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尔基在人间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阿廖沙在《在人间》中首次离开外祖父家后,第一个长期栖身的场所是()A.轮船上的厨房B.绘图师家的阁楼C.圣像作坊D.裁缝师傅的公寓答案:C解析:阿廖沙因外祖父家破产,11岁开始独立谋生,首站是去圣像作坊当学徒,跟随图画师谢尔盖学习描金和绘制圣像,这一经历在第三章有详细描写。2.小说中多次出现“书籍”这一意象,下列哪部作品未被阿廖沙在阅读过程中提及?()A.《斯巴达克》B.《猎人笔记》C.《上尉的女儿》D.《罪与罚》答案:D解析:阿廖沙在裁缝师傅家、轮船上等地接触到大量书籍,包括《斯巴达克》(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等,但《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6年,而阿廖沙的故事背景在19世纪70-80年代,虽时间接近,但文本中未明确提及。3.阿廖沙与“好事情”的交往对其成长意义重大,下列描述不符合原文的是()A.“好事情”是一名药剂师,常因专注实验被邻居误解B.他鼓励阿廖沙“要尽可能多学些东西”,并赠送书籍C.两人因阿廖沙弄坏实验器材而彻底决裂D.离别时阿廖沙因未能送行而深感愧疚答案:C解析:“好事情”与阿廖沙的矛盾源于周围人的排挤,阿廖沙因受邻居挑唆说了伤害“好事情”的话,导致对方搬离,并非因实验器材损坏。4.裁缝师傅的妻子娜塔莉亚在小说中是重要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结局主要反映了()A.封建宗教对女性的压迫B.底层女性经济依附的困境C.婚姻中男性暴力的普遍性D.小市民阶层的愚昧与麻木答案:B解析:娜塔莉亚虽勤劳能干,但经济上完全依赖丈夫,怀孕后因丈夫酗酒、家庭贫困,最终难产而死,核心矛盾是底层女性无法摆脱经济依附的生存困境。5.阿廖沙在轮船上工作时,与厨师斯穆雷的关系最接近()A.雇主与学徒B.长辈与后辈的精神导师C.利益交换的合作者D.互相戒备的陌生人答案:B解析:斯穆雷不仅教阿廖沙做饭,更鼓励他阅读、思考,称“书籍是人的朋友”,并与他讨论社会、宗教问题,是阿廖沙精神成长的重要引路人。6.小说中“圣像作坊”的环境描写具有象征意义,下列分析最贴切的是()A.金粉弥漫的空间暗示信仰的神圣性B.师傅们的争吵反映手工业者的团结C.褪色的圣像与世俗的粗鄙形成对比D.密闭的阁楼象征阿廖沙的精神禁锢答案:C解析:圣像本应代表神圣,但作坊里的师傅们酗酒、争吵,圣像在绘制时被随意修改,褪色的圣像与现实中人们的贪婪、愚昧形成强烈反差,讽刺宗教对底层的精神麻痹。7.阿廖沙的外祖母在《在人间》中虽出场不多,但作用关键,下列哪项不是她对阿廖沙的影响?()A.讲述民间故事,培养其对生活的诗意感知B.用“上帝是善良的”教导他保持对人性的希望C.资助他购买书籍,支持其学习D.以自身苦难经历示范坚韧的生存智慧答案:C解析:外祖母经济上并不宽裕,阿廖沙的书籍多来自借阅或他人赠送,外祖母的影响更多在精神层面,如故事熏陶、善良教育和坚韧示范。8.小说中“小市民”群体的典型特征不包括()A.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逐B.对异己者的集体排斥C.对知识和思想的天然恐惧D.对底层苦难的深刻共情答案:D解析:小市民如裁缝师傅的妻子的妯娌们、圣像作坊的工匠等,常因琐事争吵,对“好事情”等有思想的人排斥,对阿廖沙的阅读行为不解甚至嘲笑,缺乏对苦难的共情,反而以他人痛苦为谈资。9.阿廖沙在“贝日科夫家”当仆役时,最让他痛苦的是()A.繁重的体力劳动B.主人的言语侮辱C.无法继续阅读D.目睹主家的家庭悲剧答案:C解析:贝日科夫家禁止阿廖沙读书,甚至没收他的书,这对渴望知识的阿廖沙而言是精神上的折磨,远超体力劳动的痛苦。10.小说结尾“我要到人间去”的深层含义是()A.离开当前环境,寻找新的谋生机会B.以更主动的姿态投身社会,探索人生C.对底层苦难的彻底绝望,选择逃离D.继承外祖母的信仰,传播善良答案:B解析:经历一系列苦难与学习后,阿廖沙不再被动承受,而是意识到“人间”既是苦难的所在,也是成长的课堂,他要主动融入并探索更广阔的生活。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阿廖沙在圣像作坊学徒时,因偷偷阅读________(书名)被师傅发现,遭到毒打。答案:《古事集》2.裁缝师傅的公寓中,与阿廖沙关系最亲近的孩子是________(人名),两人常一起观察生活、交换想法。答案:萨沙3.阿廖沙在轮船上工作时,厨师斯穆雷的口头禅是“________”,这句话成为阿廖沙坚持阅读的精神动力。答案:书籍是人的朋友4.小说中“好事情”离开后,阿廖沙用________(物品)作为对他的纪念,藏在阁楼的墙缝里。