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地球大气电磁活动研究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1.大气中主要的自然电荷产生机制之一是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如^40K)的衰变,这个过程主要产生?A.正离子和负离子B.仅正离子C.仅负离子D.电子和离子2.全球大气电场(GAEC)中,连接热带电离层(约200km)与赤道地区地表的电位差大约是多少?A.100伏特B.1000伏特C.10万伏特D.100万伏特3.大气电离层中,通常被称为“电离层顶”或反射高频无线电波的主要区域是?A.D层B.E层C.F层D.G层4.在全球大气电场模型中,被称为“尖端放电层”的是?A.赤道电离层B.极区电离层C.地表D.全球均匀分布5.极光主要发生在地球磁场的哪个区域?A.赤道附近B.低纬度地区C.极地附近D.中纬度地区6.大气中持续时间最短、频率最高的放电现象是?A.云闪B.地闪C.蓝闪D.虹闪7.能够产生极低频(VLF,3-30kHz)电磁辐射的地球物理现象主要是?A.大气中的静电积累B.雷电放电C.极区电离层骚扰D.全球大气电场的缓慢变化8.用于探测电离层电子密度垂直分布和总电子含量的主要技术是?A.VLF接收机B.超视距雷达(OTH)C.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D.磁力计9.在大气电磁学中,"场致流"(FieldAlignedCurrent,FAC)通常指的是?A.沿磁力线流动的电流B.垂直于磁力线流动的电流C.沿电场线流动的电流D.地表与电离层之间的电流10.大气电磁活动对地球物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是?A.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B.为研究电离层和磁层耦合提供关键信息C.产生可听声波用于导航D.影响地表重力场二、填空题1.大气电导率随高度变化,通常在__________附近达到最小值,在电离层处显著增加。2.全球大气电场模型中,极区的高电导率区域被称为__________。3.极光现象是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性大气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4.雷电放电过程中,主放电通道中电流上升的速度可达每秒__________千安培。5.观测到的全球大气电场总电流的大小约为__________安培。6.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传播具有__________作用,使得无线电波可以被远距离传输。7.利用雷电流产生的VLF脉冲信号进行定位的技术称为__________。8.大气电磁学研究中,__________层是产生极光和接收太阳宇宙射线的重要区域。9.极区亚暴期间,伴随磁暴和电离层骚扰,通常会产生强烈的__________(一种VLF/ULF电磁脉冲)。10.大气电磁现象,特别是雷电活动,对卫星导航系统(如GPS)的信号传播和接收会产生__________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全球大气电场(GAEC)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简要说明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并列举至少两种主要的极光观测手段。3.描述大气中闪电放电的基本过程,并说明闪电产生的VLF/ULF信号有哪些特点。4.解释什么是电离层骚扰,并简述其可能对无线电通信造成的主要影响。四、计算题1.已知某地大气电导率随高度的分布近似为σ(h)=σ₀*exp(-h/H),其中σ₀=2x10⁻¹⁴S/m,H=10km。假设地表电场强度E₀=100V/m。请估算该地电离层(假设高度h=100km)处的电场强度。(忽略尖端放电效应)2.假设一次闪电事件产生的峰值电流I_peak=30kA,主放电通道长度L=10km。如果该放电过程近似为指数衰减,时间常数τ=10µs。请计算该闪电过程产生的最大时变电流率(dI/dt)max。五、论述题结合大气电磁活动的相关知识,论述其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具有哪些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A2.C3.C4.C5.C6.C7.B8.C9.A10.B二、填空题1.电离层顶(约100km)2.极区电导率层3.物理过程4.305.50006.反射7.闪电定位系统8.高层大气(或电离层)9.极区亚暴脉冲(PSP)10.电磁干扰(或干扰)三、简答题1.简述全球大气电场(GAEC)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答:GAEC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连接热带电离层(约200km)与赤道近地面的电位差(约100万伏特);沿磁力线从极区流经电离层的场致流(约5000安培);以及赤道附近地表与热带电离层之间的电流(约5000安培)。其结构表现为赤道地区地表带正电,热带电离层带负电,形成一个巨大的电偶极子。