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13 土壤与人类-2024年高考地理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_第1页
重难点13 土壤与人类-2024年高考地理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_第2页
重难点13 土壤与人类-2024年高考地理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_第3页
重难点13 土壤与人类-2024年高考地理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_第4页
重难点13 土壤与人类-2024年高考地理专练(上海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13土壤与人类

思维导图

成卜因素

土壤空间分布土壤类型土壤组成物质上壤性质

,,

上上

M垂

带1*1

带自然环境

分农业生产

命题越务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

2.运用资料说明土壤退化表现与修复对策。

考查成土因素对土壤的组成物质、结构、类型、性质、空间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导

内容致土壤退化的原因分析与改良对策。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中和土壤相关的地理现象,如荒漠化、水土流失、二壤盐碱化

命题解读等生态问题、农业的土壤因素等,提供区域专题地图和图像,如各类土壤结构图、空

考查

间分布、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与土壤相关的实验类统计图表等,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

形式

原理,从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目标来命题,总体难度不大。图文资料呈现形式多

样,各类题型均可设置,以选择题和论述题为主,设置」一3题,分数2—10分。

重唯逢蜂

一,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源自成上母质

土壤中矿物

养分的主要

二者此消彼长,刀腑来源,土壤

若水分过多,则空气

物质的物质基础

土温下降,空气J20%〜30%9

45%

过多,则会养分上壤固体

有机质

和水分供应不

5%土壤肥力高

低的一个重

要标志

源白地表水下渗

因蒸发而减少源自生物

坡地少,平地多草原〉森林)荒漠

即坡和背风坡少

阴坡和迎风坡多

森林〉草原,荒漠

1.土壤固体颗粒大一一土壤孔隙大一一砂土一一土质疏松,透气性强、不保水保肥一一利于植物扎根,

易被风蚀、水蚀、重力侵蚀

2.土壤固体颗粒中等一一土壤孔隙中等一一壤土一一透气性中等、保水保肥中等

3.土壤固体颗粒小一一土壤孔隙小一一黏土一一土质黏重、透气性差、保水保肥一一不利于植物扎根

二.土壤分类与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

「砂土酸性土

按土壤质地-壤土按土壤酸碱度-

盐碱土

L黏土

「黄土

红壤土肥沃的土壤

按土壤颜色-按土壤肥力-

紫色土贫瘠的土壤

■黑土。O

「森林土壤

自然土壤

按成土因素-按地表植被一草原土壤

L耕作土壤

荒漠土壤

水平地带性土壤

「地带性土壤-

垂直地带性土壤

按空间分布-

非地带性土壤

大陆西部|大国内部|大陆东部

90°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70e

亚寒带针叶林带

60°

阔叶林带!温带落叶

_______________澳

40°亚热带常绿___包阔叶林带

硬叶林带草原带

30。亚热带常绿

热带荒漠带阔叶林带

20°热带季

热带草原带雨林带

10e

热带雨林带

0。

自然带水平地带性分布模式图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模式图

图例

海拔(米)国高山冰雪

冰沼土

四高山草甸

草原土□山地草甸草原

森林土回云杉林

潭原土口山地草原

»荒漠土百山地荒漠草原

口荒漠石山

42°N44°N

天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图

令几类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

1.冲积土: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滥地、冲枳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低地地区。冲积土一般地势

平坦、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2.火山灰土:分布于死火山口附近,以火山喷发沉积物为母质,含有大量的钾、磷和氮等元素,疏松

多孔,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3.水稻土:分布卜水稻耕作区,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反复施肥、灌溉与排水形成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剖面及时空分布差异

在其他成土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长,形成的土壤越深厚、土壤分层越一明显。

四.成土因素

五.土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土壤质地对影响水文

(1)地表起伏大的地区,若土壤质地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泥沙在

下游河道淤积,引发洪涝。

分;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最初也是来自母质。答案:A

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单项选择题)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

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解析】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植物和动物都是有机体,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C

错;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腐殖质,促进土壤发育,D正确。答案:D

3.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单项选择题)

A.地形和地质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有机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残体,以及其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气候状况决定了生物

状况,故C正确。答案:_C_

4.江西东南山区的寻乌村,分布着独特的烹硒土壤。寻乌村土壤硒元素含量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成土母质B.生物C.气候D.地形

【解析】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如硒元素,故A正确。答案:A

二.下图为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分层,不属于土壤分层的是()

A.有机层B.淋溶层C.淀积层【).矿物质层

【解析】理想状态下土壤剖面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选项中矿物质层不在其内,故D符合题意。_

2.根据沉积物分布推测,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类型依次为()

A.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B.豺土、壤土、砂土和砾质土

C.黏土、壤土、砾质土和砂土D.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解析】山顶因气温日较差大、风力大,风化、侵蚀作用强,逢降水天气,地表径流侵蚀、搬运风化

