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域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寻”;等等。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容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间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19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演变剧烈。清咸丰二年荆江南岸马林工溃决,形成藕池口,因民力拮据未修复,至清咸丰十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藕池口之下形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黄家铺溃决,事后堵塞不坚;清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由于洪水位抬升,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洞庭湖发生南迁的同时,面积也逐步减小。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洞庭湖面积大约为2625平方千米。(摘编自《洞庭百问》)材料三:主持人:?余妹辰:在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洞庭湖的面积是基本上不会再变了。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三峡水库运行之后100年以内的各个时段,经过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进行了详细的预测。专家们认为,三峡水库运行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水库排沙比会逐渐增大,但到运行100年的时候,水库的库容会基本淤平,形成一个冲淤平衡的状态,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为泥沙的淤积而彻底消亡。但是根据水利部公布的近些年的荆南三河实际进入洞庭湖的输沙量数据,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年均入湖泥沙数据,以及出湖泥沙数据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大概是52×104吨;三峡运行之后的第11~18年,淤积量为负值,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洞庭湖的洲滩处于被冲刷的状态。2003年至2020年,也就是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三峡水库实际下泄水沙情况、荆南三口分流入湖水沙情况、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状况进一步的好转等多重因素有关。如今,洞庭湖的入湖泥沙已大幅度减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又会逐渐增加,但是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不会让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恢复到前三峡时代的态势,洞庭湖也不会按照当时三峡建坝设计水沙量预测所说的在2150年消亡。(摘编自《“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形成和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元和郡县志》与《水经注》的记载,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风帆满目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B.从《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看,洞庭湖和其西边的赤沙湖、南边的青草湖已连成一片,这是湖区沉降、水面扩展的结果。C.19世纪中叶开始,藕池河、松滋河逐渐形成,大量洪水携带着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D.根据一些专家的预测,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泥沙淤积而彻底消亡,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中的“估计”一词表示并不确定,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B.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梳理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的演变,阐述了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条理很清晰。C.材料三通过对比1998年一些专家的预测与三峡水库运行后的实际数据,有理有据地指出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D.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材料三着眼于人为因素,形成互补。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加剧,,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而至消亡。随着云梦泽消亡与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在洪水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19世纪中叶,随着藕池河、松滋河的形成,,加之堤垸侵蚀湖面,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约为2625平方千米。4.材料三中主持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如何体现地理特征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裁云记陈春成我在修剪站工作五年了。云彩管理局下属有很多个修剪站,遍布在城市的四方。