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题库——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活动解析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划分为地壳、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圈层。2.地震波中的______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据此推断地球的外核物质状态为______。3.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速度显著增加的界面,称为______面,它标志着地幔与地核的边界。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若干巨大的、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为______。5.在板块构造中,两个板块发生彼此分离、扩张的边界称为______边界,常见于洋中脊的形成部位。6.当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密度较大、位置较深的板块会俯冲到密度较小板块之下,形成______,它是岛弧和深大地震的主要成因。7.地球内部热量主要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和______。8.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全球主要造山带、深大地震带和火山活动带的______分布规律。9.地幔对流是推动板块运动的______。10.莫霍面是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分界面。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下列哪一种现象直接证明了地壳下方存在固态物质?()A.地震波P波的传播B.地震波S波可以在地壳中传播C.海底地形呈波浪状D.地球存在磁场2.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A.遥感探测B.地质填图C.地震学D.化学分析3.下列哪个构造边界通常不伴随火山活动?()A.洋中脊B.海沟C.转换断层D.俯冲带4.全球最强烈的地震和最深的海沟通常分布在()。A.洋中脊B.裂谷带C.板块内部D.板块交界处5.导致地壳物质密度差异并引发板块运动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地球自转C.地幔物质密度不均D.海水潮汐6.下列关于地核的描述,正确的是()。A.外核是固态,内核是液态B.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C.外核和内核都是固态D.外核和内核都是液态7.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解释了()。A.大气环流的形成B.水循环的过程C.地球内部结构及地表形态的全球性分布规律D.植被的垂直地带性8.造山带通常形成于()。A.洋中脊B.海沟C.大陆与大陆板块碰撞带D.转换断层9.地震波通过地幔顶部时,速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了()。A.地幔物质存在层理B.地幔物质密度发生改变C.地幔存在不同物理状态或成分的界面D.地幔内部存在熔融物质10.板块边界处地壳活动最为活跃,这是因为()。A.地表受到风化作用强烈B.人类工程活动集中C.板块相互挤压或拉伸,地壳受力变形剧烈D.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不明显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简述地震波P波和S波的主要区别及其在确定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作用。2.简述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并各举一个地球上的实例。3.简述地幔对流假说及其对板块运动可能的驱动机制。四、论述题(共25分)1.详细阐述地震波速度变化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请描述从地表到地心的主要圈层及其大致深度范围和主要特征(物理状态、密度、波速等)。(15分)2.试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它如何解释全球主要的地貌单元(如洋中脊、海沟、造山带)的形成。(10分)试卷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地幔地核2.S液态3.古登堡4.板块5.生长6.海沟7.地幔对流8.空间9.动力10.地壳地幔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B2.C3.C4.D5.C6.B7.C8.C9.C10.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解析思路:P波(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S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通过观测地震波到达不同距离的时差,特别是S波是否到达,可以判断介质是否为固体,从而推断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液态层(如外核)。P波和S波速度的变化揭示了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存在及其物理性质。答案要点:P波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中传播;S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利用两者速度差异及S波是否到达判断介质状态,推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别是识别液态外核。2.解析思路:生长边界是板块相互分离、张裂的地方,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如洋中脊。消亡边界是板块相互碰撞、俯冲的地方,旧洋壳或陆壳被俯冲到地下,如海沟。两者本质区别在于地壳物质是增加还是减少。答案要点:生长边界,板块分离,地壳增生,如洋中脊;消亡边界,板块碰撞俯冲,地壳减薄,如海沟。3.解析思路:地幔对流是地幔物质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循环流动。高温物质上升,低温物质下降。这种循环流动产生的驱动力可以推动上部的岩石圈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答案要点:地幔对流是地幔内热物质上升、冷物质下降的循环流动。地幔对流产生的动力作用于岩石圈,使其发生水平运动,从而驱动板块构造。四、论述题(共25分)1.解析思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在地表到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界面)附近速度增加;在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界面)附近速度持续增加但变化率减小;在古登堡面到地心速度达到最大值。根据这些速度变化,可以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结合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征(S波在液态中无法传播),可以确定外核的液态性质,进而推断内核的固态性质。描述各圈层的大致深度范围和主要物理化学特征(密度、状态、波速等)。答案要点:地震波在地表至莫霍面速度显著增加,划分地壳与地幔;在地幔至古登堡面速度持续增加,揭示地幔内部结构;古登堡面以下波速骤减并趋于稳定,划分地幔与地核。S波无法穿透外核,推断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根据波速变化推断各圈层密度由外到内递增。大致深度:地壳平均15-20km;地幔半径约2900km;外核半径约3480km;内核半径约1250km。地壳以硅铝酸盐岩石为主,固态,密度较小。地幔以硅酸盐岩石为主,固态(上部)或部分熔融,密度中等。外核液态,铁镍合金,密度较大。内核固态,铁镍合金,密度最大。波速由外向内总体增加。2.解析思路: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若干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并相互运动。主要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边界类型(生长、消亡、转换)、板块运动机制(地幔对流驱动)。洋中脊是生长边界,板块分离,岩浆上涌形成新洋壳;海沟是消亡边界,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或另一海洋板块之下,导致地壳消减,常形成岛弧和深大地震;造山带主要形成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相互挤压,地壳缩短增厚,形成高大的山脉。这些地貌单元的形成与板块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答案要点:主要内容:岩石圈分为若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预防手足口试题及答案
- 哈尔滨地区进出口企业如何高效通关
- HR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
- 单晶硅棒厂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双准入复习测试有答案
- 2025继续教育公需课必修课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科技领袖的创新思维与领导力培养
- 2025广西河池市深巴试验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保安人员招聘1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青岛莱西市公立医院公开招聘卫生类工作人员(67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如何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 SB/T 11150-2015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规范
- GB/T 17626.1-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
- GB 36170-2018原油
- 原创《金属材料各种组织金相图片》教学资料课件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课件
- CNAS和CMA实验室通用质量记录表格
- 芳香疗法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 1.1 流体的基本性质
- 高级工电工题库:501-600
- 煤矿皮带顺槽锚索支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