物,重量和体积较大的砾石,留在山顶,形成砾质土。沉积物随着水流向山下运动,随着水流速度减慢,

大颗粒物先沉枳,小颗粒物后沉积,因此,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土

壤类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A正确,排除BCD。故选A。答案:A

三.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

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

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

层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单项选择)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

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有机物累积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

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助于耕作

土壤形成,D正确。答案:D

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单项选择)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沫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B.②③C.①④D.@®

【解析】草毡层遭到破坏,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

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

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答案:C

四.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

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左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右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

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南方湿热地区的自然红壤相比,经熟化后的水稻土()(单项选择)

A.pH值降低B.母岩风化强C.结构更简单D.土壤更肥沃

【解析】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

适合农作物生长目.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上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D对。

南方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红壤为酸性土壤,pH值较低,水稻土酸性较弱,pH值更高,故A错。母

岩风化主要受昼夜温差、植被根系腐蚀等作用,红壤酸性更强,对岩石风化更强,故B错。比较自然土壤

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故C错。答案:_D_

2.造成红壤和黑土熟化过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项选择)

A.土壤水分B.矿物质C.土壤温度D.土壤酸碱性

【解析】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显示,熟化黑土要排水,熟化红壤要渍水,主要因素是土壤

水分,A正确、BCD错误。答案:A

3.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单项选择)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

【解析】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错;土壤耕作层

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错;对比自

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

能力,C正确;生物是建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错。答案:£

4.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单项选择)

A.熟化黑土一一沼泽化处理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

C.熟化红壤一一排水后晾晒D.黄泥田一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

【解析】图示信息显示,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再种稻形成黑泥土型水稻

土,A错;要确保黑泥田有机质稳中有升,利用过程中也需要补充相应的肥料,B错;熟化红娘使之转化为

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而形成黄泥土型水稻土,C错:红壤为酸性土壤、土质黏重、肥力低

因此在种植水稻前需要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晶,D正确。答案:_D_

五.北京市某中学开展“土壤观察”实验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土壤的物质组成

同学们设计实验分别测试黑土和红壤的物质组成,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

①用木棍拨动土壤,发现土壤中有植物根系。

②用干纸巾贴在土壤块表面,静置片亥,干纸巾变潮湿。

③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土壤,给试管缓缓注水,见到微量气泡冒出。

④用试管塞塞紧试管,使劲摇晃试管后将其倒立静置,观察到试管中的物质出现分层沉降现象:下层

砂粒,上层黏粒,水面上漂浮着腐殖质等物质。

⑤另取土壤样品,将烧杯倒扣在其上方,加热后,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出现水珠。

(1)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

【解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可知,①和④中植物根系和腐殖质,说明土壤中有有机质;②中干纸

巾变潮湿和⑤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③中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④中有砂粒

和黏粒,说明土壤中有矿物质。答案: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通过上述实脸探究,以及对土堞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同学们发现我国南方地区红堞的肥力比东北地

区黑土低。

(2)从气候和生物的角度解释南方红壤相对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

【解析】南方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十.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

且分解时间长,腐殖质积累少;南方年降水量较多,流水的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快,因此红壤相

对比较贫瘠。答案:南方气温较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且分解时间长,腐殖质积

累少:南方年降水最较多,淋溶仁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快,红壤相对比较贫瘠。

探究二:土康的保水功能

同学们分别取等量的砂土、壤土与黏土三种土壤样本,放入实验装置中,通过注如相同60毫升的水,

观察比较它们保水功能的差异(如图)。实脸记录如下表所示。

砂土«±粘土

常规监测项深度分析项

土壤类型

杯底水量持水量第一滴滴落杯底时间过程持续时长

砂土20亳升40亳升9秒5分钟

壤土14毫升46亳升2分55秒12分钟

黏土12亳升48毫升1分43秒7分钟

实验结论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功能

(3)对比窃验数掂,说明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功能。

【解析】由实验数据可知,在三种土壤中,壤土杯底水量为14亳升,相对较少;持水量为46亳升,

相对较多;第一滴滴落杯底时间为2分55秒,时间最长;过程持续时长为12分钟,时间最长。从而说明

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功能。答案:壤土杯底水量较少:持水量较多;第一滴滴落杯底时间最长;过程持续

时长最长。

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泄低洼地最易形成,其特点为质地

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是我国典型的旱涝多发的中低产田。1986年以来,国家

重点对华北广布的砂姜黑土进行改造,90年代又实施节水灌溉农业项目,近些年又实施砂姜黑土的深耕和

秸杆还田。如今的砂姜黑土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下图示意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

114,116,118,

1.图中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说明造成其分布差异的热量条件。

【解析】图示信息显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结合“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

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淮河流域北部地处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答案:淮河北部淮