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机构,负责管理城市上空所有过境浮云。《城市云彩管理条例》规定:“所有云都应依法修剪成规定尺寸的椭圆形,边缘为均匀的波浪形花边,否则即属于违法云,我局将依法对其进行消灭。”从那时起,所有的云都成了卡通画里的样子,胖乎乎的,看起来很温顺。语文课上,“流云”“落霞”这类陈旧的词语已经很难解释了。我住在修剪站塔顶,库房在塔底,塔中部两侧各有一闸门。飘出来的云都被吸进闸门里,等从另一侧闸门释放出来,就成了标准的椭圆形合法云。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修剪云彩,维护机器,打印广告,保证修剪站的正常运行。山居生活我倒不觉得枯寂。捧一杯水,什么都不做,尽日对着门前黄叶飘落,我觉得很安适。我的老师去世前,将几千册藏书留给了我。有时随意抽出一本看看,有时只是摸摸起伏的书脊。我决定选一门学问作为毕生的事业,但还没有想好。我端着那本《海洋古生物学》坐在窗前时正当黄昏,林中烟萝小径上鸟声稠密。狐狸背着包袱从山上下来。①这只狐狸我认识,常化了人形到县城里玩,每有大片上映必去看。经过修剪站时,它抬头对我说:“又在看书。上次叫你打牌你不来。”它怜悯地看了我一眼,摇摇头走了。我继续看书。《海洋古生物学》我看了半年。在深山里研究海中久已灭绝的巨大生物,有一种甜美的荒诞感。我意识到再往下研究,就永远出不来了,于是驻足不前。接下来的三个月我开始研究建文帝的去向,惊觉再看下去,我的后半生将笼罩在公元一四零二年那场大火的光焰里,永不得脱。于是我结束了钻研。这些年我像在洞穴中行走。我站在分岔处,前方有许多通道,每一条都深不见底。我知道随便选一个洞口进去,沿途都有奇妙的钟乳和璀璨的结晶,每一条通道都无穷无尽,引人着魔。但我就是下不了决心去选择。总是走了一段,怕再走就回不了头了,又毕恭毕敬地退出来。我不知道哪个最适合我,又无法逐一尝试。选择其一,就意味着放弃了无穷的一种可能性。于是我就在分岔处耽搁了许多时日,感受着所有洞穴向我吹来的阴风。这天我把修剪机器调到自动模式,确定了云朵定型液水量充足,关上灯,锁好门,搭车进县城去。我的老师生前有一位老友,多年未见了,我突然决定去拜访他。楼梯间还是那样破旧。②一些冰凉的音符,玉石质地,从楼梯上一级一级跳落下来,是巴赫的乐曲。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太太在弹奏,欣喜她还活着。许多年前我来过这栋楼,我的老师曾在这里居住。那时我还很年轻,很早之前就听人说过,这楼里住的都是些着了‘魔障’的人。当时觉得他们挺可怜,现在则艳羡不已。楼中住户原来都是些教授学者,后来放弃了世俗的荣誉和温暖,在世界的某个点上钻了牛角尖,无暇他顾,从而抛掷了一生。我敲开门。老先生见了我也没有多惊讶,他脸上有长年不曾交际的僵硬,我想他也从我脸上看到了。我们磕磕绊绊地聊了一会先师的事情,我毫无过渡地把关于洞穴的困惑告诉给他。他盯着茶杯,叶子徐徐旋转,把水染成黄褐色。他说:“是啊,像你说的,每个洞穴都充满诱惑,难以取舍。我年轻时也在分岔处犹豫过。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所有洞口都陈列在那里,任人选择;有的埋伏在暗处:我一脚踏空,就一头栽了下来,到现在也没有落到底。往杯中续上水后,他向我描述他的洞窟。八十年代中期,他偶然得到博物馆清出来的一卷古书。他仔细研读后,发现整本书是一副对联,长达数千字。编纂者故意在上下联中各隐去一些文字,上联的缺失只能从下联对应处推断出来,反之亦然。听到这里,我插嘴说,可是对联没有唯一性啊。他说是的,这才是迷人之处,这就像一个流转不息、无穷无尽的填字游戏,比如上联有个词“青山”,下联怎么对?理论上说,只要音为“仄仄”的、带有颜色的词皆可。可以是碧水、白水、白首、绿树、绿水……但如果这些字在上联的其他部分出现过了,就只能全部排除。如果下联的其他部分必须用到水字,那水字也不能用在此处。而且考虑到“当句对”,可能性又多了许多。比如在这联中,青山所对的,按目前推测,很有可能是桂棹。好像不太工整?其实下联此处是桂棹兰舟,上联是青山碧水。上联两个颜色在当句中自对了,下联两种材质也自对了。好比“紫电青霜”对“腾蛟起凤”,“云容水态还堪赏”对“啸志歌怀亦自如”。但这也未必是最终答案,整副对联没有填补完整前,之前对上的字都有可能被推翻。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这就像一个流转不息、无穷无尽的填字游戏。这些残缺的文字里,有雪峰上或齿轮间所找不到的,“更圆满的安宁”,他这样说。他说他曾幻想当一个登山家,更小的时候则想做钟表匠;后来得到这副对联,同时体验了两者:③没有比它更陡峭的山岭,没有比它更精密的机械。次日回程的大巴上,山川田野忽明忽暗。我抬起头就看见大朵大朵的,蓬松的,凌乱的,飘忽不定的云。后座的小孩问:“那是什么?”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是云吧。”小孩笑了:“爷爷乱讲,哪有这样子的云。”我这才意识到出了事。原来我不在的时候机器坏了。一下车,我狂奔进修剪站库房,没一会开出来一架老式双翼机就上天了。临近,投弹。“蓬”,下了一阵若有若无的雨。夜里,狐狸邀请我加入牌局。我意识到每一局牌都是花色和数字的随机排列,这也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游戏。我问,我们玩钱吗?狐狸说我们赌命,计分的,一分十年的寿命。说着往我头顶看了看,好像那里悬浮着一个数字。它说,你才这么点啊,没事,不够了我们匀给你,老龟多得用不完。天亮时,我回到修剪站,我想关于洞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在一张纸上把有兴趣的学问一门一门列出来。每门研究二十年的话,以我现在的寿命够研究一百二十门了。④晨光熹微中,我的手指从一排书脊上慢慢拂过,像抚摸着琴键,然后停下,抽出一本,就着窗前的光亮,读起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从事裁云的相关工作,云被具象化为可修剪加工的材料,这一荒诞的设定是对现实的隐喻。B.“我”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却没有选择深入研究,这体现了“我”对学习的热爱与内心的浮躁。C.小孩与爷爷的对话,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也与文章开头处“流云”“落霞”难以解释相呼应。D.狐狸邀请我加入牌局,并以寿命为筹码,这一情节打破了常规的生活逻辑,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狐狸由动物化为人形,这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由人化为动物相反,却同样以荒诞的笔法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句子②是对音乐的描写,将听觉与视觉触觉打通,赋予音符独特的质感,引发读者联想,使人感受到所弹曲目的音质与节奏。C.