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掌握养生与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目的要求】第一节预防
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含义
治未病与养生的关系
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
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未病先防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二)防止病邪侵害(一)养生以增强正气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体魄锻炼5、调摄饮食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1、顺应自然春夏养阳顺时养生以从其根秋冬养阴2、养性调神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避免不良刺激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加强文化思想修养。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3、护肾保精房事有节食疗保肾运动保健针灸药物调治按摩固肾不过分压抑——以防气机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4、体魄锻炼作用—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1.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2.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3.持之以恒。5、调摄饮食1、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或疫死的家畜3、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据体质而调配(1)注意饮食宜忌
(2)药膳保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药物养生(2)推拿针灸(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1.避其邪气
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 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等注意环境,防止外伤与虫兽伤顺应四时,防六淫之邪的侵害含义: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2、药物预防
人工免疫—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茵陈、贯众预防肝炎。中草药预防疾病
含义:事先服食某些药物,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袭,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二.既病防变
含义: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内容: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一)早期诊治
含义: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变较少。意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危变。要点: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二)防止传变
含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内容:(1)阻截病传途径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太阳病阶段是早期诊治的关键,在此阶段的正确有效的治疗,是防止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
瘟病的卫分证阶段就是瘟病早期诊治的关键。(2)先安未受邪之地
<1>含义: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2>内容:
①治疗肝病,常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②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将耗及肾阴,清·叶天士,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损。第二节治则
含义: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的法则。内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内容:益气、滋阴、行气、活血等治则
治
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二者的关系治病求本
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求本”,就是病机,确立证候。运用: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一、正治与反治
含义: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内容:①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②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温里方药。③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如阳虚用温阳的药物。阴虚用滋阴的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药物。④实则泻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法来治疗。如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
2、反治
(1)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2)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较少见。
(3)内容
含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治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含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治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含义:以补开塞,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治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含义: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范围: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治法:以通治通,针对邪实的本质而治。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3、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二、治标与治本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缓则治本
适用范围: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举例: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宿疾,也属缓则治本。(二)急则治标
标本取舍原则: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举例:大出血的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其标病。(三)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三、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基本概念(二)运用原则(一)基本概念含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证。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含义: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实证。具体方法: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活血、消导等。实施手段:同扶正。扶正祛邪(二)运用原则1.运用原则2.运用方式
1.运用原则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2.运用方式扶正——适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以及正虚邪不盛等以正虚为主的病证。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邪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主的病证。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单独运用同时运用邪盛为主,急于补虚反会助邪。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尚耐攻,经去其病邪,再用补虚收功。
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先祛邪后扶正先后使用先扶正后祛邪四、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具体运用:损其有余(偏盛)补其不足(偏虚)(一)损其有余(偏盛)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即“实则泻之”(二)补其不足(偏虚)滋阴以制阳——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主次来治疗
阴阳并补亡阳——益气回阳固脱亡阴——益气救阴固脱都是一身之气的突然大量脱失,故治脱均要兼峻剂补气如人参
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
阴阳格拒——分清真假,治其本质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法治之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调气调血调津液调理津气血津液的关系(一)调精填精补髓——用于肾精亏虚,此精具有生殖、濡养、化气、生血、养神等功能,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固精——用于遗精、滑精、早泄、甚至精泄不止的精脱之侯。病机——肾气不固治疗——补益肾气以填精。疏利精气
——用于阴器络脉阻塞,以致败精、浊精郁结滞留,难以排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致的男子不排精之侯。治当疏利精气,通络散结
(二)调气补气——用于较单纯的气虚证。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宜升发,肺气肃降。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如气滞者宜行气。气脱者宜益气固脱(三)调血补血:用于较单纯的血虚证。调理血运: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清热凉血——适用于脉流薄疾者。补气理血——适用于气虚血瘀。温经散寒行血——适用于血寒血瘀证。各种止血法——适用于出血病证。(四)调津液滋养津液:适用于津液不足证。但实热伤津,宜清热生津。祛除水湿痰饮:适用于水湿痰饮证。水湿痰饮的调治,多从肺、脾、肾、肝入手。痰饮者,宜化痰逐饮。(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虚致血虚——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气虚致血瘀——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虚不摄血——补气为主,佐以收涩止血
气病及血
血病及气
气随血脱——益气固脱止血血虚致气少——养血为主,佐以益气。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补气生津补气摄津行气导滞补气固脱
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
生理:气能疏利精行;精与气可相互化生病理:气滞精阻;精亏气虚治疗:补气填精并用
血虚:补血,填精补髓精亏:填精补髓,补血津血亏少:补血养津津枯血燥:养血润燥4、调理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痴呆症症状分析及护理建议
- 2025年福建省医疗三严三基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智能车辆控制系统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安全教育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大班我设计的桥
- 内分泌代谢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方法指导
- 茶具的认知及使用方法
- 电视购物产品介绍
- 2025版尘肺常见症状及护理技巧
- 农林渔业发展策略研究
- 保洁管理目视化服务标准手册
- 初中数学归纳与类比强化练习
- QC成果提高内墙饰面砖铺贴施工合格率
- 超声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演示
- GB/T 8464-2023铁制、铜制和不锈钢制螺纹连接阀门
- SIM卡基础技术规范
- GB/T 2504-1989船用铸钢法兰(四进位)
- GB/T 18916.1-2021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
- GB 17568-2008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 妊娠与肾脏疾病-陶冶主任课件
-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