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考研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立言2.神韵3.象征派4.文以载道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陆机《文赋》中关于文学创作构思阶段“应物”和“缘情”的观点。2.概述唐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及其代表人物。3.分析王夫之“性在神中”说及其“以意役情”说。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主张及其在晚明文坛的影响。2.以具体批评家或流派为例,论述中国文学批评中的“真”与“善”、“美”的关系。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立言:指建立自己的学说和言论,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中“修身”的一部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叔孙豹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君子曰:‘诚哉斯言也!’”后世常将“立德、立功、立言”并称为“三不朽”,其中“立言”指通过著书立说,使自己的思想、精神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流传后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许多批评家都重视“立言”,强调批评家的社会责任和通过理论建构来影响后世。*解析思路:解释“立言”的出处(《左传》叔孙豹语),点明其在“三不朽”中的位置和含义(建立不朽的言论),并阐述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批评家的责任、理论建构)。2.神韵: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尤以清代王士禛(王渔洋)的诗歌理论最为代表。它强调诗歌创作和欣赏中要捕捉那种难以言传的、自然天成的风神和气韵。神韵说受到南朝谢灵运“风韵”说、司空图“韵味”说以及禅宗“得意忘言”、“不立文字”思想的影响。王士禛主张“神韵”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天然之美,强调自然、含蓄、超脱的审美效果。在人物画论中,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也与“神韵”有相通之处,都强调捕捉对象的内在精神和风貌。*解析思路:点明“神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时期(王士禛、清代),解释其核心内涵(捕捉自然天成的风神气韵),追溯其思想渊源(谢灵运、司空图、禅宗、顾恺之),并说明其在文学和艺术批评中的地位和追求效果(自然、含蓄、超脱)。3.象征派:并非中国本土原创的文学流派,而是指20世纪初在中国文坛出现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引入和本土化。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其理论核心主张文学应运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微妙的情感和“对应物”(对应),追求神秘、朦胧、暗示性的审美效果,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中国象征派诗人如宗白华、田汉、穆木天等,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都体现了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朦胧美的追求。它与之前的“文学革命”中强调写实和清晰的白话文运动形成一定对比。*解析思路:首先明确指出象征派是引入的西方思潮(法国象征主义),列举代表人物和核心理论(波德莱尔、魏尔伦、象征手法、对应、为艺术而艺术),接着说明其在中国的影响(代表诗人、创作理论特点),最后将其与当时的中国文学思潮(如白话文运动)进行对比。4.文以载道: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思想内涵。“文”指文学艺术,“道”指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政治规范、哲学思想等。“文以载道”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荀子《劝学篇》言“学不可以已……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以及《礼记·经解》中“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等。这一观念在后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宋代,理学家们更加强调文学必须符合儒家义理,成为宣传和承载道德思想的重要工具。当然,“文以载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思想家那里具体内涵有所变化,也有不同的侧重(如强调文道并重、文道合一等)。*解析思路:解释“文以载道”的字面含义(文学承载道理),指出其思想源头(先秦,如荀子、礼记),阐述其在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和长期影响,特别指出其在宋代的发展(理学家的强调),并点明其内涵的演变性和不同侧重。二、简答题1.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杰作,其中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提出了“应物”与“缘情”两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观点。“应物”是指创作主体受到外部世界(自然万物、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启发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和内容。陆机认为,诗人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广泛地观察和体验天地万物、历史变迁,从中获得灵感,激发创作欲望,使文章的内容能够反映和契合所“应”之物的特征和规律。这强调了创作的客体来源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应。“缘情”则更侧重于创作主体内在情感的作用。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情感是文章的内在驱动力和血肉。作家必须真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欢愉之辞”、“哀感之诗”,都要发自内心,才能感动读者。但情感的表达又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要有所节制。因此,“缘情”强调了创作的主体出发点和情感的真实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应物”和“缘情”共同构成了陆机关于创作构思的完整论述,前者关注创作的“因”,后者关注创作的“由”,二者相辅相成,揭示了文学创作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和内在情感的抒发这一基本规律。*解析思路:首先点明陆机《文赋》和题目涉及的阶段(构思阶段),分别解释“应物”和“缘情”的含义,结合《文赋》原文或思想,阐述其具体内容(“应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和观察,“缘情”对内在情感的抒发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最后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揭示创作规律)。2.唐代古文运动是一场重要的文学革新思潮,其核心主张是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时期质朴、自由、富有内容的散文。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华丽,但往往内容空虚、形式僵化。古文运动则强调文章要“文以载道”,注重内容的充实、思想的明确和语言的流畅自然。其核心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率先举起复古的旗帜,他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强调文章要表达儒家道统,反对“以文为戏”的浮华文风。他主张学习“古文”,即先秦两汉的质朴文风,并提出了“师法古文”的具体途径。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杰出实践者和重要理论家,他的山水游记成就尤其突出,其文章简洁峻洁,意境深远。与韩愈相似,柳宗元也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主张“文道并重”。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除韩愈、柳宗元外,还有欧阳修(宋代古文运动领袖,但其开创之功亦在唐代)、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王安石、曾巩等。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散文的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取代骈文成为主流文体。