句子③以“没有比它更……”的表述方式,强化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凸显出“对联”既具有挑战性又需要精准把握的特性。D.句子④用“拂过”“抚摸”“停下”“抽出”等动词,体现“我”内心的恬淡与从容,与前文“随意抽出”“只是摸摸”等形成照应。8.在老人描述他的洞穴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对联知识进行了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陈春成时,认为《裁云记》是一部“有很多隐喻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说说文中“裁云”这一行为的隐喻。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益轻秦。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去。闻武信君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赵数请救于楚。高陵君显在楚,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材料二:楚王置宋义为上将军,又使项羽为次将,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遣其子宋襄相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今岁饥民贫,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诸将皆慑服。使报命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乃遣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为楚地兵A不足B忧C乃渡河D北E击F赵G大破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是疲劳、疲乏之意,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疲”意思相同。B.斗,指使⋯⋯争斗,与《苏武传》“反欲斗两主”中的“斗”用法不相同。C.甬道,原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文中指秦军运粮的通道。D.壁,本指军营的围墙,这里指营垒。文中诸侯军的应对可用“作壁上观”概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连续攻破章邯军,加上项羽、沛公又打败秦军,项梁不免有些骄傲。宋义发现这些迹象,提出警示,但项梁并不采纳,之后果然大败。B.宋义被任命为上将军后,领兵救赵。在战略思路上,他认为应优先保存自己力量,消耗对方实力,最终可渔翁得利。而项羽不认同这个观点。C.项羽看宋义派儿子去齐国,谋划造反,所以列举了宋义的战略失误和不臣之心以取得大义,然后果断出手,击杀宋义,夺取了兵权。D.材料二真实刻画了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有其勇武果决的一面,也有心机谋算的一面,栩栩如生,逼真传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2)不引兵渡河,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非社稷之臣。14.楚王重用宋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夜洞庭圆月姚
合素月闲秋景,骚人泛洞庭。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练彩凝葭荧①,霜容静杳冥②。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圆彩含珠魄,微飙发桂馨。谁怜采频客,此夜宿孤汀。【注】①葭荧:芦与荻。均为水生植物名。②杳冥:指天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写秋天的夜晚,诗人泛舟于洞庭之上,一个“闲”字,不仅写出秋夜的清幽,也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B.“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描绘出湖水澄澈、天气转凉、树叶尚未凋零的景象,展现出浩荡清冷的秋景。C.“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写清晨河畔栖息的鹤与夜晚小洲边闪烁的萤火虫,时空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D.同是描写月下之景的作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融为一体,本诗则以写景、抒情为主。16.诗歌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月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24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小明填写高考志愿时,父亲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勉励他要有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2)《山河为证》上映,小李看到影片中中国军人不顾生命、拼死搏杀的画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高适《燕歌行并序》中将士们“,”的伟大境界。(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两句极写自己与亲友书信隔绝,孤苦无依的艰难处境。(3)《琵琶行》中“,”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的场面。六、作文(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试卷,我们害怕写出错误的答案;面对人生,我们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面对问题,我们也怕做出错误的决策。确实,错误有时阻碍前行,甚至造成损失,引发严重问题……在软件设计领域有一个词叫“容错率”,它指的是系统在面对错误、异常或故障时继续正常运行的能力。这背后,是允许错误发生的设计智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3.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扩展至极盛状态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4.