答案:碎蓝玻璃5.娜塔莉亚难产去世前,阿廖沙为她偷来________(物品),试图缓解她的痛苦,但最终未能挽救她的生命。答案:酸黄瓜6.阿廖沙在贝日科夫家当仆役时,主人家的女儿________(人名)因与家庭教师相恋被囚禁,这一事件加深了他对封建家庭压抑人性的认识。答案:瓦里娅7.圣像作坊的师傅们常嘲笑阿廖沙“________”,反映出小市民对知识的轻蔑态度。答案:书呆子8.阿廖沙第一次接触“禁书”是在________(地点),从一位老工人那里借到了革命宣传小册子。答案:码头仓库9.外祖母在探望阿廖沙时,曾用________(方式)为他驱赶“噩运”,体现了民间信仰对底层人民的精神慰藉。答案:用面包擦他的额头10.小说中反复出现的“________”(自然意象),如寒风、雨雪,象征阿廖沙成长环境的严酷与生存的艰难。答案:冷风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分析《在人间》中“阅读”对阿廖沙成长的双重意义。答案:“阅读”对阿廖沙的成长具有精神救赎与认知启蒙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在苦难的现实中,书籍是他逃离小市民庸俗生活的“避难所”。如他在圣像作坊的阁楼里偷偷阅读《古事集》,在轮船上借助厨房的灯光读《猎人笔记》,这些文字带给他诗意的想象,缓解了体力劳动的疲惫和精神的压抑。另一方面,阅读是他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屠格涅夫、普希金的作品,他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与人性;通过革命小册子,他开始思考阶级压迫与反抗。书籍不仅填补了他教育的缺失,更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从“被动承受苦难”转向“主动探索人生”。2.高尔基如何通过“儿童视角”展现19世纪末俄国底层社会的真实面貌?答案:高尔基以阿廖沙的儿童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孩子的纯真与敏感,揭示底层社会的残酷与荒诞。首先,儿童的“无知”让他如实记录细节,如圣像作坊里师傅们一边绘制圣像一边酗酒骂人,宗教神圣性与现实粗鄙形成强烈反差;其次,儿童的“好奇”推动他观察不同群体,如对“好事情”的实验充满兴趣,却因成人的偏见被孤立,反映小市民的愚昧排外;最后,儿童的“成长”视角让苦难具有动态性,阿廖沙从被动承受(如被师傅毒打)到主动反抗(如偷书阅读),展现底层青年在压迫中觉醒的过程。这种视角避免了成人叙述的抽象批判,使社会现实更具现场感与感染力。3.比较《在人间》中阿廖沙与《童年》中外祖父的形象,分析高尔基对“苦难”的态度变化。答案:《童年》中的外祖父是苦难的施加者,他暴躁、贪婪,因破产而变得吝啬,甚至毒打阿廖沙,代表着苦难的“压迫性”;而《在人间》中的阿廖沙是苦难的“承受者”与“超越者”。外祖父的苦难是被动的堕落(被生活压垮),阿廖沙的苦难是主动的成长(在苦难中寻找光)。这种变化体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态度从“批判苦难的制造者”转向“肯定苦难中的精神觉醒”。在《童年》中,苦难是摧毁性的(如母亲的死亡、外祖父的异化);在《在人间》中,苦难是磨砺性的(如阿廖沙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高尔基借此传递:苦难本身无意义,但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4.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群体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在人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苦难压垮的底层女性,如娜塔莉亚(裁缝妻子)因贫困难产而死,贝日科夫家的女仆因被主人侮辱而发疯;另一类是精神坚韧的“引路人”,如外祖母,她虽苦难缠身却始终保持善良,用故事和信仰滋养阿廖沙。群体特征上,她们普遍经济依附、缺乏话语权,但部分人(如外祖母)以精神力量成为“光明的碎片”。象征意义上,底层女性的悲剧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对女性的双重压迫(阶级与性别);而外祖母等形象则象征“苦难中的人性光辉”,暗示在黑暗的社会中,善良与精神传承是打破循环的希望。5.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在人间》的“成长小说”特质。