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南京卷第6-9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1页
押南京卷第6-9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2页
押南京卷第6-9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3页
押南京卷第6-9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4页
押南京卷第6-9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南京卷第6-9题文言文阅读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察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难度逐渐提高: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内容难度在逐年提高,课外文言文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课内的文言文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2.考查形式多样化: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这要求考生能够适应多种阅读形式,灵活应对各种考查方式。3.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等。这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4.强调能力层级:在考试要求中,增加了“能力层级描述”一栏,对于不同语文能力的考查,做了分层说明。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和文言文应用能力。综上所述,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察趋势呈现出内容难度提高、考查形式多样化、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能力层级等特点。考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年份/题号考点2024年考向预测2023.6-9内容理解、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内容理解概括分析语句翻译必考关注文章主旨分析语句划分必考2022.5-8内容概括、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2021.7-10内容概括、文言划分、语句翻译、主题分析(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拜年[明]文徵明不求见面唯通谒①,名纸②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选自《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华语教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送刺③[南宋]周密岁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④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异日合并⑤,因出沈刺大束,相与一笑,乡曲⑥相传以为笑谈。(选自《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释·笔记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有删减)【注】①谒: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②名纸:指装饰名贵的名帖,③刺:名帖。最早无纸,名帖都是用竹木削成,所以称“刺”。④阴:暗地。⑤合并:集会。⑥乡曲:乡里。1.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中的“谒”和“刺”,名称不同,但用途相似。B.因为嫌弃文徽明家中简陋,所以友人“不求见面”。C.收到满屋的名帖之后,文徽明扔掉了其中的大部分。D.为了感激吴四丈的盛情款待,沈仆主动答应送名帖。2.给文中画直线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B.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C.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D.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4.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答案】1.A2.C3.沈家的仆人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奥秘,于是带着这些名帖到处去投送,而这些名帖都是吴四丈的名帖。4.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用遍投名帖的方式表达节日祝福,而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愿意通过群发信息的方式来表达祝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变化,并乐在其中。【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文理解。B.根据诗句“不求见面唯通谒”可知,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亲自拜访,而是通过交换名帖来表达问候,这并不是因为嫌弃文徵明家中简陋;C.根据诗句“名纸朝来满敝庐”可知,这里只是描述了收到的名帖很多,但并没有提及文徵明扔掉了大部分名帖;D.根据“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可知,沈仆在节日中送名帖(刺)是出于常规的礼节,并非为了感激吴四丈的款待;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重点字词:适:恰好,适逢。可出:可用。门首:门口,门前。恰:刚好,恰好。送刺至:送名帖来。句子结构:“适节日无仆可出”说明在这个节日之际,表舅吴四丈没有仆人可以用。“徘徊门首”描绘了吴四丈在自己家门口来回走动的情景。“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在这个时候,恰好他的朋友沈子公的仆人带着名帖(刺)来拜访。三个分句表意相对完整,均可独立成句。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不悟:未察觉。往:去,前往。遍: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悉:全部,都。吴刺:吴四丈的名帖,4.本题考查文化传统变化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分析历史背景:古代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名帖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礼仪和社会交往方式。