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5年10月)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5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滁州醉翁亭(宋)欧阳修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意趣最为相近的一项是()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本诗从“醉中遗万物”的闲适心境写起,重点刻画了“①”(用诗中词语作答)这一意象,生动描绘了其声响与情态。结尾处将其与“丝竹”进行”②(填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③、④的情感。2.(2025秋•鼓楼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暮热游荷池上(其三)[宋]杨万里细草摇头①忽报依②,披襟③拦得一两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注]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②依:我。③披襟:敞开衣襟。(1)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诗人描写了“”“”“荷花”等鲜明的意象,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2)赏析“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妙处。3.(2025春•北京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旅望①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②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注】①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自请外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②浦:水边。(1)诗人在诗中自称是“愁客”,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2)请描绘出“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其表达效果。4.(2025秋•碑林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2)小语要在中秋节给远方的爷爷奶奶发祝福短信,他想引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5.(2025秋•睢宁县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点明时节,“子规”叫声凄切,渲染出伤感的气氛。B.“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路途遥远、环境恶劣。C.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是想让明月陪伴友人直至夜郎西。D.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和同情,情感基调昂扬向上。(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2025秋•开福区校级月考)阅读。早行李渔(清)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鸡声三度后,鸟语一林时。马忆槽边粟,人怀梦里诗。不知村店月,随我欲何之。(1)这首诗写早行原因的句子是,诗中点出早行具体时间的景物是、(任填两个)。(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7.(2025秋•崇川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游白狼山①两首》其一郑燮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注释】①白狼山:南通狼山,最初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又传说山上曾有白狼出没,故又名白狼山。(1)请赏析诗歌第一、二句表达特色及其效果。(2)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8.(2025秋•睢宁县月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9.(2025秋•成华区校级月考)阅读回答问题。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______应未眠。(1)请在第四句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并结合全诗说明理由。A.幽人B.佳人C.行人(2)本诗后两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10.(2025秋•小店区校级月考)“山是大地的脊梁,河是民族的血脉”在“诗文中的壮美山河”宣传展中,同学们正用文字绘制祖国的锦绣山河。请你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1)这首诗写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的意思。颔联中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随风飘转出关塞,又似“归雁”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红楼梦》中香菱也曾赞赏此诗。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中“直”“圆”两个字的妙处,并说明理由。【链接材料】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11.(2025秋•东台市月考)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夜泊旅望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12.(2025秋•彭州市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①杜甫糁②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③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注】①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夏之交,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之后。当时作者卜居成都草堂。②糁(sǎn),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③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1)请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分析诗歌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乡村图,诗中的“无人见”与“傍母眠”看似无关,实则关联紧密,请简要分析。13.(2025秋•海安市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友人入蜀李白①见说②蚕丛路③,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④,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⑤。[注]①诗作于天宝二年,李白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即“听说”。③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④秦栈:由秦入蜀的栈道。⑤君平:汉代严遵的字,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1)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空格处(只选序号),并说出该词语的妙处。A.现B.起选择:妙处:(2)甲诗写送友人“入蜀”,乙诗写诗人“出蜀”,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说蕴含的情感。【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14.(2025秋•集美区校级月考)对比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孔绍安的《落叶》,完成问题。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1)下列对两首诗歌分析不正砸的一项是A.二句点出“客路”,表明诗人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B.五、句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C.“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次数;D.《落叶》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属于五言绝句。(2)你发现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诗歌说说你是怎么从句子里体会到这种情感的。