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儿童诗赏析实录_第1页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儿童诗赏析实录_第2页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儿童诗赏析实录_第3页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儿童诗赏析实录_第4页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儿童诗赏析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文阅读视域下儿童诗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自然意象中的童心表达”为例的教学设计与赏析实录群文阅读作为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儿童诗教学中兼具审美启蒙与思维发展的双重价值。儿童诗以童真的视角、灵动的语言勾勒世界,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的整合与比较,能帮助学生发现儿童诗的共性表达规律,感受童心世界的独特意趣。本文以“自然意象中的童心表达”为主题,呈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课堂赏析实录,探索儿童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教学设计:基于“自然意象”的儿童诗群文建构(一)教学目标定位语文要素:通过群诗共读,把握儿童诗中自然意象的童趣化表达特点,学习移情、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审美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象美,体会诗人以童心观照自然的情感态度。思维发展:通过比较、归纳,提升文本分析与创意表达能力,激发诗歌创作兴趣。(二)文本组元逻辑精选三首具有典型自然意象且风格童趣的儿童诗:金子美铃《树》:以“树梳头”“树跳舞”等拟人化意象,展现春天里树的活泼姿态;叶圣陶《风》:以看不见的“风”为意象,通过生活场景的捕捉,体现儿童的好奇与想象;金波《雨点儿》:以雨点儿的旅程为线索,赋予自然现象以童话色彩的生命体验。组元依据:三首诗均以自然事物为核心意象,且都运用童心视角的拟人、想象手法,形成“自然意象—童心表达—童趣体验”的逻辑链,便于学生发现表达规律。(三)教学流程设计1.情境导入:唤醒自然感知播放林间鸟鸣、雨滴落下、风吹树叶的音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走进了一个怎样的自然小世界?如果用一个充满孩子气的词语形容,会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热闹的”“会变魔法的”“爱捉迷藏的”等)顺势引出主题:“诗人笔下的自然,藏着更多孩子气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小诗。”2.群诗初读:捕捉核心意象分发诗歌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用“○”圈出每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树、风、雨点儿)。同桌交流:“这些意象在诗里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教师巡视,捕捉学生的初步感受,如“树像小朋友”“风很调皮”“雨点儿在旅行”等)3.精读赏析:聚焦童心表达聚焦《树》:剖析拟人化的童趣出示诗句:“树在春天梳头发,/用微风当梳子;/树在夏天跳舞,/用阳光当舞台。”教师引导:“诗人把树写成了一个孩子,从哪个词能看出来?”学生A:“梳头发!小朋友才会梳头发,树像在打扮自己。”教师追问:“‘微风当梳子’‘阳光当舞台’,这样的想象让你觉得树的生活怎么样?”学生B:“很快乐!就像我们在春天梳漂亮的辫子,夏天在阳光下跳舞玩耍。”迁移比较:《风》与《雨点儿》的意象拓展小组合作,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风》和《雨点儿》:“风的‘调皮’藏在哪些句子里?雨点儿的‘旅行’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小组代表发言:“《风》里‘树叶颤动’‘河水起波’,风就像在和它们玩游戏,躲起来不让我们看见,很调皮!”“《雨点儿》里‘从云里落下来,/滴在山顶上,/山顶喊它小客人’,雨点儿像做客的小朋友,山顶、麦田都欢迎它,很温暖。”教师总结:“原来诗人把自然意象当成小朋友,给它们赋予孩子的动作、心情,这就是‘童心看自然’的魔法——移情想象,让万物都有了孩子气的灵魂。”4.创意表达:激活童心创作仿写片段:选择一个自然事物(花、云、星星等),模仿诗中的拟人手法,写一小节诗。示例引导:“云在天空______,/用______当______;/云在夜晚______,/用______当______。”分享互评:选取2-3份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赏析,关注“童心表达”是否自然生动(如“云在天空叠积木,/用风儿当胶水;/云在夜晚盖被子,/用月亮当灯盏”,教师肯定“叠积木”“盖被子”的孩子气想象)。5.总结拓展:方法与阅读延伸回顾本节课的发现:“我们通过群诗共读,发现了儿童诗里‘自然意象变孩子’的秘密——移情想象。课后可以读《向着明亮那方》《阁楼上的光》,找找更多‘孩子气的自然’,把喜欢的诗句抄在‘童心诗册’里。”二、赏析实录:课堂中的童心对话与思维碰撞(一)意象感知的童趣生成(课堂片段)师:刚才大家圈出了树、风、雨点儿,谁能说说《树》里的树,和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树有什么不一样?生C:生活里的树就是站着,不会动。诗里的树会梳头发、跳舞,像个小姑娘,很活泼!师:你的眼睛很亮!诗人给树加上了孩子的动作,就让树有了“孩子气”。再看看《风》,风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怎么让它变得孩子气?生D:风在和树叶、河水玩,它躲起来,我们一找它,它就跑了,像捉迷藏的小朋友!师:“捉迷藏”这个比喻太妙了!风的调皮一下子就出来了。(二)修辞赏析的深度对话(课堂片段)师:再看《雨点儿》里的“山顶喊它小客人”,“喊”这个字让山顶像什么?生E:像人!山顶像主人,欢迎雨点儿来做客,很热情。师:如果换成“山顶有雨点儿”,会有什么不一样?生F:就没那么亲切了,像大人说话,不像小朋友的语气。师:对啦!诗人用“喊”“小客人”这些充满孩子气的词,让自然事物也有了孩子的温度,这就是儿童诗的语言魔法。(三)创意表达的童心绽放(课堂片段)学生G分享作品:“花在清晨穿裙子,/用露珠当项链;/花在傍晚睡觉,/用夕阳当被子。”师:大家觉得哪里最有孩子气?生H:“穿裙子”“睡觉”,花像小朋友一样爱漂亮、要睡觉,很可爱!生I:“露珠当项链”,就像我们戴项链一样,花也臭美呢!师:你们的赏析也充满了童心!其实写诗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气分给自然事物,让它们也变得活泼可爱。三、教学反思与优化建议(一)教学亮点1.文本组元精准:三首诗围绕“自然意象的童心表达”,从不同角度(拟人动作、捉迷藏式想象、童话化互动)呈现童趣,便于学生归纳规律。2.活动设计梯度:从感知意象到赏析修辞,再到创意表达,符合“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逻辑,学生思维逐步深入。3.课堂互动自然:通过追问、互评激活学生的童心体验,让赏析从“分析手法”走向“感受童趣”,避免机械解读。(二)改进空间1.文本拓展可更开放:可加入不同风格的自然主题儿童诗(如童诗的夸张、通感手法),丰富学生对“童心表达”的认知。2.评价维度可更多元:除语言表达,可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如读诗时的神态、创作时的兴致),用“童心指数”等趣味方式评价。3.生活联结可更紧密:可结合校园或家庭的自然观察(如“班级植物角的小生命”),让创作素材更具真实体验。(三)优化建议1.文本选择:补充林焕彰《影子》、王宜振《春天的门缝里》等诗,拓宽自然意象的表达形式(如影子的拟人、春天的拟人化场景)。2.评价设计:设计“童心诗评卡”,从“孩子气的想象”“温暖的语言”“独特的观察”三个维度,让学生互评互赏。3.生活联结:开展“自然小诗人”实践活动,观察校园里的自然事物,用照片+童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