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三阶段模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5年毕业季,一则关于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作品的新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一件苦行僧式的油画毕业作品《祷》被传以28万元售出,后经媒体报道,作品被藏家以近六位数价格收藏。抛开价格,我更关注创作本身:在这个AI图像生成只需数秒的时代,为何仍有年轻人选择耗费数月甚至经年,以肉眼可见的细腻笔触去追逐极致的视觉真实?这种超写实主义的创作路径,究竟是艺术史上的返祖现象,还是暗藏先锋性的当代宣言?极致写实是否已被时代抛弃?要理解这种选择,我们必须穿越艺术史的镜廊。自文艺复兴的曙光中,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的线性透视法与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将绘画从神性叙事拉入理性观测的轨道。16世纪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建构的艺术进步史观,将写实技艺的精湛程度奉为衡量伟大的圭臬。及至19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的论战纵使围绕线条与色彩展开,其根基却从未离开对造型能力的绝对崇拜。写实训练成为艺术家不可绕行的基座,它既是理解空间、光影、物质属性的科学路径,亦是认知世界的基本语法——即便现代主义的爆破者毕加索与马蒂斯,其反叛的资本也源自早年严格的学院派写实淬炼。摄影技术在1839年的诞生,迫使绘画重新锚定自身坐标,当机械复制能瞬间捕获物象,绘画的“逼真”便失去了垄断地位。印象派转向稍纵即逝的光色,表现主义拥抱内在情感的狂飙,直至抽象艺术彻底割断与物象的脐带。正是在这样的裂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照相写实主义显露出其深刻的当代性——查克·克洛斯巨幅肖像画中刻意保留的网点痕迹,并非对摄影的臣服,而是对大众媒体视觉垄断的冷峻质询。当图像沦为消费社会的速朽符号,极致的手工绘制恰恰构成一种沉默的抵抗。当下选择这条“苦行僧”之路的年轻艺术家,其动因远比表面看来复杂深刻。美术学院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延续性,使素描与写生仍是不可撼动的“硬功夫”训练,它锻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观察的锐度、思维的逻辑与心手合一的专注力——这观察本身,从最初级的阶段起,便被赋予了超越机械复制的使命。教室里常在耳畔回响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并非完全写实,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世界在你眼前,应与他人不一样。”这揭示了写实训练的深层内核:它要求精准地“看”世界,却绝非被动地“抄录”世界;它锤炼的是将视网膜接收的客观信息,经由心灵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独特视觉语言的能力。从塞尚对结构的几何重构,到梵高笔下燃烧的星空,大师们的轨迹早已昭示:绝对的“像”是起点,而非终点;伟大的写实,其精髓在于“看”的方式而非“画”的结果。在更深层面,这种选择本身即是一种观念实践:当算法推送与短视频切割着现代人的时间与注意力,一幅需耗费数百工时的超写实作品,以近乎行为艺术般的“时间显形”,对抗着即时满足的速食文化。当AI生成图像模糊着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一笔一画的手工痕迹,倔强地重申着“肉身在场”的价值——那画布上纤毫毕现的纤维或金属反光,不仅是视觉的奇观,更是存在主义的宣言:这是人类的手、人类的眼、人类的时间在物质载体上的永恒镌刻。围绕作品售价的讨论折射出一个深层矛盾:在AI图像生成技术日益成熟、可高效产出视觉内容的当下,却有藏家愿意为一位青年艺术家耗费数月的手工创作支付相对高昂的价格。这一选择具有象征意义:它反映了在数字复制品泛滥的环境中,凝结着人类劳动时间、带有独特手工痕迹和创作过程温度的原作,其稀缺性价值被重新认识。这是对艺术创作中“人的维度”的再次确认。(摘编自何乐为《AI时代,苦行式创作还有出路吗?》)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说,大语言模型相较于真实的网络作家更像“拟人”,前者拙劣地模仿人类,又处处暴露出与人类情感理性相悖的痕迹。当下的AI写作背离了“交互性”这一网络文学精神,呈现出“反连接”的特质,这种“反连接”具体体现为文学传统的失联、情感模拟的失败以及共识场域的失效。文学传统的失联表现在AI有套路而少创新。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诗人T·S·艾略特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最终达到“非个人”的目的。AI写作看似达到了艾略特所希求的“非个人”目标,但其结果依然是失败的。尽管网络文学依赖套路,但套路的堆积带来的是阅读快感的消退。作家对套路的反转与书写可能性的探索,才是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AI对网络文学的模仿,可以创作出内容上“新”的文本,却难以带来新的书写空间。情感模拟的失败体现于AI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因此生成的文本也无法有效地调动读者的情绪。网文读者对于情感需求的鲜明体现之一即“代入感”,这种代入感也是AI写作尚未能克服的难关。尽管AI可以模仿其他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但由于难以理解其中细腻的情绪,也就无法通过生成相应的网络文学文本来达成与读者情感需求的“共鸣”。共识场域的失效体现在AI写作依然以作品为导向,而缺乏与读者的交互。