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_第1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_第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_第3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_第4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小流域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单元,其综合治理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提升土地生产力、减少下游洪涝灾害的关键举措。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需突破“单一措施”局限,以系统思维整合工程、植物、农业技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本文结合典型流域治理实践,从项目特征分析、多措施协同设计、质量管控及效益评估等维度,阐述施工方案的科学构建方法,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一、项目概况与治理目标分析(一)流域自然与水土流失特征以某低山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流域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地形以缓坡耕地、沟道、荒坡为主,土壤类型为砂质壤土,抗蚀性较弱;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千毫米,降水集中于汛期,暴雨频率较高。现状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坡耕地面蚀、沟道沟蚀及荒坡面蚀并存,林草覆盖率不足40%,土壤侵蚀模数达万余吨/平方公里·年,直接威胁下游河道行洪安全与农田生产力。(二)治理目标定位结合流域功能定位与生态红线要求,确定治理目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5%,林草植被恢复率≥95%,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允许值以下;通过梯田改造、经济林建设提升土地产出,带动农户增收;构建“坡-沟-川”立体防护体系,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二、施工方案设计:多措施协同治理体系(一)工程措施:构建水土拦蓄骨架1.坡耕地整治与梯田建设针对坡度5°~25°的坡耕地,采用水平梯田与隔坡梯田结合模式。水平梯田设计遵循“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田面宽度根据坡度调整:坡度10°~15°区域,田面宽8~12米,埂坎高0.8~1.2米;坡度15°~25°区域,田面宽6~8米,埂坎高1.2~1.5米。施工流程:①清基:清除表层杂草、树根,开挖深度≥30厘米的基槽;②筑埂:采用粘性土分层夯实,埂顶宽0.4~0.6米,外坡比1:1.5,内坡比1:1;③修平:利用机械或人工平整田面,保留2‰~3‰反坡,配套田边排水沟(断面0.3×0.3米,纵坡≤1%),防止田面积水。2.沟道防护与小型水利工程在沟道上游布设谷坊群,下游修建拦沙坝与蓄水池。土谷坊适用于沟道比降≤5%、流量较小的支沟,坝高1.5~2.5米,顶宽1.0~1.5米,迎水坡1:1.5,背水坡1:1.2,坝体采用分层碾压(压实度≥90%),并设置反滤层(砂、砾石、土工布三层结构)。石谷坊适用于岩石出露的沟段,采用干砌石或浆砌石,坝高2~3米,基础埋深≥0.5米,迎水坡1:0.5,背水坡1:0.8,坝顶设溢流口(宽深比3:1,流速≤1.5米/秒)。蓄水池选址于坡脚或村庄附近,容积根据灌溉需求与集水面积确定,采用混凝土现浇(强度等级C25),池底厚15~20厘米,池壁厚12~15厘米,配套沉沙池(容积为蓄水池的1/5)与输水管网。(二)植物措施:构建生态修复网络1.林草配置与种植技术遵循“乔灌草结合、乡土物种优先”原则,荒坡区域采用“刺槐+紫穗槐+狗牙根”混播模式:刺槐(乔木)株距2×3米,紫穗槐(灌木)丛距1×2米,狗牙根(草本)撒播密度20~30克/平方米;沟道两侧种植垂柳、杞柳(耐湿树种),株距1.5×2米;梯田埂坎种植紫穗槐、金银花(固土与经济兼顾),株距0.5×1米。种植时间选择春季(土壤解冻后)或秋季(落叶后),乔木采用带土球移栽(土球直径为胸径的6~8倍),灌木可扦插(插条长30~40厘米,入土2/3),草本直播或分株移栽。2.封禁与生态修复对植被盖度≥30%的荒坡、疏林地实施封禁治理,设置铁丝网围栏(高度1.2~1.5米,立柱间距3~5米),配套警示标识,禁止放牧、樵采。同时,在封禁区域补植乡土阔叶树(如栎类、枫香),形成近自然林分,加速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三)农业措施:优化土地利用方式1.水土保持型耕作技术坡耕地改造后推广等高耕作(沿等高线方向种植,行向偏差≤10°)、间作套种(如玉米与大豆、花生间作,带宽2~3米)、少耕免耕(每年翻耕≤1次,保留残茬覆盖)。经济林(如核桃、油茶)采用带状整地(带面宽1~2米,沿等高线布设),树盘覆盖秸秆或地膜,减少地表裸露。2.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流域资源禀赋,在缓坡梯田发展生态茶园、果园,沟道坝地种植蔬菜、中药材,形成“坡上林草保水土、坡下经农增效益”的格局。同时,推广“猪-沼-果”循环农业,利用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田,降低化肥使用量,提升土壤肥力。三、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一)材料与设备管控工程材料:梯田埂坎土料需检测有机质含量(≤5%)、塑性指数(10~20),石谷坊石料强度≥30MPa,混凝土采用商品砼(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苗木:乔木胸径≥3厘米、根系完整,灌木高度≥1.2米、分枝数≥3,草本种子纯度≥95%、发芽率≥85%,并经检疫无病虫害。施工设备:挖掘机、压路机、播种机等需定期维护,确保性能稳定。(二)施工过程管控实行“三检制”(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关键工序(如梯田筑埂、谷坊基础开挖)需监理旁站。坡改梯工程需控制田面平整度(误差≤5厘米)、埂坎压实度(≥90%);植物种植需保证成活率(乔木≥85%、灌木≥90%、草本≥95%),定期浇水、补植。同时,做好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设置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渣土及时清运,裸土覆盖防尘网。(三)验收标准与流程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____-2008),分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验收。工程措施验收重点检查结构尺寸、强度、稳定性;植物措施验收检查成活率、覆盖率、生长势;农业措施验收检查耕作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情况。验收合格后,移交当地水保部门或村委会管护。四、效益分析与可持续性保障(一)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流域林草覆盖率提升至7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70%,年拦沙量显著增加,沟道径流系数由0.6降至0.3,有效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与洪涝风险。同时,植被恢复改善了生物栖息地,鸟类、小型兽类种类与数量显著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二)经济效益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粮食产量提升30%~50%;经济林进入盛产期后,每亩年增收2000~3000元;循环农业模式下,农户养殖收入与农产品品质同步提升,流域人均年收入增加15%~20%。此外,生态旅游(如采摘、研学)的潜在价值逐步释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三)社会效益项目提供临时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参与工程建设与后期管护,提升了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工程+产业”的治理模式为同类流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五、结论与展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立足流域自然特征与发展需求,以“系统治理、分类施策”为核心,整合工程、植物、农业措施,构建“拦、蓄、保、用”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