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C.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没有引力D.桂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月亮不是光源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C.光年是时间单位 D.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如图,用布先后摩擦塑料丝和水管,塑料丝间因静电排斥,又被水管排斥“托起”,则()

A.水管一定带正电B.水管与塑料丝带异种电荷C.塑料丝M与N带异种电荷水管D.若塑料丝得到电子,水管也得到电子4、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破镜很难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绝缘体不能带电B.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导体C.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D.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内部几乎没有电荷6、如图所示,小叶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棒和金属球都是绝缘体B.瞬间电流的方向是从验电器到玻璃棒C.玻璃棒带正电,验电器带负电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上了同种电荷7、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起风后灰尘满天飞 B.下雪时雪花飘飘C.暴雨后河水浑浊 D.水中放糖后变甜8、下列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塑料尺子 B.橡胶手套 C.玻璃杯 D.铁钉9、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A.两铅块分子之间有斥力B.铅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D.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10、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之一为飞沫传播,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可以通过一定距离(一般认为1~2m)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一般不会长时间存留在空中。为此人要正确佩戴口罩,对易受到污染的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处理()A.飞沫能飞出1m外,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的缘故B.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缘故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被感染,其防疫策略类似于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以减弱噪声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热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二、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夏天,蚊子最喜欢送我们“红包”了,我们在屋内用上灭蚊液,一会儿,整间屋子都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__造成的;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力。2、今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为预防和控制感染,遏制疫情蔓延,全国人民都戴上了口罩,小区工作人员在用消毒水消毒时,很远都能闻到消毒水的味道,这是_______现象,我们进入各超市时必须测量体温,手持测温仪是应用_______具有热效应。(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电磁波”)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______和核外______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______电。4、带电体具有______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铁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现用一带电的物体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吸管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铁支架转移,说明吸管是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5、将熔喷布制成口罩时,使其带上静电,利用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增强口罩的过滤效果;戴这种口罩可有效防止病毒侵入,也可过滤PM2.5,空气中弥漫的PM2.5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6、如图所示是常见物质的微观结构,其中最小的是______(选填“A”、“B”、“C”、“D”,下同),一定带正电的是______,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是______。7、图是与电学有关的三个实验情景。(1)梳子与头发摩擦前不吸引纸屑,与头发摩擦后能吸起纸屑如图甲所示,说明:___________。(2)两根没有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放置,不发生排斥现象;它们分别与丝绸摩擦后再次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放置,出现了排斥现象,说明它们带上了________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3)如图丙所示,将不同的水果,通过电极和导线连接起来,接在发光二极管的两端,发现二极管发光,这里的水果在电路中扮演了_________的角色。8、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由于和空气摩擦机身会带电,这种现象叫______,发生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因为______(选填“电子发生转移”或“产生了新的电荷”);飞机降落后为避免机身带电而产生危险,飞机着地轮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橡胶轮胎,这种橡胶是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9、如图所示是南渝中学首届科技节活动中一位同学在触摸静电起电球后的场景,这位同学的头发“爆开”的原因是头发带上___________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10、在抗击新冠病毒期间,老师告诉我们:要正确使用酒精消毒剂。做手部卫生时,首选酒精,因为酒精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快,不到一分钟,手就干净干爽了;不建议使用酒精对衣物喷洒消毒,原因是衣物之间容易发生______现象,产生电火花,容易引燃酒精。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将一滴体积为1mm3的油滴在水面上,充分扩展后的最大面积为3m2,请你估计油分子的直径为多少?2、在研究分子模型时,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了确定减小的体积和酒精含量的关系,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A.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B.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面的刻度L1;C.然后快速注入酒精到100cm刻度线;D.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读出液面的刻度L.(1)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这一现象表明_____A.分子间有引力B.分子间有斥力C.分子间有空隙D.分子是运动的(2)学习小组进行了多次实验,测出水柱的长度L1和混合后液柱的总长度L,并计算出混合后酒精质量的含量β和液柱减小的长度△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序号水柱长度L1/cm混合后液柱的长度L/cm液柱减小的长度△L/cm酒精质量的含量β/%176.298.11.920296.83.240344.096.43.6435.097.460516.798.41.680①第2次实验水面对刻度如图所示,读出水面的刻度_____cm.根据试题中信息,计算第3次实验后酒精质量的含量为_____%;第4次实验液柱减小的长度为_____cm.(酒精密度0.8g/cm3)②根据有关数据,请在如图坐标系中描点作出△L﹣β的关系图线.由图线可知,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混合后的体积减小量(△L)随着酒精质量含量(β)的增大而_____.3、夏天,暴风雨常常伴有电闪雷鸣,每次闪电电流一般可达安。假设一次闪电时间仅为0.1秒,求这次闪电放出的电荷量Q。4、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说明它很小.它不但是尺寸小,而且质量也很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1cm3的水中大约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据此,请你求出一个水分子的大致质量.5、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详解】A.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隙,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墨水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同时固体也难以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引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D.