、剪辑或背景设置也可能引导观众形成不同的认知和态度。3.视觉显著性:指图像中某些元素(如颜色、大小、形状、位置、对比度)比其他元素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是视觉系统优先处理信息的基础,在社会图片中,显著性往往被用来突出重点、引导关注或传递特定信息。4.媒介形象:指通过特定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照片、网络图片)呈现的关于特定社会群体、国家、文化或事件的概括性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是简化、选择性和可能带有偏见的,对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二、简答题1.社会图片影响个体认知过程的主要机制:*视觉感知与注意:图片的视觉特性(如颜色、构图、显著性)首先捕捉个体的注意力,影响信息输入。图片的简洁性或复杂性也决定了加工深度。*编码与表征:大脑将图片信息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表征,可能激活相关的图式知识,或形成新的记忆痕迹。图片比文字更易于引发生动、具体的记忆提取。*情绪唤醒:图片能够直接、快速地引发生理和情感反应,特定色调、场景或人物表情等能有效激活情绪系统,影响后续的认知评价。*社会认知与归因:图片中的人物行为、互动、情境设置为个体提供社会线索,用于推断人物特质、动机(归因),并可能触发刻板印象或内隐偏见。*态度形成与改变:通过图片呈现的积极或消极信息、信息框架,可以影响个体对对象(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倾向,符合态度形成理论(如ELAB模型)。2.阐述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如何解释人们对社会图片的理解:*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世界各类事物(如“新闻事件”、“家庭聚餐”、“广告”)的知识结构,即图式。图式包含范畴信息、关系信息和过程信息。*理解社会图片时,个体会激活与图片内容相关的图式。图片提供的视觉线索(如穿着、场景、动作)被用来定位或匹配现有图式。*图式帮助个体快速、自动化地解释图片含义,填充图片中缺失的信息(预测性理解),并对图片信息进行组织、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拥有不同的图式,导致对同一图片产生不同的理解。图片也可能挑战或构建现有的图式。图式激活也可能导致启动效应,影响后续相关信息的处理。3.社会心理学中的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图片如何引发或改变社会态度?*态度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图片与不愉快刺激配对引发厌恶)和观察学习(通过模仿或榜样在图片中的行为/态度)均可塑造态度。操作性条件作用(图片带来的奖赏或惩罚)也能改变态度。*认知评价理论:个体对图片内容(如公平性、道德性)进行主观评价,结合自身信念和价值观,形成或改变态度。*社会认同理论:图片中呈现的群体形象(原型或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认同与偏好,进而影响对相关议题的态度。*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内容角度):媒介(包括图片)通过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如何呈现(图片框架),来影响公众认为哪些议题是重要的,并塑造对这些议题的态度方向。*情感传染理论:图片(尤其是表情、肢体语言)能够传递情感信息,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情绪状态会影响态度判断(如心情好时更倾向于积极评价)。4.分析网络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图片传播可能带来的社会心理效应:*增强真实感与可信度:UGC图片(如个人照片、现场拍摄)因其非专业、非商业的性质,常被认为更真实、更客观,可能增强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但也易被滥用(如伪造)。*促进社会连接与认同:UGC图片(如聚会照、旅行分享、表情包)是维系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形成线上社群和身份认同。*加速信息扩散与舆论形成:简洁、生动、具有情绪感染力的UGC图片易于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快速引发关注,塑造公共舆论,但也可能加速谣言和极端情绪的蔓延。*强化刻板印象与偏见:UGC图片的随意性和选择性可能无意中强化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因为人们倾向于分享和关注符合自身认知或期望的图片。*提升个体表达与自我呈现:UGC图片成为个体表达自我形象、情绪状态和生活态度的舞台,影响自我概念和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引发“图片焦虑”与比较:持续暴露于精心修饰的UGC图片(如美颜自拍、完美旅行照)可能引发个体的社会比较、焦虑感和不满足感。三、论述题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广告图片(或请命题提供一张特定图片),运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心理学理论(需明确指出是哪两种理论),对该图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进行深入分析。*(假设选择的图片:某饮料广告,画面为年轻人在阳光沙滩上欢笑畅饮该饮料)*分析:*理论一: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激活与情感contagion(情感传染)理论*该广告图片激活了与“休闲度假”、“阳光活力”、“社交快乐”相关的认知图式。