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一)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A.地理知识水平决定政治观念B.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C.天下一家观得到了广泛认同D.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2.西汉时期,汉武帝通常任命一些封国的封君担任太常官职,然后再以“侍奉宗庙不谨”为名让其获罪乃至除爵。这种做法()A.加强了皇权专制 B.削弱了诸侯实力C.践行了“推恩令” D.延续了宗法制度3.东汉时期三公虚位,事归台阁,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位高权重。西晋荀勖长期在中书省任职,后来升迁为尚书令,百官前去祝贺,他却非常懊恼地说:“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焉?”上述现象反映了()A.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变化B.士人喜好老庄玄学影响仕途选择C.废除三公制度导致混乱D.中书省权力受到尚书省不断侵夺4.明代大臣何乔新在《论都司书》中写道:“我朝惩前代藩镇之弊,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平日所以能前却之者,恃有三尺法耳,一旦有事,白刃临其身,厚禄诱其心,三尺法焉能制之?”为此,明朝政府采取的举措最有可能是()A.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B.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C.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D.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满和考察制度5.公元前6世纪末以后,罗马元老院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允许平民和退职的执政官参与。执政官权力大,由公民大会选出,两人同时担任,相互监督和制约。除此之外,还设有一个特殊的职位——保民官。这样的权力结构()A.强化了贵族阶层的专权B.体现平民和贵族的妥协C.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D.保证平民充分行使主权6.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上层对下层民众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非常恐惧,开始压制包括议会改革在内的新主张和新思想,以致那些曾经的“改革派”立刻坚定地站在了保守主义的立场上。这说明()A.英国政局仍带有一定贵族色彩B.法国大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C.英国对法国大革命持观望态度D.英国宪政体制背离了民主的原则7.美国人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拒绝任何形式的君主制或独裁专制,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创建了共和制。但与此同时,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在辩论中广泛地参考了英国的经验,英国是“制宪会议代表在设计政体时的参照系”。由此可见,美国共和制()A.完全照搬了英国的制度B.深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C.来源于英国君主立宪制D.对英国制度借鉴与创新8.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没有专业的法官负责解释法律,公民法庭在审判时唯一的依据就是听取由职业辩护人为诉讼双方准备的演说,然后在裁判官的主持下进行投票裁决。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A.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B.民主政治已经臻于完善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公民普遍缺乏政治理性9.从1789年到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政体和三次共和政体。这反映出法国()A.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缺乏民众支持B.缺少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C.多种政治力量间的斗争尖锐复杂D.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不够成熟10.民国初年,吉林都督陈昭常任意修改货币比价,造成当地金融混乱。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袁世凯和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并得到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的支持。后袁世凯批准陈昭常辞去职务。这表明当时()A.临时议会架空了地方督抚权力B.权力重心逐渐下移C.建立地方民主政权的意识增强D.政党政治得到发展11.民国初年,“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随后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一系列事件说明民国初年()A.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B.政党政治在蓬勃发展C.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D.军阀割据、政局混乱12.周恩来认为,要在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推进“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这一政权中“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这一主张旨在()A.确保党对统一战线领导B.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C.完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D.展示和平民主良好形象13.下表为敌后抗日根据地部分地区乡村政权成员阶层构成分析(单位:人)。这反映出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项目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佃户晋西北兴县18名村长(1940年)1055.6%422.2%15.6%15.6%211%陕甘宁裴庄25名参议员(1941年)312%1352%624%312%——太行五分区281名村代表(1942年)12644.8%9634.2%5318.9%62.1%——太行三分区598名村干部(1942年)16928.3%25743%9215.4%396.5%416.8%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D.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14.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情况简表。表中的政权建设()时间区域政权建设1927—1937年革命根据地成立各级苏维埃政府,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7—1945年抗日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1945—1949年解放区建立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确立农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A.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B.削弱了国民政府统治的阶级基础C.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奠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前提15.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合寨村经过村民集体讨论和协商,起草了《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通过自发选举村干部,相继产生了“村委会”“村管会”“议事会”“治安领导小组”等一系列群众自治性组织。随后,此类组织逐渐在全国农村推广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A.成功实现了农村基层自治B.开启农民当家作主之路C.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16.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归侨代表42名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个百分点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个百分点,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个百分点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17.