15.(2024秋•芝罘区期末)阅读。点绛唇•梅〔宋〕朱翌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1)“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一句,运用了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幅的画面。(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中的“雪花”既点明了季节是冬季,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洁白、纯净的美感,与梅花相互映衬,营造出如江南画般的优美意境。B.“浑似”一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与梅花构成的画面差一点点就神似“江南画”的惊叹、赞美和一点遗憾之情。C.作者将春天比作珍贵的物品,用“白璧青钱”来突出春天的无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珍惜之情。D.“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表达了作者在赏梅归来后的愉悦、闲适之情,以及对梅花的喜爱、留恋。16.(2024秋•兴庆区期末)阅读回答问题。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宋]钱时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注释】①絮:棉絮。②稠(chóu):被单。(1)□□处字迹模糊不清,填入下面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你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落叶B.红叶C.寒叶(2)小海同学对诗中诗人为何说“惟有黄花不负秋”不理解?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7.(2025秋•开福区校级月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闲居石湖,一日欣赏农家风光后有感而作。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jīng):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为五言律诗,首联“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节奏明快,描写了忙碌的秋收准备场景。B.“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写儿童静卧和鸟雀喧鸣,侧面反映出大人们忙于秋收的焦急。C.“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乡村景象,让人心旷神怡。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呼应诗歌开头,别具匠心。(2)全诗洋溢着“乐”的气息,诗中不同场景暗藏着多重“乐”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蕴含哪几类“乐”。18.(2025秋•裕华区校级月考)学习了九年级上册三单元“览名胜,寄情怀”的诗文之后,班级开展了同主题诗文阅读辑录活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活动】赏诗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注释】①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川迥:渺远的川流。③下榻:指留宿处。④行杯:传杯饮酒。⑤回:回荡,摆动。(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B.“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以“尽”“开”二字,勾勒出登楼远眺时岳阳全景与洞庭湖面的浩渺壮阔。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以夸张手法极写楼高,仿佛置身云端,与《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写实手法异曲同工。D.“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以凉风舞动衣袖的动态,暗含诗人超脱愉悦的心境。(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19.(2025秋•赣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浪淘沙•秋夜感怀刘辰翁无叶著①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起舞故无成。此恨②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③,更与谁争。【注】①著:附着,留下。②恨:遗憾,怅恨。③曹孟德:曹操,字孟德,这里指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叶著秋声”以“无叶”反衬秋声之清寂,奠定了全词萧瑟悲凉的基调。B.“凉鬓堪惊”通过鬓发的冰凉触感,暗写作者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惊惧。C.“起舞故无成”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无成的怅恨。D.词的最后一句体现作者以曹操等英雄人物为榜样,自信能在当下建功立业。(2)词的下片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20.(2025秋•济宁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一“笑”一“泣”对比明显,充分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作者的豁达。B.诗歌颔联中“己伤离”说明友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我一人独自进入边城。C.尾联意境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人的情感变化依次为: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5年10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5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滁州醉翁亭(宋)欧阳修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意趣最为相近的一项是(C)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本诗从“醉中遗万物”的闲适心境写起,重点刻画了“①亭下水”(用诗中词语作答)这一意象,生动描绘了其声响与情态。结尾处将其与“丝竹”进行”②对比(填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③陶醉于山水自然之乐、④厌弃世俗喧嚣的情感。【答案】(1)C(2)①亭下水(或:水)②对比③陶醉于山水自然之乐④厌弃世俗喧嚣【分析】《题滁州醉翁亭》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篇点明了自号“醉翁”的缘由;接着描写了醉翁亭边的美景,特意选取了流过亭下的山间幽泉来描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本诗中,欧阳修以醉翁视角,状写亭下流水从峰间来、声若空落的清趣,以丝竹衬其天然,尽显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闲适超脱。A.不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了羁旅早行的凄清景象,抒发孤寂、漂泊之感。B.不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抒发了仕途受阻、壮志难酬的苦闷迷茫。C.相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在自然中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意趣。D.不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句意象和主旨情感的理解。①“醉中遗万物”的意思是:醉后忘却世间万物,尽显闲适超脱。诗歌从这样的心境写起,后文围绕“亭下水”这一物象展开细致描摹,重点写了“亭下水”的声响与情态。②结尾诗句“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的意思是:水声不扰乱人的话语,它的清越不是管弦乐能比得上的。管弦乐难道不美妙吗?只是管弦乐过于繁杂了。诗人将“亭下水”的自然清越之声,与“丝竹”(世俗管弦乐)进行对比,突出水音的纯净和谐。③从对“亭下水”的刻画来看,“来从乱峰间”的野趣、“声如自空落”的空灵,都体现出诗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沉醉;④诗人又以“丝竹不胜繁”(管弦乐过于繁杂),反衬“亭下水”的清越纯净,暗含对“丝竹”所代表的世俗喧嚣的厌弃。答案:(1)C(2)①亭下水(或:水)②对比③陶醉于山水自然之乐④厌弃世俗喧嚣译文:四十岁并不算年老,可我却自号为醉翁,并偶发雅兴写了《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醉酒后连世间的万物都忘记了,哪还能记得我的年龄呢?只爱这流经亭下的溪水,从众多山峰间流来。