众多疑似AI的账号更新频繁,一日甚至可达近十万字的规模,却无法对读者的评论作出回应,这种单向的输出割裂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往”性质。AI仅靠模仿过去的文本或陈旧的梗,无法构建符合读者当下情感需求的叙事场景,其模仿只能始终徘徊于过去而无法抵达当下。(摘编自许耀义《AI写作离真正的网络文学有多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介绍的《祷》这幅作品属于超写实主义风格,其创作路径引起了作者的质疑,认为这是艺术史上的返祖现象。B.材料一中在提到写实时,认为写实中要有自己的理解,要与他人不同,要学会精准地“看”世界,然后转为独特的视觉语言。C.材料一中藏家愿意支付高昂的价格收购《祷》,这反映了在AI创作泛滥的今天,还是有人看重凝结着人类劳动价值的手工作品。D.材料二中指出AI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法产生代入感,这是AI创作当前的瓶颈,它也不能表达细腻的情绪,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段运用了一系列的疑问句,表现了《祷》这幅作品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这样安排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B.材料一第六段中运用“从……到……”这个句式,将塞尚和梵高联系起来,表达了写实的精髓依然在于“看”的方式的观点。C.材料一的标题针对社会现象提出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然后作者在文章里运用大量的材料进行了解答,指出了人类创作的价值。D.材料二先总体概括了AI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缺陷,然后又分别分析了产生这种缺陷的原因,最后总说得出结论,重申了AI创作的缺陷。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独立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AI文学创作的利与弊B.AI文学创作的个性缺失C.AI文学创作的情感表达困境D.AI文学创作的“反连接”特质4.AI模仿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了“举杯邀清风,落笔思乡情”,请结合材料二评析AI所写的诗句。5.现今,社会上各行各业利用AI进行创作的现象非常多。请结合材料中AI写作的特点,谈谈人类的独立创作的意义。【答案】1.A2.D3.D4.①“举杯邀清风,落笔思乡情”体现了AI情感模拟的失败、共识场域的失效以及创新的缺失。②“清风”较“明月”缺少了思乡的韵味,“落笔”较“低头”缺少了情感的细腻表达,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该诗句还表露出强烈的模拟痕迹,缺乏创新。5.①可以超越机械复制,在艺术创作中确认“人的维度”;②能够拓展文学新的书写空间,推动文学的进步;③能够建构符合读者当下情感需求的叙事场景,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AI时代艺术创作的独特价值。材料一以油画《祷》为例,剖析手工创作在数字时代的“肉身在场”意义;材料二则聚焦AI写作的“反连接”特质,指出其缺乏情感共鸣与创新。两文共同凸显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观察力、情感深度与交互性,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的内核。【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其创作路径引起了作者的质疑,认为这是艺术史上的返祖现象”错,作者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思考,并未对其表达出否定的倾向。原文表述为“这种超写实主义的创作路径,究竟是艺术史上的返祖现象,还是暗藏先锋性的当代宣言”,这是作者提出的疑问,而非得出的结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最后总说得出结论,重申了AI创作的缺陷”错,材料二的结构为“总—分”:第①段总起AI写作呈现“反连接”特质,具体体现为文学传统的失联、情感模拟的失败以及共识场域的失效;第②—④段分别对应“文学传统失联”“情感模拟失败”“共识场域失效”三个分论点展开分析。原文未在结尾得出结论,重申AI创作的缺陷。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二开头明确AI写作的核心问题是“反连接”,接着从“文学传统失联”“情感模拟失败”“共识场域失效”三个分论点展开分析,核心是人机之间、AI与文学传统与读者之间的交往阻断。A.材料二仅围绕AI写作的问题展开,重点论述其“反连接”特质及三大表现,未提及任何“利”的内容,“利与弊”的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不符,故排除。B.“个性缺失”仅对应材料二中“文学传统的失联”这一局部内容,无法涵盖“情感模拟失败”“共识场域失效”等核心论述,属于以偏概全,不能作为全文标题,故排除。C.“情感表达困境”仅指向材料二中“情感模拟的失败”部分,未能包含“文学传统失联”“共识场域失效”等关键信息,无法完整概括全文主旨,故排除。D.材料二开篇即点明AI写作背离网络文学“交互性”,呈现“反连接”特质,后文还从三方面具体论证该特质,此选项完整涵盖全文核心论述对象,是最恰当的标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二指出,AI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生成文本难达成“共鸣”。原句“明月”是传统思乡意象,“低头”暗含下意识的思乡动作,情感细腻自然。AI句中“清风”无思乡文化意蕴,“落笔”是刻意行为,未传递思乡本能,无法让读者感受深沉乡愁,不符合读者对思乡情感的细腻需求。