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生影响?)理由:①从回答来看,余姝辰首先指出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然后围绕三峡水库运行后不同阶段洞庭湖的泥沙淤积与被冲刷的数据,分析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②还指出未来即使三峡水库淤满,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也会抑制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与问题完全呼应。5.①从地理特征来看,宋代洞庭湖面积扩大,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水域广阔。②“三万顷”是对洞庭湖浩渺水面的直接描述,基于词人所见。③“扁舟一叶”写湖面上的船看起来很小,从侧面衬托洞庭湖的辽阔。【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洞庭湖展开,从时空维度呈现其演变。材料一聚焦唐宋时期,阐述洞庭湖水面扩展,“八百里洞庭”说法兴起及赤沙湖纳入等情况。材料二讲述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因长江泥沙淤积、堤垸影响,面积先扩后缩的过程。材料三则着眼未来,探讨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指出它不会按预测在2150年消亡。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描述一致”错误。《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五百余里”,而诗文中所写的洞庭“八百里”包含赤沙湖,两者范围不同,描述不一致。C.“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错误。材料二“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是“不断溃废”,并非全部溃废。D.“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错误。根据材料三“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的第一个10年、第11~18年、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三个阶段,泥沙淤积情况不同,有变化,而非没有变化。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错误。材料一只谈及洞庭湖扩展,并无萎缩;材料二中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是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并非自然因素。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整合材料内容和补写语句的能力。第①处,依据材料二“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空格前为“开发加剧”,空格后为“导致云梦泽消亡”,需补充“开发加剧”与“云梦泽消亡”的中间环节,可填写“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第②处,依据材料二“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空格前为“洪水期”,空格后为“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此处需体现洞庭湖的极盛状态,可填写“扩展至极盛状态”。第③处,依据材料二“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空格前为“两河形成”,空格后为“面积减小”,需补充泥沙淤积这一核心原因,可填写“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逻辑并进行推断的能力。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生影响?)理由:①余姝辰的回答围绕两大核心展开,一是泥沙淤积、三峡水沙冲淤、水土保持等“影响洞庭湖面积的因素”;二是通过对比专家预测与实际数据,否定洞庭湖2150年消亡的结论,与问题直接呼应。②余姝辰在分析完当前影响后,进一步回应了洞庭湖2150年消亡的预测,指出“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所说的在2150年消亡”,说明主持人的问题隐含对洞庭湖未来状态的关切。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①材料一指出,宋代洞庭湖因湖区沉降、水面扩展,已吞并赤沙湖,与青草湖连成一片,形成横亘“七八百里”的广阔水域,核心特征是“水域辽阔”。②“三万顷”是对洞庭湖面积的夸张化描述,与材料一中“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横亘七八百里的地理特征一致,直接反映了宋代洞庭湖浩渺的水面形态。③“扁舟一叶”描写小船在湖面的渺小形态,通过小(扁舟)与大(湖面)的对比,侧面强化了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地理特征。6.B7.A8.①丰富人物形象:通过详细描述对联的复杂规则,展现老人沉浸于精深学问的专注与执着,凸显其“着了魔障”的学者形象。②深化主题:以对联的“无穷可能性”将对联的严谨结构与人生的自由选择形成联系,表现了人生选择的复杂性、探索的永无止境,深化了小说主题。③舒缓叙事节奏:在主线叙事中插入大段静态的知识探讨,造成了叙事的“停顿”,让读者沉浸于对联的复杂世界,从而体验“洞穴”的深邃与迷人。9.①隐喻规范对个性的束缚:云彩被修剪成统一形状,象征社会规则对自然性与多样性的压制,暗示个体在制度中被“标准化”的困境。②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人公负责裁云却向往自由学问,云的“凌乱”与“合法”对立,代表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③隐喻对无限可能的探索:云的变幻无穷与知识的“洞穴”一样,都象征着世界的无限性,“裁云”行为是人面对无限可能做出的探索,赋予了生命意义。【导语】《裁云记》以荒诞的“裁云”设定隐喻现代社会的规训与标准化。主人公在知识洞穴中的徘徊,象征当代人面对浩瀚知识时的选择困境。