那水声好像是从中落下来的,落到亭子接雨的檐前。流到山岩下的小溪,形成一条涓涓细流的幽静泉水。泉水的声响,轻得从不打断人们的说话声,那种清脆的声音,是无论什么乐器也演奏不出来的。2.(2025秋•鼓楼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暮热游荷池上(其三)[宋]杨万里细草摇头①忽报依②,披襟③拦得一两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注]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②依:我。③披襟:敞开衣襟。(1)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细草”“西风”“荷花”等鲜明的意象,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2)赏析“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妙处。【答案】(1)细草西风(2)示例:诗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开在密密的荷叶之中,时隐时现的情态美,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分析】《暮热游荷池上》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意象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所以可提取“细草摇头忽报侬”中的“细草”,“披襟拦得一西风”中的“西风”作为答案。(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为:傍晚时分,天气犹热,荷花如少女,害羞得把脸藏在碧绿的荷叶中。诗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开在密密的荷叶之中,时隐时现的情态美,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者写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此时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清爽”之情。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答案:(1)细草西风(2)示例:诗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开在密密的荷叶之中,时隐时现的情态美,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译文: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3.(2025春•北京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旅望①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②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注】①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自请外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②浦:水边。(1)诗人在诗中自称是“愁客”,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2)请描绘出“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诗人“愁”的原因是思乡心切、旅途漫长漂泊、前途难料。(2)画面描绘:在明月的照耀下,江边的沙滩明亮耀眼,与水边的月色相连。白色的船帆上仿佛落满了一层白霜,整个船上都被这清冷的氛围笼罩。表达效果:从视觉角度,选取“沙”“月”“帆”“霜”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月夜江景图。以景衬情,通过这宁静又略带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这首《夜泊旅望》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羁旅愁思。诗人通过“沙明”“帆白”的冷色调意象,营造出月夜泊船的清寂氛围;“近海江阔”“迎秋夜长”的空间与时间双重延展,强化了漂泊无依之感。尾联“三十宿未到”的漫长行程,更深化了宦游倦怠与思乡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主题情感。从诗句内容来看:“中宵起望乡”直接表明诗人在半夜起身遥望故乡,体现出他思乡心切,对家乡的思念是其“愁”的重要原因。“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意思是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已经漂泊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钱塘。这体现出旅途漫长漂泊,长时间的舟行漂泊让诗人心生愁绪。结合注释,诗人因战乱取道襄汉赴钱塘,战乱背景下,前路充满不确定性,再加上漫长的旅途,也让诗人对前途难料感到忧愁。(2)本题考查画面和意境。这两句诗写景,需抓住“沙”“浦”“月”“帆”“霜”等意象,结合“明”“连”“白”“满”等修饰词,体会其营造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沙明”是说沙滩在月光下明亮,“连浦月”描绘出月光与水边相连的景象;“帆白满船霜”则是写船帆泛着白光,像是满船都覆盖了霜。整体画面清冷,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要把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展现出夜晚江边的景象。示例:江边的沙滩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月光悠悠,与水边连成了一片。江面上的船帆,在月光下泛着白色的光,仿佛整艘船上都铺满了一层薄薄的霜,清冷的氛围弥漫在四周。表达效果:这两句诗从视觉角度入手,精心选取了“沙”“浦”“月”“帆”“霜”等典型意象。沙滩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明亮,月光与水边相连,营造出一种空阔的视觉效果;而船帆泛着白光,仿佛满船都覆盖了霜,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整体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月夜江景图。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这宁静却又略带凄清的画面,与诗人漂泊在外的处境相契合。诗人远离家乡,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这样的景色,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被进一步烘托出来。同时,这样的景象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愁绪。答案:(1)诗人“愁”的原因是思乡心切、旅途漫长漂泊、前途难料。(2)画面描绘:在明月的照耀下,江边的沙滩明亮耀眼,与水边的月色相连。白色的船帆上仿佛落满了一层白霜,整个船上都被这清冷的氛围笼罩。表达效果:从视觉角度,选取“沙”“月”“帆”“霜”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月夜江景图。以景衬情,通过这宁静又略带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译文:旅客多愁少睡,中宵起望家乡。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距海近则江面阔,秋日短而夜更长。我寄宿烟波上已有三十个晚上了,还未到达浙江钱塘。4.(2025秋•碑林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2)小语要在中秋节给远方的爷爷奶奶发祝福短信,他想引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答案】(1)B(2)合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长久安康、虽相隔千里却能共享明月的美好祝愿,符合中秋节向远方爷爷奶奶送祝福的情境,传递思念与牵挂。【分析】这首《水调歌头》以中秋月夜为背景,展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襟和深邃的人生思考。上阕写对月遐想,既有“乘风归去”的浪漫,又有“何似在人间”的清醒;下阕转写人间情思,将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相联系,最终以“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结,体现了苏轼超脱而温暖的人生智慧。【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CD.正确。B.有误。本项中“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表述有误,上阕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何似在人间”坚定了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拓展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长久”直抒对亲人健康长寿的恳切期盼,“千里共婵娟”以“共赏明月”的意象打破空间阻隔,将思念化作跨越距离的心灵相通。