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强化了小农经济地位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18.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19.1906年,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改大理寺为大理院。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C.清末新政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D.改革加速了中外法律的交流互鉴20.19世纪末,梁启超指出:欧洲各国百年以来,变革旧的政治,整顿荒废的事业,终于能够得以发展。百姓平民都有议政的权力,他们立国的根本,在于合乎公理……这些足以开辟美洲、振兴印度、富强日本等。梁启超此说()A.体现对救亡的深刻认识B.顺应了共和制度的潮流C.表达废除君主制的愿望D.意在抨击国内守旧势力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就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的思想倾向》材料二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的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举才济世创办新学》(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评价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思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团体,是否可以联合起来以达到参政的目的,一直是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在帝制时期,党派和小集团通常被认为是对政府工作有害的,而且其本身也是邪恶的。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党”字上。清朝被推翻后,党禁也被解除,被压制了数个世纪的组织政党和社团的热情,顷刻之间喷涌而出。在民国刚建立的头数月里,一下就出现了几十个政治团体,在名义上都是要通过代议制,为取得政权而进行竞争。——摘编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始,至1916年国会重开这段时期,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时期,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然而,孕育于新旧交替之际的政党政治却犹如昙花一现般亡不旋踵,政党政治在民国政治中的地位由举足轻重到栋榱崩折,这场悲情谢幕是激进党和保守党同袁世凯势力联合、决裂的过程,也是民主与专制、共和与帝制两种力量角逐的过程。——摘编自《浅析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原因及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帝制时期和民国初年对“党”的不同理解及其社会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昙花一现”的必然性。(6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一个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下表是法国国旗的演变历程。法兰西王国瓦卢瓦王朝(1328—1589年)蓝色底的金色鸢尾花饰。蓝色代表4世纪在高卢地区(今法国)的基督教主教圣马丁,鸢尾花代表法国封建贵族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1589—1792年)白色底的金色鸢尾花饰。源自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时期圣女贞德的白色旗帜1794年至今蓝白红三色旗。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象征自由;白色纪念民族英雄圣女贞德,象征平等;红色是圣但尼军旗的颜色,象征博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法国国旗的演变进行合理阐释。单元质量检测(一)1.选D据材料“以时中万邦”“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左祖右社”“上尊下卑”“内诸夏而外夷狄”及所学可知,礼乐制度本质是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用方位观念规范尊卑等级,可见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故选D项;“地理知识水平决定政治观念”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用方位观念规范尊卑等级,未涉及地理知识水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尊卑等级观念,不是天下一家观念,排除C项。2.选B据材料中汉武帝“任命一些封国的封君担任太常官职……让其获罪乃至除爵”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削弱诸侯实力,故选B项;封国属于地方单位,对封君实力的削弱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皇权专制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指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3.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国家行政中枢,到西晋时期,中书省的设立分割和限制了尚书台的权力,中书省逐渐成为参预机密的重要机构,尚书台不再独占机枢的地位,显示了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变化,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4.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统筹管理,解决地方三司体制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排除B项;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排除C项;考满和考察制度属于官员考核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5.选B材料体现了虽然执政官权力大,但由公民大会选出,两人同时担任,相互监督和制约,而且还设立保民官,这说明平民与贵族之间进行了相互妥协,故B项正确。6.选A据材料信息,英国上层对下层民众的政治热情感到恐惧,开始压制新思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政局仍带有一定的贵族色彩,故选A项;题目强调的是英国上层压制了包括议会改革在内的新主张,而非法国大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排除B项;英国上层对法国大革命后民众的政治热情感到恐惧,并采取了压制措施,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在观望,而是有所行动,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宪政体制没有背离民主的原则,排除D项。7.选D据材料可知,制宪会议代表广泛参考了英国的经验,同时美国拒绝君主制和独裁专制,创建了共和制,这体现了对英国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故选D项,排除A项;虽然美国曾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制宪过程中参考英国经验,而非深受殖民统治影响,排除B项;美国共和制的来源是多元而复杂的,排除C项。8.选A由材料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下,人数众多的公民法庭审判的依据是诉讼双方的演说,这无法确保最后作出的裁决是公平正义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B项说法错误,排除;古代雅典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排除C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9.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789年到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政体和三次共和政体,背后有着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势力、君主立宪派、民主共和派等多种政治力量的尖锐斗争,故选C项;“缺乏民众支持”不符合史实,在民众的支持下,法国最终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A项;“缺少”不符合史实,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等进步因素的影响,法国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排除B项;“两党轮流执政”不符合史实,法国是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10.