②材料二指出AI写作有套路而少创新,只能模仿文本却难拓展新书写空间。AI诗句“举杯邀清风”模仿了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句式,“落笔思乡情”直接点出“思乡”,延续原诗主题,无自身创意。它只是对原诗句式和情感的简单复刻,未对思乡主题或表达形式进行新探索,缺乏独特的表达视角,暴露了创新能力的不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①材料一指出,AI生成图像缺乏手工痕迹与“肉身在场”价值。人类独立创作如超写实油画,凝结劳动时间与独特思考,能超越机械复制,在数字复制品泛滥时代,让作品因“人的温度”重获稀缺性价值,重新确认创作中“人的维度”。②材料二提到,AI写作有套路少创新,难拓新空间。人类独立创作可突破套路,通过反转套路、探索书写可能,如作家对文学表达的新尝试,为文学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文学在传统基础上不断进步。③材料二表明,AI难理解人类情感,无法构建当下情感场景。人类独立创作能精准捕捉细腻情绪,构建贴合读者当下需求的叙事,让作品传递真挚情感,有效调动读者情绪,达成深度情感共鸣。(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挡住了什么【注】刘亮程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这个世界无法留存的,我存放在心中。我不管别的。我的心中只存放一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我走过院子,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吹到身上的风突然猛烈了,风扯我的衣服,往后扭我的头,发着狂要把我推开——许多年前的那些深夜里,风就是这样在推刮那两扇院门。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风呼啸着灌进院子,踢翻地上的筐,扯走绳子上的衣服,一把一把撕垛上的干草往天上扔……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风进院子啦!风进院子啦!”我们在梦中迷迷糊糊听到喊声。“院子里有响动。”三弟拿脚蹬醒我。我推醒大哥。大哥压低嗓子喊父亲。母亲醒来了,正摸火柴点灯。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风中的院门承受了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院子不复存在,院门消失。村庄大敞在旷野。只有不多的一些旧土墙仍在阻挡和挽留着什么。我想再看一眼这个村子。我真的该离开了。村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他们一车一车往家里收东西,拉过去一车苞谷棒子,拉过去一车草,再拉过去一车苞谷秆。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他们见了我总要拉一把牛缰绳,停下来跟我说几句闲话。有时牛不愿意停,一甩头,走过去几丈远才慢腾腾停下。“到房子里去嘛。”他们对我喊。“不了。我没事。快忙你的吧。”我说。“也没啥忙的。就一点点粮食。”他们说着,车又开始走动了。我让他们的收获迟缓了一会儿。我轻脚慢踏地走过村庄走向那片田地时,还是惊动了他们。他们停住摘棉花的手、掰苞谷的手、割草平埂子的手,目光迟疑地望着我——秋天在这一刻慢了下来,像一辆车缓缓停住,其它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为同样一点点粮食,那里的人们忙个不停。只有在黄沙梁,这车装得满满的玉米棒子会晚几步走进院子。那几朵雪白的棉花在人手边多开放了一会儿。剩在地里的半车棒子会多等一阵子,或许会留在地里过夜。我一个人站在路边,就让一个村庄的秋收稍稍推迟。那时候,许许多多的树木站在村里村外,许许多多的墙和门,许许多多的人和牲畜,它们延迟了什么,让早该发生的那些事情,迟迟没有发生。每一场风后,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子。文本二:写作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当我动笔写那个村庄时,我知道一切都已经过去。那段岁月中没有人了,属于那个村庄的尘埃早已落定。我在其中生活时,它属于一村庄人,属于沙漠和戈壁,属于漫长的西北风,属于一年四季的青黄转换,属于人和草木的生老病死……但是,当我开始写它时,它只属于一个人,这就是写作的开端,有如创世。文学是人类的往事。所有人在奔赴一个叫未来的地方,作家独自扭过身,转过头,往回走。一个人回到已经过往的村庄岁月中,一切都没有了。太阳早已走失多年,连月亮也像一枚不再发光的纸片,星星散落在遗忘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作家用文学重新开始这个村庄,让消失的一切重新发生。作家带着自己的阳光去照亮那个村庄的黑暗,带着自己的星光月光去照亮那个村庄的夜晚。带着自己早年熟知的草木去让大地重新郁郁葱葱。写作者成了造物主,整个世界归他管了,不管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或者没发生过什么,作家都获得了让它发生什么和不发生什么的权利。有时候我也觉得作家这种职业是如此伟大又如此危险,他有太多的权力让一切在文学中发生。许多年来有不少读者去我家乡沙湾县寻找书中所写的那个黄沙梁村。他们问到村里,找到我们家住过的那一院破房子。《一个人的村庄》确实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地。只是我写过的“风中的院门”已被风刮倒,屋墙被风吹斜,开裂着大口子。书中的“我们家”早已迁走,那个由我塑造的自己——游手好闲的“刘二”也在别处长大变老。只有我写过的一场一场风,依旧在吹黄麦子,吹老那个地方的人,吹起漫天沙尘。我们家从那段村庄岁月中永远地搬走了。村庄荒芜在时间里。但我知道它不会真正地荒芜,夜夜有人在梦中回来。直到我动笔写这个村庄,我知道我要用文字做一场梦了。这场梦将由我的文字完全掌控。文学是做梦的艺术。