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礼”的核心功能是()A.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强化君主专制C.促进商业流通D.推动法治建设1.2《大学》中“格物致知”被置于“八条目”之首,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A.倡导实验科学方法B.强调道德认知先于道德行动C.鼓励消费主义D.否定传统权威1.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对青年确立人生观的启示是()A.个人奋斗可以脱离社会B.自我价值只能在关系中生成C.社会关系是固定不变的D.阶级出身决定一切1.4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其首次写入宪法的时间是()A.1954年B.1978年C.1999年D.2004年1.5根据《民法典》,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具有()A.行为能力B.民事权利能力C.民事责任能力D.完全刑事责任能力1.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价值要求的是()A.富强B.爱国C.敬业D.自由1.7下列关于“慎独”的理解,正确的是()A.有人监督时才遵守规则B.独处时更要严格自律C.慎独是封建残余D.慎独只适用于官员1.8《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该条款体现的法律理念是()A.法律父爱主义B.正当防卫优位C.同态复仇D.严格责任1.9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法治排斥道德B.德治可以取代法治C.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D.道德只调整私领域1.10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A.口头同意B.推定同意C.单独同意D.默示同意1.1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A.张载B.程颐C.朱熹D.王阳明1.12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是()A.追求高薪B.诚实守信C.灵活变通D.竞争至上1.13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A.国务院B.中央军事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国家监察委员会1.14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解,错误的是()A.共同富裕是平均主义B.共同富裕是渐进过程C.共同富裕强调机会公平D.共同富裕需要三次分配1.15《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核心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C.为人民服务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6下列行为中,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是()A.在微信群发表情包B.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C.拒绝加班D.网购退货1.17关于“数字鸿沟”的伦理治理,首要原则是()A.技术至上B.算法保密C.包容性发展D.市场自由1.18我国法律对性骚扰的规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女性可被性骚扰B.单位未尽防治义务须担责C.性骚扰仅承担道德责任D.必须有身体接触才违法1.19下列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表述最准确的是()A.文明冲突论B.零和博弈C.共生共赢D.霸权稳定1.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A.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排名B.对校园欺凌及时制止并报告C.允许教师体罚D.将违纪学生赶出教室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2.1中华传统美德中,与“敬业”相通的思想资源包括()A.“执事敬”B.“敬业乐群”C.“克勤于邦”D.“绝巧弃利”2.2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正确的是()A.增强公职人员宪法意识B.彰显宪法权威C.形成仪式崇拜D.促进依法履职2.3下列属于《民法典》新增亮点制度的有()A.居住权B.离婚冷静期C.性骚扰单位责任D.同态复仇2.4网络主播在直播带货中应遵循的法律义务包括()A.真实宣传B.不得刷单炒信C.可随意泄露消费者信息D.保障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2.5关于“枫桥经验”的新时代内涵,表述正确的有()A.矛盾不上交B.服务不缺位C.平安不出事D.群众不参与2.6下列行为中,可能构成《刑法》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有()A.出售银行卡套件B.提供技术维护支持C.正常出租服务器D.明确知晓他人实施诈骗仍开发软件2.7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应反对()A.物质至上B.快餐式恋爱C.情感暴力D.共同成长2.8关于“生态文明”入宪的意义,正确的有()A.提升环境权宪法地位B.约束政府权力C.仅具宣示意义D.推动绿色发展2.9以下哪些属于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A.普遍性B.平等性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D.差额选举2.10关于“数字遗产”的继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虚拟货币可依法继承B.网络账号一律不得继承C.尊重平台协议与法律平衡D.需保障用户隐私与亲属继承权平衡3.