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四地NT20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砍砸器,是较粗重的有刃石器,多用石核或砾石制成,一般多用于伐木或敲击坚果或挖掘植物根茎(块);图2为雕刻器,形制似今木刻刀,用途雷同,多用石片制成。据此判断,两者所属历史时期是A.旧石器时代 B.夏朝 C.新石器时代 D.商朝【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粗糙,砍砸器用石核或砾石制成,雕刻器用石片制成,符合打制石器的特点,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磨制石器经过精细的磨制加工,与题干中描述的砍砸器和雕刻器的制作方式及特点不符,排除C项;夏朝和商朝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虽然可能仍有石器存在,但此时石器已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且其制作工艺和使用情况与题干所描述的原始石器有很大差异,排除B、D项。故选A项。2.青海柳湾遗址的墓葬规模有大小之分,随葬品的数量、质量也有相当大的悬殊,并且首次发现了结构清楚的木构葬具的痕迹。在366座墓葬中,发现20座二人合葬墓,3座双棺合葬墓,2座二人同棺合葬墓,同时也发现了没有任何葬具的土坑墓。这说明当时该地A.氏族之间联系密切 B.阶级矛盾激化 C.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D.贫富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墓葬规模有大小,随葬品数量和质量悬殊,反映出当时有人拥有较多较好财物,有人则较少较差,这明显体现出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墓葬相关内容,未涉及氏族间往来交流等信息表明氏族联系紧密,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需暴力或压迫证据,材料仅显示分化现象,未涉及冲突,柳湾遗址属原始社会,阶级对立尚未形成,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特点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等,与材料中墓葬贫富悬殊情况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夏商西周三代的方国、诸侯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但作为中央王朝的臣属,他们有义务率军队跟随王出征,或受王命单独或与其他方国诸侯联合出兵征伐。这说明夏商西周时期A.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内外服制度走向了规范 D.宗法分封较为稳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方国、诸侯虽有独立军队,但作为臣属要按王的要求出征等,这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方国、诸侯有一定的掌控力,说明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朝,在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当时地方方国、诸侯权力较大,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方国、诸侯在军事上对王的义务,未涉及内外服制度走向规范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方国、诸侯对王的军事义务,而非宗法分封制是否稳固,排除D项。故选A项。4.周穆王改变了西周早期由少数家族垄断统治的情形,确立诸多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行政体制,同时设置列卿共同辅政,形成了一个“委员会”式的中央官僚群。该举措A.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B.打破了社会的血缘等级C.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强化了天子的政治权威【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中提到周穆王改变了西周早期由少数家族垄断统治的情形,确立诸多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行政体制,同时设置列卿共同辅政,这些措施减少了世家大族对王权的制约,强化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威,D项正确;周穆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僚体制的调整,而不是直接改变在地方实行的分封制,排除A项;轮流执政的仍然主要是血亲贵族,没有否定社会血缘等级,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所示的不同状况时期士大夫语言和语态状况西周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早期士大夫语言己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A.说明社会等级秩序的松动 B.缘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C.成为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D.意味尊祖敬宗观念的淡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周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反映了崇尚尊卑等级和贵族礼仪的宗法、礼乐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与宗法礼乐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贵族阶级的衰落有关,与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有密切关系,B项正确;士大夫语言的变化体现对士大夫的控制相对松弛,不是社会等级秩序的松动,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尊祖敬宗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6.战国列国疆域,远比西周及春秋早期的诸侯国面积要广大得多;各国的人口规模及军队兵员数量,也较前代有了长足的增长。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早已不再是早期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跨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说明战国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一定发展B.各国内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国家治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疆域较西周、春秋显著扩大,人口规模和兵员数量增长,且人口构成从“小国寡民”转向“跨地域、多族群”。这种变化要求国家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如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户籍制度完善以管理多元人口等),本质是国家治理模式随社会发展而变革,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强调不同族群对华夏文化的归属感与文化趋同。但题干核心是战国时期列国在疆域、人口规模、人口构成等国家治理层面的特征变化,排除A项;“各国内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侧重阶级矛盾(如贵族与平民、新兴地主与旧贵族等)。但题干仅描述人口规模、疆域、人口构成的客观变化,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与战国史实相悖。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7.战国时期,李悝“尽地力之教”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聚焦国家对于土地(田)和劳动力(民)的有效控制与综合调配,采取国家授田制的办法,将土地分给农户,并依据授田标准,向农民征收赋税劳役等生产剩余。这些做法A.确立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体现了产品分配公平公正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地力之教”鼓励精耕细作,“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化,国家授田制为小农提供土地。这些措施直接促进小农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力水平,D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但李悝“尽地力之教”是鼓励精耕细作,“确立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国家征收赋税劳役,但未提及分配方式或公平性,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旨在打破旧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目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而非奴隶主贵族,排除C项。