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范围:八上第1-3.4章】(考试版)(考试版A3)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范围:八上第1-3.4章】(考试版)(考试版A3)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范围:八上第1-3.4章】(考试版)(考试版A3)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订………………○………………线………………○………………○………………内………………○………………装………………○………………订………………○………………○………………外………………○………………装………………○………………订………………○………………线………………○………………○………………内………………○………………装………………○………………订………………○………………线………………○………………此卷只装订不密封试题第4页(共6页)试题第5页(共6页)试题第6页(共6页)试题第1页(共6页)试题第2页(共6页)试题第3页(共6页)2025-2026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第1~3.4章,沪粤版新教材。1.下列物体,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A.太阳B.月亮C.日光灯D.手机的屏幕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描述了哪种光现象()A.光的反射B.光沿直线传播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3.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取决于()A.平面镜的大小B.平面镜的厚度C.物体本身的大小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4.一盏探照灯的灯光射向空水池,如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A处形成一个光斑。在向池中注水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光斑会()第4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在原地不动 D.先向左移再向右移5.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6.如图所示的贾湖骨笛被认定是华夏祖先9000年前的造物。吹奏时按压骨笛不同位置的气孔,可以改变笛声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7.如图,空茶碗底部有一枚硬币,眼睛在P处看不见硬币,缓慢往茶碗中倒水,当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P处就能看见硬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入水之前没看见硬币,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B.倒入水之前没看见硬币,是因为硬币没有发生漫反射C.倒入水之后,人在P处看见的是硬币所成的实像D.倒入水之后,看见硬币像的位置比硬币实际位置高8.中华古诗词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诗词或俗语中有关声学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C.“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中“闻其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9.近年来,阴霾天气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阴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称为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选填“cm”、“mm”“,“μm”、“nm”);小强的身高是1.722m,测量他身高时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1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如果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水被弹开。第10题图第16题图第19题图11.昆虫在飞行时抖动翅膀发出声音,苍蝇每10s翅膀振动3520次,蜜蜂每20s翅膀振动8800次,蚊子每5s翅膀振动3200次,那么它们翅膀振动频率最大的是,音调最高的是。12.在使用导航系统时,我们可以设置不同明星的声音来为我们导航,这里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AI合成的,AI合成的声音主要是模拟了明星声音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音量键来改变声音的,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两空均填声音的特性)13.智能送餐机器人可以灵活地避开障碍物是通过体内的雷达发射,然后接收障碍物的反射波,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客人可以通过语言来操控机器人,说明声可以传递;14.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宽之状”,这是光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15.巴黎奥运会即将开幕,爱思考的乐达达同学去巴黎旅游,发现奥运五环被挡住看不见是因为光沿传播,埃菲尔铁塔无灯的栏杆被人看见是因为栏杆的光进入达达同学的眼睛。16.如图所示,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通过实验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选填“同”或“不同”)一平面内,反射角r入射角i。1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立于荷叶尖上,距水面0.2m,它在水中的像是(选填“实像”、“虚像”),像距水面m。18.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反射角等于。三、简答与计算题(共28分,第19小题5分、第20小题6分,第21小题7分,第22小题9分)19.小汽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交通工具,如图,观察发现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多为倾斜安装。同时还要在侧面玻璃上贴膜,以保护隐私。请用所学的光学知识来解释下列问题:(1)侧面玻璃贴膜,车外行人看不清车内情况的原因。(2)从行车安全来讲,倾斜安装挡风玻璃的好处。20.如图所示,为了看清山洞内的情况,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求:(1)画出平面镜的位置;(2)反射角和入射角;(3)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21.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准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甲为多少?(用题目中出现的字母表示)乙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乙为多少?(用题目中出现的字母表示)22.一探测船在距离海岛510m处停顿下来测海水的深度,在此处同时向海底和海岛发出声信号,先后回收到两次声信号的时间差为1.8s。(已知此时声音在空气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340m/s、1530m/s)(1)经过多长时间,收到从海岛返回的回声?(2)此处海水的深度可能为多少m?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7分,每空1分)23.按要求回答。(1)图甲是小华测量木块长度的情形,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图中木块的长度为cm。(2)清晨,小明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他借助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如图乙所示,秒表所测的时间为s。(3)如图丙,该量筒的量程是,小石块的体积是cm3;若小石块吸水,则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24.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时,做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划的速度越快,硬纸片振动得越(选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有关;(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有关。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25.如图1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张纸板放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块纸板粘成,可绕接缝ON转动。

(1)选用的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可能(选填“光滑”或“粗糙”);(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O点,此时在F板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接着将F板绕接缝ON向后折,如图2,此时在F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选填“存在”或“不存在”);(3)为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小闽将纸板F沿PQ剪开,只将F板的上半部向后折,如图3所示。则此时在F板的(选填“上部”或“下部”)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4)小闽和小军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但又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但他们做不到这一点的。这是因为: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的。(5)另一小组将E、F纸板在同一个平面上,让一束光AO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1所示,但他们却发现无法在F板观察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26.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超超在竖立的玻璃板前一段距离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与蜡烛A等长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若在甲图中水平向右移动玻璃板,A蜡烛的像(选填“会”或“不会”)跟着向右移动;(2)此实验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是;A.控制变量法

B.理想模型法

C.等效替代法(3)实验中多次测量物距和像距的目的是;A.减小测量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B.得出普遍结论(4)实验中,若将玻璃板沿OO′为轴向蜡烛A转动(如图乙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