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福建春季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考点)(原卷版)_第1页
2026福建春季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考点)(原卷版)_第2页
2026福建春季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考点)(原卷版)_第3页
2026福建春季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考点)(原卷版)_第4页
2026福建春季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考点)(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古代诗歌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明晰学考要求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部分考点精讲精练

考点一表达技巧

考点二情感主旨题

考点三人物形象题

考点四分析意象、意境型

考点五炼字型

考点六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部分实战能力训练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有两个要求:一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中流露出的看法、态度进行分

析概括。这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或品读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再结合试题所早现的相

关内容(诗题、作者、注解和试题等)对语句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能力。

由于每一位鉴赏者的审美水平(包括知识水平、人生阅历、艺术修养、鉴赏经验等)不同,对同

一首诗就可能作出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对此,古诗鉴赏试题也相应地制订出尊重学生“个性化

鉴赏”答案的评分标准(如有与答案不同的说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甚至给满分)。在

诗篇的选用上,会顾及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的古诗(词曲)与古文一样都是浅易的。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具体包含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

以及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青山高楼、雪中梅花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

律美。试题一般会让学生结合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进行赏析。

(3)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指体现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

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夸张、借代、拟人、

运用典故、烘托、对比衬托、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试题一般会让学

生结合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因此,古代诗歌阅读的学习要重点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读懂诗意。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是在理解他人诗词的基础上生成自我的深层次体悟的

过程,涉及个体的体验、感悟、审美、言说等诸多方面,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读懂诗意。理解

诗意,这是鉴赏的基础与前提。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根据课文的提示,考场解答则要根据试题

所呈现的内容(包括诗题、作者、注解和试题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表达主旨。

(2)结合诗句进行鉴赏。

在学习实践中认识诗歌不同于文言散文的特殊性,对音韵、倒装、省略、炼字有所体会,

对精练、含蓄等特点有所了解,对常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运用效果能够理解。不管是平时的学习

还是考场作答,鉴赏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也就是所作出的分析,道理上讲得通,

而且有诗篇作为依据,这样的鉴赏才能为人所接受,答题时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3)注意课内外作品的关联比较。

回归课内重要古诗词篇目,认真梳理这些作品在题材、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

点,掌握重要诗人的作品风格。在此基础上,对重要诗人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

以及运用相同或相似手法的不同作品作拓展阅读,并能够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进一步提升古

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水平。

读诗四法

1.看题目――缘由、目的、场景对象、情感。

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2.看作者――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3.看意象、炼字

关健词(诗眼,统摄全篇/一字传神):意象,n;组织意象,v、adj、数量词。

(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考点一: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艺术手法/写作手法)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双关、用典、互文、通感

(二)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

1.描写:“六结合、三角度”

(1)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2)高低、俯仰;白描、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结合)

其他: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色彩分明、移步换景

2.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抒哀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托

物言志(咏物诗)

讽喻(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抒怀(咏史诗)

(三)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想象、点染、赋(铺陈)、比(比喻/类比)、兴(起兴)、

重章叠句、象征、抑扬、列锦、以小见大

考点二:情感主旨题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

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思想感情术语:

轻松愉悦、怡然自得、喜悦、欣慰、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

乐、仰慕、激愤、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失望、悲愤、悲苦、无奈、感伤、凄苦、失落、

失意落魄、黯然神伤

诗歌题材+常见情感

(一)咏史怀古诗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

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

④对自身处境的失意与不平,如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士)

(二)托物言志诗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高洁品性,或表

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

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三)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③厌弃官

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④淡泊名利,不问世事。

⑤闲适意趣、怡然自得、归隐之愿(隐士)

(四)送别怀人诗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勉励、祝福、嘱咐。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对前程渺茫的愁苦,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离人)

(五)羁旅思乡诗

①漂泊羁旅之愁,客居他乡的艰难,孤独寂寞、年老体衰的无奈,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

情之深,思念家乡或亲人。③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④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

门、忧怨愤慨之情。④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忧国忧民。⑤知音难觅(游子)

(六)边塞征战诗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老当益壮、不怕艰险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坚定信心。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塞外生活的艰难、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穷兵黩武)、渴望和平。

⑥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⑦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懑,对收复失地的

渴望(征人/壮士)

(七)爱情闺怨诗

①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伤春悲秋、时光易逝、年华不再的

哀叹(宫怨诗)。③思妇空闺中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

情。⑤悼亡之痛

考点三:人物形象题

考点四:分析意象、意境型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画面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解题方法突破

1.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影、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4.串联意象,发挥联想想象,整体感知,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

常见词汇:雄浑壮阔、雄浑刚健、苍凉悲壮、旷远孤寂、深邃沉郁/恬淡闲适、清新自然、清幽

明净/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凄婉忧伤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情/人物形象/主旨

考点五: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结合字的活用)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可结合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若是诗眼(统摄全篇/一字传神),则需补充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

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考点六: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情感/心情/人物形象/主旨

关于语言特色/风格的词汇:

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多用口语、简练生动/明快、用语新颖,飘逸雅致、不落俗

套。

平淡质朴: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华丽绚烂、绚丽多彩: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各种修辞。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雄浑豪放、豪迈雄奇、旷达洒脱:直率而有气势

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

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

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幽默诙谐、辛辣讽刺(讽喻诗)

【典型例题】

(2023·福建)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禾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①孔平仲,做过地方官吏,曾多次遭受贬谪。

【内容理解分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禾黍香”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闻到米饭香的喜悦心情。

B.次句写落泉清越之音与谷场劳作之声交杂,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

C.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富有乡村特色的画面,意境恬淡悠远,生动传神。

D.本诗描写农事,抒发内心感怀,用意虽深却信笔写来,风格清新自然。

【主旨情感分析】15.诗人描写老牛怎样的情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A15.①老牛悠闲地在夕阳下的山坡吃草;②作者以牛自况,表达个人情

感,地方为官多年,职分已尽,如今多次被贬,只能暂且闲居。

【即时演练】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内容理解分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和”即“与”,表明诗人和王七在玉门关听吹笛。

B.首句侧重听觉描写,以悠扬的笛声反衬戍楼夜晚的宁静。

C.次句侧重视觉描写,以闲静的海月突出边塞的空阔与冷寂。

D.本诗意象与情感浑融天成,意境壮阔苍凉,韵味悠长。

【写作手法赏析】15.本诗后两句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

笛》)情感表达方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示例一:高诗以景结情,婉曲地表达了思乡之情,情感表达含蓄悠长;

李诗以问结情,直陈思乡之情,情感抒发强烈直白。

示例二:李白的“此夜”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本诗的后两句相对前两句是

虚写,想象在茫茫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思乡之情含

蓄隽永。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粘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书斋名。②元:原本,原来。

【内容理解分析】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明写中秋夜月,暗写内心感受,为抒发乡愁做铺垫。

B.第三句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C.第四句描绘夜月独自前行的情景,画面空灵,富有理趣。

D.这首写景小诗境界优美,设想新奇,耐人寻味,独具魅力。

【写作手法赏析】14.诗人把月比作“一团冰”,二者有哪些相似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润州闻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