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结合华北平原的降水和砂姜黑土的特点,分析其旱涝多发的原因。

【解析】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材料

中“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使得砂姜黑土遇到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

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遇到旱季时,砂姜黑土无衣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早

灾。答案: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砂姜黑土黏重,隔水性强,含水性差,有水时膨胀,所以当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

渗,易出现涝灾;当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审较少,易出现旱灾。

3.说明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

【解析】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该土壤的作用主要从影响土壤水分的角度入手。在旱季时,节水灌溉

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在雨季时,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地

衣覆盖物的厚度,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叮以阻挡水流,使地衣水缓慢地卜渗到土壤

内,减轻涝灾。答案:旱季灌溉可以增加十.壤含水量,减轻十.壤的T旱程度;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十.壤水分

蒸发,下雨时促使地表水缓慢下渗,减轻涝灾。

4.有专家认为华北平原应理性推进改善中低产田工作,请你说明理由。

【解析】对于各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存在意味着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或多或少会

破坏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到砂姜黑土上,一方面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过度改善会破坏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

不平衡,使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下降。答案: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改善中低产田时需要尊重自然规律、

系统地进行,如果过度干扰自然.十.壤,大量消耗水资源,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平衡,减个环境效益;

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益下降。

七.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

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双向选择)

A.土壤沙化B.酸化

C.土壤盐碱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

【解析】图示,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pH降低至7以下,呈酸

性,因此表层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和土壤有机质减少。答案:BI)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双向选择)

A.及时深耕土壤B.采用滴灌技术

C.适当掺沙改造I).增施有机肥

【解析】图示多年连作以后,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的pH变化不大,可以采取及时深耕土壤的措

施中和土壤的酸碱度,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的速度,A正确。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的现象可以增施有

机肥,增加土壤肥力,D正确。滴灌是干旱地区的节水方式,不能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B错;掺沙是

针对黏性重的土壤的改造措施,C错。答案:JW

A.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蒙古国平均海拔约1580m,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mm,主要集中在78月。该国部分区域土地深

受风蚀影响,春、秋两季尤为严重。

材料二下图为“蒙古国植被分布示意图”。

(1)简析该国夏、冬两季土壤风蚀较弱的原因。

【解析】该地区平均降水量约120250mm,主要集中在78月,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湿度大,风力难

以侵蚀;夏季植被覆盖率高,风力侵蚀作用弱;夏季风力较弱,风力侵蚀弱;该地绊度高,气温低,冬季

土堞表层冻结,风力难以侵蚀;冬季多积雪覆盖,受积雪保护,土壤不易被风力侵蚀。答案:夏季降水多,

土壤湿度大;植被覆盖率高;风力较弱;冬季土壤表层冻结;E多积雪覆盖,不易被风蚀。

(2)结合该国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减轻土壤风蚀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解析】材料二显示蒙古主要植被是草原,故农业发展方向是以畜牧业为主。减轻土壤风蚀,主要发

挥植被在干旱区“防风固沙”的功能。因此需要合理利用草场货源发展畜牧业,以减轻土壤风蚀。具体有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植被,减轻风力侵蚀;划区轮牧,恢复草场的生态功能;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提

高植被覆盖率的同时为牲畜提供饲料。答案:加强被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转牧,保拧天然草场,

建设人工草场。

-___________a

备考测评

一.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

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

土壤(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单项选择)

A.土壤黏粒比重高B.土壤剖面淋溶层更薄

C.成土速度更慢D.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

【答案】A

【解析】红色土与黑色土相匕,主要是他们成土环境的不同。红色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南方地

区气温高、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成土母质中易溶于水的钙成分不断的流失,土壤中多以铁和铝元素为主,

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壤多呈酸性,A正确;土层的厚薄和土壤的类型没有直接关系,B错;南方地区气候湿

热、生物生长迅速,流水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比较旺盛,因此成土的速度比黑色土分布地区速度要快,

C错;南方红色土分布地区降水充足,土壤淋溶作用强,盐分易随水流失,D错。

2.相对红色区而言,黑色区具有的特点是()(单项选择)

A.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B.气温对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答案】C

【解析】相比南方红壤,东北黑土所在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腐殖质累积多,C正确.南方地

区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加之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

用强,所以土壤肥力更低,故ABD错。

3.改良红色土壤以满足耕作需要的合理措施是()(单项选择)

A.引淡淋盐B.增施绿肥

C.引水灌溉D.平整土地

【答案】B

【解析】由于红色土壤分布地区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流失也快,有机

质、腐殖质含量低,因此,应增施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红色土壤为酸性土壤,

引淡淋盐是改良碱性土的措施,故A错;引水灌溉目的在于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红壤区气候湿润,土壤水