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吉林都督陈昭常任意修改货币比价,造成当地金融混乱,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吉林省临时议会依法弹劾,请予陈昭常辞职,后袁世凯批准陈昭常辞去职务,这说明当时建立地方民主政权的意识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11.选A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建立,据材料“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等可知政党政治得到发展,但袁世凯极力遏制政党政治、破坏民主力量,导致国会被迫停止议事,这说明民国初年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故选A项。12.选C据材料“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推进‘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主张旨在完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故选C项;A、B、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均排除。13.选C1940—1942年晋西北兴县、陕甘宁裴庄、太行五分区和太行三分区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成员中包含了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佃户等阶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这说明1937年正式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故选C项;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排除D项。14.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权建设的内容不同,这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关: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府和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而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1956年底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差异化的政权建设并未削弱国民政府统治的阶级基础,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5.选D合寨村出现的一系列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农村事务,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D项正确;这类群众自治性组织在当时只是农村基层自治的初步探索,不能得出“实现了”的结论,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就已经当家作主,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内容,材料没有体现这类组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作用,排除C项。16.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逐渐向更多民主主体倾斜,体现出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特点,故选B项;仅从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无法得出制度化特点,排除A项;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分布,各个领域人数的变化,是民主建设的反映,未提及法治建设问题,排除C项;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现,而非基层群众自治,排除D项。17.选B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将大家族拆分为国家编户之下的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商鞅变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排除D项。18.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希望通过政府举措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目的在于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A项;王安石意在培育农民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而非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安石认为要通过政府措施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9.选C据材料“1906年”“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司法体系,体现了中国司法的近代化,故选C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政体的变革,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20.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对于救亡图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只有变革旧的政治制度国家才能发展,故选A项;19世纪末,中国还未建立共和制度,所以也就谈不上顺应共和制度潮流,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主张废除君主制,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梁启超的言论旨在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最终实现救亡图存和国家发展,而不是抨击国内守旧势力,排除D项。21.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范仲淹……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及材料二“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均反对专考辞赋,得出强调实用之学,反对过度重视诗赋和儒经章句;据材料一“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及材料二“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可知,两者均看重学校对教育的作用,得出提高学校选官的地位,降低科举选才的比重;据材料一“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可知,范仲淹认为科考制度下,选出的人才有实际治国才能者少之又少,据材料二“国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要有补于世”可知,王安石认为,朝廷选才要满足现世治国的实际需要,得出二者都主张选拔符合朝廷需求的人才。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改革派的立场和动机、改革思想付诸实践的历史背景和政策环境、改革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等角度作答。答案:(1)共同之处:强调实用之学,反对过度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酒元旦活动策划方案
- 中秋团日活动策划方案
- 沙龙活动主题策划方案
- 景点引流营销方案
- 年终创意活动策划方案
- 2025中国化妆品行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报告
- 2025中国农业现代化行业市场格局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中国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演变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中国免税零售市场政策调整与渠道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企业形象宣传模板与公关应对方案
- 哈尔滨牌匾管理办法
- 美术班安全管理管理制度
- 重症创伤的评估与ICU管理
- 煤矿顶板事故专项风险辨识报告
- 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2025至2030中国儿科医院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穿越周期 局部突围-2024年乳品市场回顾报告
- 关键岗位培训管理制度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护理
- 2025年团员身份确认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数字的奇妙之旅:课件中的数学世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