*解析思路:首先概述古文运动的性质(文学革新思潮)和核心主张(反对骈文,提倡散文),指出其与骈文的对立(形式与内容),明确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阐述核心人物的主张(韩愈的“文以明道”、师法古文;柳宗元的实践与思想),列举其他代表作家,最后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推动散文发展、取代骈文)。3.王夫之(王船山)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深植于其气本论哲学。其“性在神中”说,是试图调和儒、释、道思想的一种尝试。他将“性”、“情”、“才”都视为“气”的不同表现形态。“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性”是气所固有的“理”,而“神”则是气的“妙用”,是生命活动中的最高精神状态。因此,“性在神中”,意味着人的本性(性)存在于其精神活动(神)之中,或者说,人的精神活动是其本性最生动的体现。在文学批评中,王夫之强调要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神”的把握来理解其内在的“性”。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生动地表现作家的“神”,而作家的“神”又与其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因此,阅读和鉴赏文学,要深入体会作品的精神气韵(神),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性真谛(性)。王夫之的“以意役情”说,则侧重于文学创作中思想(意)对情感(情)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意”在此不仅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包括作家的理性思考和道德观念。“以意役情”并非主张完全压抑情感,而是要求情感的表达要受到理性、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在王夫之看来,真正的文学创作是“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过程,理性的“意”能够使奔放的情感不至于失控,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创作出既真挚又合乎道义的文学作品。这两个观点共同构成了王夫之独特的文学精神论和创作论。*解析思路:首先解释“性在神中”说(结合王夫之的气本论哲学,说明性、情、才、气的关系,以及性在神中的含义),并阐述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通过神把握性)。接着解释“以意役情”说(说明意对情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并非压抑),并阐述其在创作中的作用(情理交融,达到理想境界)。最后总结这两个观点的关系和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三、论述题1.公安派是明代晚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核心,活跃于万历年间。他们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主张,是对当时盛行的拟古主义文风的深刻反思和大胆突破,对晚明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独抒性灵”,强调文学创作要真实地抒发作家内在的个性、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反对模仿古人,主张“信口吐真景,耳闻口述”,追求文章的自然流畅和个性化表达。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言:“天下无文章,唯我辈知之。”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但确实体现了他们强调创作主体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倾向。“不拘格套”,则是指打破当时流行的诗歌创作中僵化的格律、声律、题材和典故运用等束缚,让文学创作回归其本真状态。公安派认为,诗歌和文章应该像人的自然说话一样流畅自然,只要能够“真”则可,“格套”反而会成为创作的障碍。他们主张“信手拈来,不假雕饰”,追求一种清新、活泼、自然的艺术风格。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与晚明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相呼应,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兴起、个性解放思潮抬头的社会背景。他们强调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将文学仅仅视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为文学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气息。公安派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诗歌创作,也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其“性灵说”对后来的清代文学批评(如王士禛的“神韵说”虽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乃至现代文学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解析思路:首先点明公安派及其核心人物和时期,解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核心内涵(前者强调个性真实表达,后者强调打破束缚),结合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观点和创作实践进行说明。接着分析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反对拟古主义,呼应思想解放潮流),阐述其影响(强调文学与生活,注入人性气息),最后评价其历史地位和潜在影响。2.“真”、“善”、“美”是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中探讨的核心范畴,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以具体批评家或流派为例来论述“真”与“善”、“美”的关系,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流派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侧重。“真”在文学批评中,通常指文学作品的真诚性、真实性、自然性。它既包括对客观现实(社会生活、自然风光)的逼真描摹,也包含对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思想)的真挚抒发。先秦时期,儒家强调“诗言志”,要求抒发“诚”志;庄子则推崇自然,强调“真”。唐代白居易倡导新乐府,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反映现实,体现“真实”。宋代欧阳修提出“文以传心”,也包含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清代王夫之在“性在神中”说中,也强调通过“神”(精神活动)来把握“性”(本性),追求文学对人性真实的展现。这些都体现了对“真”的重视。“善”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指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和社会价值。儒家思想将“善”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而志成,感应着而神动,感神而诗生。观风者,见其善则效之,见其恶则改之……”就强调了诗歌的教化功能。“善”要求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能够引导读者向善。如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都强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其中的“道”就包含儒家的伦理道德。“美”在文学批评中,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它关乎形式、技巧、意境、韵味等。南朝谢灵运提出“情”与“景”的交融,追求“韵味”;司空图提出“韵味”说,强调诗歌的审美意境;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更是将审美追求推向极致,强调自然、含蓄、难以言传的审美效果。美与真常常联系在一起,如“真”情才能产生“美”文,“真”景才能构成“美”画。美与善有时也相互融合,符合道德规范的“善”事、情感,往往也更容易产生“美”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诗歌中既有反映现实的“真”,又有忧国忧民的“善”,更有精湛的艺术“美”。但有时三者也可能存在矛盾,如过于强调“善”的教化,可能损害“美”的艺术性;过于追求“美”的形式,可能忽略“真”的内容或“善”的内涵。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许多争论,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内容与形式、教化与审美等,都与如何处理“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不同的批评家或流派,会根据其哲学观、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对三者的关系有不同的侧重和解释。例如,儒家往往强调“善”的优先性,而道家和部分浪漫主义诗人可能更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