中秋本是团圆节,此句既表达因相隔千里的牵挂,又用明月的圆满象征对亲情永恒的祝愿,贴合节日传递温情的需求,能精准传达对远方爷爷奶奶的思念与祝福。答案:(1)B(2)合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长久安康、虽相隔千里却能共享明月的美好祝愿,符合中秋节向远方爷爷奶奶送祝福的情境,传递思念与牵挂。译文:丙辰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我尽情畅饮直至天明,喝得酩酊大醉,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作,同时借此怀念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我端起酒杯,仰头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本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但又担心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我起身舞动,与月光下的清影嬉戏,这哪里比得上在人间的生活呢?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那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变得这么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5.(2025秋•睢宁县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中“杨花”点明时节,“子规”叫声凄切,渲染出伤感的气氛。B.“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路途遥远、环境恶劣。C.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是想让明月陪伴友人直至夜郎西。D.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和同情,情感基调昂扬向上。(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诗人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意,思念之情。【分析】此诗以杨花、子规起兴,渲染离愁别绪;后两句奇想天开,将愁心托付明月,伴友远行。全诗情感深挚而含蓄,既见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又显对友人的殷切关怀,堪称寄情于景的典范。【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情感主旨。ABC.正确;D.有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杨花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我听说你(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要经过荒凉偏远的五溪。我把满腔的忧愁与牵挂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一路陪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诗中“杨花”“子规”的凄切意象、“过五溪”“夜郎西”的偏远处境,以及“愁心”的直接抒发,均围绕“友人被贬”这一伤感事件展开,传递的是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同情与担忧,情感基调是伤感、深沉的。“昂扬向上”与诗歌整体氛围完全不符。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满腔的忧愁与牵挂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一路陪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传递情感的能力,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牵挂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寄”是人类才有的动作,诗人却将自己无形的“愁心”当作可传递的物品,托付给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里,“随”和“直到”更是赋予明月人的陪伴属性——它不再是客观的天体,而是能懂诗人心意、一路护送友人到贬谪地的“使者”或“同伴”。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抽象的“愁心”变得具体可感,也让遥远的送别多了一份浪漫的慰藉,把诗人对王昌龄的牵挂与同情表现得真挚又深刻。答案:(1)D(2)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诗人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意,思念之情。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6.(2025秋•开福区校级月考)阅读。早行李渔(清)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鸡声三度后,鸟语一林时。马忆槽边粟,人怀梦里诗。不知村店月,随我欲何之。(1)这首诗写早行原因的句子是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诗中点出早行具体时间的景物是鸡声、鸟语、月(任填两个)。(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答案】(1)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鸡声鸟语、月(2)运用拟人把月亮人格化,写诗人问月亮打算跟着我去哪里,表达了诗人打算和月亮一起回到家中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分析】李渔《早行》以“归家疾”点早行缘由,借鸡声、鸟语、村店月绘早行之景。马忆粟、人怀诗衬旅途心绪,尾联月随人拟人化,融孤寂与归家迫切,语浅情浓,勾勒真切早行图。【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首联“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意思是:因为心怀对家的眷恋而急切渴望归家,所以总担心出发上路太晚。这两句直接点明早行的核心动因——对家的情感与归家的迫切,通过“疾”字凸显归心之切,“恐”字刻画担忧延误的心理,清晰交代了诗人早行的主观缘由。根据“鸡声三度后”可知,鸡已啼叫三次,是凌晨时分的典型景象,以禽鸣标识时间;根据“鸟语一林时”可知,此句虽写鸟鸣,但结合“早行”语境,此处应为清晨天刚亮、鸟类开始活动的时刻;根据“不知村店月”可知,“村店月”指的是月亮仍挂在村店上空的景象,暗示时间尚早,三者均能标识早行的时间。(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尾联“不知村店月,随我欲何之”意思是:不知那村头旅店上空的月亮,为何一直跟随着我,要和我一同去往什么地方!此联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将“村店月”当作有思想、有行动意愿的人来写,“随”字赋予了月亮人的动作,打破了月亮作为自然天体的静态属性,让它仿佛成了一位默默陪伴诗人早行的“同行者”,主动追随着诗人的脚步。从景象描绘来看,“月随人”的画面极具动态感,生动地勾勒出诗人凌晨早行时,月亮始终伴随左右的场景,让原本寂静、单调的早行之路多了一份具象的陪伴感,使画面更鲜活可感;从氛围烘托来讲,凌晨赶路本就带着几分孤寂,而“月随我”的拟人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以月亮的“陪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强化了早行途中的寂寥氛围;从情感表达来看,结合前文“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可知,诗人早行的核心目的是急切归家,“月”在古典诗词中常与思乡、牵挂相关联,此处月亮的“追随”,实则暗含了诗人对归家之路的执着,以及将对家的思念寄托于月光的微妙情感,让“急于归家”的主旨表达更委婉深沉。答案:(1)为爱归家疾,长恐上路迟鸡声鸟语、月(2)运用拟人把月亮人格化,写诗人问月亮打算跟着我去哪里,表达了诗人打算和月亮一起回到家中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译文:因为急着回家与亲人团聚,总是担心上路晚了。鸡叫了三遍之后,树林里已经传来鸟儿的鸣叫。马还在想着槽边的草料,人却还在回味梦里的诗句。不知道村头客栈旁的月亮,会跟着我去往何方。7.(2025秋•崇川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游白狼山①两首》其一郑燮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注释】①白狼山:南通狼山,最初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又传说山上曾有白狼出没,故又名白狼山。(1)请赏析诗歌第一、二句表达特色及其效果。(2)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山中若有若无的人声反衬出狼山的幽深、静谧。(2)对秀丽、静谧的狼山景色的喜爱之情,对久叩门环山中人未来开门的遗憾失落之情,随即又表达自适的旷达之情。【分析】《游白狼山两首》是清代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该组诗以白狼山景致为描写对象,通过“悬岩小阁““碧梧桐““松花满地“等意象展现山林幽寂之境。作为郑燮山水诗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布局构思与意境营造上延续了作者擅长的白描手法。