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粲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春天的绿洲一派生机。戴上了一个斜杠软肩章的李秦川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列兵,是军衔中最低一级,他还是想尽早告诉父母,让他们乐呵乐呵。上山前,连队要求每位新兵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排在李秦川前面的新兵正低声抽泣,他拍拍那人肩膀,那人哭得更凶。他便走到玻璃窗前向外张望,一辆马车嗒嗒而来,随风而去,马夫胡子雪白,衣衫飘逸。车上坐着一位长辫子姑娘,媚笑着,马夫与姑娘说着什么,李秦川伸长脖子去听,没听清,再听,听不懂。新兵抹着眼泪出去了,李秦川拨通父亲手机,刚说了两句,就听见母亲在哽咽。李秦川说:老妈啊,我们这里可好啦,比咱关中平原辽阔多了,一望无际的棉田麦地,物产丰富,牛肥马壮,到了秋天,还瓜果飘香哩,不过嘛,听不懂当地人说话。母亲的声音明朗多了,嘱咐他吃好睡好,养得胖胖的,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李秦川笑眯眯地走出来,往车上搬东西去了。搬氧气罐的时候,有些纳闷,新兵都是年轻人,要这劳什子干吗啊。车队在锣鼓喧天中缓缓前行,李秦川像所有战士一样,向人群挥手告别。出了城,田畴渐渐变少,树木越来越稀疏,驶过大片戈壁滩以后,蜿蜒上山。五六天后,新兵抵达各个连队。新兵下连,老兵过年,连队很热李秦川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修复连队蔬菜温棚。一位老兵领着他们几个新兵向一坍塌处走去,李秦川在最后面,战友头戴军帽扛着铁锨。到了近处,发现土坯里夹裹着破烂棉絮。老兵在破烂前扔下锄头,爬到高处,双手扒拉起来。老兵示意他干的却是农活儿。老兵忽然趴在杂乱中,双手握住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烧香拜佛一般,高高举过头顶。李秦川再看老兵,老兵像一尊雕塑,保持着刚才的样子。老兵是不是出意外了箭步跑到老兵跟前,发现老兵脸部扭曲,两滴泪珠停滞在眼角不动,鲜血从白线手套渗出来。李秦川想从老兵手里取下棍子,拽了一下,再拽,还是没有成功。仔细瞅那棍子,原来是一截树枝。褪掉手套,给老兵擦拭眼睛。老兵哇的一声就哭了。老兵说:这是红柳,前年一位老兵从山下带来的,栽在蔬菜温棚里,老兵复员前请我照看,没想到大雪把温棚压塌了,树冻死了。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冻土层两三米深,老兵叹息说,氧气不够啊。我来这里一年多了,没见过一棵树一株草,连梦里都没有花草树木。蔬菜温棚,能播种念想,战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压抑的时候,寂寞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来棚里看一眼,哭上几嗓子,就轻远处是雪山,积雪如银,雪线下是光秃的褐色山坡,四周是寸草不生的砾石滩,蔬菜温棚就建在砾石滩上。青藏高原缺少绿色,支撑生命的绿色啊。下次让父母寄一些苹果干猕猴桃干,第一个就送给老兵品尝。蔬菜温棚重修好后,棚顶塑料薄膜上盖了新棉被。他用小刀把老兵认为已经冻死的树枝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李秦川的母亲来电话说:秦川啊,咱家的鸭梨全被西安公司买走了,价钱不亏。明年在西安给你买一套房,等你复员回来,开个水果批发店……李秦川的喉结上下滑动,口水渐渐多了起来。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这一次,巡逻有点远。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徒步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一个拐弯处,战友纷纷驻足,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多么野性而崇高的生灵啊,李秦川说。脚下是几朵冰清玉洁的花,绒毛状白色花瓣,李秦川没见过这么纯洁的花。有人说,这是雪莲,药用价值很高的。在一处开阔的缓坡地带,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晚上刮起了大风,把帐篷吹了个底朝天,差点吹翻高压锅。高压锅由三块石头支着,锅里煮了一锅冰块,方便面和火腿肠还在纸箱里放着,他用身子护着方便面,牛粪却吹得满天飞。李秦川问过老兵,怎么不带焦炭啊。老兵拧着他的耳朵说,焦炭跟人一样,因为缺氧,燃不旺的。雪粒随风而降,高压锅下的火苗跳了几下,最终熄灭。半夜里,李秦川被冻醒了,想坐起来,却坐不直身子,一缕头发不知什么时候从棉帽里溜出来,粘在雪地上,撕扯了好一阵才分开。趁着星光看四周,战友们和他一样,被白雪覆盖,与大地融为一体。