画面中的阳光沙滩、年轻人群的欢笑、畅饮行为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积极、轻松、愉快的场景图式。*根据情感传染理论,图片所传递的积极情绪氛围(如快乐、放松)能够轻易地被观看者感知和感染。消费者在接触这张图片时,可能会被这种积极情绪所裹挟,将这种愉悦感部分归因于该饮料,从而提升对该饮料的喜爱度。*图片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饮用该饮料后可能体验到的生活状态,简化了消费者的联想过程,使其更容易将产品与积极结果联系起来。*理论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或广告中的名人效应/榜样示范)*(若图片中包含代言明星)如果图片中出现了该品牌的代言人(名人),则利用了社会认同理论或名人效应。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名人的喜爱、崇拜或认同,将其积极形象迁移到品牌上,从而提升对产品的态度。名人作为理想的榜样,暗示了饮用该饮料有助于成为或接近他们所代表的那种理想形象(如成功、时尚、快乐)。*(若图片中是普通年轻人)如果图片是普通年轻人的群像,则更侧重社会认同。图片呈现了目标消费群体(年轻一代)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偏好,满足了他们对同伴群体的认同需求。看到同伴们在享受这款饮料,会强化他们加入群体、模仿同伴行为的动机,从而提升购买意向。*图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共同特征(如年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群体形象,并暗示该产品是群体所推崇的,来影响消费者的归属感和购买决策。*综合分析:该图片通过视觉化的场景和人物,利用认知图式激活引发积极情感,并通过情感传染影响认知评价;同时,可能借助社会认同(名人/同伴效应)或社会规范暗示,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最终目的是提升品牌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2.论述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图片(如新闻图片、个人分享的照片、表情包等)在塑造公共舆论、促进社会认同或引发社会冲突方面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心理学机制。*作用与机制分析:*塑造公共舆论:*议程设置与框架效应: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特定类型的新闻图片(如灾难现场、政治集会、社会不公事件)能够迅速抓住公众注意力,将某些议题置于公共议程的前沿(议程设置)。图片的选择性呈现(裁剪、角度、光影)形成了特定的“框架”,引导受众对事件性质、责任归属、严重程度等形成特定解读,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看法。例如,一张强调“对抗”的图片框架与一张强调“求助”的图片框架会引导受众形成截然不同的舆论。*情绪感染与动员:图片(尤其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人像、场景)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悲伤、愤怒或激昂的图片能够快速传播,点燃公众情绪,形成集体性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动员社会关注、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或行动。表情包(Meme)作为一种简短、幽默、易传播的图片形式,常被用来表达立场、讽刺或动员,其简洁的形式和普遍的情感共鸣使其在舆论塑造中作用突出。*简化认知与标签化:复杂的社会议题往往通过图片被简化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这种简化虽然便于快速传播和理解,但也容易导致受众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见,对相关群体或事件进行标签化,阻碍深入、理性的讨论。*促进社会认同:*构建共同经验与记忆:具有广泛传播度的社会图片(如重大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精彩瞬间、灾难救援场景)能够为大量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视觉经验,形成共享的记忆,增强民族、国家或社群的凝聚力与身份认同。*强化群体边界与内聚力:社交媒体上的图片常常被用于庆祝“我们”的成功或共渡“我们”的难关,通过展示群体成员的合影、共同活动的照片等,强化内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他者”的负面图片可能被用来划清界限,巩固群体认同。*身份展演与认同协商: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生活照片、旅行照、与朋友家人的合影等,是自我呈现和身份展演的重要方式。他人对这些图片的点赞、评论和分享,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群体认同。特定亚文化群体的标志性图片(如Cosplay照片、特定爱好相关图片)则强化了该群体的独特身份认同。*引发社会冲突:*视觉化冲突与煽动:图片能够将抽象的冲突具体化、视觉化。对暴力事件、侵犯行为、不公现象的图片呈现,即使经过处理,也可能煽动受众的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加剧对立情绪,甚至引发网络暴力或线下冲突。*制造与传播谣言与虚假信息: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得虚假或误导性的图片(如伪造的事件现场、恶意P图)容易被制造和传播。这些图片可能基于偏见或政治目的,歪曲事实,挑起群体对立,引发社会冲突。*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