故选D项。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这些说法意在A.维护君主专制秩序 B.提倡人们德行自律C.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人而不仁,如礼何?”可知孔子主张“仁”与“礼”的结合;根据材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得出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意在通过“克己复礼”提倡人们进行自我约束,B项正确;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孔子的主要意图是引导人们自觉实行仁的思想,不是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排除C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时期并未形成且孔子并未体现出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9.秦简中提到:距离近的县传递文书时,“令轻足行其书”,距离远的县则“令邮行之”。对于“命书”这一皇帝专用的权威性较高的文种,以及注明加急的文书,必须“辄行之。”不急的,要求“日盛(毕),勿敢留”,一旦搁压,“以律论之”。这反映出秦朝A.法律制度繁琐严苛 B.文书传递流程复杂C.政务运行较为有序 D.官僚制的逐步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提到秦朝县与县之间的文书传递、皇帝文书和加急文书的传递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文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反映出秦朝政务运行较为有序,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繁琐严苛,排除A项;材料里不同距离、不同类型文书有相应传递方式,是规范有序,而非“流程复杂”,“复杂”与材料体现的清晰规定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政府运行程序而非官僚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朝建立后,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密集的巡游,其中五次大规模巡游中,有四次是巡游关东六国故地,在东巡过程中都会举行封禅大典,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并多次立碑刻石谴责六国无道,颂扬统一功业和始皇英名圣德。秦始皇此举旨在A.塑造关东地区对秦朝的政治认同B.实现对关东地区垂直管理C.消弭关东贵族对秦人的心理隔阂D.推动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多次巡视东方六国,并祭祀华夏先王,其意在树立一位圣德皇帝的形象,获得东方六国对他和秦朝的政治认同,维护其统治,A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已经实现了对关东地区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缓解关东贵族对秦人的心理隔阂,但这并不是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巩固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塑造政治认同,排除C项;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1.秦代军令效力范围大多被限制在了军事活动的范围内,即“令不离军”。一旦军事活动结束,军令的效力便往往会宣告终结。此外,统治者又制定了一系列律令来实现对军令的程序衔接,将未竟的军事事务转移到日常的政治行为当中。该做法旨在A.提升地方军政效率 B.打击地方分裂势力C.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D.突出法律至上原则【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描述秦代军令效力范围有限(“令不离军”),军事活动结束后效力终止,并通过律令将未竟事务转入日常政治。这表明统治者通过分割军事与行政权力来控制权力运作,防止军权过度集中,符合专制集权目的,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效率问题,且权力分割可能反而降低效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或分裂行为,排除B项;律令是工具,本质是服务于君主集权,而非强调法律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12.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些做法说明A.原楚国贵族影响力增强 B.秦朝统治基础相对薄弱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传统政治体制全面恢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胜和项羽均以“楚”作为旗号行事,这反映出他们借助楚国旧名来引发民众共鸣,借此推翻秦朝统治,表明秦朝统治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获得民众深度认同,B项正确;原楚国贵族在建议中参与,但陈胜出身戍卒,非贵族,项羽分封更多是个人霸权,不代表贵族整体影响力增强,排除A项;陈胜称王和项羽分封挑战了秦朝中央集权,但材料焦点是反秦斗争而非等级秩序冲击,且分封行为是复古而非革新,排除C项;项羽分封诸侯类似周代封建,但秦朝已确立郡县制,分封并未全面恢复传统政治体制,而是战时临时安排,排除D项。故选B项。13.内蒙古居延地区在上世纪陆续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其中有很多官方文件,记载有汉代军事及政务复杂的管理结构、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公文处理要求等相关内容。这可用于说明汉代A.中央行政效率较高 B.民族之间矛盾趋于缓和C.边疆总体形势稳定 D.地方治理较为规范有序【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内蒙古居延地区在上世纪陆续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记载有汉代军事及政务复杂的管理结构、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公文处理要求等相关内容,这可用以说明地方治理较为规范有序,D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汉代边疆地区(居延地区)的管理情况,并非中央行政效率,排除A项;从材料本身不能得出民族之间矛盾趋于缓和,排除B项;材料没有汉代边疆总体形势较稳定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4.汉高祖于郡国立祖宗庙,将异姓之郡国纳入宗庙祭祀体系。汉元帝接受儒生建议“立庙京师之居”,由君王“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汉元帝的做法A.打破了宗族对朝廷的影响 B.昭示了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C.恢复了传统宗法制的做法 D.反映了中枢权力机制的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元帝将宗庙立在京师,由君王亲自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突出了皇帝在宗庙祭祀中的核心地位,昭示了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宗庙祭祀体系,未涉及宗族对朝廷影响的打破,排除A项;传统宗法制下宗庙祭祀与宗族等关系密切,汉元帝的做法并非恢复传统宗法制,而是强化皇帝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宗庙祭祀方面的举措,与中枢权力机制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西汉时,韦贤(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62年)通经入仕,位至显位,韦氏家族从贤以下四代以内,官至二千石者多达20余人。邹鲁一带的人们对世代有人进入官场的家族羡慕不已,当地广为流传的谣谚“遗子千金满篇,不如一经”。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提升 B.官员选拔方式呈现多元化C.血缘关系决定政治前途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通经入仕,即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进入仕途,成为当时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韦贤通经入仕,位至显位,其家族多人官至二千石,这与儒家思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A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方式确实有多种,如察举制、征辟制等。但题目中特别强调了“通经入仕”,这表明儒家经典的掌握是主要的选拔标准,而不是多元化的方式,排除B项;虽然韦氏家族多人官至二千石,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缘关系是决定政治前途的主要因素。