狐狸、牌局等魔幻元素与对联研究的极致专注形成张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多元可能。作者通过云朵的“整形”与知识的“修剪”,探讨自由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最终以琴键般的书脊暗示生命在无限可能中的诗意栖居。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这体现了‘我’对学习的热爱与内心的浮躁”错。“我”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却没有选择深入研究,不是因为内心浮躁,而是因为“我”害怕深入研究后无法回头,且担心选择其一就放弃了无穷减一种可能性,所以在分岔处耽搁,体现的是“我”面对众多选择时的犹豫和难以取舍,并非浮躁。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同样以荒诞的笔法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分析错误。句子①中狐狸化人形的情节属于奇幻文学的典型设定,主要作用是增添故事的荒诞感与趣味性,并未直接映射社会现实;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化身为甲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深刻批判,二者的创作意图与荒诞手法的指向截然不同。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塑造人物。对联的复杂规则,展现老人对学问的极致专注——他将对联比作“的山岭”“精密的机械”,甚至放弃登山家、钟表匠的理想,沉浸其中,生动刻画了“为学问抛掷一生”的“魔障”学者形象,让人物更立体。②深化主题。对联无穷填法、反复推翻的特性,与“我”面临的洞穴选择困境形成呼应:老人用自身经历说明选择不必刻意,为“我”最终“抽出一本”阅读提供思想支撑,深化“在无限可能中勇敢选择、专注探索”的主题。③调节节奏,增强文本韵味。在主线中,插入大段静态的对联知识探讨,放缓叙事节奏。读者随文字沉浸于对联的精妙世界,如同亲身体验“洞穴”的深邃,既丰富文本内容,也让学问的迷人之处更具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隐喻规范对个性的束缚。《城市云彩管理条例》要求所有云剪成“椭圆形”“波浪形花边”,消灭“违法云”,如同现实中社会规则对自然多样性、个体个性的强制规范。云的“统一形态”象征个体在制度约束下被“同质化”,暗含对“一刀切”式规范的反思。②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的工作是“裁云”,却在业余痴迷“海洋古生物学”“建文帝去向”等自由学问;机器故障时“非标准云”出现,被“我”投弹消灭,但“我”内心仍向往云的“蓬松”“凌乱”。“裁云”的过程,正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妥协的隐喻。③隐喻对无限可能的探索。云本是变幻无穷、无拘无束的自然存在,“裁云”则是人类试图将“无限”转化为“有限”的尝试。这如同人面对世界的无限可能时,既渴望掌控,又因“无限”而困惑。10.CDG11.B12.C13.(1)我判断武信君(项梁)的军队必定失败。先生慢点前进就能避免死亡,若快速前进就会遭受祸患。(2)(宋义)不率领部队渡过黄河,跟赵合力攻秦,竟然说“利用他们的疲惫”,不是国家的栋梁之臣。14.①高陵君显向楚怀王推荐宋义,赞他预判了项梁骄兵必败,并赞其知兵。②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讨论国事,欣赏其风采能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认为楚地的兵马不值得担忧了,就渡过黄河,向北攻击赵国,大败赵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和“乃渡河”是两种行为,故中间断开,在C处断;“乃渡河”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后应断开,在D处断;“北击赵”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大破之”是“北击赵”的结果,前面应该断开,在G处断。故选择CDG。11.本题考查学生解析文言实词及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罢,是疲劳、疲乏之意。句意:如果秦国打胜了,他们的士卒就会疲惫。/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B.错误。相同。斗,指使⋯⋯争斗。句意:现在不如先让(使)秦、赵两方相斗。/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C.正确。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谋划造反”“不臣之心”错。由文意可知,宋义身处复杂的政治斗争最前线,且怀有私心,纵有骄纵,但并无谋反之心。文中项羽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的话是项羽诛杀宋义后,假借楚王旨意,以期安抚军心,掌握权柄的手段。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论,判断;徐,慢;即,就;及,遭遇、遭受。(2)引,率领,带领;乃,竟然,却;敝,疲惫、疲乏、疲劳。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①“高陵君显在楚,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高陵君显向楚怀王推荐宋义,赞他预判了项梁骄兵必败,并赞其知兵。②“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讨论国事,欣赏其风采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项梁已经在东阿攻破章邯军队,率兵西行,向北到达定陶,第二次攻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在雍丘作战,大破秦军,斩杀李由。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宋义进谏说:“战胜敌人但将领骄纵且兵卒懈怠的会被击败。臣下为您担心这件事!”项梁不肯听从。就派遣宋义到齐国去出使,宋义在路上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宋义跟高陵君显说:“我判断武信君(项梁)的军队必定失败。先生慢点前进就能避免死亡,若快速前进就会遭受祸患。”秦二世动员全部军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打败项梁军,项梁战死。