然后,比较现代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进步,群发信息成为快捷、高效的祝福方式。这种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能迅速地传达祝福给众多亲友。接着,表明两者的共同目的:无论是古代的名帖还是现代的信息,其核心都是为了在节日时传递祝福与关爱,增进人际关系。最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同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怀。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拜年》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送》按照年节交际的礼节,那些不能亲自登门拜访的人,通常会在名帖上签名,然后派仆人将其分送到各处,这种习俗被大家视为常规。我的表舅吴四丈,性格幽默风趣。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吴四丈随意看了看那些名帖,发现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于是,他斟酒招待沈子公的仆人,并暗中用自己的名帖换掉了所有的名帖。沈仆并未察觉,按照常规把这些名帖全都投送出去了,结果投出的都是吴四丈的名帖。后来在一次集会中,吴四丈拿出一大捆沈子公的名帖,大家相视一笑,这件事在乡里被传为笑谈。(2022·江苏南京·中考真题)与梅圣俞①〔北宋〕欧阳修第一封某启②。雨不止,情意沉郁。泥深不能至书局,体候想佳③。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岂天苦其劳于笔砚,而欲息之邪?闷中谨白。第二封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④,聊知异物耳。稍晴,便当书局再相见。

第三封某启。经节阴雨,犹幸且晴,不审尊候何似?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来日食后,早访及为望。(选自《给孩子读短信:古人的尺牍》,锺叔河著,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版)【注】①梅圣俞:名尧臣,作者的好友。②某启:旧时书信的开头。某,自我谦称。启,陈述、禀告。③体候想佳: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④盘飨(sūn):饭食。5.给画直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B.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C.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D.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6.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7.参照示例,分别概括第二、三封短信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个字)【示例】第一封:告知好友手指疼第二封:①第三封:②8.这三封短信写出了作者和梅圣俞的友情,下列句中表现的情谊与此类似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B.(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张岱《湖心亭看雪》)【答案】5.B6.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7.送给好友达头鱼邀请好友赏诗歌8.C【解析】5.考查文言语句断句。句意: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根据句意可加标点为: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故选B。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致:送;者:……的人;素:一直;未尝:从来没有;闻:大概。7.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由【第二封】“北州人有致达头鱼者,素未尝闻其名,盖海鱼也。其味差可食,谨送少许,不足助盘飨,聊知异物耳”概括可得:送给好友达头鱼;由【第三封】“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概括可得:邀请好友赏诗歌。8.考查内容理解。由选文可知,欧阳修在与好友梅尧臣的书信中告知自己手疼,告知要送达头鱼和邀请对方共赏诗歌,由此可见二人是生活中相互依托、无话不说的好友,同样也是志趣相投的知音。A.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友谊是臣对君主的知遇之恩;B.鲁肃被吕蒙的进步和勤学折服,从心底敬佩吕蒙,二人之间是为吴国命运共进退,同患难的关系;C.张怀民和苏轼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生活中二人无话不谈,志趣相投;D.张岱和金陵人在大雪三日后夜游西湖偶遇,两人为巧遇知音的关系;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第一封】某启。这雨下个不停,下得人的情绪低到了极点。路上又全是泥泞,不能前往书局相见,只能写信问好了,想必你的身体和精神,一定都很好吧。我的手指痛得厉害,如今早晚执笔写字都感困难,恐怕会要成为残废。难道是老天爷怜惜我写字写得太苦,想用这个办法让我休息吗?真是闷得受不了啊!【第二封】某启。连日阴雨,不知道你的身体可好?北边州郡有送给我达头鱼的人,一直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大概是一种海鱼吧。尝尝味道还可以,便分送一点给你,充当大菜可能不够一盘,只是尝尝新罢了。天晴以后,我们相约书局再见。【第三封】某启。连续节气阴雨连绵,现今尚且天气放晴,不知道你衣食起居怎样呢?我闲暇时光想写作《归田乐》四首,目前只写出了两篇,后来就没有了思路,想要托付圣俞将剩余几篇完成欣赏,这也是一时美满的事。来日吃过饭后,我一定尽早登门拜访。(2021·江苏南京·中考真题)甲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①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隐轸②由存,咽喉控带,萦错③如绣,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节选自《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作者:【唐】李白)乙晨起,凄然如暮秋。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自新河入龙光门,城上旧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节选自《入蜀记》。作者:【宋】陆游)丙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④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节选自《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明】高启)【注】①开扃(jiōng):开合。②隐轸(zhěn):丰富,众多。③萦错:纵横交错。④瘗(yì):埋葬。9.图图朗读完三段诗文,拿不准下列句子的停顿,你指出(

