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的答案选项标号涂黑。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浙江余杭莫角山宫殿遗址的南部区域曾出土20多万斤碳化稻谷,其周边其它区域还曾出

土玉璧、玉璜等大量玉器,该遗址应属于

A.河姆渡文化B.良渚文化C.红山文化D.大汶口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浙江余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位于钱

塘江流域和毗邻杭州,并且创造了灿烂的玉器文化的是良渚文化,B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位

于浙江宁波,出土了精美的黑陶等,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辽河流域,排除C项;大汶

口文化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汉学者刘向写道:“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

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刘向描述的是

A.春秋时期的争新战争B.各国纷纷开展变法

C.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D.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出氏代齐、六卿分

晋,兼并战争不断,敌侔争权,反映了战国时期由兼并战争而产生的混战局面,c项正确;

春秋争新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争葡战争,而材料叙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各国纷纷开展变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排除D项。

故选C项。

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嬴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

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

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B.皇权效力影响巨大

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皇帝制

的核心是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

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可知,赵高冒充皇帝发号施令,

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说明皇权影响力巨大,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对后

世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室政治地位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权力

发生异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的测量、堤坝和河渠

的修建。”引文中评价的是

A.《氾胜之书》B.《周髀算经》C.《九章算术》D.《黄帝内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该书点、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

就,它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由材料信息可知是涉及农业中计算问题,故C最有可

能;《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排除A项;《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排除B项;《黄帝内经》是现

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在唐初官修的史书中建立十六国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的君主,都没有“本纪”的

待遇,他们被专门另立“载记”,而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却与继承了晋朝法统的南朝享有同等

地位。北魏取得这一史学地位主要得益于其

A.推行了胡汉一体政策B.实现了南朝政权互动

C.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D.独尊儒学且注重教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北魏(中国)。根据材料”而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却与继承了晋朝法统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被唐朝承认为中国正统,享有与南朝同等的地位,是因为北魏在

文化上与汉族相似,这主要得益于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了胡汉一体政策,A项正确;虽然

北魏与南朝之间存在外交往来,但这与北魏被唐朝承认无关,且北魏与南朝之间发生了多次

军事冲突,排除B项;统一黄河流域不是北魏与南朝享有同等地位主要原因,排除C项;

独尊儒学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政策,且北魏孝文帝推崇和学习儒学、注重教化也属于胡汉一

体政策的具体表现,排除D」贝。故选A项。

6.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

“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

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没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

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侨雍州、益州等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获得了

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有了

明显发展,A项正确: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唐代曲辕犁在江南地

区推广,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诜A项。

7.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

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

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说明

A.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B,君主对朝政的控制逐渐加强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三省相互牵制又有分工配合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

时期(中国)。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初期,政务需先经尚书省再奏报皇帝,尚书省在一

定程度上对政务的上报起到了中间过滤和处理的作用。而到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事无大小

皆悉闻奏,这意味着更多事务直接由皇帝经手,减少了中间环节对信息的筛选等操作,说明

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有所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夬政府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无关,

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政务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尚书省对政务运行的影响,体现不出三省相互牵制又有分工配合的特征,排除D

项。故选B项。

8.宋代统治者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这表明宋代的“养兵”政策旨在

A.防范分裂割据B.壮大军事力量C.维护社会稳定D.扭转边疆战局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朝中

国。据材料“恐为盗"防民之盗”可知宋朝时期荒年招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流民动乱,意

在稳定社会治安,C项正确;防范分裂割据主要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进行,排除A项;不加

严格选拔大量招募灾荒饥民从军,影响了军队战斗力,也不利于边疆战局,排除B项、D项。

故选C项。

9.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废除中原王朝唐朝、宋朝给他先辈的赐姓,”自号效名吾祖”,并要

求其他大贵族也【可归党项姓氏。上述举措

A.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B.削弱了贵族势力

C.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D.打击了门阀士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诜撅,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撅,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碓时空

是宋代。根据材料可知,元昊和其他西夏大贵族一样都是党项人,改回党项姓氏,可增强统

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提升了统治集团凝聚力,A项正确;元昊的举措并没有削弱

贵族势力和打击门阀士族,排除B、D两项;元昊的举措与文化素养无关,排除C项。故选

A项。

10.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

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

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的方式

宣扬国威,建立外交,加强了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A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并未体现开辟新的对外贸易航线,排除

B项;郑和下西洋加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周边国家的封

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H.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仔(拟皇帝曾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

发(下发旨意)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中“请皇帝旨3拟皇帝旨意”和“下发旨

意”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有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能跪

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执行,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军事方面的信息,材料不

能反映军机处谋划战事的职能,排除A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陪读陪写,赋

诗作画是南书房的职能,而军机处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2.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产

牛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B.市民地位高于农民

C.商品经济的发展D.雇佣劳动的普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受到商

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商人及市民的影响力提升丁C项正确;这•现象与西学无关,排除A项;

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土农工商四个等级,B项说法错误,排除;雇佣关系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D项。故选C项。

13.《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为数不多一些文人和宜员的赞扬。这些人折服其展

现的万国风土人情,却对该书的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统治者闭目塞听B.妄自尊大思想依然存在

C.中外矛盾的激化D.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刊行引发的社会反响。“为数不

多一些文人和官员”赞扬“其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却漠视“师夷长技以制夷“,自我感觉良

好。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朝多数人以天朝上国自居并且妄自尊大,B项正确;“这些人折

服其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并非完全闭目塞听,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矛盾的激化,

排除C项;材料与中国传统科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具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具鲜明

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太平天

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及所学可

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

义的近代化纲领,符合材料中的第一条原则,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鲜明的近

代风格,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排除A项;洪秀全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仍然具有