项羽、沛公攻打外黄还没有攻下来,就离开了。听说武信君死了,土卒恐惧,就与将军吕臣一起领兵向东。楚怀王从盱眙迁都到彭城。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东,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西,沛公的军队驻扎在砀。章邯已经打败项梁军,认为楚地的兵马不值得担忧了,就渡过黄河,向北攻击赵国,大败赵军。赵国多次向楚国求救。高陵君显恰在楚国,就去拜见楚王,说:“宋义曾经判断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后来他的军队果然失败了。军队还没有接战就能预先发现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知道兵事了。”楚王于是征召宋义入朝,和他商议国事(很满意),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担任上将军,其他各位别将都归属宋义,号称卿子冠军。材料二:楚怀王任命宋义担任上将军,又任命项羽为次将,去援救赵国。部队出发到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进言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钜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并非如此。如今秦国攻打赵国,如果秦国打胜了,他们的士卒就会疲惫,我们就趁他们疲惫(攻击他们);如果秦军不能获胜,我们再率领部队擂鼓西进,定能一举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使)秦、赵两方相斗。”宋义派遣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临行)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说:“现在正是荒年,百姓贫困,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宋义)不率领部队渡过黄河,跟赵合力攻秦,竟然说‘利用他们的疲惫’,不是国家的栋梁之臣。”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宋义的人头,出来向军中号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国,楚王密令我处死了他。”将领们都畏惧服从服项羽。项羽派人去向怀王报告了这件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作了上将军。项羽就派遣将领兵卒两万渡河,援救钜鹿。项羽率领全军渡河后,把船只全部凿沉,把锅碗全部砸破。这样,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的甬道,大败秦军。前来援救钜鹿的各诸侯军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的。项羽自此才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15.A16.①正面描写:“素月”直接点明了秋天夜晚的月亮洁白素雅的色泽,给人以纯净之感。②烘托:“沧波正澄霁”,通过描写澄澈的湖水侧面反映出月光的明亮。③比喻修辞:“练彩凝葭荧”写月光如白练凝聚在芦苇上,展现出月光的皎洁。【分析】这首中秋夜洞庭泛舟诗,以素月、沧波、霜容等意象勾勒出澄澈空明的秋夜画卷。“闲”字定调,诗人悠然心境与静谧夜景相融。诗中时空交错,从葭荧凝彩到桂馨微发,多感官联动营造出月华流转的意境。结句“孤汀”点出羁旅之思,使月景与孤怀形成微妙张力,呈现唐人中秋诗的典型美学。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错误,从尾联“谁怜采蓣客,此夜宿孤汀”,可以看出诗人在这秋夜独自宿于孤汀的孤独寂寞以及无人理解的痛苦,因此,“闲”字表面写出了诗人月下泛舟洞庭的悠闲,实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正面描写:“素月”即洁白的月亮,诗人直接以“素”字点明月亮的色泽特点,突出其洁白素雅的质感,属于正面描写。②烘托:诗句描写洞庭湖的水波澄澈空明,表面是写湖水的清澈,实则通过水波的“澄霁”侧面反映月光的明亮。这种以环境景物烘托月光的手法,避免了直白刻画,更具含蓄之美,让读者从水波的明净中想象月光的皎洁与柔和。③比喻修辞:“练彩”指白色的丝绸,诗人将月光比作白练,描绘其如白练般凝聚在芦苇(葭荧)之上的形态。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光的皎洁、柔和与静谧,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岂、勋、唯、鉴。18.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顶拆除合同(标准版)
- 乡镇安全督查行动指南讲解
- 物流汽运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句容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2022
- 政治2025年辽宁高三5月联考答案
- 2025年音乐创意实践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案专员笔试题及答案
- 2024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个人学习远程培训总结(5篇)
- 2025年贵州盐业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全隐患规范依据查询手册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成品课件
- 冀教版(三起)六年级英语上册期中检测卷(含听力音频及素材+详细解答)
- 书法知识基础理论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短视频在新闻报道行业的应用
- DB11∕T 942-2012 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精装修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2025年
- 2023年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DTU技术规范
-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总表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