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大气科学》专业题库——大气底层逆温对气象现象的影响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种情况最易导致夜间的辐射逆温形成?A.地面快速增温,空气对流旺盛B.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C.冷锋过境,暖空气主动抬升D.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度持续均匀下降2.大气底层逆温层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近地面大气垂直混合B.抑制近地面大气垂直混合C.增强地面长波辐射吸收D.降低近地面空气湿度3.在城市环境中,逆温层的存在通常会导致?A.工业烟囱排放的污染物迅速扩散B.工业烟囱排放的污染物在近地面积累C.地面蒸发量显著增加D.大气能见度普遍提高4.辐射逆温的强度通常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段达到最大?A.日出前后B.正午时分C.日落前后D.傍晚至午夜5.逆温层对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影响是?A.使边界层高度增加,厚度加大B.使边界层高度降低,厚度减小C.使边界层水平范围扩大D.使边界层内的风速增大6.冬季夜间,海陆之间存在逆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B.海水蒸发力强于陆地C.陆地冷却速度快于海洋D.海洋大气湿度大于陆地7.大气边界层被逆温层“封顶”后,近地面的污染物主要会?A.随高空急流迅速扩散到远方B.在逆温层下方形成近地面浓度带C.主要向水平方向扩散D.随地面风进行小范围输送8.辐射雾通常在哪种天气条件下最容易形成?A.暖锋过境期间B.冷锋过境期间C.晴朗无云的夜晚D.大风天气下9.锋面逆温通常出现在?A.暖空气团控制地区B.冷空气团控制地区C.暖锋前部D.冷锋后部10.下列哪种现象与逆温层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限制作用关系最密切?A.日常的云彩形态变化B.雷雨天气的形成C.边界层内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D.大气环流的长波模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大气底层逆温是指大气在__________层以下,气温随高度升高的一种反常现象。2.导致逆温形成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__________、平流和下沉作用等。3.夜间晴朗无云时,地面因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__________逆温。4.逆温层会显著减弱近地面的__________,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5.逆温层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使其高度降低,厚度减小,形成一个闭合或半闭合的层,称为__________。6.辐射逆温的强度通常在__________后达到最大,日出后逐渐减弱消散。7.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热量和污染物,常在近地面形成稳定的__________逆温。8.逆温层的存在是形成__________雾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在晴朗无云的夜间。9.锋面过境时常伴有逆温出现,通常位于__________的前部。10.逆温条件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湍流扩散能力显著__________,污染物易于在近地面积累。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大气边界层2.混合层3.辐射逆温4.污染物浓度逆温层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简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及其日变化特征。2.分析大气底层逆温层对近地面污染物扩散的不利影响。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1.论述大气底层逆温对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2.结合实际,论述大气底层逆温在环境气象学中的意义。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2.B3.B4.C5.B6.C7.B8.C9.D10.C二、填空题1.近地面2.辐射3.辐射4.混合5.污染物浓度逆温层(或“近地面逆温层”)6.日落7.城市热岛8.辐射9.冷10.削弱(或“降低”)三、名词解释1.大气边界层:指地球表面到大气中一个高度(通常为边界层顶,如noctilucentcloud层或平流层下部)之间的整个大气层。此层内的大气与地表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受地表性质和气象活动影响显著,垂直运动和湍流交换活跃。2.混合层:通常指大气边界层中湍流混合最为活跃的层次。其下界接近地面,上界为混合层顶,或称为边界层顶。在此层内,由于强烈的垂直湍流,空气混合良好,垂直方向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梯度较小。混合层的厚度和强度受地面加热、风速等因素影响,白天通常发展至最大。3.辐射逆温:主要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冷却而失去热量,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而高层空气因辐射冷却较慢,温度相对较高,从而在近地面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的一种逆温现象。白天日出后,地面受热增温,辐射逆温逐渐消散。4.污染物浓度逆温层:指由于大气边界层被逆温层所限制,近地面大气湍流混合能力减弱,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扩散,而相对集中于近地面一定高度范围内形成的污染物浓度高值区。这层逆温在气象学上也常被称为“污染物浓度逆温层”或“近地面逆温层”。四、简答题1.简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及其日变化特征。*形成过程:辐射逆温主要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形成。地面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但在夜间无太阳辐射输入,只能通过辐射向外散热。由于地表物体(如土壤、水体、建筑物等)的比热容和导热率不同,不同地表冷却速度各异,但总体上地面迅速冷却。近地面的空气直接与冷却的地面接触,温度也随之下降。然而,高空空气的冷却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夜间随着地面温度的快速下降,近地面空气温度不断降低,而上层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了气温随高度升高,在近地面达到最小值的逆温层。大气逆温层以下的气温随高度升高,逆温层以上的气温随高度降低。*日变化特征:辐射逆温通常在日落后不久开始形成,此时地面温度下降最快,逆温强度逐渐增强。在晴朗无云、水汽含量少、大气稳定的情况下,逆温强度可达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后1-3小时左右,此时地面冷却达到极小值。随后,随着地面受热增温,逆温强度逐渐减弱,逆温层高度也逐渐抬升。到白天太阳辐射增强时,地面受热强烈,逆温通常完全消失。辐射逆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天气条件(云量、水汽、风力)、地表性质和地形等因素影响。2.分析大气底层逆温层对近地面污染物扩散的不利影响。