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 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_第1页
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 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_第2页
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 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_第3页
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 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_第4页
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 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资源化学》专业题库——化学废弃物处理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字母填在括号内)1.下列哪类化学废弃物进入地表水环境后,最容易导致水体pH急剧下降?A.含高浓度硝酸盐的废水B.含高浓度硫酸盐的矿业废水C.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工业废水D.含大量硅酸盐的废水2.重金属离子在水中主要的迁移转化途径不包括:A.水相中的水解沉淀B.向水体底泥的吸附积累C.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迁移D.被水生生物吸收富集3.下列哪项指标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物含量及其对水体进行生化处理时所需氧量的常用指标?A.总溶解固体(TDS)B.化学需氧量(COD)C.总磷(TP)D.溶解氧(DO)4.对于含有氰化物的化学废弃物废水,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是:A.碱性氯化法B.酸性沉淀法C.厌氧消化法D.超滤膜分离法5.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哪种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引起的?A.氮(N)和磷(P)B.钾(K)和镁(Mg)C.钙(Ca)和铁(Fe)D.锌(Zn)和锰(Mn)6.下列哪种治理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A.化学沉淀法B.吸附法C.生物法(如活性污泥法)D.膜分离法7.地表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造成水质恶化情况下,该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其主要限制因素通常不包括:A.水体的流动速度B.水体的自净能力C.水生生物的承受能力D.水体表面积的大小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含重金属废水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这体现了环境立法的哪项原则?A.普遍性原则B.预防原则C.污染者付费原则D.公众参与原则9.下列哪种化学废弃物处理方法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方式?A.高温焚烧处理B.填埋法处置C.从废水中回收有价金属D.化学固化稳定化10.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哪些物质含量增加?A.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B.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C.氟化物(HF)和氯化物(HCl)D.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二氧化碳(CO2)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1.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中______污染物含量的一种指标,通常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进行测定。2.水体中的溶解氧(DO)过低会危及______的生存。3.重金属在食物链中通过______作用不断传递和累积,最终可能危害人体健康。4.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时,通常通过加入______调节pH值,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5.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单一水质指标包括pH、溶解氧、______、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6.为了减少化学废弃物对地表水环境的冲击,应优先推行______和______的原则。7.水体自净能力是指水体依靠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受污染的水体水质得到______的现象。8.针对化学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如污泥处理),需要制定相应的______方案。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化学废弃物进入地表水环境后,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2.简述吸附法处理化学废水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简述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主要迁移转化途径。4.简述化学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意义。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试论述硫酸盐型矿业酸性废水对下游地表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综合影响及其主要的治理对策。2.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论述化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减缓水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3.假设某化工厂发生含氰、含酚的化学废水泄漏,导致附近河流受到污染。请论述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应考虑的关键环节和采取的主要措施。---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2.C3.B4.A5.A6.C7.C8.B9.C10.A二、填空题1.难降解的有机物2.水生生物3.生物富集4.氢氧化物或硫化物(合理即可)5.总悬浮物(TSS)或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合理即可)6.源头减量/清洁生产7.恢复8.综合利用/安全处置三、简答题1.答案:可能引发水体pH变化(酸化或碱化)、溶解氧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氰、酚)释放与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造成毒性效应和生态破坏、影响水体感官性状(色度、气味)等。解析思路:考察对化学废弃物成分及其进入水环境后可能产生危害的全面认识。需要从物理(pH、DO、色度)、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生物学(毒性、富营养化、生态效应)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2.答案:原理: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的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沸石等),通过物理吸附(范德华力)或化学吸附(离子交换、配位作用)等机制,将水中的污染物分子从水相转移到吸附剂表面,从而实现净化目的。影响因素:吸附剂的性质(种类、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活性)、污染物的性质(浓度、分子大小、极性、水溶性)、水溶液的性质(pH、温度、共存离子)等。解析思路:考察对吸附法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吸附机制)以及对影响吸附效果关键因素的认知(吸附剂、污染物、溶液因素)。3.答案:主要迁移转化途径包括:①水相迁移:随水流迁移扩散;②吸附-解吸:在悬浮物、底泥颗粒表面吸附与释放的动态平衡;③沉淀-溶解:形成氢氧化物、硫化物等沉淀物或因条件变化重新溶解;④生物吸收与转化:被水生生物吸收,参与生物代谢或积累;⑤光化学转化:在光照作用下发生化学形态转化。解析思路:考察对重金属在复杂水体环境中行为多样性的理解,需要列举并能简要说明至少四种主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4.答案: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从化学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减量、替代)、储存运输、处理处置到最终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进入环境的可能性,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确保废弃物得到安全、合理的处理处置,防止二次污染;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解析思路:考察对“全过程管理”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认识到其在污染预防、风险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多重意义。四、论述题1.答案:综合影响:硫酸盐型矿业酸性废水(pH低,含高浓度SO4^2-、重金属离子等)排入河流后,会显著降低水体pH,导致水体酸化;高酸性环境会加速重金属离子溶解释放,并抑制水体自净能力(如降低DO),可能引发金属中毒和硫化物沉淀(如H2S);高浓度SO4^2-本身对水生生物也有毒性;重金属在河床沉积物中积累,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生态风险;水体感官恶化(如发黑、产生臭味)。治理对策:①源头控制:改进采矿和选矿工艺,减少酸性废水产生;②过程控制:废水中和沉淀(投加石灰等调节pH,沉淀重金属和部分硫酸盐);③末端治理:建立尾矿库、废石场进行覆盖和淋溶水收集处理;采用化学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深度处理技术去除残留污染物;废水回用或达标排放;加强受影响河流的水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解析思路:考察对特定类型(硫酸盐型矿业酸性)废弃物危害的深入分析能力以及系统性治理方案的构建能力。需要指出主要污染物、危害机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包括源头、过程、末端及修复等多方面的综合对策。2.答案:重要性体现在:①资源节约:化学废弃物中常含有金属、盐类、有机物等有价组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缓解资源短缺压力。②环境保护:通过资源化处理,将潜在的环境污染物转化为有用资源或安全产品,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总量,降低了污染风险,是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③经济效益: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原材料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减少末端处置费用。④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开发废弃物资源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业升级。⑤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化利用体现了对资源的珍惜和对环境的负责,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关键举措。解析思路:考察对化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价值的全面认识和高度理解。需要从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社会可持续性等多个角度论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3.答案:关键环节与措施:①应急响应启动与信息收集: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快速核实泄漏情况(地点、规模、污染物种类浓度、扩散范围),向上级报告。②现场控制与围堵:利用围堰、吸附棉、覆盖材料等控制泄漏源,阻止污染物向下游扩散;设立临时收集池收集污染物。③污染物处理:根据污染物性质(氰剧毒、酚有毒性),采取针对性处理,如中和、氧化分解(如向含氰废水投加碱性氯化剂)、吸附等,或将其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④水体净化与监测:对受污染河段采取应急措施,如曝气增氧(提升DO)、投放化学药剂(如铁盐促进酚类沉淀)等;加强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