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 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_第1页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 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_第2页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 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_第3页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 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_第4页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 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大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研究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在地转平衡近似下,地转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A)大气垂直运动(B)气压梯度力与科里奥利力的平衡(C)地球自转(D)热力力矩2.以下哪个物理量是表征大气静力稳定性的重要指标?(A)比湿(B)气压(C)位温(D)空气密度3.在气象学中,罗斯贝波的主要特征是:(A)在地面上传播,速度与风相同(B)在平流层传播,振幅随高度增加(C)在对流层低层传播,具有色散特性(D)只存在于静力稳定的大气中4.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式运行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A)初始场生成、物理过程参数化、模式积分、预报验证(B)气压观测、风场分析、温度预报、湿度订正(C)模型坐标转换、网格加密、数据同化、结果可视化(D)热力学方程推导、连续方程应用、运动方程求解、边界条件设定5.用于描述大气中水汽含量概念的是:(A)位温(B)比湿(C)水汽压(D)相对湿度6.大气边界层的高度通常受以下哪个因素主导?(A)大气静力稳定性(B)地表温度(C)地球自转速度(D)大气旋涡活动7.在集合天气预报中,使用集合成员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计算效率(B)提高模式分辨率(C)估计预报不确定性(D)减少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8.地转波动理论主要适用于:(A)惯性振荡的描述(B)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分析(C)大气边界层湍流研究(D)气泡对流的发生机制9.梯度风的概念主要用来解释:(A)地表风场(B)平流层风场(C)高空急流的形成(D)低空急流的形成10.气象观测数据在进入数值模式前,通常需要进行:(A)数据压缩(B)数据加密(C)数据质量控制(D)数据格式转换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1.___________是大气运动的基本驱动力,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受热不均引起的。2.科里奥利参数f的正负取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地理位置的___________。3.大气静力学方程表达了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其基本形式为_________。4.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半隐式”时间积分方案能同时求解动量方程和___________方程。5.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通常随高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6.用于将观测数据融入数值模式背景场的处理过程称为___________。7.罗斯贝波的相速度随波长(或波数)的不同而变化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8.在绝热过程中,如果干空气做绝热上升,其温度将___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9.惯性振荡的频率仅取决于___________和纬度。10.利用雷达或激光等探测手段测量大气风场的技术通常称为___________。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地转风和梯度风的主要区别。2.解释什么是大气静力稳定性,并简述其与大气垂直运动的联系。3.简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物理过程参数化的必要性和主要挑战。4.大气边界层内的风场具有哪些不同于自由大气的主要特征?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1.已知某地气压为1000hPa,高度为500米处气压为970hPa。假设该区域大气为干空气,温度随高度递减率为6K/km,试估算该地区的地转风速(假设风向正北,忽略科里奥利力影响)。2.一团空气质量为1kg的干空气从温度为20°C、气压为1000hPa的初始状态,绝热上升至高度为4000米处。假设大气为干绝热过程,试计算该气团在上升至4000米处时的温度和潜在温度。(干绝热递减率取9.8K/km)3.假设一个罗斯贝波的波长为2000km,在纬度30°处传播,其水平波数k=2π/2000km⁻¹。已知该纬度处的地转参数f=10⁻⁴s⁻¹,试估算该罗斯贝波的相速度。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大气观测技术在现代气象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2.结合大气动力学原理,论述地形对局地天气系统(如降水、风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2.C3.C4.A5.B6.A7.C8.B9.C10.C二、填空题1.气压梯度力2.经度3.Δp=-ρgΔz4.热力学5.梯度风6.数据同化7.色散8.降低9.地球自转角速度10.激光雷达/雷达测风三、简答题1.