*大气底层逆温层对近地面污染物扩散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混合层高度:逆温层像一个“盖子”一样,限制了近地面大气垂直混合的强度和深度。正常情况下,地面受热会形成对流,推动大气垂直运动,形成混合层。但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暖湿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降,使得混合层高度降低,厚度减小。*削弱湍流扩散:逆温层以下的近地面大气湍流活动受到显著抑制。湍流是污染物稀释和扩散的主要机制。逆温条件下,大气趋于稳定,垂直方向的湍流交换减弱,导致污染物难以通过垂直扩散进入混合层,只能在逆温层下方近地面附近积累。*形成近地面浓度带:由于垂直扩散受阻,近地面排放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等)难以向上扩散稀释,而会积聚在逆温层底部附近,形成近地面高浓度的污染物浓度带。这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材料设备造成不利影响。*加剧污染程度:在逆温持续存在的天气条件下(如冬季的静稳天气),如果没有有效的外力扰动(如大风),近地面污染物会长时间积聚,导致持续性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如雾霾。五、论述题1.论述大气底层逆温对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大气底层逆温是许多雾类(特别是辐射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稳定层结,有利于水汽凝结:雾的形成需要满足水汽饱和和凝结凝结核两个条件,同时需要一个有利于水汽聚集和凝结的稳定大气层结。辐射逆温层在夜间形成,为近地面空气提供了一个稳定甚至不稳定但上界受抑的结构。特别是在辐射逆温形成初期,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至露点以下,而高空气温仍较高,形成强烈的逆温。这种不稳定层结促使近地面空气垂直上升,携带水汽到达逆温层底部附近,由于逆温层下部的气温已低于露点,水汽便会凝结在凝结核上形成雾。逆温层像一层“盖子”,阻止了已形成的雾滴因浮力而上浮扩散,使其聚集在近地面。*抑制对流混合,利于雾的持续:逆温层限制了大气边界层的垂直发展,也抑制了雾区内可能出现的对流混合。如果没有逆温层的抑制作用,雾滴可能会因浮力差而上升扩散,或者被上升气流带到混合层中稀释。逆温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形成的雾能够稳定维持,不易被彻底混合消除,有利于雾的持续存在和浓度累积。*影响雾的消散:辐射雾的消散通常与逆温的消散密切相关。当日出后地面受热增温,逆温强度逐渐减弱,逆温层高度抬升,近地面空气垂直混合加强,雾滴得以向上扩散稀释,辐射雾便会逐渐消散。如果逆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雾的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影响雾的类型和分布:不同类型的逆温(如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对雾的形成和分布也有影响。例如,典型的夜间辐射雾与辐射逆温密切相关。而平流逆温则可能导致平流雾的形成,即暖湿空气流过冷地面时,在逆温层底部因冷却达到饱和而形成的雾。锋面逆温伴随的锋面过境,常导致锋面雾的形成。2.结合实际,论述大气底层逆温在环境气象学中的意义。*大气底层逆温是环境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现象,它不仅影响局地天气和空气质量,也与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等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空气质量影响与污染控制:如前所述,逆温层是导致近地面空气污染严重的关键气象因素之一。在逆温条件下,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易在近地面形成高浓度污染带,导致雾霾等空气污染事件。因此,理解和预测逆温的发生、发展和消散规律,对于环境气象预报、污染潜势评估、污染应急响应以及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如调整工业生产、加强交通管理等)至关重要。城市热岛逆温是城市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农业与生态影响:逆温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例如,夜间强烈的辐射逆温可能导致近地面气温骤降,甚至形成霜冻,对农作物(特别是露地越冬作物)造成冻害。逆温层也会影响农田小气候,如土壤水分蒸发、作物蒸腾等,进而影响作物生长。此外,近地面高浓度的污染物(如O3、SO2、PM2.5等)在逆温条件下积聚,会直接损害农作物和森林植被,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可能影响逆温的频率、强度和时空分布。例如,地面变暖可能改变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强度,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热岛逆温。研究逆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是环境气象学的重要研究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枪外壳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电源防雷箱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端子机专用变频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兰花苗株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雪中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工衣粉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搭接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运粉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烘干线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残酒回收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家政服务员(整 理收纳师)初级技能考试复习参考题库(含答案)
- 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课件 马工程 第6-10章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科学研究
- 6.2 材料的性能与规划 课件【知识精研精讲】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 浅圆仓外立面整体环状吊篮施工工法
- PICC维护技术操作SOP
- SB/T 10952-2012实木复合门
- GB/T 12235-1989通用阀门法兰连接钢制截止阀和升降式止回阀
-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务秘书公开招聘1人【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检测试卷
- 沈阳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三联)
- 三角形章起始课-展示课件
- 呼吸训练器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及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