)不合适。A.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B.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C.自新河/入/龙光门 D.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10.图图觉得乙文中画线句不大好懂,你为他翻译。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11.“天时不如地利”,南京自古地势险要。图图注意到甲文中的“地称天险”“咽喉控带”证明了这一点,你发现乙文中“①”和丙诗中“②”也能证明。(从乙文、丙诗中各摘一句填空)12.图图发现,三段诗文语言特色不同,给人带来的美感也不一样。你结合诗文中的语句,为图图作了具体解说。【答案】9.A10.最近又建了两座水亭,就在龙光门左边,确实有壮丽美景。11.真控扼要地也江山相雄不相让12.李白诗使用“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隐轸由存,咽喉控带,萦错如绣”等四字词语,辩丽宏肆,使文章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陆游文章中有“过龙湾,浪涌如山”这样的短句,也有“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这样的长句,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有种错落美;同时从“凄然如暮秋”“缭绕如垣墙”可见陆游的文字简洁,文笔清隽;高启的诗中“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可见其语言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有意。【分析】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A.大意:天下世人到东吴避难。正确停顿应是: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A错误;故选A。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近:最近;创:建造;诚:确实,真的。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题干要找出能反映地势险要的句子。乙文中“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意思是所以如果江左有变化,一定先固守石头山,真可谓控扼的重要地方,故可抽选“真控扼要地也”作答;丙文中“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胜景,其中“江山相雄不相让”可见地形险要。12.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赏析。解答时,需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特点。甲文中李白在突出金陵旧城历史渊源、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时选用大量四字词语,如“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四字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更典雅,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用语华丽宏肆。乙文中“晨起”“过龙湾”“在门右”等短句与长句“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交错使用,使文章语言具有错落美,同时使用白描手法写景,如“城上旧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可见文章文字简洁,文笔清隽。丙诗中前三联写景,“大江来从万山中”使用夸张,将长江奔腾的气势写出“钟山如龙独西上”,一个“独”字写出了钟山的特别,“欲破巨浪乘长风”突出钟山的气势盛,“江山相雄不相让”写出了长江和钟山正雄的画面,最后一联又想到秦始皇曾在此埋宝,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空”字写出诗人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有意。【点睛】译文甲文译文我看那金陵旧城,地理位置称得上天险,犹如龙蟠虎踞,开合自然,六代皇室居于此地,五福都在这里,开展宏伟的计划,建立王业,物产丰饶,交通像绣带一样纵横交错,十分便利,天下世人到东吴避难,永嘉年间的南迁也没有这盛大。乙文译文早上起来,天气像晚秋一样凄冷。经过龙湾,波浪像山一样翻涌而起,看石头山,不太高却峭立于江中,像围墙一样围绕着,所有的船都从这里下到建康,所以如果江左有变化,一定先固守石头山,真可谓控扼的重要地方。从新河进入龙光门,城上以前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龙光门右边,最近又见了二座水亭,在龙光门左边,景色确实壮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文言文词汇的掌握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中考中经常会考查学生对这些特殊词汇的掌握情况。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连词、介词等,以及它们的不同用法。比如,“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妻子”则是指“妻子和儿女”,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用法。二、句子结构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而且语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能够正确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主语“汝之不惠”被放在了句末,学生需要理解这种特殊的语序。三、篇章内容的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还会考查学生对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如人物的性格、事件的经过等,这些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四、修辞手法的识别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烽火戏诸侯”这句话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五、文化背景的把握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内容。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非常重要。综上所述,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主要包括词汇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篇章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文化背景的把握等方面。