桂花飘香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C【详解】A.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光年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所以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的单位,故C错误,C符合题意;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3、D【详解】A.用布摩擦水管,塑料丝和水管之间相互排斥,说明塑料丝和水管带同种电荷,但不确定带哪种电荷,故A不符合题意;B.塑料丝和水管之间相互排斥,说明塑料丝和水管带同种电荷,故B不符合题意;C.塑料丝间因静电排斥,说明塑料丝M和N带同种电荷,故C不符合题意;D.若塑料丝得到电子,水管和塑料丝带同种电荷,所以水管也得到电子,故D符合题意。故选D。4、C【详解】A.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破镜接触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较大,此时分子间作用力就非常小了,不足以使镜的碎片结合在一起,并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故A错误;B.因为海绵内有空隙,所以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C.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使液体分子的间距难以减小,故C正确;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看到的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水的运动,墨水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故D错误。故选C。5、B【详解】A.导体和绝缘体都能够带电,带电方法可通过摩擦起电或接触带电,故A错误;B.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导体,如玻璃在红炽状态下变为导体,故B正确;C.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内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叫自由电子,故C错误;D.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即绝缘体内的电荷不能够自由移动,故D错误。故选B。6、D【详解】A.玻璃棒不容易导电,玻璃棒属于绝缘体,金属球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故A错误;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验电器不带电,当玻璃棒与金属球接触时,一部分电子会从验电器移动到玻璃棒,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瞬间电流的方向是从玻璃棒到验电器,故B错误;C.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故选D。7、D【详解】A.灰尘满天飞,是宏观物体产生的现象,属于机械运动。扩散现象是指当不同物质相接触时,物质分子可以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故灰尘满天飞不是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下雪时雪花飘飘是肉眼可见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暴雨后,泥土颗粒进入水中导致河水浑浊,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水中放糖后变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8、D【详解】容易导电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物体叫绝缘体。塑料尺子、橡胶手套、玻璃杯都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铁钉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9、C【详解】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使得下面铅柱能承受向下的拉力仍不落下,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0、B【详解】A.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是物体,不是分子,所以飞沫能飞出1m外不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所以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故B符合题意;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使人感染,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病毒的传播,而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1、无规则斥【解析】【详解】[1]我们在屋内用上灭蚊液,一会儿,整间屋子都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2、扩散红外线【解析】【详解】[1]闻到消毒水的味道,是消毒水分子进入鼻子的原因,是扩散现象。[2]测温仪是应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而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电磁波可用来传递信息。3、原子核电子正【解析】【详解】[1][2][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的质量很小,但带负电;原子核里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显电性)。4、吸引同种绝缘体【解析】【详解】[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用一带电的物体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同种电荷。[3]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吸管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铁支架转移,说明吸管不容易导电,它是绝缘体。5、轻小物体不是【解析】【详解】[1]带电体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如灰尘。[2]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m,合10-4微米,故该颗粒物不是分子。6、CBA、D【解析】【详解】[1][2][3]从右向左看,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由此判断D是原子,B是原子核,C是电子,A是中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的体积是最小的。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显示不带电。故图中最小的是C,一定带正电的是B,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是A和D。7、见解析同种电源【解析】【详解】(1)[1]梳子与头发摩擦前不吸引纸屑,与头发摩擦后能吸起纸屑,因为带电体能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说明梳子带有电。(2)[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根玻璃棒分别与丝绸摩擦后,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同种电荷。(3)[3]要使用电器工作,电路中必须要有电源,水果能使二极管发光,说明在这个的电路中水果能提供电压,所以水果相当于电源,8、摩擦起电电子发生转移导体【解析】【详解】[1][2]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由于和空气摩擦机身会带上电荷,这是飞机与大气之间的电荷(电子)发生转移,属摩擦起电现象。[3]飞机上的着地轮用导电橡胶做轮胎,是为了及时地把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电荷通过导体而转移给大地,以免发生放电现象,保证飞机和乘客的安全,所以这种橡胶是导体。9、同种【解析】【详解】这位同学的头发“爆开”的原因是头发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10、蒸发静电【解析】【详解】[1]酒精是液体,涂抹到手上,会很快蒸发变成气态酒精。[2]衣物之间由于相互摩擦容易发生摩擦起电现象,也就是静电现象,产生电火花后,会引起酒精燃烧。三、计算题1、3.33×10−10m【解析】【分析】该操作是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油散开后,油膜的厚度为一个油分子的直径,知道一滴油的体积和充分扩展后的最大面积,利用求解.【详解】,油分子的直径:.答:油分子的直径为3.33×10−10m.2、C55.0502.6先增大后减小【解析】【详解】(1)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分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间隔,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故选C;(2)①由图1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第2次实验水面水面的刻度55.0cm.设细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水柱的质量m水=ρ水V水=ρ水SL1,酒精柱的质量m酒精=ρ酒精V酒精=ρ酒精SL2,则酒精质量的含量:β=×100%=×100%=×100%,由表格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水柱长度L1=44.0cm,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