韦贤及其家族成员的仕途成功,更多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儒家经典,而非主要因为家族地位和贵族血缘,排除C项;“通经入仕”反映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的地位,这在汉武帝以后的汉代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16.东汉光武帝尚俭,常身着颜色单一的粗帛,平日不欣赏俗乐、不把玩珠玉,又减省园囿诸官,罢废游猎,讲求节约,故而“勤约之风,行于上下”。皇后亦约束自我,如明德马后诏称“吾万乘主,欲身率众,身服大练缣裙,食不求所甘,左右傍人皆无薰香之饰”。这些做法A.有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C.有利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D.打击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势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光武中兴”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繁荣稳定的局面。光武帝自身尚俭,减少了宫廷的开支,同时这种勤约之风行于上下,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也营造了良好的风气,这些都有利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C项正确;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指农民阶级等群体,以及一些政治上的联盟等。光武帝尚俭的做法主要是在宫廷和上层社会中倡导节约风气,并没有直接针对扩大封建统治社会基础采取行动,排除A项;光武帝尚俭行为主要是在宫廷内部以及上层社会风气方面的倡导,没有涉及到改变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相关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仅仅强调了光武帝尚俭以及宫廷风气的转变,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做法对豪强地主的经济势力进行了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重要符号,如下表所述:先秦《尚书》中的舜帝形象是宋前文献所见最早的舜帝形象,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也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感恩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汉代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篇记载瞽叟(传说为舜的父亲)曾多次谋害舜帝,通过舜帝“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反差,凸显了舜帝机智型孝子的形象——摘编自毕若玉《宋前舜帝故事和形象的演变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和汉代舜帝形象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先秦和汉代舜帝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答案】(1)不同之处:先秦时期,舜帝为终身感恩父母的孝子形象;到了汉代,舜帝成为机智型孝子。(2)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儒家学者主张以“仁”“仁政”等重构政治伦理秩序。汉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尊崇儒学,儒家家庭伦理关系强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初分封构建的地缘政治格局奠定了以后华夏族群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宗法政治与君主权力合二为一,又作为政治运作的主轴主导着族群观念与族群认同。随后,宗法制的衰败和王权政治的彰显又以血缘宗族政治壁垒的消融和政治一体化的变革表现出来。在这场历史变动中,族群观念渐趋更新,族群格局也在地域分布上发生变化。族群认同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区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族群分布离不开地域,而区域的变动和行政管理的变革则集中代表了国家形态变动对族群认同的影响。由宗法分封到郡县,这是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族群认同也是政治大一统演进的结果。郡县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族群在政治认同上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终曲目则是华夏大一统的唱响。——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阐述:西周实行宗法分封,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但也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传统的宗法分封秩序逐渐被破坏,郡县制形成,如秦国普遍推行县制,中央集权趋势显现。秦实现大一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的形成和在全国的推广,适应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需要,是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结论: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农学家致力于土地利用、耕作栽培、掌握农时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为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汉书·艺文志》记载,这一时期已有农业专门著作《神农》20篇和《野老》10篇。战国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便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随着铸铁冶炼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加上铁矿的开发和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到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已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摘编自丁斌《战国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供求关系和博弈分析》材料二汉代新农具的种类较多,有耦犁、三脚耧车、翻车、舂谷机械,即水碓、风扇车等,涉及垦耕、播种、灌溉、加工和清洁等方面。我们从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从地方到中央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这使得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推广,正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中国组织快速脱水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数显车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机械零件维修包装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高压蒸汽吸尘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风电场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案
- 厨余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建设与实施方案
- 水利灌溉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案
- 建筑水电安装系统优化方案
- 代理商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广西南宁铁路局招聘189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知识培训
- 生产部员工培训流程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 补货员聘用合同范例
-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卷
- 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应聘登记表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X2-10-07-23 色彩搭配师 人社厅发2011104号
- 2024年《室内设计师》从业资格证证书考试题库与答案
- 养老机构管理手册之生活照护
- 气血疏通中级班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