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_第1页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_第2页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_第3页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_第4页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范例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教学活动设计需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激发主动探索欲望;而活动反思则是复盘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策略的核心环节,二者结合方能实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科学探究与艺术创作两类典型活动,呈现完整的设计思路与反思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迁移的实践参考。一、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沉浮》(中班)(一)活动设计:从“猜想—验证”到“生活迁移”1.活动背景中班幼儿对“水的特性”充满好奇,日常玩水时会自发观察物品的“沉下去”或“浮起来”。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设计本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建构对“沉浮”现象的初步认知。2.活动目标认知目标:感知不同材质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能简单描述“沉”“浮”的状态;技能目标:尝试用表格记录猜想与实验结果,学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发现;情感目标:体验小组合作探索的乐趣,萌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探究意识。3.活动准备材料准备:每组1个透明水槽(装水)、记录表(分“猜想栏”“实验栏”)、记号笔;物品若干(塑料瓶盖、铁钉、树叶、海绵、玻璃珠、胡萝卜片);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水游戏”的经验,了解“猜想”“实验”的基本含义。4.活动过程(1)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兴趣教师创设“小蚂蚁过河”情境:“小蚂蚁想从这边的草地到对岸找食物,但没有桥,怎么办?”引导幼儿联想“用能浮起来的东西当小船”,顺势引出“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当小船?哪些会沉下去?”的探究问题。(2)分组探索:猜想—验证—记录猜想环节:幼儿分组观察物品,在记录表“猜想栏”用“√”(浮)或“×”(沉)标记预测结果,教师巡回倾听幼儿的理由(如“铁钉重,会沉”“树叶轻,会浮”)。实验环节:幼儿将物品逐个放入水槽,观察实际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栏”,教师适时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为什么海绵一开始浮,按下去又沉了?”引导幼儿关注“物体材质、形状、是否吸水”等影响因素。小组分享: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记录表,教师用图示梳理“浮的物品”(塑料、干树叶)和“沉的物品”(金属、玻璃、湿海绵)的共性特征。(3)生活拓展:迁移探究经验播放“洗澡时玩具沉浮”“渔民选渔网材料”的生活图片,提问:“为什么洗澡玩具大多是塑料的?渔网为什么用尼龙绳?”鼓励幼儿结合实验经验解释,将科学认知延伸到生活场景。(二)活动反思:聚焦“幼儿体验”与“策略优化”1.目标达成度分析认知目标:九成幼儿能准确描述“沉”“浮”状态,七成能结合材质(如“塑料轻,所以浮”)解释原因,需后续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如折纸船)”深化认知;技能目标:多数幼儿掌握“猜想—实验—记录”的流程,但表格记录对部分幼儿有难度,可简化为“贴贴纸”(浮的贴笑脸,沉的贴哭脸);情感目标:小组合作中幼儿主动分工(如“你放物品,我记录”),探究兴趣浓厚,后续可增加“开放性材料”(如橡皮泥,自主改变形状后实验)。2.教学策略反思提问有效性:导入环节的情境提问激发了兴趣,但实验中“为什么海绵会变化”的追问,仅半数幼儿能联系“吸水变重”,需提前铺垫“海绵吸水”的经验;材料层次性:现有材料以“材质差异”为主,可增加“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品(如铝箔纸折成船或团),引导幼儿发现“形状也会影响沉浮”;个别指导:对操作能力弱的幼儿,教师需更主动介入(如“我们一起试试把树叶按进水里,看看会怎样?”),避免其游离于活动外。