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甲赠李白①[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②。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选自《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乙白,陇西布衣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⑤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渝七尺,而心雄万夫。(选自《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丙唐范传正作李白墓碑云:“明皇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情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乃命高将军⑦扶以登舟,优宠如是。”杜子美《八仙歌》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盖谓此也。(选自《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注]①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天宝四载(745年)二人同游齐赵。②葛洪: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原意是不守常规,放纵骄横。④布衣:平民。⑤干:拜谒,进见。下文的“抵”意思相同。⑥明皇:唐玄宗。⑦高将军:高力士。1.给乙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B.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C.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D.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2.翻译句子。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乃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3.根据甲诗,完成表格。诗句效果(1)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李杜二人仕途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痛饮狂歌空度日一个“(2)”字表现出李白因怀才不遇,四处漂泊、空虚度日的状态。飞扬跋扈为谁雄(3)4.甲诗写李白,意在突出一个“狂”字。结合乙文和丙文,说说李白狂在何处。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谒苏州守刘过①十年狂荡客征途,归为文章未剖符②。引臂欲攀天上月,回身却碍日中乌③。穷愁自是真男子,慷慨须投大丈夫。闻道使鱼鳌海④阔,特将香饵钓姑苏。(选自《龙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注释〕①刘过。南宋词人,生平以功业自许,屡次应考不中,漫游江浙等地。后以布衣终身。②剖符:指授官。③日中乌: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上有三足的神鸟。④鳌海:大海。【乙】东里闾空腹①而好自贤,欲自亲于子顺②。子顺弗下颜③。或曰:“夫君子之交于世士,亦取其一节而已。今东闾子疏达谅直,大丈夫也,求为先生役,而先生无意接之。斯者无乃非周公④之交人乎?”子顺曰:“此吾所以行周公之行也。夫东闾子外质顽拙,有似疏直,然内怀容媚谄魅非大丈夫之节也。若其度骸称肤⑤,面目鬓眉,实美于人,圣人论士不以为贵者无益于德故也。然东闾子中不应外,侮慢世士即所谓愚人而谓人为愚者也。恃其虚状以不德于人,此乃周公之所罪,何交之有?”(选自《孔丛子校释》,中华书局2021版,有删改)[注释]①空腹,指无才无德。②子顺,孔子的六世孙,曾被魏国聘为相。③下颜:和颜悦色。④周公:即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曾“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人用“周公吐哺”比喻殷勤礼待贤士。⑤度骸称肤:从外表上看。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作者在拜见苏州守时所作。虽有求人之意,却充满豪气,有不卑不亢之志。B.首联交代了诗人的经历,一个“客”字点出了其屡考不中、四处漂泊游荡的坎坷。C.颔联充满豪气,“天上月”和“日中乌”这两个意象都象征诗人心中远大的抱负。D.尾联诗人以“鳌海阔”“钓姑苏”为喻,表明希望能获得太守的提携,施展才华。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空腹而好自贤②或曰③实美于人④谓人为愚者也7.按照要求,回答问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圣人论士不以为贵者无益于德故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乃周公之所罪,何交之有?(3)以上诗文中,刘过和子顺都提到了“大丈夫”,请分析其用意有何不同。甲枕上作①[南宋]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郑虔自笑穷耽酒②,李广何妨老不侯③。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④著句写清愁。(选自《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乙①当是时,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元朔八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⑤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⑥。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②元狩四年,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③后广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注]①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此时距陆游被罢官回乡已十余年。②郑虔自笑穷耽酒:郑虔是唐时文人,才华横溢,诗、书、画奇绝。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苦。但他并未颓废,贬官台州仍积极教化百姓,深受百姓爱戴。③李广何妨老不侯:。④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用于书写的小幅纸张。⑤圜陈:圆形的兵阵。圜,通“圆”。⑥裨将:副将。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郑虔自笑穷耽酒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已而之细柳军

胡急击之C.上自劳军

益治军D.杀数人