解析思路:地转风假设水平气压梯度力完全被地转偏向力平衡,只考虑地转偏向力,风速仅与气压梯度有关,垂直于等压线。梯度风则考虑了惯性离心力,适用于曲率较大的气流(如急流),其风速大于地转风,风向也与等压线有夹角。答案要点:地转风忽略了惯性离心力,仅由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风速大小由气压梯度决定,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梯度风同时考虑了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适用于曲率气流,风速大于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夹角更小。2.解析思路:静力稳定性描述大气垂直运动的倾向。如果大气层结越不稳定(即环境温度递减率大于干绝热递减率),垂直扰动(如上升空气)会持续加强,形成对流。反之,如果大气层结越稳定,垂直扰动会受抑制。静力稳定性通过环境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或位温随高度的变化率)来量度。答案要点:大气静力稳定性是指大气层结抵抗垂直运动的特性。静力稳定时,上升空气冷却变轻,下沉空气增温变重,垂直运动受抑制;不稳定时,上升空气增温变轻,下沉空气冷却变重,垂直运动会持续发展。其量度与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有关。3.解析思路:数值模式无法直接求解包含湍流、云降水等复杂微观过程的控制方程,需要用简化的参数化公式来代替。参数化的必要性在于提高计算效率,使模式能运行更大时空范围和时间尺度。挑战在于参数化方案对复杂物理过程的简化是否合理,能否准确反映其宏观统计效应。答案要点:必要性:大气过程复杂,模式网格分辨率有限,无法直接模拟所有细节,需参数化简化以提高效率。挑战:参数化方案依赖理论、观测和经验,简化过程可能引入误差,准确模拟复杂过程的宏观效应是难点。4.解析思路:边界层受地表摩擦影响显著。近地面风速通常较小,并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切变(风速随高度增加)。风向通常与地面摩擦力平衡,更接近于地转风方向,而非高空风方向。此外,边界层内湍流混合活跃,垂直方向上的交换也更强。答案要点:风速较小,随高度增加(梯度风现象减弱);风向更接近地转风方向;湍流活动强,垂直混合显著;受地表类型影响大;夜间可能出现逆温层,抑制垂直运动。四、计算题1.解析思路:首先根据气压差和高度差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g),g=Δp/Δz。然后根据地转平衡条件,地转风速Vg=-g/f。注意单位换算:1hPa=100Pa,1km=1000m,1s=1sec。计算过程:Δp=970hPa-1000hPa=-30hPa=-30*100Pa=-3000PaΔz=500mg=Δp/Δz=-3000Pa/500m=-6Pa/mf≈2*π*ω*sin(30°)=2*π*(7.292*10⁻⁵rad/s)*0.5≈2.3*10⁻⁵s⁻¹Vg=-g/f=-(-6Pa/m)/(2.3*10⁻⁵s⁻¹)≈261.7m/s(忽略科里奥利力,风向正北,风速大小为261.7m/s)2.解析思路:绝热过程无热量交换。干绝热过程假设空气始终饱和,但未考虑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上升空气绝热冷却,温度降低。利用干绝热递减率(L_d)计算温度变化。潜在温度是干绝热过程中空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计算时需要知道初始温度和气压。计算过程:Δz=4000mL_d=9.8K/km=9.8K/1000m=0.0098K/m温度降低量ΔT=L_d*Δz=0.0098K/m*4000m=39K初始温度T1=20°C=293K终止温度T2=T1-ΔT=293K-39K=254K=-19°C计算潜在温度θ:θ=T2*(1000hPa/1000hPa)^(R/Cp)=T2*(1)=254K=-19°C(注:这里假设气压从1000hPa绝热上升至某个平衡气压,平衡时气压与初始气压相同,因此比温比压比值为1。实际潜在温度计算更复杂,需考虑气压变化。此处按简化公式计算)3.解析思路:罗斯贝波的相速度包括相地转速度和经向色散。相地转速度V_phase_g=(gN')/f,其中N'是Brunt-Väisälä频率,N'²=(g/T)*(dT/dz+γ),γ是环境垂直温度递减率。经向色散项为(λ²f/(π^2*N'*a*cosφ))*cotφ。但题目未给γ和a,且简化波长和波数,可用基本关系V_phase_g≈(gN')/f。相速度V=V_phase_g+V_dispersive。惯性频率ω=2πf,罗斯贝波周期T=2π/ω。相速度也可表示为V=2πT/λ。结合给定信息计算。计算过程:波长λ=2000km=2*10^6m波数k=2π/λ=2π/(2*10^6m)≈3.14*10⁻⁶m⁻¹地转参数f=10⁻⁴s⁻¹纬度φ=30°cot(30°)≈1.732(简化计算,忽略经向色散,假设相地转速度为相速度)V_phase_g≈(gN')/f。需要估算N'。若无γ,可假设标准大气层结估算N²,或直接用V_phase_g≈(g*(N'₀+αz))/f估算,其中N'₀为地面值,α为Brunt-Väisälä数。但题目信息不足,难以精确计算。通常V_phase_g与纬度有关,随纬度升高而减小。更直接的思路是利用相速度定义V=2πT/λ。惯性频率ω=2πf。周期T=2π/ω=2π/(2π*10⁻⁴s⁻¹)=10⁴s=100min。相速度V=2π*100min/(2*10^6m)=0.1π*10⁻³m/min≈3.14*10⁻⁴m/min=5.24*10⁻³m/s≈5.24mm/s。五、论述题1.解析思路:大气观测是所有气象研究和预报的基础。从地面气象站网到探空、遥感(卫星、雷达、激光)、高空探测、风廓线仪等,提供了大气状态(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的时空信息。这些数据用于初始化数值模式、验证预报、改进模式、开展气候监测、研究大气物理过程(如云降水、边界层)、反演大气成分(如温室气体)等。挑战包括观测系统的覆盖均匀性和时空分辨率不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难度大、观测成本高昂、部分关键参数(如水汽、边界层)观测仍有困难、多源数据融合与应用等。答案要点:大气观测提供气象研究的“原料”和气象预报的“起点”。作用:提供初始场、验证预报、改进模式、监测气候、研究过程、反演成分等。挑战:覆盖与分辨率有限、质量控制复杂、成本高、关键参数难测、多源融合难。2.解析思路:地形通过影响气流辐合辐散、抬升或下沉、摩擦以及辐射条件来改变局地天气。山脉迎风坡会强迫气流上升,导致冷却凝结,易形成地形雨和云层;背风坡则产生下沉气流,天气通常晴朗干燥。山谷地形可产生山谷风,狭窄谷地可能产生地形波。山地会阻挡大尺度波动,导致天气系统变形或阻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