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_第1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_第2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_第3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_第4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低年级实验教案汇编引言:低年级科学实验的价值与定位低年级(1-2年级)科学学习以亲身感知、动手探索为核心,实验活动需兼顾趣味性与启蒙性,契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本汇编精选5个典型实验,聚焦“观察-操作-思考”的学习链条,助力教师开展生动高效的科学教学。实验一:神奇的沉浮——探索物体的水中秘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如塑料、金属、木材)的沉浮状态。2.能力目标:通过预测-验证-记录,提升观察与对比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在“猜一猜、试一试”中激发对物质特性的探索欲。二、材料准备透明塑料杯(每组2个)、水(提前静置除氯)、实验材料包(塑料片、硬币、木块、回形针、橡皮擦)。三、实验步骤1.预测猜想:发给学生材料,让孩子先“猜一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用“√(浮)”或“×(沉)”记录在练习本上。2.动手验证:分组往水杯里装水(约2/3满),依次将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实际现象,修正预测记录。3.讨论发现:“为什么硬币沉下去,木块却浮着?”引导孩子触摸材料,感受“轻重、软硬”,初步感知“物体的‘体重’和‘空隙’会影响沉浮”(如硬币重、结构密,木块轻、内部有空隙)。四、科学原理(儿童化解释)物体像“小乘客”,水像“小床”。有的乘客(如硬币)太重、身体“紧实”,小床托不住,就沉下去;有的乘客(如木块)轻轻的、身体里有“小房间”(空隙),小床就能托住它,让它浮着。五、教学建议分层指导:对动手能力弱的孩子,教师可辅助固定水杯;对能力强的孩子,鼓励尝试“把橡皮泥捏成船,它还会沉吗?”安全提示:硬币、回形针等小物件需妥善保管,避免误吞。实验二:颜色变变变——三原色的魔法游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发现“两种原色混合会变出第三种颜色”。2.能力目标:通过调色操作,提升手眼协调与观察描述能力(如“红色+黄色变成了暖暖的橙色”)。3.情感目标:在色彩创作中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乐趣。二、材料准备红、黄、蓝浓缩颜料(稀释后装小碟)、白色调色盘(每组1个)、毛笔(或棉签)、清水(洗笔用)。三、实验步骤1.初识原色:展示三原色颜料,让孩子用毛笔蘸取,在调色盘上分别画出“红、黄、蓝”,说说“这些颜色像生活中的什么?”(如红像苹果,黄像香蕉)。2.魔法混合:第一步:红+黄→搅拌,观察新颜色(引导描述:“红红的和黄黄的抱在一起,变成了甜甜的橙色!”)。第二步:黄+蓝→搅拌,观察(“黄黄的和蓝蓝的牵手,变成了嫩嫩的绿色!”)。第三步:红+蓝→搅拌,观察(“红红的和蓝蓝的拥抱,变成了神秘的紫色!”)。3.创意拓展:“试试用新颜色和原色混合,能调出什么?”鼓励孩子创作“彩色小花”“彩虹条纹”等图案。四、科学原理(儿童化解释)颜色就像“小画家”,红、黄、蓝是“大画家”,它们两两合作,就能画出新的“小画家”(橙色、绿色、紫色)。大自然里的很多颜色,都是这些“大画家”混合变出来的!五、教学建议清洁提示:提前铺报纸或塑料布,颜料沾手后用肥皂清水冲洗。跨学科延伸:结合美术课,用调出来的颜色创作“四季的树”(春绿、夏浓、秋黄、冬白)。实验三:种子发芽的秘密——生命成长的观察日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温暖”(通过对比实验感知)。2.能力目标:学会用“图画+文字”(如“第3天,小芽冒出来了!”)记录长期观察过程,培养耐心与责任感。3.情感目标:在照顾种子的过程中,体会生命成长的奇妙与不易。二、材料准备绿豆种子(提前筛选饱满的)、透明塑料杯(每组3个)、湿纸巾、干纸巾、标签纸(写“有水有空气”“无水”“无空气”)、记号笔。