我动笔书写时,才知道我对家乡事物是多么的熟悉。“我熟悉你褐黄深厚的土壤,略带碱味的水和干燥温馨的空气,熟悉你天空的每一朵云、夜夜挂在头顶的那几颗星星。我熟悉你沟梁起伏的田野上的每一样生物、傍晚袅袅炊烟中人说话的声音、牛哞声、开门和关门的声音……”这是我自童年起一遍遍地抚摸过的人世间,我熟透到骨子里的村庄,闭住眼睛都能看见它的一切。文学所写的,正是闭住眼睛看见的生活。这个由文字创生的村庄世界,不在别处,正在写作者内心。(节选自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在厦门大学的讲座》)【注】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头先说“我知道我无法阻止”,又说“我以为我能”,看似冲突的表述表现出“我”对故乡事物消逝的无奈。B.文本一“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许多年前”“多少年后”“现在”等时间词,将当下和回忆穿插起来,情感更加深沉。C.文本一加点句“拉过去一车”反复出现,描述“我”眼前所见村民收拾农作物场景,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单调乏味。D.从文本二来看,文本一“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中闲散的“我”并非现实中的作者,而是有所寄寓的虚构形象。7.关于文本二中“文学”与“做梦”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写作者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有着主宰的权利,对于这种能让“一切在文学中发生”的权力,写作者应持审慎态度。B.《一个人的村庄》确实有真实的故事发生地,但读者找到的黄沙梁村,并不完全是作者书中所写的村庄。C.“文学是做梦的艺术”一句,指出文学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能让写作者在超越时空的想象中,用文字去表现所思所想。D.结尾段引用“我熟悉你……”两句,历数家乡风物,意在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8.刘亮程的散文中“风”是很重要的意象,“风”在文本一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9.文本二中作者说:“所有人在奔赴一个叫未来的地方,作家独自扭过身,转过头,往回走。”请谈谈文本一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答案】6.C7.D8.①结构方面:风贯穿全文,开篇以风引出主体部分的回忆,结尾以风强调自己留住了一个村庄。②内容方面:风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村庄的破败和荒芜。③主题方面: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无法阻挡的变化,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伤感和留恋之情。9.①文本一选择书写故乡题材,在文字中回忆村庄,回忆过去。回忆过去村庄的生活场景,如儿时院子里的风、村民收获农作物的画面等,是作者“往回走”,回到过往岁月的体现。②书写村庄的变迁,用“我”的坚守、阻挡等行为,来传达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眷恋。文中写“我”曾试图阻挡村庄事物的流散,把村庄完完整整存放在心中,通过“我”的坚守等行为,传达出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眷恋,是对过去的回望与留恋。③通过书写“我”的所见所感,探讨在当下传统村庄生活之于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文章通过描写“我”在村庄的所见所感,如村庄的变迁、“我”与乡邻的互动等,探讨在当下,传统村庄生活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风”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文本一以具象的村庄记忆呈现时光流逝的无奈,文本二则从创作角度揭示文学重构记忆的力量。两文相互呼应,既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又彰显了文学超越时空、重塑记忆的独特价值,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单调乏味”错,“拉过去一车”反复出现,主要是呈现村民收获农作物的场景,体现出村庄生活的日常状态,并非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单调乏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D.“意在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错,结尾段引用“我熟悉你……”,是为了说明写作者对家乡事物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非阐明写作者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一观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①结构方面:开篇以“又刮起了风”切入,引出对村庄现状的观察;站在院门豁口处时,风中的感受触发对多年前“风推刮院门”的回忆;结尾虽未直接写风,却以“留住村庄”呼应风带来的消逝感,让全文内容围绕风展开,逻辑连贯。②内容方面:文中写风“抠下残墙上的土”“灌进院子掀筐扯衣”,如今村庄“院门消失”“大敞在旷野”,风的肆虐与村庄的荒芜相融,直观展现出村庄的衰败景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村庄的萧条。