分多,不需要通过引水灌溉改善土壤状况,故C错;平整土地目的在于降低地表坡度,不属于改良红色土

壤的措施,D错。

4.土壤从青色区到黄色区再到白色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是()(单项选择)

A.逐渐增加B.先减后增C.逐渐减少I).先增后减

【答案】C

【解析】我国降水来自东部沿海的夏季风,降水东多西少。从东部沿海青色区向西、到黄色区再到内

陆的白色区,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稀疏,土壤有机质来源逐渐减少,故ABD错误,C正

确。

二.下列是三类土壤的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模型(如图),仔细分析后回答,其中通气透水能力最强的

土壤是()(单项选择)

C.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通气透水能力最强,说明该类土壤空气占比最大、水分占比最小,四幅图相比,甲图最符合

其特征。

三.下图是四地土壤的土壤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③④

I.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单项选择)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分析】土壤发育程度最好的表现是土层深厚、土壤剖面齐全、有机质腐殖质深厚。图示①地地表岩

石仍然处下风化破碎阶段,还没出现成土母质,是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2.在④地的剖面图中,若探究“质地黏重、紧实”的特征,需要在()(单项选择)

A.腐殖质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成土母质层

【答案】C

【解析】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土体较为疏松,有良好结

构,A错误。淋溶层是在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

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B错误。淋溶层中溶解于水的物质随水向卜.运动到淀积层后

淀积、积累,造成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C正确。母质层对「土壤肥力的形成发育有着密切的影响。母质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为疏松的风化碎屑

物质,D错误。

3.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双项选择)

A影响土壤厚度B积累有机质

C富集矿物元素D决定土壤粒度

【答案】BC

【解析】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通过有机质积累过程和矿物元素的富集

过程,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信用,因此积累有机质和富集矿物元素与生物密切相关,BC正确。土壤厚

度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多种因素共同影响,A错误。土壤粒度与生物关系较小,D错误。

4.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B.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

C.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D.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光、热、水条件

【答案】C

【解析】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增加土壤水分,但减小了土壤空气,即通气性,A错v使用有机肥补

充的是土壤中的有机质,不能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B错。农作物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转化而来,

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C正确。修筑梯田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不能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

件,D错。

四.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单项选择)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答案】B

【解析】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

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

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活跃的因素。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单项选择)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

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

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

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D错误。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

C错误。

五.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分布区。地质学家刘东生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研究,

向世人展现了该区域两百多万年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距今两亿年前,黄土高原所在地区有个巨大的庆阳湖,那时生长的发盛森林已变成如今的煤

炭。青藏高原抬升逐渐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沙溪、戈壁。此后的两千万年来,

强劲的西北风吹来了沙尘;大约距今一百多万年开始,黄河蜿蜒流经该区域,成就了中国早期的农业文明。

资料二“风成说”(黄土高原形成的主流学术观点)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于强劲的偏北

风所携带的尘土堆积,再经过成土作用形成。

资料三下图为洛川地区某黄土剖面及土质分析信息示意图。

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土母质为()(单项选择)

A.古老湖泊洼地中的淤泥B.当地岩石碎解的沙石

C.风源地区的沙粒和细尘D.黄河携带而来的泥沙

【答案】C

【解析】岩石的风化物被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

质才能转变成生长植物的土壤。“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于强劲的偏北风所携带的尘土

堆积,再经过成土作用形成,由此判断黄土的成土母质应该是沙尘堆积物,它是强劲的偏北风从黄土高原

西北方或北方内陆风源地区带来的沙粒和细沙,C正确;因为湖泊洼地中的淤泥含水多,不容易被风力搬运,

A错;风成说认为形成黄土的母质是风吹来的,不是当地岩石碎解的沙石,也不是黄河携带而来的泥沙,BD

错误。

2.结合不同颜色土层的土质分析结果判断:壤土层形成时期,该区域生长的植被应以—(选填:森

林/草原/荒漠)为主,气候较—(选填:湿润/干旱):黄土层形成时期,该区域风力相对较—,生长

的植被可能为—(选填:森林/草原)。

【答案】森林湿润强草原

【解析1图中土质分析信息显示,壤土层中含有较多乔木、灌木的植物泡粉,这说明当地的植被应以

森林为主,森林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壤土层中又有典型的淋溶层、淀积层,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润,降

水较多。黄土层中含较多的草本植物抱粉,说明当时生长的植被为草原,反映了气候较为干旱的特征。

3.洛川地区黄土呈现深浅颜色土层交替的变化,说明两百万年以来,当地反复变化的自然环境要素主

要是—(选填:地形/气候)。

【答案】气候

【解析】根据第2题可知,黄土呈现深浅颜色土层交替的变化,主要是降水状况的变化,即气候特征

的变化。

4.综上,黄土高原的土壤在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气候、、等自然因素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答案】生物时间

【解析】图示时间尺度最久远的距今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