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_第1页
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_第2页
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_第3页
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_第4页
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宋词经典全文与赏析当春江的潮水漫过花林,当赤壁的江涛拍碎古今,唐诗宋词以文字为舟,载着千年的月光与悲欢,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悠悠流转。这些经典篇章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巅峰,更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从宇宙哲思到儿女情长,从家国抱负到生命喟叹,每一字都在诉说着中国人的心灵史。本文将选取数首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透过文本肌理与历史语境,解码其永恒的艺术魅力。一、唐诗:盛世与乱世的诗性回响(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全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创作背景初唐诗歌仍残留南朝宫体诗的绮靡余韵,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破壁而出。此诗虽载于《全唐诗》,但作者生平史料寥寥,唯此篇如孤峰突起,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文本赏析意象织锦:以“春、江、花、月、夜”五大意象为经纬,铺就空灵澄澈的意境。潮水与明月共生,花林似霰、白沙隐形,天地间唯余月光流转,将自然之美推向极致。哲思突围:“江畔何人初见月?”的追问,打破了宫体诗的艳情窠臼,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时空下观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人类的“代际延续”对抗江月的“永恒循环”,在虚无中寻得生命的韧性。情韵悠长: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与宇宙哲思交织,“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落月摇情满江树”的余韵,让个人悲欢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艺术价值此诗开创了“以景寓理、以情化境”的诗学范式,将南朝的声色之美与盛唐的气象之思熔于一炉,为唐诗的“兴象玲珑”美学奠定了基础。(二)杜甫《登高》:沉郁顿挫的生命悲歌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漂泊至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彼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大唐元气大伤,诗人贫病交加,孑然一身。文本赏析视听交响:首联“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以急风的听觉、高天的视觉、飞鸟的动态,渲染出肃杀悲凉的秋景;颔联“落木萧萧”(听觉)、“长江滚滚”(视觉),以天地的苍茫壮阔反衬生命的渺小漂泊。悲慨叠加:颈联“万里(空间之远)、悲秋(时令之凄)、常作客(漂泊之久)、百年(人生之暮)、多病(身体之衰)、独登台(处境之孤)”,六重悲绪层层递进,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沧桑熔于一炉。格律典范:全诗八句皆对,“萧萧”对“滚滚”,“万里”对“百年”,词性、声调、意象严丝合缝,却无雕琢之痕,尽显杜诗“沉郁顿挫”的格律美学。艺术价值《登高》是“诗史”精神的浓缩:个人的潦倒中藏着时代的疮痍,生命的悲歌里透出对家国的眷恋。它以极致的对仗与深沉的情感,成为后世七律创作的“千古绝唱”。二、宋词:市井与词苑的风雅变奏(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生命叩问全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游赤壁矶(实为三国古战场之西的赤鼻矶),借古抒怀,消解仕途失意的苦闷。文本赏析时空碾压: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以江水的永恒冲刷历史,将“千古风流人物”化为过眼云烟,瞬间拉开历史纵深,奠定苍凉基调。英雄解构:周瑜形象的塑造颇具匠心——“小乔初嫁”的青春意气,“羽扇纶巾”的儒雅从容,“谈笑间”的决胜千里,与苏轼“早生华发”的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比,英雄的“不朽”反衬出生命的“须臾”。旷达突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并非消极遁世,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以“酹月”的动作完成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既然英雄终将被浪涛淘尽,不如与江月同醉,在永恒的自然中寻得精神的自由。艺术价值此词开创了豪放词的美学范式:以史入词、以景衬情、以哲思抒怀,将个人哀乐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让宋词突破了“艳科”的桎梏,走向更广阔的精神天地。(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乱世孤鸿的生命低吟全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创作背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历经靖康之变、丈夫病逝、金石散失,漂泊至临安,国破家亡的剧痛与孑然一身的孤寂,凝结成这首泣血之作。文本赏析叠字泣血:开篇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动作之惶)、冷冷清清(环境之寂)、凄凄惨惨戚戚(心境之悲)”,如泣如诉,将国破家亡后的精神失重感推向极致,被后人誉为“创意出奇”的神来之笔。意象蒙太奇:“雁”(旧识却传不来锦书)、“黄花”(憔悴如己无人共摘)、“梧桐细雨”(黄昏的听觉折磨),意象层层叠加,从视觉到听觉,从物到人,将“愁”具象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情感裂变:“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突破了“愁”的字面意义——这里有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漂泊之苦、孤寂之悲,是个体命运与时代悲剧的共振,让“愁”升华为民族苦难的精神镜像。艺术价值《声声慢》是婉约词的“压卷之作”,它以女性的细腻笔触,写尽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泊,将个人悲欢与家国沧桑熔于一炉,让词体成为承载时代苦难的“情感容器”。三、经典的永恒性:从文本到生命的精神对话唐诗宋词的经典性,不仅在于语言的精工、意象的隽永,更在于它们始终与人类的精神困境对话:张若虚追问“生命的意义”,杜甫喟叹“命运的无常”,苏轼突围“存在的焦虑”,李清照承载“苦难的重量”……这些篇章如同一面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悲欢与哲思。赏析经典的意义,正在于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古人的心灵共振——当我们在“江月年年望相似”中读懂生命的延续,在“大江东去”中参透成败的虚无,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共情苦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