返回执勤点,一匹白马卧在雪地上正在流鼻血,新兵一个劲地抹没有回来。老兵是在河谷的冰凌缝隙中找到的,手里握着一根冻直的缰绳。他好像睡着了,双目紧闭,神态安详。温棚没有垮塌。蹲下身子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再看,真是绿没过多久,李秦川就从列兵升到上等兵,他想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部队。后来,有人说他留下了,有人说没有,但大家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李秦川的战友说“咱是高原边防兵,不同于内地兵”,表现出他作为边防兵认为自己优于内地兵的自豪与骄傲。B.老兵因寻找风雪夜逃窜的白马而遇难的情节,展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出边防军人日常执勤的艰险。护国土的坚定信念,是人物成长的关键转折。景赋予诗意,赞扬了军人们守护疆土的崇高精神。A.老兵说温棚“能播种念想”,是因为在缺乏绿色的高原,温棚不仅能提供蔬菜,更能成为战士们缓解思乡、排解压抑的情感寄托。B.温棚建在寸草不生的砾石滩上,与周边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人造空间,其存在本身就象征着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顽强与希望。C.李秦川将温棚视作“高原故土”,既源于温棚让他想起家乡的果园,也体现他在修复温棚、培育红柳的过程中,对边疆产生了归属感。D.温棚最终“没有垮塌”且红柳发出绿芽,与老兵牺牲形成强烈对8.文中两次描写李秦川与家人的通话,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9.在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本篇小说的标题引发争论。有同学说出你的选择及理由。(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沈生,字子川,吴郡人。少从乡贤习水利,凡《河渠书》《水经注》诸篇,靡不精研。永乐初,苏松连月淫雨,太湖溢,诸圩①尽溃,田庐漂没者十之七八。郡守方公素闻生名,亲造其庐,辟为水利从事。生至,即率吏卒登堤周览。见沿岸皆筑高堰以障水,而旧有支渠多为泥沙淤塞,叹曰:“水患在疏不在堵此三代之法也今堰高而渠塞如婴孩覆杯而塞其口鼻,欲不毙得乎”乃上疏于郡守曰:“请凿通娄江、东江故道,复开三十六浦,引积水东入于海。虽费一时之力,可保十年无虞。”邻县官吏闻之,笑其迂阔:“方今水势正猛,若妄开沟渠,恐溃堤愈甚。”生不为动,力排众议。郡守信之,发丁壮三万,命生督率。生亲执畚锸,与役夫同甘苦,凡历八月,凿渠三十有二里,筑闸九座,以时蓄泄。期年功成,值夏暴雨连旬,湖水骤涨。然新渠通畅,水循故道东注,诸圩屹然无损。民皆登堤欢呼,谓生再造之功。郡守上其绩于朝,诏擢生知常州府,仍领苏松水利事。(节选自明代《吴郡水利考·沈子川传》,有删改)材料二:治水如治天下,其理一也。夫水之为物,柔而能穿石,猛而可溃堤,顺之则滋养万物,逆之则漂没田宅。三代圣王知其性,故禹乘四载,导九河,疏畎浍,不以力拒而以智引,天下永赖其利;商汤遭大旱,修沟洫,通脉络,使水旱有备,岁常丰稔。后世治水者,多昧于此。或贪一时之安,聚土为障,高堰层叠,乃治之失也。汤武从民欲,故天下归心。秦废先王之道,筑长城以限胡,销锋镝以弱民,自以为固若金汤,终致陈涉一呼,天下响应,其亡也忽焉。故曰:善治水者,顺其性而非逆其势,使水有所归;善治政者,因民心而非拂其意,使民有所安。水不安则泛,民不安则乱,古今一理,岂不信哉汉之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疏渠导水,终成盛世;唐之贞观,纳谏任贤,顺乎舆情,如筑闸调洪,故能长治。由此观之,治水与治政,其道固相贯通矣。【注】①圩: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也指有圩围住的地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水患A在疏不在堵B此三代之法也C今堰高D而渠塞E如婴孩F覆杯G而塞H其I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相同。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生年少时精研水利典籍,为以后治水奠定了基础。苏松水患时,郡守因闻其名而征召,可见其在水利领域早有声名。B.邻县官吏嘲笑沈生主张迂阔,认为开凿沟渠会加剧溃堤风险。沈生力排众议,派遣三万余壮丁,凿渠筑闸,终获成功。C.文本二开篇即点明“治水如治天下”的观点,又以禹导九河、汤D.文本一详述沈生治水的具体实践,展现古代水利治理的实操智慧;文本二以治水为喻,剖析治政原则,两文各有侧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新渠通畅,水循故道东注,诸圩屹然无损。