③主题方面:风不断带走村庄的土、摧毁院门,象征时光让村庄逐渐消逝,作者“看着心疼”却“无法阻止”,暗含无奈与伤感;而作者“心中留存完整村庄”,又借风的无情反衬出对村庄的深切留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文本一以村庄为书写对象,通过回忆展开内容。作者想起儿时“风推刮院门”的深夜场景,记得村民秋收时“拉苞谷、摘棉花”的画面,这些对村庄过去生活的细致描摹,正是作者“往回走”,主动回到过往村庄岁月的直接体现。②文中写作者曾移榆树、拦羊群,试图阻挡村庄事物流散;如今虽村庄变迁,仍将“完整村庄存放在心中”。这些坚守行为,传递出对往昔乡村生活深切眷恋,是作者“扭过身”回望、留恋过去的具体表达。③作者描写当下村庄“院门消失、土墙残存”的景象,记录与乡邻短暂互动的细节。通过这些所见所感,探讨在村庄变迁的当下,传统村庄生活对个体的意义,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契合“往回走”后的价值探寻。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尘入甑中,弃之不祥,吾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崩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旁岐多小诗,均新奇可喜。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大约皆曩时游人狡狯之作。墨色黯淡,惜无年代可考。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节选自彭玉麟《石钟洞叙》,有改动)材料四: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节选自邵雍《观物内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B.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C.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D.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殆,大概,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义不同。B.蛇,词类活用,与《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的“实”的词类活用用法不同。C.向,以往,从前,与《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的“向”意义不同。D.行,做,与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的“行”在用法与意义上均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几个弟子受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稀汤也吃不上,他只好白天睡觉,后来颜回讨到一些米,为孔子烧火做饭。B.《石钟洞叙》开篇叙说了石钟洞所在的地点及洞内景象,作者在选文最后依据自己所见提出了石钟洞“以形论”的观点。C.孔子感慨自己亲眼所见也未必可信,引导学生明白知人不易的道理:苏轼与彭玉麟在游览中的探索能体现出可贵的质疑与求实精神。D.邵雍认为,不能知道的事物,就不能用语言描述。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作妄言;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作妄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2)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14.材料四中表达了反对“安知”“妄言”的观点。前三则材料有哪些具体行为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D13.(1)饭将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有看见这件事。(2)(石洞)最上层,用烛火照明后登上去,(上面)地势平坦,感觉温暖,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14.①孔子看见颜回从甑中取食,以“食洁而后馈”的说法试探,探明实情。②苏轼通过实地考察(目见耳闻)探究真相,写下《石钟山记》反驳臆断之说。③彭玉麟基于实地考察提出“以形论而不以声论”的观点,并指出苏轼的局限。【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四则选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认知与真实的关系。孔子见颜回食饭而生疑,揭示眼见未必为实;苏轼强调亲身考察的重要性;彭玉麟通过实地观察提出新见解;邵雍则批判了妄言妄知。四则材料层层递进,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认知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质疑、求实的探索精神。【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去祭祀先君。”“少顷”是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排除BD;“梦见”为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义相同,均为“大概”的意思。句意:大概和我一样。/大概有神灵守护着吧。B.正确。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人要像蛇一样爬行才能进去。/早早地结果实并且果实繁多。C.错误。意义相同,均为“以往、从前”的意思。句意:从前有烟灰掉进了甑(盛饭的器皿)里。