3.改进方向延伸活动:开展“沉浮挑战赛”,提供橡皮泥、牙签等材料,让幼儿设计“能承载小石子的浮物”;环境支持:在科学区投放“沉浮实验盒”(含更多自然材料:树枝、花瓣、贝壳),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家园共育:发放“家庭沉浮小任务”(如“找一找家里3种会浮/沉的物品”),强化科学经验的生活化运用。二、艺术创作活动:《秋天的树叶画》(大班)(一)活动设计:从“自然审美”到“创意表达”1.活动背景秋季幼儿园种植园的树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幼儿常自发收集树叶。结合《指南》艺术领域“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目标,设计本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创作”,将自然材料转化为艺术作品,感受秋天的美。2.活动目标审美感知:欣赏秋天树叶的色彩(红、黄、橙)与形态(掌形、条形、扇形),感受自然之美;创作表达:尝试用树叶拼贴、添画的方式创作主题画,能说出作品的创意(如“树叶变成了小鱼的尾巴”);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完成“秋天的森林”集体画,学习协商分工(如“你贴树,我画小动物”)。3.活动准备材料准备:每组收集的秋叶(提前晾晒、分类)、固体胶、画纸、水彩笔;教师制作的“树叶创意图册”(如树叶变蝴蝶、小鱼);经验准备:幼儿有“户外观察秋叶”的经验,了解“拼贴画”的基本方法。4.活动过程(1)审美导入:感知秋叶之美教师播放“秋叶飘落”的视频,提问:“你看到的树叶像什么?颜色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如“银杏叶像小扇子,黄色的像阳光”),再出示“树叶创意图册”,启发想象:“这片长条形的树叶,能变成什么?”(如“毛毛虫的身体”“小金鱼的尾巴”)。(2)创意创作:自主+合作个人创作:幼儿自选树叶,先在画纸上摆一摆(构思造型),再用固体胶粘贴,最后用水彩笔添画细节(如给“树叶小鱼”画眼睛、泡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不一样的想法”(如“把枫叶倒过来,像不像小裙子?”)。小组合作:4-5名幼儿组成“森林小组”,共同创作“秋天的森林”:协商“谁贴大树(用梧桐叶)、谁画小鸟(用小树叶剪碎当羽毛)”,教师适时引导“怎么让树更茂密?”(如叠加不同树叶)。(3)展示分享:解读作品故事幼儿将作品布置成“秋天画廊”,轮流介绍:“我的树叶画叫《小鱼的家》,枫叶是小鱼的尾巴,银杏叶是水草”“我们的森林里,红树叶是枫树,黄树叶是银杏树,还有小松鼠在摘松果”。教师用照片记录作品,投放至语言区供幼儿续编“秋天的故事”。(二)活动反思:关注“创意多样性”与“支持策略”1.目标达成度分析审美感知:幼儿能准确描述树叶的色彩(如“枫叶是火红的,像晚霞”)和形态(如“柳树叶细细长长的,像面条”),但对“色彩搭配的美感”感知不足(如部分作品颜色杂乱),需后续通过“秋叶配色卡”引导;创作表达:八成幼儿能结合想象创作(如“梧桐叶的缺口像小恐龙的牙齿”),但添画技能较弱(如线条不流畅),可提供“拓印模板”(如动物轮廓)辅助;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中多数幼儿能分工,但“意见冲突”时(如“树要贴在左边还是右边”),需教师介入引导“投票决定”,培养协商能力。2.教学策略反思审美引导:导入的视频和图册有效激发了想象,但对“色彩和谐”的引导不足,可增加“秋叶色彩排序”游戏(如“从黄到红的渐变树叶”);材料开放性:现有树叶以“干叶”为主,可增加“新鲜叶片”(如薄荷、紫苏),让幼儿感受“叶脉拓印”的乐趣;分享环节:幼儿介绍作品时,教师的追问(如“你为什么选这片树叶当小鱼尾巴?”)能深化创意表达,但需避免“评价式提问”(如“你觉得谁的画最好看?”),应聚焦“创作想法”。3.改进方向延伸活动:开展“树叶拓印书签”制作,结合语言区的“秋天诗歌”,将艺术与语言整合;环境支持:在美工区投放“树叶拼贴步骤图”“创意灵感墙”(幼儿作品+自然物图片),支持持续创作;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带幼儿捡落叶时,引导观察“树叶的纹理、虫洞”,丰富审美经验。三、活动设计与反思的核心要点(一)设计:以“幼儿兴趣”为起点,以“发展目标”为导向1.内容选择:紧扣幼儿生活经验(如玩水、捡树叶),挖掘“真问题”(如“为什么有的东西浮,有的沉”);2.目标制定:融合《指南》领域目标与幼儿个体差异,避免“成人视角的灌输”(如科学活动不追求“掌握沉浮原理”,而关注“探究过程”);3.过程设计:遵循“导入(情境激趣)—探索(自主操作)—分享(经验建构)—拓展(生活迁移)”的逻辑,给予幼儿“试错、表达、合作”的空间。(二)反思:以“幼儿表现”为核心,以“策略优化”为落点1.反思维度:从“目标达成(认知、技能、情感)”“幼儿行为(参与度、合作水平、创意表现)”“教学策略(提问、材料、指导)”三方面复盘;2.反思方法:结合“观察记录(照片、视频)”“幼儿作品分析”“教师自我追问”(如“这个环节幼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