(2)水不安则泛,民不安则乱,古今一理,岂不信哉(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①。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①李商隐《花下醉》中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的诗句。②无那:无奈。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杨这两首诗都与海棠有关,杨诗还以眼前的春晴之色抒故园海棠之思。B.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从实写和虚写角度对海棠做了描摹,颇具画面感。C.苏诗的前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烘托,艳丽空濛,略显幽寂。D.杨诗颔联诗人以春社日后的“燕回”抒发对归乡的期待,暗示自己也即将归乡。16.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表达了爱惜之情,请简要赏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2)在企业管理培训中,人力资源总监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告诫管理层要以诚待人,避免因傲慢导致团队分崩离析。(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与观者的默契对话——用虚空唤醒想象,让有限载体生长出无限意境。其看似简单,实则需创作者精准把握整体意境:既不能让空白突兀成无意义的空缺,也不能因过度填充阻塞气脉,破坏作品应有的呼吸感。在绘画中,留白是意境的延伸。八大山人的禽鸟图堪称典范,他以极简墨线勾勒鸟的侧影,鸟眼斜睨如豆,其余大片宣纸皆为空白。水之清澈:空白处或许是晨雾漫苇塘,或许是寒江映孤月,让禽鸟的生出无限遐想,。①书法中的留白关乎气韵。②一幅传世佳作,③其笔画的浓淡、墨色的枯湿、疏密的结构,④与行间的留白形成有机整体。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章法之妙便藏留白:⑥“之”字重复却各具姿态,⑦字里行间空白随笔势流转,⑧疏如朗月当空,⑨密似星子缀天。既区分语义单元,又让作品气韵贯通,仿佛笔墨在纸上的行走有了节奏,带着观者体会曲水流觞的雅趣。到()的怅惘—-——那是未说出口的不舍与牵挂,恰如海明威“冰山理论”:露于水面的八分之一,因水下的厚重而动人。留白的智慧亦渗透于日常。与人交谈,不逞口舌之快,留些许余韵供对方回味,方显从容;居室布置,器物不求盈满,留几分空处透气,才见疏朗;即便是一餐一饭,盘盏间稍作留白,不使佳肴堆砌,寻得平衡,为日常留一份舒展的余地。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清代画家笪重光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B.正如清代画家笪重光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C.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清代画家笪重光的观点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难以言喻B.不可名状C.妙不可言D.不可言传者联想”的角度,补全下面的句子,每空不超过八个字。(5分)想到②;没有直接画③,观者却能从⑤想到⑤。留白的妙处,22.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不仅要注意行文脉络,也要讲求行文逻辑。如果把上文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各部分内容。(3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趣图谱、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运用复杂算法进行深度分析,为用对者忧心忡忡,质疑友谊能否被简化为数据的匹配度百分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给“心灵桥”择友软件的研发者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治的差异埋下伏笔。C选项两处错误,基督教并没有导致文明分裂,3.①军队与地方势力合作;②中央派遣流官治理;③中央派遣(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4.①论证结构严密,从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对二者对比分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②论据真实充分,列举出秦汉和罗马时期丰富的史实进行论证。