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司空曙诗歌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巧殖的一项是()

A.首句以“不系船”体现渔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B.第二句通过“月落”点明时间,渲染宁静氛围。

C.三、四两句用“纵,线”“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既回答了上面暗含

的问题,又写出钓者家贫,小船不值钱,有没有问题不大。

D.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邑,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

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2.简答:诗中“风吹去”与“芦花浅水边”有何关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3.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4.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①馆与韩绅宿别②蒋捷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气

[注释]①云阳:县名,今陕西省三原县。②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③离杯:饯

别之酒。共传:互相。

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干个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诗人自从与朋友分别后,山川阻隔,数年不见,突出了他俩离别久远、相

见不易。

B.三、四句写久别重逢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正说明了此次相见不易。

C.五、六句中的孤灯、寒雨、深竹、浮烟,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营造出温馨的氛

围。

D.七、八两句描写再次离别前,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表现出两人对友谊的珍惜。

6.积累链接:《月夜忆舍弟》诗中浸泗着作者主现感受的写景句是:,o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蛮,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善弁:簪,宛簪;弁,礼帽。都是官员

身上的服饰。

本诗尾联中“英将等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茯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旧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障。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8.“帙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日

么作用?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司空瞎诗情感j王

勃诗情感j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支

【注】①蔡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居住环境的偏僻、幽静,显示出贫寒的家境,为全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雨中黄叶与灯下白头相互映衬,慨叹时光流逝,落寞之感油然

而生。

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长久以来独自沉沦的诗人对表弟频繁看望自己而心怀愧疚的情

感。

D.全诗围绕“见宿”展开,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厚,展现了生活的复杂况味。

11.本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写作手法和情感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司空曙

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游客尽伤春色老,贫居还梏暮阴移。

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诗人科考落第之作,诗人以给叔父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B.诗歌首联使用的“微才”“末学”,二者含义虽咯有不同、但都是诗人的自谦之词。

C.由诗歌三、四句内容可知,叔父十分欣赏诗人的才华,诗人也因之充满感激与自豪。

D.“滞京师”的诗人不能像游客一样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故有辜负春色的慨叹。

13.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下第”这件事情有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

司空曙

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浊题。

早复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杳家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革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友忆玄晖。【注】:玄晖:南朝谢眺,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

文才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是()()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

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

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住环境的

清幽。

D.“绿岸草深虫入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却听到了

虫鸣的情形U

E.“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

入衣襟之态。

1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2.“风吹去”与“芦花浅水边”形成因果关联,体现江村的宁静;反映诗人淡泊超

脱、随遇而安的心境。

【导语】这首诗以“不系船”的细节切入,通过“月落”“风吹”“芦花”等意象勾勒出江村

静谧闲适的图景。后两句以假设性转折展现渔人洒脱心境——即使船被吹走,也不过停泊在

芦花浅水处,暗含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全诗以小见大,语言洗练,意境空灵。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本项对“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理解有误。这两句并非体现“钓者家贫,

小船不值钱”,而是展现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意趣。诗人借“不系船”这一细节,通过对船

可能被风吹走的假设与“只在芦花浅水边”的笃定,营造出江村宁静、闲适氛围,体现渔人

对生活环境的熟悉与随性,传达出一种恬淡的心境,而非聚焦船的价值。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情感。

从关联看,“风吹去”是假设的动态,“芦花浅水边”是静态落点。渔翁不系船,纵有“风吹

去”,船也只会停在“芦花浅水边”,二者因果相连,勾勒出江村风轻水浅、芦花摇曳的宁岸

画面,尽显环境的安谧。从心境看,诗人借渔翁这一生活片段,不忧船被吹走,顺应自然,

折射出自身淡泊超脱,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契合与随遇而安的心境,于平常事里戴着对悠然自

在的向往。

3.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4.分别前:畅

快。分别后:惆怅。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

时间,指天刚亮时。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

“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书判

官”中的“发渝州”,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

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

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

繁音促节的管弦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

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

流漂向远方,巴山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

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

知,感情是惆怅。

5.0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C.“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的意思,孤灯暗淡照着室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

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孤灯、寒雨、浮烟、深竹,颇有凄凉萧瑟之意,诗人写此景正

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深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

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乜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两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

故而不能以“温馨”二字概括这样的场景。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C。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

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头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老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展"然而,这种以幻

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

的感怀。

故《月夜忆舍弟》诗中浸涧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

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详解】1)诗句觥译。最近听说你来到了城市,不要认为做它比做隐者好。2)手法。考生

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暮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

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

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

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

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英将”,表明了

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故可概括态度: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

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8.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凋怅之情。

9.借别:司空瞎悯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

落,春天快要过去了。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困,烘托了诗人的悯

怅之情。

9.试题分析:第一问通过题目《峡口送友人》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末句“今日翻成送故

人”表明是与友人惜别之情。第二问考查学生诗歌的思想感情。《峡口送友人》中“天涯去

住泪沾巾”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f自己送客惆怅心情。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王勃乐观旷达的情怀。

10.B11.两首诗均用典抒情,《喜外弟卢纶见宿》借“蔡家亲”强调亲情,《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以“闻笛赋”“烂柯人”感慨岁月人事的变迁。情感上都悲喜交织.前者