【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特色及其效果的赏析能力。结合“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可知,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白狼山的景象,悬岩上有一座小阁,旁边生长着碧绿的梧桐树,同时“似有人声在半空”营造出一种若有若无的人声氛围。从表达特色上看,这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在这幽深的山中,环境本应是十分静谧的,而“似有人声”这种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声音,并没有打破这份宁静,反而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深和静谧。就好像在一片寂静的深夜里,哪怕一点细微的声响,都会让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安静。所以,通过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山的幽深、静谧之态。(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结合“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松花满地午荫浓”可知,诗中描绘了悬岩上精致的小阁、碧绿的梧桐树、若有若无的人声以及满地松花和浓郁的午荫,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秀丽、静谧的山水图。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样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狼山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他沉浸在这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丽。结合“百叩铜环浑不应”可知,诗人多次叩响门环,然而却没有任何回应。这一行为表现出诗人原本可能怀着某种期待,或许是想要与山中之人交流,或许是想要探寻更深处的景致,但门始终未开,这种期待落空,让诗人产生了遗憾和失落的情绪。结合全诗来看,虽然诗人久叩门环无人应答,但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遗憾失落之中。“松花满地午荫浓”描绘出眼前松花飘落、午荫浓郁的景象,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这美好的自然景色上,展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自适旷达的心境。即便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也能在这自然美景中找到乐趣和慰藉。答案:(1)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山中若有若无的人声反衬出狼山的幽深、静谧。(2)对秀丽、静谧的狼山景色的喜爱之情,对久叩门环山中人未来开门的遗憾失落之情,随即又表达自适的旷达之情。译文:在那陡峭的悬崖之上,有一座小巧的楼阁,楼阁旁边生长着碧绿的梧桐树。隐隐约约,仿佛能听到半空中传来人的说话声。我多次用力叩响那铜制的门环,却始终没有人应答。此时正值中午,浓密的树荫洒落在地上,地上铺满了松树飘落的花朵。8.(2025秋•睢宁县月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诗人凭吊古迹,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失意的感慨。【答案】(1)晴川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长得茂盛喜人。“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运用了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营造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画面。(2)C(3)诗人凭吊古迹,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失意的感慨【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叠词“历历”“萋萋”的使用从音韵角度分析使诗歌具有了音乐美;从对偶修辞的角度分析,该联上下句都写出了作者目之所及之处树木葱茏、茂盛;从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颈联这两句所呈现的景色是诗人登楼所见,境界阔大,景致明丽,有鲜明的色彩,也正是因为天朗气清能极目远眺,所以这一联也做到了为尾联的抒情张本。(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BD.正确;C.有误,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的是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长得很茂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而不是“荒芜衰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日暮”描绘出夕阳西下江边的苍茫景象,黄昏日落与江面上的烟波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不禁引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答案:(1)晴川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长得茂盛喜人。“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运用了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营造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画面。(2)C(3)诗人凭吊古迹,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失意的感慨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9.(2025秋•成华区校级月考)阅读回答问题。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______应未眠。(1)请在第四句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并结合全诗说明理由。A.幽人B.佳人C.行人(2)本诗后两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第四句横线处选A。幽人理由:“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写的是诗人在秋夜思念友人。“山空松子落”是寂静山林中传来的自然声响,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幽人”指隐士或闲适的人,符合友人丘二十二员外的身份与诗中清幽的意境。如果选“佳人”,意境偏柔美,与秋夜、山空、松子落的清冷感不符;选“行人”则过于普通,无法呼应全诗的静谧氛围。(2)后两句表现手法赏析(以“以动衬静”为例)诗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赏析:“山空松子落”以“松子落”这一细微的动态声响,反衬出山林的寂静。空山中本是无声的,松子落地的声音却被清晰地捕捉到,更显环境的空旷与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友人也可能在这寂静中未眠,与自己一样沉浸在思念之中。【分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夜思念友人丘二十二员外,独自散步,在清凉的夜色中抒发思念之情。诗中以秋夜的寂静、山空松子落的细微声响,衬托出环境的清幽,也暗示友人或许同样未眠,与自己心有灵犀。【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诗题《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点明是秋夜思念友人,基调是静谧、清冷的。“怀君属秋夜”:点明时间(秋夜)与情感(怀君)。“散步咏凉天”:诗人独自在秋夜散步,感受凉意,营造出孤独、宁静的氛围。“山空松子落”:空旷的山林中,松子掉落的声音清晰可闻。这里用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寂静。与友人身份相符(丘二十二员外是文人,有隐逸气质)。与“山空松子落”的清幽意境一致。“幽人”:指隐士或闲适之人,与丘员外的身份、诗中清冷寂静的氛围契合。“佳人”:多形容女子,柔美色彩重,与秋夜、山空的冷寂感不协调。“行人”:泛指走路的人,太平淡,缺乏诗意,也不符合友人的身份。因此选“A.幽人”最贴合全诗意境与人物身份。(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后两句表现手法“以动衬静”的推理过程,第三句“山空松子落”是动态描写(松子落),而背景是“山空”(静态),所以属于以动衬静。松子落地的声音很轻,但在空旷的山中却显得清晰,这更突出了环境的寂静。环境的寂静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清冷,还暗示:友人可能也像自己一样,在这寂静中未眠,与自己同处于一种孤独、思念的状态。这种手法既增强了意境的静谧感,又深化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案:(1)第四句横线处选A。