/从前所喜爱的事物,在一低头一抬头的短暂时间里。D.错误。用法与意义上均不同,动词,做/名词,品行、行为。句意:我又怎么能跟随那些狂妄的人,去做妄知妄言的事呢!/这个女子的品行没有偏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作妄言;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作妄知”错。根据材料四“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可知,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作妄知;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作妄言。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几”,将要;“攫”,抓取;“佯”,假装。(2)“烛”,用烛火照明;“平坦”,地势平坦;“如”,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孔子见颜回攫甑中食物,未凭目见妄断其不礼,而是以“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试探,待颜回说明是因尘入甑中弃之不祥才取食后,孔子方知真相,感叹“知人固不易”,体现其不凭表象妄下结论,反对“妄知妄言”。②苏轼不满士大夫臆断石钟山得名缘由,亲自“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通过目见耳闻探究真相,写下《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以实地考察反驳臆断,践行反对“妄知妄言”的态度。③彭玉麟亲至石钟洞,见其“透漏玲珑”“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基于实地考察提出“以形论而不以声论”,并指出苏轼“过其门未入其室”的局限,以亲身见闻纠正前人说法,反对不考察的妄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连野菜稀汤也吃不上,七天没有吃到粮食,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将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有看见这件事。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去祭祀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从前有烟灰掉进了甑(盛饭的器皿)里,扔掉这饭不吉利,我抓取(出来)并吃了它。”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足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材料二: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主观断定它有或没有,这能行吗?郦道元所见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他记载得不够详细;士大夫们终究不肯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所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既是感叹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也是嘲笑李渤的浅陋。材料三:石钟洞,靠近长江、倚傍湖泊。冬天,潮水退去后,洞口就显露出来了。(洞内)通透玲珑,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形状。蜿蜒前行,洞壁高耸陡峭,像龙一样。干枯的蛤蜊布满陡峭的洞壁,看起来就像龙的鳞片;山洞左右相通,上下有好几层,曲折而宽敞,能容纳上千人。(石洞)最上层,用烛火照明后登上去,(上面)地势平坦,感觉温暖,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石峡中有个小山洞,人要像蛇一样爬行才能进去,空间又变宽敞了,能容纳三个人坐下。洞壁上题写着“丹房”两个字。旁边的岔洞里有很多小诗,都新奇可爱。比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子。这些大概都是过去游人戏耍时写的。墨色已经暗淡,可惜没有年代可考证。大概整座山都是空的,像一口钟扣在地上;而上面的钟山内部也有很多空洞,而且山势上尖下宽,似乎应该从“形状”的角度解释它的得名,而不是从“声音”的角度。苏轼所说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大概是他只经过洞口却没有进入洞内观察的缘故啊。材料四:有人告诉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外的天地。万物和这个天地的万物不同,那我是不能知道的。不仅我不能知道,圣人也不能知道。凡是说“知道”的人,都是说他的内心能够理解并知道;凡是说“言说”的人,都是说他的嘴巴能够表达并说出这件事。既然内心尚且不能知道天地之外的事物,嘴巴又怎么能说出呢?把不能知道的事物说成知道,这叫作“妄知”;把不能言说的(事物)强行言说,这叫作“妄言”。我又怎么能跟随那些狂妄的人,去做妄知妄言的事呢!(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自题写真①宋·司马光黄面霜须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可市朝往,骨相天生林野人。自题传神宋·陆游识字深村叟,加巾下版僧。檐挑只草履,壁倚一乌藤。得酒犹能醉,逢山未怯登。莫论明日事,死至亦腾腾。【注】①自题写真:即自题画像。“写真”和陆游诗中的“传神”,都指肖像画。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均以平实的语言题写自己的画像,却在平易中见出精气神。