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_第1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_第2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_第3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_第4页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 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题库——巴利梵语文学分派历评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大众部2.毗湿奴派文学3.《五卷书》4.迦梨陀娑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巴利语《法句经》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特点。2.概述大乘佛教兴起对梵语史诗传统的影响。3.比较巴利语本生故事与梵语佛传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4.简述戒律诗(Dharmaśāstrapoetry)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吠檀多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后期梵语哲学诗文中。2.以具体作家或作品为例,分析印度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梵语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众部:公元前1世纪左右从上座部佛教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派,主张更自由的僧团生活和教义解释,其教义和部分文献后来被编入巴利语《大藏经》的《长部》、《中部》等部类中,对巴利语佛教文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解析思路:*首先要指出大众部的身份(佛教部派),其次说明其分裂背景(与上座部),再次点明其核心特征(教义、僧团生活上的主张),最后关联到其文学影响(巴利藏经内容来源)。2.毗湿奴派文学:梵语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创作于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围绕毗湿奴神的信仰和传说展开,内容广泛,包括宗教颂诗(BhaktiKavya)、叙事诗(如《罗摩衍那》的某些变体或补充)、戏剧等,特点是赞美毗湿奴的功绩和神爱,语言优美,影响深远。**解析思路:*首先界定其流派归属(梵语文学,毗湿奴派),说明其时代背景(古典时期),阐述其内容核心(毗湿奴信仰传说),列举其文学体裁(颂诗、叙事诗、戏剧),最后指出其思想特点和影响(赞美神爱、语言优美、影响深远)。3.《五卷书》(Panchatantra):一部著名的梵语寓言故事集,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相传为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Maurya)的顾问跋厘多罗(Chanakya)所作,内容包含五个部分,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来传达政治、伦理和生存智慧,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流传广泛,对后世印度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思路:*点明作品性质(梵语寓言故事集),说明成书大致年代和可能作者(跋厘多罗),概括内容结构(五卷),提炼核心内容(动物故事、政治伦理智慧),评价其艺术特色(简洁、有趣、寓意深刻),强调其传播与影响(流传广泛、深远影响)。4.迦梨陀娑: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梵语诗人、剧作家,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其代表作有诗剧《沙恭达罗》(Sāhasītā)、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Rāmāyana)的戏剧化改编版等,作品语言优美,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是印度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杰作。**解析思路:*识别人物身份(古典时期伟大梵语诗人、剧作家),提及大致时代(约4-5世纪),列举代表作(诗剧《沙恭达罗》、长篇叙事诗版《罗摩衍那》等),评价其艺术成就(语言优美、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点明作品反映内容(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强调其地位(印度文学、世界文学杰作)。二、简答题1.简述巴利语《法句经》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特点。**主要思想:*《法句经》属巴利语《五部圣典》(Piṭaka)中的《经藏》(SuttaPiṭaka)的《相应部》(Suttanipāta),主要内容是佛陀及其早期弟子关于道德伦理、人生智慧、宇宙观和解脱道的教诲,以“法句”(Dhamma)的形式呈现,强调苦、无我、缘起等佛教核心概念,教导众生通过实践道德(五戒、十善等)和智慧修行(禅定、正念)来离苦得乐,最终实现涅槃。**文学特点:*语言精练、格言式,富有哲理和韵律感,多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结构清晰,通常以一个核心“法句”为中心,展开相关的论述和譬喻,篇幅短小精悍,适合口头传诵和记忆,是早期佛教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解析思路:*首先定位作品(《法句经》及其归属),概括核心思想(佛教教义、核心概念、实践路径),再分析其文学特色(语言风格、结构形式、修辞运用、传播方式)。2.概述大乘佛教兴起对梵语史诗传统的影响。**影响:*大乘佛教的兴起(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后)对梵语史诗传统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乘思想(如菩萨道、佛身观、缘起性空)融入了叙事内容,出现了以佛陀或菩萨为主角的新的叙事类型(如佛传Biographies、本生故事Jātaka),丰富了史诗的题材。另一方面,大乘信仰激发了新的文学创作热情,催生了大量的佛传、本生故事集以及宣扬大乘教义的哲学诗歌,形成与大乘思潮紧密相关的文学潮流。同时,原有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后期也可能受到大乘观念的影响,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上有所调整和演变,例如更突出佛陀或菩萨的形象,或融入更多的大乘哲学元素。**解析思路:*点明因果关系(大乘兴起->影响史诗),从内容层面分析影响(融入大乘思想、新叙事类型),从创作层面分析影响(激发新创作),从原有史诗演变层面分析影响(后期调整与融合),注意表述影响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3.