扶苏以数谏故9.用“/”为句子标停顿。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10.辰辰对“李广何妨老不侯”一句不理解,请你结合乙文,仿照注释②补充注释③。11.陆游、李广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各不相同。结合诗文内容,分析两者不同之处。【甲】孟子·大丈夫宋·陈普玉食珍羞不谓荣,箪瓢陋巷岂为贫。亭亭当当无偏倚,宇宙纲常①任自身。【注】①宇宙纲常:这里指天地间的秩序和规律。【乙】孙枝蔚,字豹人,三原人。少遭闯贼乱,结邑里少年击贼,堕坎陷,幸不死。乃走江都,习贾,屡致千金,辄散之。既乃折节①读书,僦②居董相祠,隐居不出。王士祯官扬州以诗先遂定交称莫逆焉。时左赞善③徐乾学方激扬④士类,才俊满门,枝蔚弗屑也。以布衣举鸿博⑤,自陈衰老,乞还山,遂不应试,授内阁中书。著《溉堂集》,诗词多激壮之音,称其高节。(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孙枝蔚传》中华书局版)【注】①折节:改变志趣。

②僦(jiù):租赁。③左赞善:官名,徐乾学曾任此职。④激扬:激励。⑤鸿博:清代科举设博学鸿词科,亦称鸿博。12.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士祯官扬州/以诗先/遂定交称/莫逆焉B.王士祯/官扬州以诗/先遂定交/称莫逆焉C.王士祯官扬州/以诗先/遂定交/称莫逆焉D.王士祯/官扬州以诗/先遂定交称/莫逆焉13.翻译下面的句子。习贾,屡致千金,辄散之。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大丈夫应生活粗陋,不应享受珍馐美食。B.【甲】诗中的“亭亭当当”指大丈夫身姿挺拔,形貌高贵,举止优雅。C.【乙】文短小精悍,夹叙夹议,生动形象,符合人物传记的风格特色。D.【乙】文记述人物生平经历,选取典型事件,正面表现他的特立独行。15.孙枝蔚是不是陈普诗中的“大丈夫”?结合诗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各小题。游灵岩记(清)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②,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③”云。余初与朱子颍④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益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释】①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十九:十分之九。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16.解释下裂加点词的意思。(1)周若环而缺其南面缺:(2)名之曰“甘露之泉”名:(3)观宇益兴益:(4)以反乎泰安反: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A.乃不知有汉 B.见渔人,乃大惊C.去后乃至 D.家祭无忘告乃翁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19.本文构思跳跃性较大,围绕灵岩展开,先写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20.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苏轼见王安石①(北宋)邵伯温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②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③,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选自《邵氏闻见录》,三秦出版社,有删改)[注]①苏轼(字子瞻),被贬黄州五年后移官汝州途经金陵,和王安石(字介甫)相会的一段情况,此时王安石退居金陵。②惠卿:吕惠卿,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据传吕惠卿曾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私信“无使上知”向神宗告密。③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乙】次荆公韵①四绝(其一)(北宋)苏轼青李扶疏②禽自来,清真逸少③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鸩黄也斗开。次荆公韵四绝(其二)(北宋)苏轼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④。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注]①次荆公韵: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和诗;荆公,即王安石。此组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作者贬迁期间,途经金陵,拜访已退居金陵“半山园”多年的王安石。②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③逸少: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④桤栽:一种落叶乔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东南数起大狱②公所以事上者(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须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双引号内的句子必须翻译)(4)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王安石谈论国家大事,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应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B.诗中苏轼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刻画出小院的主人养花种草、栽植竹木的生动场景,让人羡慕和欣赏。C.诗中苏轼直接描写王安石的神情和状态,称赞其雅致绝尘的情怀,从而感悟到人生需要达观随缘。D.苏轼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在诗文中都胸怀天下,在远离政治中心后,惺惺相惜,成为朋友。(5)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王安石的形象。21.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甲道州①民白居易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奉,号为道州任土贡②。任土贡,宁③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④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选自《白居易诗》)【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任土贡:以地方所产规定贡品。③宁:岂,难道。④阳城:人名,道州刺史。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