③论证语言严谨,使用限制性表述避免绝对化,具有史学学者的严谨和学术性。(一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任意答出两个方面可得满分)5.①政治上:中国实行的郡县制由中央统一治理地方,这一制度的统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凝聚和持久(1分);郡县制的长期连续运作,这一制度的连续性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1分)②文化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的统一,使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1分);同时,共同体的连续不散也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强化了文明的统一和凝聚力。(1分)③经济上:中国固定的道路系统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分裂便有重新整合的迫切需要,这一系统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连续性(1分);而经济体系的连续性又保证了国家秩序和政权的稳定性。(1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6.D(A:曲解文意。李秦川的战友话语表现的是高原边防兵的特殊性,并不带有自豪与骄傲;B:老兵因寻找风雪夜逃窜的白马而遇分解读。在文中,李秦川并无突出的转折点,而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有所成长。)7.D(“以‘生’的希望消解‘死’的沉重”表述绝对,“消解”意指消释或夸大了这一段描写的作用。这段描写也并非意在对生命脆弱的惋惜,而是对卫戍士兵精神的赞颂)秦川孝顺体贴的稚嫩新兵形象(1分);用山下“暖风吹麦苗”的安逸环境,对比高原的真实荒凉,暗示军人的付出。(1分)②第二次通话:“喉结滑动”的细节,暴露他对家庭温暖的渴望(1分);母亲谈“卖鸭梨、买房”的世俗幸福,与他坚守的边疆严寒碰(每点两分,答出两点即为满分)的主线,使读者清晰把握叙事重点。②小说中多次对李秦川的家乡——秦岭加以笔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并突出了李秦川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的神圣感以及奉③“红柳”作为象征物虽富有诗意,但可能让部分读者产生距离品传递的军人奉献精神更加直接有力。(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为满分)①红柳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小说中红柳的经历与李秦川的成长历程形成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小说既描写了李秦川从新兵到成熟军人的转变过程,也展现了红柳从枯死到新生的生命轨迹。②红柳象征着边防军人的精神品质,也红柳见证着精神的传承。老兵为守护红柳牺牲,李秦川继承遗志继续培育新枝,隐喻着边防军人使命与精神的代代相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③以“红柳”为题,避免了直接写人的直白,通过物象含蓄表现人物精神,使“坚守奉献”的主题表达得更含蓄深刻,提升艺术感染力。而"秦川"作为人物姓名则过于直白,缺乏回味空间。(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为满分)10.BCE。水患在疏不在堵/此三代之法也/今堰高而渠塞/如婴孩覆杯而塞其口鼻鼻”分别表述不同内容,中间需断开以体现逻辑层次。12.B【解析】为沈生派遣三万余壮丁的是郡守,而非沈生自己。13.(1)然而新开通的渠道畅通无阻,洪水顺着旧有的河道向东流淌,各个圩堤稳固完好,没有受到损坏分),“注”翻译准确(1分),整体句意通顺(1分)。错译、漏译得分点内容扣相应分数,句意不通顺扣1分。(2)水不安定就会泛滥,百姓不安定就会动乱,从古到今都是同一个道理,难道不真实吗【解析】共4分。“安”翻译准确(1分),“泛”翻译准确(1分),“岂不信哉”反问语气体现(1分),“古今一理”翻译准确(1分)。错译、漏译得分点内容扣相应分数,整体句意严重不通顺可酌情扣0.5-1分。14.答案:①均需顺应本性:治水要顺水性,治政要顺民心;②反对强硬压制:治水忌“堵”,治政忌“拂其意”;③注重疏导方法:治水靠疏渠,治政靠顺应民意(如轻徭薄赋、纳谏)。(评分标准:答出一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