幽人理由:“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写的是诗人在秋夜思念友人。“山空松子落”是寂静山林中传来的自然声响,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幽人”指隐士或闲适的人,符合友人丘二十二员外的身份与诗中清幽的意境。如果选“佳人”,意境偏柔美,与秋夜、山空、松子落的清冷感不符;选“行人”则过于普通,无法呼应全诗的静谧氛围。(2)后两句表现手法赏析(以“以动衬静”为例)诗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赏析:“山空松子落”以“松子落”这一细微的动态声响,反衬出山林的寂静。空山中本是无声的,松子落地的声音却被清晰地捕捉到,更显环境的空旷与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友人也可能在这寂静中未眠,与自己一样沉浸在思念之中。译文:思念你正当这秋夜,我在清凉的夜色中独自散步、吟诗。空旷的山林中,松子悄然落下。你这幽居的友人,想必也还未睡。10.(2025秋•小店区校级月考)“山是大地的脊梁,河是民族的血脉”在“诗文中的壮美山河”宣传展中,同学们正用文字绘制祖国的锦绣山河。请你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1)这首诗写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出使的意思。颔联中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随风飘转出关塞,又似“归雁”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漂泊不定、孤独寂寞的感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红楼梦》中香菱也曾赞赏此诗。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中“直”“圆”两个字的妙处,并说明理由。【链接材料】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答案】(1)出使漂泊不定、孤独寂寞(2)诗的颈联描写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既传神地描绘出塞外雄奇壮丽的景象,又体现了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表达了他对边塞壮丽风光的由衷赞叹。【分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题与诗句内容。第一空:结合诗题《使至塞上》可知,诗题的意思是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据此可填“出使”。第二空:结合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归雁”指北飞的大雁。蓬草没有根,随风四处飘荡;大雁每年会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迁徙。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自己就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离开中原前往遥远的边塞;又如同北飞的归雁,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这种自比生动地传达出他当时漂泊不定、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据此可填“漂泊不定、孤独寂寞”。(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直”为笔直、直上之意,写出了广袤的大漠上,一丝风也没有,一缕烽烟直上云天的奇景,给人以纯净简单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圆”语意浅直,却描绘出了一幅“落日浑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向大漠洒下金黄的余晖”的情景,更显大漠的苍茫。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直”与“圆”虽语意浅显,却逼真传神,令人神往,一“直”一“圆”不仅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对边塞景色的赞美和对广阔天地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答案:(1)出使漂泊不定、孤独寂寞(2)诗的颈联描写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既传神地描绘出塞外雄奇壮丽的景象,又体现了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表达了他对边塞壮丽风光的由衷赞叹。参考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前往边疆慰问,我作为使臣已过了居延地区。像飘飞的蓬草飞出汉朝的边塞,似北归的大雁飞入匈奴的天空。广阔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笔直升起;黄河之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巡逻的骑兵,得知都护将军正在燕然山前线(指挥作战)。11.(2025秋•东台市月考)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夜泊旅望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背井离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明沙”“白帆”“浦月”“船霜”四个意象,构成了一个清冷的月夜;“帆白满船霜”一句运用比喻,将皎洁的月光比作白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寒冷的秋夜中诗人的凄凉和忧愁。【答案】(1)背井离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2)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明沙”“白帆”“浦月”“船霜”四个意象,构成了一个清冷的月夜;“帆白满船霜”一句运用比喻,将皎洁的月光比作白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寒冷的秋夜中诗人的凄凉和忧愁。【分析】这首诗是白居易自请外任、从长安赶赴杭州途中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夜泊江上时看到的“清月、白帆、烟波”和听到的“江潮声”等景象,结合自己“少睡多愁”“夜更长”的感受,既抒发了旅途奔波的辛劳、身体不适的苦楚,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暗含着自请外任后远离朝廷的复杂心绪。【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这首诗写诗人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首联切题,“中宵起望乡”即旅途中夜望乡。夜已深,诗人却无睡意,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情回望,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思乡而愁;尾联“烟波”则隐含前途渺茫,未来难料,因而生愁;“犹未到”写行程遥遥,离乡日远,故愁。(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判定答题区域,颔联即“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句中“沙明”对“帆白”,“浦月”对“船霜”,很明显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来看,这四个意象营造了秋夜皎洁川月色下的一片明净、寒凉的环境。此外,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分析。帆白皆因月,故“满船霜”不是真实之景,是诗人的联想。看到这一片澄清的月白,船上似落下一层厚厚的霜,比喻形象生动,贴合心境。答案:(1)背井离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2)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明沙”“白帆”“浦月”“船霜”四个意象,构成了一个清冷的月夜;“帆白满船霜”一句运用比喻,将皎洁的月光比作白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寒冷的秋夜中诗人的凄凉和忧愁。翻译:我睡眠很少,满是愁苦地客居在外,半夜里起身眺望故乡。微弱的光亮连着清澈的月亮,白色的船帆旁,是带着“病意”的船篙。靠近江边时,江潮的声音听得格外清晰,迎着夜风,只觉得夜晚更加漫长。烟波笼罩了三十里的江面,我还没有抵达钱塘。12.(2025秋•彭州市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①杜甫糁②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③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注】①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夏之交,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之后。当时作者卜居成都草堂。