判断说明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3.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因此提高立法质量只需照搬道德规范。3.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国家利益永远优先于个人利益。3.3根据《民法典》,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3.4“凡法皆刑”是古代中华法系的典型特征。3.5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匿名发帖不受法律约束。4.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1简述“慎独”传统对新时代网络伦理建设的启示。4.2概括我国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监督权的制度设计。4.3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说明直播带货中“翻车”事件的法律责任分配。5.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材料一:某高校学生小张在期末复习期间,将图书馆收藏的绝版书拍照后上传至校园论坛,供同学免费下载。该行为迅速传播,出版社发现后要求学校删除并赔偿损失。部分同学认为小张“助人为乐”,不应追责。问题:(1)小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2)从道德与法律关系角度,评析“助人为乐”能否成为免责理由。材料二:S市推行“文明码”制度,对市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行为进行量化评分,积分高者可享受公共交通优惠,积分低者被限制申请某些行政许可。政策出台后引发“信用治理是否侵犯自由”的争议。问题:(1)“文明码”涉及哪些法律权利冲突?(2)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原理,提出平衡建议。6.论述题(25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道德兴则国家兴,道德衰则国家乱。”请结合“高铁霸座”“重庆公交坠江”“网络暴力”等公共事件,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与公民获得感。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谨,不少于800字。——答案与评分参考——1.单项选择题1.1A1.2B1.3B1.4D1.5B1.6D1.7B1.8B1.9C1.10C1.11A1.12B1.13C1.14A1.15C1.16B1.17C1.18B1.19C1.20B2.多项选择题2.1ABC2.2ABD2.3ABC2.4ABD2.5ABC2.6ABD2.7ABC2.8ABD2.9ABCD2.10ACD3.判断说明题3.1错误。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道德规范需经立法程序筛选、转化,不能简单照搬。3.2错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但在具体情境中需依法平衡,并非绝对优先。3.3错误。《民法典》第16条明确胎儿在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利益保护时视为具有权利能力。3.4正确。古代法刑一体,律典以刑为主,民事、行政规范亦以刑罚为保障。3.5错误。匿名并非免责事由,若行为违法,仍可通过技术手段追责。4.简答题4.1要点:①“慎独”强调无人监督时仍持守道德,对应网络匿名环境;②网络伦理需内在约束,技术监管成本高;③通过“慎独”教育培育自律精神,减少网络暴力、谣言、侵权;④平台算法与信用评价可引入“慎独”积分,形成外在激励与内在约束合力。4.2要点:①宪法第27、41条确立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②人大质询、询问制度;③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④监察法确立对公职人员的全覆盖监督;⑤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⑥互联网+监督平台,实现全天候、低成本、可追溯。4.3要点:①主播为经营者,需真实宣传,违反则依《消法》第55条三倍赔偿;②平台未尽审核义务,承担连带责任;③商家提供虚假产品,须退货退款及赔偿;④消费者可主张七日无理由退货;⑤市场监管部门可行政处罚;⑥信用惩戒列入黑名单。5.材料分析题材料一:(1)构成著作权侵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受侵;(2)道德善行不能对抗法定权利,合理使用限于教学科研少量复制,公开传播超出必要限度;法律与道德互补,倡导助人要合法。材料二:(1)冲突:隐私权、平等权、行政正当程序权;(2)平衡:比例原则,设定目的正当、手段必要、结果均衡;德治补位,激励而非惩罚为主,赋予申诉与修复渠道;立法先行,避免行政恣意;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算法透明。6.论述题【示例要点】第一段:阐释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引用总书记讲话,提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第二段:以“高铁霸座”切入,分析法与德的失灵与补救:法律缺位导致破窗效应,道德冷漠放大失范;铁路失信名单与《民法典》禁止霸座条款协同,实现违法成本与羞耻心同步提升。第三段:剖析“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指出规则意识缺失与情绪失控叠加;法治层面需完善“妨害安全驾驶罪”司法解释,德治层面需培育公共理性与车厢伦理,通过沉浸式普法、情景剧巡演重塑“方向盘上的敬畏”。第四段:聚焦“网络暴力”,论证技术中立但使用不中立;立法上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专项条例》,细化平台注意义务;德治上构建“数字公民”教育,将“不人身攻击”写入学生守则、社区公约;引入“道德修复令”,令网暴者公开道歉并参加公益服务,实现行为人与受害人的情感修复。第五段:提出协同路径——①立法评估纳入道德影响评价,防止“合法不合理”;②信用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