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杭州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详解:《汉书·古今人表》、《史通·外篇·疑古》_第1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详解:《汉书·古今人表》、《史通·外篇·疑古》_第2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详解:《汉书·古今人表》、《史通·外篇·疑古》_第3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详解:《汉书·古今人表》、《史通·外篇·疑古》_第4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详解:《汉书·古今人表》、《史通·外篇·疑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题详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自书契①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②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乎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③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讙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节选自班固《汉书·古今人表》)材料二:

《虞书·舜典》又云:“五十载,陟方④乃死。”《注》云:“死苍梧之野,因葬焉。”案苍梧者,于楚则川号汨罗,在汉则邑称零、桂。地总百越,山连五岭。人风婐划⑤,地气敲瘴⑥。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且舜必以精华既竭,形神告劳,舍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之年,更践不毛之地?兼复二妃不从,怨旷生离,万里无依,孤魂溘尽,让王高蹈,岂其若是者乎?历观自古人君废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赵迁迁于房陵,周王流彘,楚帝徙郴,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斯则陟方之死,其殆文命⑦之志乎?其疑三也。(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外篇·疑古》)材料三:

张汤治狱为酷吏魁,而其决于诛伍被⑧也,则非酷也,法之允也。被者,反覆倾危之奸人,持两端以贸祸者也。不诛之,又且诡遇于汉廷,主父偃、江充之奸,被任之有余矣。被之始谏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称引汉德,为他日免脱计耳。已而为安画反谋矣,俄而又以谋反踪迹告矣。“宫中荆棘”之谏,“侯无异心、民无怨气”之语,盖亦事后自陈、规救其死之游辞,而谁与听之哉!与人谋逆而又首告,纵舍勿诛,则谗贼相踵,乱不可得而弭矣。故汤之持法非过,而被之诛死允宜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书契,文字。②辅佐,辅佐的大臣。③传,阐释儒家经义的文字。④陟方(zhifang),帝王外出巡狩。⑤嫘划(wǒhuá),勇悍。⑥敲瘴(xiāozhang),潺热瘴疠。⑦文命,传说为夏禹之名。⑧伍被,汉武帝时担任淮南王中郎,淮南王即刘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虽使A百金之子B犹惮C经履D其途E况以万乘之F君G而堪H巡幸其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者,无实义,与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的“者”承担的语法功能一致。B.乎,于,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C.垂,将及,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垂”意义不同。D.踵,跟随,与成语“摩肩接踵”“比肩继踵”中的“踵”意义和用法都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考儒家的人物品评标准,班固在《汉书》中把历史人物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九等,构建了自己的人物评价体系。B.儒家认为上智和下愚很难改变,而“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的中人,其善恶成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改变的可能,可塑性强。C.刘知几列举了古代多位被废逐的人君,认为舜帝的遭遇比他们更艰难、更悲惨,舜帝死于苍梧之野很可能是禹的意愿。D.王夫之认为伍被用“宫中生荆棘”劝阻刘安不要谋反,就是他为脱罪编造的借口,如果不杀他,他又会用不正当手段求赏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4分)(2)被者,反覆倾危之奸人,持两端以贸祸者也。(4分)14.三则材料从编史、读史两个角度体现古人对历史的认知。请阅读后,将下表填写完整。(5分)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对历史的认知编史注重实用性编史要有质疑精神①具体阐释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九等展示了为君、为臣、为人的理想典范和反面教材,体现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编史理念。②③[答案详解]10.[答案]BEG[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原句标点: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11.[答案]B[详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乎”意义为“形容词词尾,……样子”。12.[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相关内容。D.“就是他为脱罪编造的借口”错误,根据材料三“盖亦事后自陈、规救其死之游辞,而谁与听之哉!”可知,应该是或许,表猜测。13.[答案](1)齐桓公,管仲辅佐他,他就成为霸主,竖貂辅佐他,就国家大乱。(2)伍被,是一个反复无常、奸险狡诈的小人,他首鼠两端因而招致祸患。[详解](1)4分。句意通畅1分,“相”“之(齐桓公)”“霸”各1分。(2)4分。句意通畅1分,“反覆倾危”“持两端”“贸”各1分。14.参考答案:①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②刘知几从苍梧的环境、舜帝自身的状态、人情常理、与其他被废逐人君比对等角度质疑,得出舜可能死于政治阴谋的结论。③虽然张汤被公认为酷吏,但王夫之却认为其诛杀伍被是执法允当的表现,体现了读史时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详解]5分。①1分,②③各2分。[挖空练习]材料一:

自书契(文字)之作,先民可得而闻(得以听闻,被后人知晓)者,经传所称(记载),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称号和谥号),辅佐(指辅佐的大臣,副手)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指诸子百家作品中)颇(很)言之,虽不考(考证)乎孔氏,然犹著(记载,写)在篇籍,归(归结,核心目的)乎显善昭(彰显)恶,劝戒后人,故博采(广泛采集)焉。孔子曰:“若(至于说,如果说)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止)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怎么)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遇上困惑)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中等资质的人)以上,可以语上(谈论高深道理)也。”“唯上智(上等智者)与下愚(下等愚人)不移(改变)。”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推行),鮌、讙兜欲与为恶则诛(杀)。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辅佐)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这样的人称为)中人。因兹(依据这些)以列九等之序,究极(深入探究)经传,继世相次(紧接),总备(全面涵盖)古今之略要(概要)云。材料二:

《虞书·舜典》又云:“五十载,陟方(巡视南方)乃死。”《注》云:“死苍梧之野,因(于是)葬焉。”案(案语,据考证)苍梧者,于楚则川(河)号(叫)汨罗,在汉(指汉代)则邑(郡邑)称零、桂。地总(总管,统辖)百越,山连五岭。人风婐划(勇悍),地气敲瘴(潺热瘴疠)。虽使百金之子(富贵子弟),犹惮(畏惧)经履(经过踏上)其途,况以万乘之君(天子),而堪巡幸其国?且舜必以精华(精力)既竭(尽),形神(身体和精神)告劳,舍(放弃)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将死)之年,更践(涉足)不毛之地?兼复(再加上)二妃不从(没随行),怨旷生离,万里无依,孤魂溘尽(突然消逝),让王(让贤,推让王位)高蹈(品行高尚),岂其若是者乎?历观(遍观)自古人君废逐,若夏桀放(被流放)于南巢,赵迁迁(被迁徙)于房陵,周王流彘,楚帝徙郴,语(说)其艰棘(处境艰难),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斯则陟方之死,其殆(大概)文命(指大禹)之志(心志,意思)乎?其疑三也。材料三:

张汤治狱(审理案件)为酷吏魁(第一名),而其决(判决)于诛伍被也,则非酷也,法之允(指依法行事)也。被者,反覆倾危(反复无常、心怀险恶)之奸人,持两端(态度观望)以贸(招)祸者也。不诛之,又且诡遇(用欺诈手段投机取利)于汉廷,主父偃、江充之奸,被任(做)之有余矣。被之始谏安(刘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称引(称扬)汉德,为他日免脱(脱身免罪)计耳。已而(不久)为安画反谋矣,俄而(一会儿)又以谋反踪迹告矣。“宫中荆棘”之谏,“侯无异心、民无怨气”之语,盖亦事后自陈(自我辩解)、规救其死之游辞,而谁与听之哉!与人谋逆而又首告(首先告发),纵舍(放,赦免)勿诛,则谗贼相踵(接连),乱不可得而弭(消弭,平息)矣。故汤之持法非过(过分),而被之诛死允宜(完全恰当)也。[参考译文]材料一:

自从文字产生以来,远古先民的情况能够被后人知晓。经传中所记载的,在唐尧、虞舜之前,帝王有称号和谥号,但他们的辅佐大臣却无法得知具体信息。不过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对此多有论述,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经过孔子的考证,却依然记载在典籍之中,其核心目的在于彰显善行、揭露恶行,以劝诫后人,因此我广泛采集了这些资料。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是仁人,那我怎么敢当?”又说:“哪里只是仁人,那一定是圣人吧!”“连‘知’都做不到,怎么能算‘仁’呢?”“生来就懂得道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才懂得道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才去学习的人,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惑却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百姓了。”孔子还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们谈论高深的道理。”“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传文记载:比如唐尧、虞舜,禹、后稷、契跟他们一起行善,他们就采纳推行;鲧、讙兜想跟他们一起作恶,他们就惩处。可以跟他一起行善,不能跟他一起作恶,这就叫上等的智者。夏桀、商纣,关龙逢、比干想跟他们一起行善,就被诛杀;于莘、崇侯想跟他们一起作恶,就被采纳推行。可以跟他一起作恶,不能跟他一起行善,这就叫下等的愚人。齐桓公,管仲辅佐他就能称霸诸侯,竖貂辅佐他就会使国家混乱。可以跟他一起行善,也可以跟他一起作恶,这就叫中等资质的人。我依据这些内容来排列九品的等级次序,深入探究经传的记载,按照世代先后依次编排,全面涵盖古今的概要情况。材料二:

《虞书・舜典》又记载:“(舜在位)五十年,巡视南方时去世。”《注》中说:“(舜)死在苍梧的郊野,于是就安葬在那里。”

据考证,苍梧这个地方,在楚国时有条河叫汨罗江,在汉代时设有零陵、桂阳两郡。这里地域上统辖百越地区,山脉连接着五岭。当地民风粗野,气候湿热多瘴气。即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尚且害怕踏上这片土地,何况是身为天子的君主,怎能忍受前往这个地方巡视呢?而且舜必定是在精力耗尽、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不堪的时候,才会放弃王位,如同卸下沉重的负担。怎么会在临终的年纪,还去涉足贫瘠荒凉的地方?再加上他的两位妃子没有随行,夫妻分离、满怀怨恨,(舜)在万里之外无依无靠,孤独的魂魄突然消散。以舜那种主动让贤的高尚品行,难道会是这样的结局吗?遍观自古以来君主被放逐的情况,比如夏桀被流放到南巢,赵迁被迁徙到房陵,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楚怀王被迁徙到郴地,说起他们处境的艰难险恶,没有比舜的遭遇更严重的了。如此看来,舜“巡视南方时去世”的说法,恐怕是大禹(文命)的意图吧?这就是第三个疑问。材料三:

张汤审理案件时是酷吏中的代表人物,但他判决诛杀伍被,却不算严酷,而是依法行事、合乎情理的。伍被是个反复无常、心怀险恶的奸邪之人,是个持观望态度、最终自招灾祸的人。不杀他,他日后还会在汉朝朝廷中用欺诈手段投机取利,即便是主父偃、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