②糁(sǎn),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③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1)请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分析诗歌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乡村图,诗中的“无人见”与“傍母眠”看似无关,实则关联紧密,请简要分析。【答案】(1)前两句以“杨花”(散落如白毡)、“荷叶”(点缀如青钱)为意象,色彩清新(白+青),画面轻盈灵动,营造出恬淡鲜活的初夏乡村意境。(2)“无人见”体现环境静谧(人迹少),为“傍母眠”(小凫鸟安心依偎母亲)提供了安宁前提;二者一隐一显,共同烘托出乡村初夏的祥和生机,凸显无人惊扰的闲适。【分析】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初夏乡村景致:杨花铺径如白毡,荷叶点溪似青钱,小野鸡隐于笋根,小凫鸟傍母而眠。意象鲜活,色彩明丽(白、青相映),动静结合(杨花、荷叶是静景,凫雏眠是动中显静),既写尽自然生机,又藏着无人惊扰的恬淡,暗含诗人对草堂闲适生活的惬意。【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前两句选取“杨花”“荷叶”两个核心意象,营造出清新恬淡、充满生机的初夏乡村意境。“糁径杨花铺白毡”,以“糁”“铺”写出杨花散落小径、如白毡覆盖的景象,白毡般的杨花柔软蓬松,让画面满是初夏的轻盈感;“点溪荷叶叠青钱”,将荷叶比作“青钱”,“点”字凸显荷叶点缀溪水的灵动,“叠”字又显层层叠叠的生机。白色杨花与青色荷叶相映,色彩清新明快,勾勒出乡村初夏特有的宁静与鲜活。(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无人见”写笋根旁的小野鸡(或嫩笋芽)隐蔽在草丛中,不被人察觉,暗含环境的静谧清幽——正因为人迹罕至、氛围宁静,小生命才得以自在藏匿;“傍母眠”则描绘沙地上小凫鸟依偎母亲熟睡的画面,尽显闲适安然。二者看似无关,实则以“无人见”的静谧环境,为“傍母眠”的温馨场景提供了前提:正是因为没有外界打扰,小凫鸟才能安心依偎母亲,小野鸡(或嫩笋芽)才能自在生长。一“隐”一“显”,共同烘托出乡村初夏无人惊扰的宁静、祥和与生机,体现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答案:(1)前两句以“杨花”(散落如白毡)、“荷叶”(点缀如青钱)为意象,色彩清新(白+青),画面轻盈灵动,营造出恬淡鲜活的初夏乡村意境。(2)“无人见”体现环境静谧(人迹少),为“傍母眠”(小凫鸟安心依偎母亲)提供了安宁前提;二者一隐一显,共同烘托出乡村初夏的祥和生机,凸显无人惊扰的闲适。参考译文:杨花散落小路,像铺了一层白色毡子;荷叶点缀溪水,如叠放着一枚枚青色铜钱。笋根旁的小野鸡,没人能看见它的身影;沙滩上的小凫鸟,正依偎着母亲安然入眠。13.(2025秋•海安市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友人入蜀李白①见说②蚕丛路③,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④,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⑤。[注]①诗作于天宝二年,李白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即“听说”。③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④秦栈:由秦入蜀的栈道。⑤君平:汉代严遵的字,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1)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空格处(只选序号),并说出该词语的妙处。A.现B.起选择:B妙处:“起”意味着山崖从人脸旁拔地而起,形象地表现了山崖的陡峭、险峻。(2)甲诗写送友人“入蜀”,乙诗写诗人“出蜀”,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说蕴含的情感。【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答案】(1)B“起”意味着山崖从人脸旁拔地而起,形象地表现了山崖的陡峭、险峻。(2)甲诗(《送友人入蜀》)蕴含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劝慰;乙诗(《渡荆门送别》)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分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根据诗歌的格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即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即为一声或者二声,所以是“山从人面起”。这句的意思是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起”字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意思是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由此可见采用了拟人修辞,让故乡之水带有了人的情态,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答案:(1)B“起”意味着山崖从人脸旁拔地而起,形象地表现了山崖的陡峭、险峻。(2)甲诗(《送友人入蜀》)蕴含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劝慰;乙诗(《渡荆门送别》)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14.(2025秋•集美区校级月考)对比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孔绍安的《落叶》,完成问题。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1)下列对两首诗歌分析不正砸的一项是CA.二句点出“客路”,表明诗人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B.五、句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C.“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次数;D.《落叶》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属于五言绝句。(2)你发现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诗歌说说你是怎么从句子里体会到这种情感的。【答案】(1)C(2)都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落叶》中的“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流露出作者思归怀乡之情。【分析】《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落叶》是隋朝诗人孔绍安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主要是借用了秋天独有的景色“落叶”,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等知识。ABD.正确;C.有误,“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停宿。故选:C。(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关键句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落叶》中“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表现了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全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答案:(1)C(2)都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落叶》中的“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流露出作者思归怀乡之情。参考译文:《次北固山下》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的绿水间。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亲人身边。《落叶》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15.(2024秋•芝罘区期末)阅读。点绛唇•梅〔宋〕朱翌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1)“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一句,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幅清幽雅致(清新淡雅)的画面。(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词中的“雪花”既点明了季节是冬季,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洁白、纯净的美感,与梅花相互映衬,营造出如江南画般的优美意境。B.“浑似”一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与梅花构成的画面差一点点就神似“江南画”的惊叹、赞美和一点遗憾之情。C.作者将春天比作珍贵的物品,用“白璧青钱”来突出春天的无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珍惜之情。