旧式农民起义的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属于太

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

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甲午战

争时期(中国r根据材料“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另J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

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加剧了民族危机,人们感受到了空前压力,民族危机意

识增强,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后半段,是以洋务运动说明人们应该正视民族危机的问题,

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知识分子逐渐开始关心中国

的发展前途问题,而不是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6.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于菜市口。在行刑之

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

悦。由此可见

A.民众的思想启蒙尚需加强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清政府统治基础得到强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8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在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

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悦。”可知,民众对于维新变法运动并不理解,表明当时民

众的思想启蒙需要加强,A项正确;“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表述错误,戊戌变法损害了

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的信息,与题干主旨

不符,排除C项;“清政府统治基础得至U强化”表述错误,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

项。故选A项。

17.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这里“孙

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是指

A.同盟会B.兴中会C.国民党D.革命党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诜择题。据本题中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厥。时空是晚清时期

(中国)。据材料“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

果“,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在政党组织下,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A项正确;兴中会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并不是政党,排除B项;1912年,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小党派改组

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与武昌起义爆发时间不符,排除C项:革命党是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派,是一个统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

A项。

18.“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来访者。事情很明白,法租界的秘密警察已经紧紧地盯上

了这次大会。于是一个新的计划制定出来:他们要转移到上海以南不远的一处旅游胜地……”

文中的“旅游胜地”位于

A.杭州B.宁波C.嘉兴D.苏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租界的秘密警察已经紧紧地盯上了这次大会。于是一个新的计划制定

出来:他们要转移到上海以南不远的一处旅游胜地”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C项正

确;文中的“旅游胜地”位于嘉兴,AB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

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1931年,东北B.1932年,上海C.1935年,华北D.1937年,北平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据材料认为抗口战争的起点是局部地区抗战,中国

最早抗战是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即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1年的东北,A项正

确;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中国人民抵抗的是一•二八事件,这时局部抗日已经开始,排除

B项;1935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37

年的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开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近百万农民、东北160万农民参加了解放军,民兵参战者近290万

人;至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由此推知,人民解放战

争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

A.军纪严明B.统一战线C.土地改革D.作风廉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农民参加解放

军,这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

西柏坡召开仝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

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C项正确;军纪严明与农民参军关系不大,

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并未建立统一战线,且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早已随着解

放战争的爆发而瓦解,排除B项;作风廉洁与农民关系不大,不能直接推动他们参与解放

军,排除D项。故选C项。

21.1953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时,并没有直接没收私营企、Ik,而是采用

注入资金、控制股权的经济手段来改组企业,扩充企业实力的做法。这一做法旨在

A.保证私营企业的稳定B.增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C.落实和平赎买的政策D.减少企业改造的阻力

【答案】D

【解析】国家采用注入资金、控制股权的经济手段,推进公私合营,旨在减少阻力,顺利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和平过渡,D项正确;保证私营企业的构定与“我国对资本主义_L

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即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不符,排除A项;公私合营时采取经济手段,旨

在顺利改造,不是为了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落实和平赎买的政策是具体做法,

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2.有学者提到:“为什么要将1959年计划的目标制定到不切实际的高度以至于不可能?很

可能是故意这样做,其心理目的我们很难探究。”该学者评价的是

A.一五计划B.土地改革C.大跃进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左倾错误影响,1958年兴起大跃进运动,以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特征,因此根据材料“为什么要将1959年计划的目标制定到不切实际

的高度以至于不可能?”可知与大跃进运动有关,C项正确:1957年•五计划提前完成,排

除A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于1952年完成,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排

除D项。故诜C项。

23.如图是1972年的宣传画《工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学

习》。该绘画意在

工业学大庆

A.赞美劳动者素质的提干B.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C.揭示工业化的艰难历程D.展示阶级斗争的建设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的宣传画《工

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一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而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是艰苦

奋斗的时代精神,因此这一绘画的主要意图是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

涉及劳动者素养的提升,排除A项;工业化的艰难并不需要通过学习大庆来体现,排除C

项;画作的主题是工业建设,而非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4.《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反映了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新

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该社论的发表是为了

A.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C.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改革开放

和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因此才有了《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的社论,A项正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提Hi的战略部署,排除B项;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樨出的,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5.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

进入21世纪后,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格局。以上变化是由于

A.早期赶英超美目标实现后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发生根本改变

C.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总结深化的结果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反对新权主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5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首的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建

成社会主义,错误地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格局。这种变化

主要是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C项正确;“早期赶英超美目标实现后”的表

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本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国家适应国际

形势急剧变化反对霸权主义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本题3个小题,其中26题

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共50分)

26.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

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

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

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

把全国州都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

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R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沅沅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

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

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

影响。

【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

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特点:文官政治;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分权制衡亦可)

(3)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蒙古族在边疆诸民族中分布范围最广,力量最强,也最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漠南

蒙古诸部在消廷入关前已归附,清朝参考八旗制度,将编制成若干个札/克旗进行管理。清

朝统治者不但对蒙古贵族封爵授职,拟于宗室,而且还与蒙古贵族建立起密切联姻关系。康

熙帝曾称:“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清朝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

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i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

使之达到了•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袁行福《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世界广大地区。争取民族平等成为中国革命亟须解决

的重大课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伟大探索。1894年兴中

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南京临时政府

建立后,孙中山主持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

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1919年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很大转折,明确提

出了“反帝”的口号和主张。

——摘编自周昆云《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等

材料三组织开展民族工作简表(部分)

1923年成立蒙藏学校,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的早期员

在瑶民地区,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和剥削,汉民与瑶民平

1934年

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1945年在《关干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摘编自李资源、卢江《民族工作百年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清朝是如何实现“小女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的?

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政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