答案:《在人间》是典型的成长小说(教育小说),核心在于“个体通过经历与反思实现精神成熟”。阿廖沙的成长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适应”,如在圣像作坊学习描金、在裁缝家做杂役,他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但陷入小市民的庸俗(如因好奇参与偷窃);第二阶段是“精神觉醒”,通过阅读(如《斯巴达克》激发反抗意识)、与“好事情”“斯穆雷”的交往(接受思想启蒙),他开始质疑现状(如对宗教虚伪性的怀疑);第三阶段是“主动探索”,结尾“我要到人间去”标志着他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以更清醒的姿态投身社会,寻找人生意义。这种从“混沌”到“觉醒”的过程,符合成长小说“个体精神蜕变”的核心特质。四、论述题(20分)结合《在人间》的文本细节,论述高尔基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实现对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批判。答案:高尔基在《在人间》中并未借助宏大的历史事件或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阿廖沙的日常生活细节,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完成对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深刻批判。首先,通过“生存空间”的描写揭露阶级压迫。阿廖沙栖身的圣像作坊阁楼、裁缝家的储物间、轮船上的厨房,这些逼仄、潮湿的空间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恶劣,更象征底层人民被压缩的生存权利。如圣像作坊里,师傅们为了多赚工钱,不惜在圣像颜料中掺假,将神圣的宗教艺术变成牟利工具,折射出宗教在底层社会已异化为剥削的遮羞布。其次,通过“人际互动”的刻画批判小市民的精神麻木。裁缝师傅的公寓里,邻居们因一点鸡毛蒜皮(如谁多用了炉子里的煤)争吵不休,却对娜塔莉亚的难产漠不关心;圣像作坊的工匠们嘲笑阿廖沙读书“没用”,却从未思考自己为何终生贫困。这种“群体无意识”的庸俗,暴露了底层社会“苦难循环”的根源——缺乏对现状的反思,反而以伤害同类为乐。再次,通过“阅读与压制”的冲突揭示知识垄断的本质。阿廖沙每一次阅读都面临阻碍:圣像师傅撕毁他的书,贝日科夫家没收他的书,小市民们称读书是“瞎折腾”。这种对知识的恐惧,本质是统治阶级(包括小市民中的“既得利益者”)维护自身权威的手段。而阿廖沙通过偷偷阅读、与“好事情”等有识者交往突破限制,暗示知识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关键。最后,通过“女性悲剧”映射社会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商行业社交电商平台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四级护理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团队绩效评估与激励管理模板
-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国家级从业资质考试及答案解析
- 企业沟通平台信息高效传递
- 2025年色彩风景画考试题及答案
- 赤峰从业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科学利用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承诺书(4篇)
- 驾照新规扣分题库及答案
- 肿瘤自杀患者管理制度
- 自来水公司抄收管理制度
- 样本制备区管理制度
- 六宫格数独100题
- 前厅电话预订课件
- GB/T 19348.2-2025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
- 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学伦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上清除杂草协议书
- 小学生运动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高级政工师理论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