D.“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表达了作者在赏梅归来后的愉悦、闲适之情,以及对梅花的喜爱、留恋。【答案】(1)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清幽雅致(清新淡雅)(2)B【分析】朱翌的《点绛唇•梅》以清新笔触勾勒出冬日梅韵。开篇“流水泠泠”以听觉引入,配合“断桥横路”的视觉画面,营造出空灵意境。“雪花飞下”二句巧妙将实景虚化,雪梅交融宛如江南水墨。下阕“白璧青钱”的比喻新颖,将春意化作无价珍宝;结句“一点香随马”余韵悠长,以动态嗅觉收束全篇。【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结合“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分析,词句的意思是在流水发出泠泠响声的河边,梅树的枝杈横在河桥旁的路上。“流水泠泠”中“泠泠”是拟声词,模拟流水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同时,“流水”与声音结合,也隐含了动态的视觉画面(流水潺潺);“断桥横路梅枝亚”中的“断桥”“横路”是静态景物,属于视觉描写;据此归纳写作手法为视听结合,听觉与视觉交融;动静结合,流水动态与断桥、梅枝静态相映衬;流水声清脆,断桥横跨小路,梅枝低垂,整体呈现清幽、雅致、恬淡的意境。结合后文“浑似江南画”,可联想到江南水墨画般的诗意画面,描绘出一幅“幽静恬淡”“清雅自然”或“江南水墨画”的画面。据此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词内容。ACD.正确;B.有误,“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与梅花构成的画面差一点点就神似‘江南画’的惊叹、赞美和一点遗憾之情”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浑似”一词是完全像的意思,意为眼前雪景与梅花构成的画面完全像一幅“江南画”,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梅雪胜景的极度赞叹,强调自然与艺术的完美重合,毫无遗憾地透露出词人邂逅美景时的惊喜与沉醉,与下阕“春无价”形成情感呼应,深化对自然之美的珍视。故选:B。译文:流水发出泠泠的声响,梅树的枝桠横在断桥旁的路上。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想用白璧和青钱将春色买下,可是梅花无价。归来的时候,春风吹过平川旷野,马蹄过后,飘来一股幽香。16.(2024秋•兴庆区期末)阅读回答问题。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宋]钱时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注释】①絮:棉絮。②稠(chóu):被单。(1)□□处字迹模糊不清,填入下面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你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落叶B.红叶C.寒叶(2)小海同学对诗中诗人为何说“惟有黄花不负秋”不理解?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B项更符合诗意。“红叶”与“黄花”对应,写出了立冬前一日寒霜过后,红叶掉落满地的萧瑟情景。(2)在诗人眼里,初冬季节,无处不是凋零衰败之景,水瘦山寒,但这样的季节里,菊花却茂密地生长开花,那一片金灿灿的黄,饱含热情,和秋天秋气共为知己,故诗人感叹惟有菊花不离不弃,不辜负这深秋季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分析】《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立冬霜过天气变冷,满树的红叶落了一地;后两句描写园内西风刮过,只有黄色的菊花依旧盛开。此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立冬时节,对菊花在霜过之后依旧傲然盛开的赞叹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立冬前一日霜过天气变冷,一夜过后,满树的红叶落了一地,其中“清霜”“冷絮襇”“红叶”表现出了西风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寒冷的萧瑟感。这里“红叶”与末句“黄花”是相对应的,为下文菊花的出场做好铺垫,所以用“红叶”更符合诗意。(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惟有黄花不负秋”,这里诗人把菊花写成一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园内西风刮过,许多花木都不耐秋寒,秋尽时草木凋零,只有黄色的菊花依旧静静地开放,坚守着最后的秋天。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迎霜盛开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之情。答案:(1)B项更符合诗意。“红叶”与“黄花”对应,写出了立冬前一日寒霜过后,红叶掉落满地的萧瑟情景。(2)在诗人眼里,初冬季节,无处不是凋零衰败之景,水瘦山寒,但这样的季节里,菊花却茂密地生长开花,那一片金灿灿的黄,饱含热情,和秋天秋气共为知己,故诗人感叹惟有菊花不离不弃,不辜负这深秋季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译文昨天夜里下了清霜,躲在被衾中都感到寒冷;早晨起来,门前台阶落满了红叶。花园里的草木在寒冷的西北风中逐渐凋零;只有那金菊凌霜绽放,不负秋光。17.(2025秋•开福区校级月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闲居石湖,一日欣赏农家风光后有感而作。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jīng):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此诗为五言律诗,首联“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节奏明快,描写了忙碌的秋收准备场景。B.“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写儿童静卧和鸟雀喧鸣,侧面反映出大人们忙于秋收的焦急。C.“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乡村景象,让人心旷神怡。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呼应诗歌开头,别具匠心。(2)全诗洋溢着“乐”的气息,诗中不同场景暗藏着多重“乐”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蕴含哪几类“乐”。【答案】(1)B(2)诗中蕴含了乡村生活的乐趣、丰收的喜悦等多重“乐”意。如“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绘了儿童在落叶中熟睡,鸟雀在斜阳中喧闹的景象,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今年丰收的喜悦之情,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分析】《田舍》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飘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了作者对农事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关心。【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航天行业智能航空与空间探索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高铁旅客服务满意度测评报告撰写考核试卷
- 2025年互联网行业AI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服装鞋帽行业可持续时尚发展策略探讨报告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公众演讲
- 2025湖北襄高城市更新投资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初试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广州市荔湾区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98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平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21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教师招聘2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招聘38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东省税务系统遴选面试真题带答案详解
- DB52∕T 1837-2024 党政机关办公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
- 工程劳务合作管理办法
- 控制区通行证培训课件
- 水利执法实物培训课件
- 给小学生讲建筑的课件
- 2025年广西中考生物试卷真题 (含答案解析)
- 旅行社(公司)投诉档案制度
- 档案培训课件模板
- 呼吸睡眠监测判读
- 检察机关微信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