2.简要说明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并列举至少两种主要的极光观测手段。答:极光产生于地球磁层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是电子和质子)沿磁力线进入地球高层大气(电离层以上),与大气中的中性分子(如O₂、N₂)发生碰撞,使大气分子激发并随后返回基态时发出光子而形成。主要的观测手段包括:地面观测(使用光电成像设备拍摄极光图像、测量光强和光谱);空间观测(使用卫星上的成像仪、光谱仪和粒子探测器进行综合观测)。3.描述大气中闪电放电的基本过程,并说明闪电产生的VLF/ULF信号有哪些特点。答:闪电放电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先导发展(从云底或地面发起的阶梯式放电)、先导与先导/地之间的回击(主放电,速度极快,产生大部分光和热)、多次回击(主放电后的多次重复放电)。闪电通道中快速变化的巨大电流(峰值可达数十千安培,上升时间微秒级)会像天线一样辐射出宽频带的电磁波,其中VLF(3-30kHz)和ULF(<3kHz)频段的信号尤为强烈。这些信号的特点是:频率低、衰减慢、传播距离远(可环绕地球传播)、包含丰富的闪电活动信息。4.解释什么是电离层骚扰,并简述其可能对无线电通信造成的主要影响。答:电离层骚扰是指由太阳活动(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或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参数(如电子密度、温度、等离子体频率)的短期剧烈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对无线电通信的主要影响包括:引起短波通信衰落、中断甚至完全失效;导致GPS等导航定位信号传播延迟、闪烁、失锁;干扰甚低频通信等。四、计算题1.已知某地大气电导率随高度的分布近似为σ(h)=σ₀*exp(-h/H),其中σ₀=2x10⁻¹⁴S/m,H=10km。假设地表电场强度E₀=100V/m。请估算该地电离层(假设高度h=100km)处的电场强度。(忽略尖端放电效应)解:在稳态条件下,电场强度E与电导率σ成反比,即E∝1/σ。因此,地表电场E₀与电离层电场E₁的比值等于电离层高度电导率σ₁与地表电导率σ₀的比值:E₁/E₀=σ₀/σ₁。将σ(h)=σ₀*exp(-h/H)代入,得到E₁/E₀=exp(h/H)。代入h=100km,H=10km,计算得E₁/E₀=exp(100/10)=exp(10)≈22026。所以E₁≈E₀*22026≈100V/m*22026≈2.2x10⁶V/m。答案约为2.2x10⁶V/m。2.假设一次闪电事件产生的峰值电流I_peak=30kA,主放电通道长度L=10km。如果该放电过程近似为指数衰减,时间常数τ=10µs。请计算该闪电过程产生的最大时变电流率(dI/dt)max。解:放电过程近似为指数衰减,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I(t)=I_peak*exp(-t/τ)。时变电流率dI/dt=d/dt[I_peak*exp(-t/τ)]=-(I_peak/τ)*exp(-t/τ)。最大时变电流率发生在t=0的时刻,此时exp(-t/τ)=exp(0)=1。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渣土车购车合同协议书
- 描述医患关系的金句
- 家长读书分享主题班会
- 货架销售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标准历届安全员c证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有关辅警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销售策划试题及答案分析
- 2025年园长招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5月用电客户受理员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5年工程测量赛项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工技术项目教程-徐超明课件 实训任务1.5电功率的测试和分析
- 第二讲 土木工程的发展史及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GB/T 25048-2010金属材料管环拉伸试验方法
- GB/T 21508-2008燃煤烟气脱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
- GA 423-2015警用防弹盾牌
-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资料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 套普通话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Unit 5 Revealing nature-Starting out课件共11张PPT
- 产前筛查血清学指标及临床意义课件(PPT 3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