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金昌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2.唐太宗时,提出了“山川形便”的道制区划理念,注重自然地理的交通便利;到了宋朝,太宗确立了“土地形势”的路制区划理念,有意识地使路辖区跨越山河,互相渗透。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唐朝“山川形便”的道制区划理念,还是宋朝“土地形势”的路制区划理念,,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有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扩大地方行政权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不是区划理念变化的主要目的和作业,排除ABD项。故选C项。3.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被认为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雅典民主的表现包括()A.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B.本地自由民皆可参加公民大会C.五百人议事会可行使司法审判权 D.国家的公职人员均由推荐产生【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除了十将军之外,雅典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自由民;C选项错误,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是陪审法庭;D选项错误,除了十将军之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秦朝除规定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田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C.削弱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A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B排除;御史大夫监察权的削弱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D排除。故选A。5.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由此可知,宋朝的通判()A.独掌地方行政权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兼管行政与监察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可知,通判除了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还兼管行政,C项正确;根据材料“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可知,通判并非独掌地方行政权,排除A项;宋代通过设置通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排除B项;设置通判无法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排除D项。故选C项。6.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总是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一传统()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表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 D.带有浓厚民主共和色彩【答案】C【解析】从“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可知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故选C项;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7.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成文法得到普及 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C.礼乐制日渐消亡 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周天子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春秋时期的郑国、晋国也可以“铸刑鼎”,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法律的公开,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反映出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郑国、晋国两个国家实施法律的情况,不能说成文法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教化功能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C项错误。8.“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据此可知,新教的兴起()A.强化了对人性的束缚 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可知新教反对进行奢侈品消费,并且促进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有利于推动资本的积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鼓励人们去追求财富,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旧贵族势力的打击,排除C项;新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否定”,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法()A.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义C.渗透古代希腊文明的特质 D.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以说明罗马法强调理性与追求正义,B项正确;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具有一定理性色彩,与希腊文明特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立法而未涉及司法,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唐王朝对羁縻州的管理,既与内地的行政制度不同,又坚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代羁縻州制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C项正确;“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与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唐朝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排除B项;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与唐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A.宗教改革的成效 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C.天主教会的腐朽 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答案】B【解析】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故选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为对教权的限制,没有提及天主教会腐朽的相关史实,排除C;如果14和15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解体,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启蒙运动,排除D。12.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遣子入侍,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上述材料表明()A.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C.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繁荣 D.中原王朝政治局面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遣子入侍,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多国加强与西汉的交流,说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A项正确;材料表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材料不能体现西域各国的民族文化与汉朝文化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汉与西域诸国的官方交往,与沿线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没有涉及中原王朝政局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中的事件()国家事件希腊1821年起义,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获得独立比利时1830年摆脱荷兰统治而独立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德国1864—1871年在普鲁士领导下,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A.刺激欧洲走上一体化道路 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基础C.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加速了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欧洲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这些革命和独立战争的成功打破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加速了维也纳体系的崩溃,D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起来,排除B项;表格是关于部分欧洲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推动了国家主权的形成和确立,这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铲子、刀、纺轮都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都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B正确;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起源于艺术想象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A;题干意在说明布币的形成来源,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到一定程度产生货币,货币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推动了经济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布币、刀币、环钱基本都是铜或者青铜铸币,铸铁技术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15.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史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被处于死刑;而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朝徭役误期只处罚财物,二者存在出入,这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故选A;《史记》虽然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故排除B;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故排除C;《秦律》可以再现一些秦朝历史,但秦朝历史全貌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故排除D。16.在宋代,由宗族组织所创办的族塾义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A.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创办族塾义学对宗族社会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族塾义学对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族塾义学的创办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史·百官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并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并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小问2】共同特点: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材料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根据所学,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等几个方面回答。如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些人认为我应该待在家里”——据美国《生活》杂志(1919年6月26日)(1)概括指出上图对当时美国形象的塑造有哪些史实依据。(2)你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又会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漫画中?说明理由。【答案】(1)史实依据:一战后美国试图凭借实力主导国际秩序,但遭遇阻力,漫画中美国涉足“欧洲政治”等场景,体现其参与欧洲事务却陷入复杂局势;美国在一战后虽经济实力增长,但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其对欧洲政治的介入未达预期,“应该待在家里”反映国内部分人对其过度卷入海外事务的质疑,契合当时美国在国际外交中遭遇争议的史实。(2)形象: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以“冷战推行者”“全球霸权维护者”“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等形象出现在漫画中。理由:“冷战推行者”:冷战背景下,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遏制政策,在漫画中可能呈现为对峙、威慑姿态;“全球霸权维护者”:美国主导资本主义阵营,在全球扩张势力范围,会塑造其积极干预国际事务、维护霸权的形象;“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经济上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巩固经济霸权,漫画中可能体现为凭借经济实力操控、影响世界的角色。【解析】【小问1】首先,分析漫画信息,漫画呈现美国涉足复杂海外(欧洲政治等)且有“应待在家里”的争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一战后巴黎和会等史实,可知美国试图主导国际秩序、参与欧洲事务;根据美国国内对海外干预的态度,可知部分民众质疑其过度卷入,这些构成形象塑造的史实依据。【小问2】首先,明确时代背景是冷战、美国全球霸权拓展。其次,分析阐述:根据冷战中美国推行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等),可知会塑造“冷战对峙者”形象;根据美国主导资本主义阵营、干预全球事务(朝鲜战争等),可知会呈现“霸权维护者”形象;根据所学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巩固经济霸权,可知会呈现“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形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据《史记》等材料二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答案】(1)秦始皇形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深受拥戴。奥古斯都形象:罗马帝国的建立者,罗马和平的缔造者;罗马人的保护者;;罗马文化的复兴者;罗马帝国疆域的开拓者。(2)共性原因:为帝王歌功颂德;构建权力的神圣性、合法性、权威性;碑刻易于保存与流传。史料价值:都是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有助于认识当时的帝王及时代;具有一定局限性。【解析】【小问1】古代的罗马帝国。秦始皇形象:根据材料“秦灭六王”“平一宇内”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根据材料“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可知,勤政爱民;根据材料“作制明法”“不懈于治”可知,治理有方;根据材料“莫不受德”“承顺圣意”可知,深受拥戴。奥古斯都形象:根据材料“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和所学可知,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根据材料“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可知,罗马和平的缔造者;根据材料“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罗马人的保护者;根据材料“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可知,罗马文化的复兴者;根据材料“‘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可知,罗马帝国疆域的开拓者。【小问2】共性原因:根据材料“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一宇内’”“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和所学可知,可从为帝王歌功颂德、强化统治权威及碑刻的特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作制明法”“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和所学可知,可从史料的类型、对帝王与时代的认知及受多种因素导致的评价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是某学者在研究清代相关课题过程中收集整理的部分奏折资料。序号奏折名称上奏者时期①奏请滋生人丁不再加赋折礼部右侍郎康熙朝②奏缮《御选唐诗》底子十八篇折武英殿总监造③奏报察哈尔八旗蒙古遭大风雪折理藩院尚书④奏陈摊丁入亩折山东道监察御史雍正朝⑤奏报癸卯科乡试情形折两江总督⑥奏报题参不法土司暨改土归流缘由折陕西总督⑦奏报得雨及粮价情形折广东巡抚乾隆朝⑧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