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通过议论来披沥自己的内心。C.司马光诗的开头未加铺垫,开门见山地勾勒出画中人的面容与身形。D.陆游诗的颔联描绘了清新雅致的家居环境,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形象。16.两首诗中诗人都以村夫野老自居,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1)司马光以“林野人”自居,寄寓不媚权贵、坚守隐逸的高洁志趣。陆游以“村叟”“僧”自比,展现闲适洒脱、超然生死的豁达情怀。(2)司马光诗突出远离市朝、天生隐者风骨,强调人格操守。陆游诗重在得酒能醉、遇山敢登,体现乐观放达的人生态度。【解析】【导语】两首自题画像诗,展现宋人风骨。司马光以自嘲疏离朝堂,甘为林野隐士;陆游则以村叟自况,草履乌藤间透出豁达。前者冷峻自持,后者狂放不羁,同写肖像,却各见性情——或孤高守节,或超然生死,笔墨间尽显士人精神底色。【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D.“陆游诗的颔联描绘了清新雅致的家居环境”错误。“檐挑只草履,壁倚一乌藤”并非“清新雅致”,而是简陋朴素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这种环境不是为了“雅致”,而是为了突出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形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1)司马光以“林野人”自居,紧扣“骨相天生林野人”句,表明其天生具有隐士风骨,不适宜于市朝仕途,寄寓了他不媚权贵、坚守高洁志趣的情怀。陆游则以“识字深村叟,加巾下版僧”自比,借村夫与僧人形象展现其闲适洒脱、不拘世俗的心境,尤其“莫论明日事,死至亦腾腾”更显超然生死的豁达。(2)司马光通过“不可市朝往”突出自身与仕途格格不入,强调人格的独立与操守;而陆游“得酒犹能醉,逢山未怯登”则展现其乐观积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凸显出放达不羁的精神风貌。两相对比,情感指向各有侧重。(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兰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枇杷树,可是她像《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一样,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看似爱树实则伤树的举动,最后树枯死了。(2)暑假期间,王老师让同学们每日晨诵一首诗,并班级微信群打卡,但几周后不少人便放弃了,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言,说明坚持贵在有始有终。(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③.有善始者实繁

④.能克终者盖寡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疏”“繁”“盖”“寡”“作”“凌”“遮”“茱萸”。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骨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便陆续萌生了文字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虽不能完整记录语言,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①夏商时代的到来,②汉字逐渐走向成熟。③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字,④甲骨文虽然还夹杂着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早期形态,⑤但能够已经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⑥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过手持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贝作为宝物或货币的重要地位;“监”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人以水为镜的生活习惯。尽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总数已超过4000,这些常用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________。同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堪称最早的文学作品。甲骨文作为中国古文字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计其数 B.不胜枚举 C.数不胜数 D.琳琅满目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其基本结构有所保留,脉络清晰可见,但笔势笔意有所变化B.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只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C.虽然笔势笔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得以保留,脉络清晰可见D.虽然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21.文中说“甲骨文所记载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请从下列三组甲骨文及其对应的现代汉字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根据字形推断本义。