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_第1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_第2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_第3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_第4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示例一、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与设计理念高中古诗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能力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古诗文教学需“引导学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本教学设计以苏轼《赤壁赋》为例,立足“文本解读—素养培育—文化传承”的三维目标,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活动建构,实现文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共长。二、文本深度解读:景·情·理的交响共鸣《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经典之作,以“夜游赤壁”为线索,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文本表层是月夜泛舟的闲适之景,中层是主客问答的情感跌宕,深层是对宇宙人生的哲学叩问。其艺术特色体现为:景的铺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句以白描勾勒澄澈之境)、情的转折(由乐转悲再转乐的情感曲线)、理的思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体的交融(赋体“主客问答”的传统形式与散文笔法的创新结合)。文本的核心矛盾在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宇宙的永恒性”的冲突,苏轼以“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消解困境,其精神内核对当代青少年的挫折教育、生命观建构具有启示意义。三、教学目标的梯度建构(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属、纵、如、卒”等实词的多义性,理解“之、于、乎”等虚词的语境用法;2.把握赋体“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背诵第2—4段经典段落。(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圈点批注法”梳理文本情感脉络,体会景情交融的写作手法;2.通过“主客对话角色扮演”,理解哲学思辨的逻辑层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生命觉醒,感受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智慧;2.结合自身经历,探讨“挫折与超越”的当代意义,培育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四、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文言奠基与文本初读环节1:情境导入·激活经验播放央视《国家地理·赤壁》纪录片片段(展现赤壁矶的月夜江景),提问:“如果此刻你泛舟赤壁之下,会有怎样的心境?苏轼在逆境中夜游赤壁,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以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期待。环节2:文言疏通·小组协作1.自主预习反馈:学生标注疑难字词(如“酾酒临江”“冯虚御风”的通假字),教师点拨“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古今异义”(“白露横江”)等文言现象。2.小组任务驱动:将文本分为“夜游之乐—吊古之悲—悟理之乐”三部分,每组负责一段的文意翻译,通过“翻译接龙”展示成果,教师补充“正音正形”(如“愀然”的“愀”读qiǎo)。环节3:文脉梳理·思维导图学生绘制“情感变化轴”:乐(清风明月,饮酒赋诗)→悲(箫声呜咽,人生须臾)→乐(物我无尽,释怀超然),教师引导关注“乐—悲—乐”的情感逻辑,为第二课时的深度解读铺垫。第二课时:文化浸润与素养提升环节1:景情互鉴·审美鉴赏展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句,引导学生从视觉(月色、水光)、听觉(风吟、箫声)、触觉(清风拂面)角度赏析写景的“视听通感”,思考“景为何而写?”(以澄澈之景衬超逸之情,为后文“悲”的爆发蓄势)。环节2:主客论辩·思辨探究1.角色扮演:学生分饰“主”(苏轼的感性自我)与“客”(苏轼的理性自我),模拟对话。要求:①用原文语句支撑观点;②分析“客”的悲从何来(历史兴亡、生命短暂、理想落空),“主”的乐因何生(物我永恒、取舍有道)。2.哲学追问:设置问题链:“‘变与不变’的辩证,是逃避现实还是超越困境?”“苏轼的‘豁达’对当代青少年的‘内卷焦虑’有何启示?”引导学生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的虚无)与《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对比苏轼不同时期的生命态度。环节3:文化传承·生活联结开展“苏轼的人生智慧”微论坛:话题1:“当你考试失利时,会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安慰自己吗?为什么?”话题2:“苏轼的‘放下’是消极避世吗?结合抗疫中的‘逆行者’精神,谈谈‘坚守’与‘放下’的辩证。”通过生活情境的勾连,让传统文化精神“活”在当下。五、教学评价与反思(一)多元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课堂提问关注文言理解的准确性(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作何解?”)、思辨表达的深刻性(如“你如何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2.成果性评价:作业《<赤壁赋>读后感:我的生命观》,要求结合文本与生活体验,字数不少于500字;3.同伴互评:小组翻译、角色扮演环节,采用“星级评价表”(文言准确星、情感把握星、创意表现星)。(二)教学反思要点1.文言知识讲解是否“因文设教”?避免脱离文本的“语法灌输”,应紧扣“景情理”的表达需求(如“‘徘徊’的拟人手法如何衬出作者的闲适?”);2.哲学思辨是否“适度留白”?对“变与不变”的解读需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避免“标准答案”式的灌输;3.文化传承是否“落地生根”?需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如“内卷焦虑”的共鸣度,及时调整话题的贴近性。六、教学设计的延伸建议1.跨文本比较:将《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联读,探究苏轼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2.跨媒介拓展:推荐纪录片《苏东坡》、话剧《苏东坡》,或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意境呼应“夜游赤壁”);3.实践性作业:以“我的精神赤壁”为题,创作现代诗或散文,表达面对困境的生命态度。结语:古诗文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