三、实验步骤1.分组设计:第一组(有水有空气):杯底铺湿纸巾,放5粒种子,不盖盖子(留空气)。第二组(无水):杯底铺干纸巾,放5粒种子。第三组(无空气):杯里装满水,淹没5粒种子(隔绝空气)。给每个杯子贴标签,放在教室温暖的窗台(避免阳光直射)。2.每日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如下午放学前),用放大镜看种子变化,用图画记录(如“第1天:种子皱巴巴;第3天:小芽钻出来了!”)。3.一周总结:一周后,比较三组种子:“哪组发芽最多?为什么?”引导得出“种子发芽需要喝水(水)、呼吸(空气)、暖暖的家(温度)”。四、科学原理(儿童化解释)种子就像“小宝宝”,需要“喝水”(水)、“呼吸”(空气)、“盖小被子”(温暖的环境),才会从“小睡袋”(种皮)里醒来,长出小芽!五、教学建议时间管理:提前1天泡种子(水温30℃左右),可加速发芽,避免孩子因等待太久失去兴趣。记录创新:用手机拍“种子成长vlog”,每周剪辑1分钟视频,直观展示变化。实验四:磁铁的好朋友——探索磁性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辨别“铁制品”(如铁钉、回形针)能被磁铁吸引,塑料、木材等不能。2.能力目标:通过“预测-测试-分类”,提升物体属性的观察与归纳能力。3.情感目标:在“找朋友”游戏中,感受科学现象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二、材料准备条形磁铁(或环形磁铁,每组2块)、实验材料包(铁钉、纸片、塑料尺、硬币、铝箔纸、木块、回形针)、分类记录表(“磁铁的朋友”“不是朋友”两栏)。三、实验步骤1.预测猜想:发给材料包,让孩子先猜“这些东西里,谁会被磁铁‘抓住’?”把名字填到预测栏。2.磁铁测试:用磁铁依次靠近材料,观察“吸住了吗?”,把结果填到实际栏。3.分类发现:对比预测和实际结果,讨论“磁铁的朋友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发现:它们都是“铁做的”,像铁钉、回形针)。4.生活拓展:“教室里还有哪些‘磁铁的朋友’?”(如黑板的铁钉、文具盒的回形针),分组竞赛找一找。四、科学原理(儿童化解释)磁铁有“魔法小手”,能抓住“铁宝宝”(铁制品),但抓不住“塑料宝宝”“木头宝宝”。生活里的冰箱贴、磁悬浮玩具,都用了磁铁的魔法!五、教学建议安全提示:磁铁不要用力碰撞(会损坏磁性),也不要靠近电子表、银行卡(会消磁)。深度探索:对比“大磁铁”和“小磁铁”的吸力,“把两根磁铁绑在一起,吸力会变大吗?”实验五:空气占据空间吗——看不见的“小卫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空气会占据空间”(阻止水流出)。2.能力目标:在“问题-实验-推理”中,提升逻辑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如“因为瓶子里有空气,所以水出不来”)。3.情感目标:对“看不见的空气”产生好奇心,愿意探索身边的隐藏科学现象。二、材料准备透明塑料瓶(带盖,每组1个)、吸管(直径略细于瓶口)、橡皮泥(或黏土)、水(染成蓝色方便观察)。三、实验步骤1.问题导入:“如果瓶子里装水,插吸管,用橡皮泥封瓶口,压吸管,水会流出来吗?”让孩子先猜。2.实验验证:第一步:往瓶里装水(约2/3满),插入吸管(吸管下端不碰瓶底,留空隙)。第二步:用橡皮泥紧紧封住瓶口(确保不漏气)。第三步:用力压吸管,观察水会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3.现象讨论:“水为什么没流出来?”引导孩子思考“瓶子里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进而理解“空气像小卫士,占了瓶子里的空间,挡住了水出来的路”。四、科学原理(儿童化解释)空气是“看不见的小精灵”,它会占地方(空间)。瓶子里的小精灵太多了,把水的路挡住了,所以压吸管时,水就出不来啦!五、教学建议操作技巧:橡皮泥要捏得“严严实实”,可提前示范密封方法。拓展实验:把吸管换成带孔的笔帽,扎个小孔,再压吸管,观察现象(空气从小孔跑出去,水就能流出来了),深化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结语:让科学种子在体验中生根发芽低年级科学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