悲于自身境遇,喜于亲人到访;后者悲叹被贬,义因友人关怀和展望未来而欣喜。

【导语】《喜外弟卢纶见宿》通过描绘荒居贫寒、雨中黄叶、灯下白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

孤独沉沦的落寞与对表弟频繁探望的感激与愧疚。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展现

了生活的复杂况味。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相映衬,增强了诗歌的

感染力。全诗围绕“见宿”展开,既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也流露出对亲情的珍视。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辩析“

B.有误,颔联“雨中黄叶就,灯下白头人”意为: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

老人的命运。这里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将雨中的黄叶树比作灯下的白头人,以黄叶树的飘零

衰败来象征诗人自己的衰老和孤独,而不是对比手法;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写作手法方面,《喜外弟卢纶见宿》:结合诗歌足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知,这里

提到“蔡家亲”,借用晋羊布为蔡邕外孙这一典故,来强调自己与卢纶之间的表亲关系。由

此可知,《喜外弟卢纶见宿》运用了用典的手法,通过典故强调亲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深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揩》:结合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知,“闻笛

赋”是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

来,写下此赋怀念友人;“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上山砍柒,观童子下棋,局终发现手中的

斧柄已烂,回到家乡才知已过百年。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感慨自己被贬归来,岁月流逝,

人事已非。由此可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样运用了用典的手法,通过典故抒发

对岁月人事变迁的感慨。

情感方面,《喜外弟卢纶见宿》:结合诗歌首联“静夜四尢邻,荒居旧业贫”和颔联“雨中黄

叶树,灯下白头人”可知,诗人描绘了自己居住环境的偏僻贫寒以及自己衰老孤独的状态,

表现出对自身境遇的悲伤。而从尾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以及标题“喜外弟卢纶见

宿”可知,诗人为表弟卢纶的到来而感到喜悦。由此可知,这首诗的情感悲喜交织,悲叹自

身的凄凉处境,又因亲人到访而感到欣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结合诗歌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矍身”可知,

诗人回顾自己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之地,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表达了被贬的悲叹。

从“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以及诗歌标题中友人“乐天”在席上赠诗等内容可

知.诗人因友人的关怀而感到温暖,并且在诗歌中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表达了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体现出一种砍喜之情。由此可知,这首诗的情感也是悲喜交织,

既悲叹自己的被贬遭遇,又因友人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而感到欣喜。

12.D13.第一问:自己想归隐江海纵情山水,希望叔父将来能告知自己“得桂枝”的

人。第二问:①一方面对“下第”难以释怀,想归隐山水以排遣:②另一方面又关心“得桂

枝”之人,希望自己日后能够登科及第。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3

D."不能像游客一样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故有辜负春色的慨叹”错,“游客尽伤春色

老”中“伤春”的真正原因是落地,无心欣赏春色。

故选D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评价作者思想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

尾联“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江海寻山”代表纵情山水的生活,“欲”表明

诗人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得桂枝”意为“蟾宫折桂”,代表科举中第。此句意思是:自己想

归隐江海纵情山水,希望叔父将来能告知自己“得桂枝”的人。

第二问:

从题目“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可知,诗人此次科举落地,因而“欲归江海寻山去”是想要

通过游山玩水派遣落第之苦闷;同时又渴望从叔父那里得知今年携宫折桂的人是谁,表明诗

人并不甘心落第,仍有登科及第的想法。可见,一方面对“下第”难以释怀,想归隐山水以

排遣;另一方面又关心“得桂枝”之人,希望自己日后能够登科及第。

14.B15.目睹田间之景;雨水充足,麦子长势好,丰收有望:感知农家生活;和谐温

馨,充满活力;感受民风:村民热情友善、淳朴好客。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苦闷和忧虑”错,颔联上句“泉溢沟睦坏”写泉水奔涌把垄沟的土玲冲垮了,雨水充沛,

表达的是农人喜悦之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搔首蓬门下,如将肝冕齐”意思是,在柴草门下搔搔首,就像朝堂的官员们一样。写

诗人在蓬门下驻足搔首,感觉如有官员的车驾和冕服般的满足。

分析原因主要从上文,前三联描写了田间之景和农家生活。

“泉溢沟腾坏,麦高桑柘,氐”,泉水奔涌把龙沟的土堆冲垮了.去苗长高了显得桑树就斐了。

目睹田间之景,雨水丰足而漫溢,麦子长势好,丰收有望。

“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农民们喜欢雨水充沛,邻里之间互相招手问好。感知农家生活,

和谐温馨,充满活力。

“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鸣”有人在喊孩子去放牛,有人家来了客人就杀鸡招待。感受民风

淳朴,村民热情、友善、好客。

16.B17.①粗象(虚写/对写r从友人方面落第,“晓月”句想兜其早行情景,“繁星”

句虚拟其晚宿情景。“残垒”,“故关”,残破不堪。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②寓

情于景。”上句写景,“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

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③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

象,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残破的哀痛之情;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

家的惆怅之绪,饱含了诗人战争的痛恨之情。

【解析】16.本题属于综合考苴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项,“'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错。非实写,是虚写友人见闻。

故选B。

17.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本题,题干是“清代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本诗'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分析答题的角度。本题

要抓住“描尽乱禺之后荒乱风景”•'颈联和尾联”等关键词,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写景句,即

赏析颈联和尾联。

颈联“晚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意思是: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

荒凉故关。“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垄”,

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

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二

尾联“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意思是: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

悲苦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