比较巴利语本生故事与梵语佛传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属于佛教叙事文学,都围绕着佛陀(或其过去世)展开故事,都蕴含着佛教的教义和道德训诫(Dhamma),都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释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传播佛教文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叙事结构上,都可能包含背景介绍、情节发展、冲突高潮和寓意点明等要素。**不同点:*叙事主体和核心不同:本生故事(Jātaka)讲述的是佛陀过去世(菩萨)的众多转世故事,主角是不同的“生命”,而佛传(Biography/Itihasa)主要讲述佛陀从诞生到涅槃的生平事迹,主角是“同一”的佛陀。故事数量和规模不同:本生故事数量极多(约547个),形式相对短小多样;佛传故事相对较少(如《长部》、《中部》中的部分内容),规模更宏大,情节更连贯。侧重点不同:本生故事更侧重于通过动物或人类主角的经历来展现因果报应、道德选择和修行路径,教义寓意更为直接;佛传故事则更侧重于展现佛陀的生平伟业、智慧解脱过程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人物的互动,情节性更强,人物形象更丰满。**解析思路:*首先确定比较对象(巴利本生、梵语佛传),明确比较维度(叙事模式),列出相同点(主题、功能、结构要素),再详细阐述不同点(叙事主体/核心、数量规模、侧重点),确保对比清晰。4.简述戒律诗(Dharmaśāstrapoetry)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内容:*戒律诗是古典时期梵语诗歌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依附于《摩诃婆罗多》和《薄伽梵歌》等两大史诗的结尾部分,或者作为独立作品存在(如《法论书》)。其内容核心是宣扬婆罗门教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Dharma),包括祭祀规程、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家庭义务、男女行为规范、法律裁决等,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宗教传统。**特点:*内容上具有强烈的说教性和教条性,语言风格通常庄重、肃穆,有时也吸收了史诗的叙事元素,但更侧重于格言警句和理论阐述,文学性相对较弱,有时被后世视为枯燥乏味,但其作为反映当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解析思路:*首先界定戒律诗(类型、依附关系),概括其核心内容(宣扬Dharma、社会伦理、种姓制度等),再描述其语言风格和文学性特点(庄重、说教、教条、与史诗关系、历史价值)。三、论述题1.论述吠檀多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后期梵语哲学诗文中。**论述:*吠檀多(AdvaitaVedanta)哲学作为印度哲学的主流之一,其非二元论的核心思想——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唯一(绝对实在Brahman),个体灵魂(Atman)与绝对实在本质相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深刻地影响了后期梵语哲学诗文的创作。首先,在主题上,这类诗歌常常反复歌颂绝对实在(Brahman)或其化身(如毗湿奴),赞美神爱(Bhakti)与解脱(Moksha),探讨灵魂与神、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将吠檀多的形而上思考融入感性的宗教体验和抒情表达中。其次,在象征体系上,诗歌中广泛运用自然意象(如太阳、水、树木)、神祇形象、宇宙循环(如DayandNight,CreationandDestruction)等作为绝对实在或终极真理的象征。再次,在人物塑造上,诗人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往往被描绘成对神具有无比虔诚信仰并最终获得精神解脱的形象,他们的求道历程本身就是对吠檀多思想的实践和诠释。最后,在语言风格上,虽然具体风格多样,但往往追求一种超越尘世、抵达精神极乐的境界,体现了吠檀多哲学对“静”与“无我”的追求。例如,在迦梨陀娑的部分诗歌或后期毗湿奴派的颂诗中,都能看到吠檀多思想与文学创作的交融。**解析思路:*开头点明吠檀多思想的核心(非二元论、Brahman/Atman)。分点论述其影响:①主题体现(歌颂神、探讨关系、融入体验);②象征体系(自然/神/宇宙象征);③人物塑造(虔诚求道者);④语言风格(追求超越)。结合具体例子(如迦梨陀娑、毗湿奴派诗歌)进行佐证,最后进行总结,强调思想的深度融入。2.以具体作家或作品为例,分析印度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梵语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论述:*印度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对应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时期)是梵语戏剧文学的黄金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主要代表作家是迦梨陀娑(Kālidāsa),其代表作有《沙恭达罗》(Sāhityaśācaram)、《云使》(Meghadūta)、《恒伽王后》(Vikramorvashīya)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古典时期梵语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就:首先,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迦梨陀娑的戏剧语言优美华丽,富于音乐性,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心理细腻生动,情节曲折动人,场面描写逼真。其次,在题材内容上既有对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描绘,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如《沙恭达罗》就生动地展现了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社会伦理的冲突以及命运的无奈。再次,在戏剧理论方面,出现了《纳塔卡拉》(Nāṭyaśāstra),系统阐述了戏剧的各个方面,包括舞台布置、服装化妆、表演技巧、剧本结构等,为戏剧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在于:迦梨陀娑等大师的作品是印度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峰巅,代表了印度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对南亚次大陆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传诵和研究。同时,梵语戏剧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昌盛以及社会生活的开放与多元。它们不仅是娱乐作品,更是承载印度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