示例:(兵)兵:两只手握着武器,推断本义为“作战用的武器”。(饮)(采)(秉)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再写出两个问句,把本文段的写作提纲补充完整。①甲骨文早期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②_______③甲骨文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④_______【答案】18.①改为: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或夏商时代语句。⑤改为: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19.D20.C21.示例一饮: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推断本义为“喝”。示例二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推断本义为“采摘”。示例三秉: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22.①甲骨文是如何表意的?②甲骨文在文化领域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结构混乱,“夏商时代的到来,汉字逐渐走向成熟”存在中途易辙的问题,前一句的主语是“夏商时代的到来”,后一句“汉字逐渐走向成熟”的主语变成了“汉字”,前一句话未说完,就另起一个话题,使得句子结构混乱。可在“夏商时代”前加上“随着”,让“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作状语,也可删除“的到来”,可改为: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或夏商时代。语句⑤,语序不当,多个副词修饰动词时,有固定的语序规则,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通常位于表示“能力、可能性”的副词之前,“能够”和“已经”的词序不合理,应将“能够”和“已经”调换位置,可改为: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后文“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举例说明“得”字和“监”字,填入的成语要强调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众多。A.正确。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能形容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众多。B.正确。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能形容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众多。C.正确。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能形容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众多。D.错误。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多用来形容商品、书籍、工艺品等具体的、美好的事物。“琳琅满目”多用来形容商品、书籍、工艺品等具体可见的实物,不能用于形容抽象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核心逻辑应是“变化中的不变”——先说明“变”(笔势笔意),再突出“不变”(基本结构),符合递进关系。A.错误,先说基本结构不变,再说笔势笔意变化,与前文逻辑不符。B.错误,先说基本结构不变,再说笔势笔意变化,与前文逻辑不符。C.正确,先说笔势笔意变化,再说基本结构不变,与前文逻辑相符。D.错误,后半句“保留了其基本结构”与前半句“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的句式不对称,不够严谨流畅。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示例一,先仔细观察“饮”的甲骨文形态,能看到有类似“人”“酒坛”以及表示“饮酒”动作的线条。然后,按照示例的结构,描述字形呈现的画面: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最后,基于这个画面推断出本义为“喝”。示例二,观察其甲骨文,有“手”和“植株”的形象,于是描述为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进而推断本义是“采摘”。示例三,看到甲骨文里有“手”握着“禾苗”的样子,就表述为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①根据“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依据甲骨文能描绘古人生活、展现造字方法等内容可知,文字的核心在于表意,深入剖析其记录语言、传达信息的具体方式,故提出“甲骨文是如何表意的”。②依据“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材料强调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基,探究其对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的深远作用,故提出“甲骨文在文化领域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四、写作(60分)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