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黔西南顶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宋元丰六年的那个初冬,见到月夜登门的苏轼时,谪迁黄州暂寓承天寺的张怀民一定无法想象,自己在近千年后还能当上互联网“顶流”:有人不信东坡先生的“一面之词”,认定怀民就是被熬夜党吵醒的“受害者”;有人回忆起强忍困意陪朋友“潇洒”的经历,与怀民隔空共情……对古诗文及其作者的“玩梗”和“二创”,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见怪不怪。从骑摩托、打篮球,无所不能的“大忙人”杜甫到“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式的“中西合璧”,网友们乐此不疲,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拼贴出层出不穷的网络名梗。玩梗何以青睐古诗文?一方面,自孩提时代就开始耳濡目染,使得那些经典名篇早已成为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谈笑间足以不言自明的集体语境。另一方面,深植于古诗文中的文人审美与志趣,在书本和课堂中往往以严肃面目示人,这恰恰与被解构后产生的诙谐幽默形成极大反差,让网友的“二创”更有成就感。张怀民走红的原因,当然也不外乎这两点——文人墨客的夜游雅兴被娱乐式解读,加之学生时代要求的全文背诵让“睡不醒的怀民”得到了病毒式传播。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博君一笑的解构狂欢。调侃之余,也有不少人认真分享真实经验和内心感受。有网友写道“我愿意相信他们那时是即使失志却依然浪漫的人”,人们或是钦佩二人在人生失意、饱尝“故人不复通问讯”的凄苦之时,仍能以闲人自居乘兴出游的豁达;或是羡慕苏轼能拥有张怀民这样一位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打扰”、分享喜怒哀乐的“神仙挚友”。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曲折,经历过深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曾经年少时囫囵记下却未细细品读的文字再次涤荡在心头,思绪越千年酿成迟来的感悟,在当年明月朗照之下,人们的心意得以与古人相通。不止是张怀民。近些年,“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等相关话题屡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畏难心理作祟时,想起“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励志;陷入迷茫踟蹰不前时,想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旷达;竭尽全力求而不得时,想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释然……站在人生的关口回望,当下的许多境遇在记忆里的课本中,总能有所映照。那些词句中所凝练的内涵,就像一枚时间的“回旋镖”,在多年后伴随着阅历的增长与岁月的沉淀,再次击中我们的内心。寻找回味“张怀民”,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那些隽永的文字间,寻找属于自己的“竹杖芒鞋”,以便迎着现实中那些不可避免的一蓑烟雨乐观前行。(摘编自成森《被苏轼“叫醒”的张怀民,为啥在今天出圈?》)材料二:当地时间周四(11月28日),澳大利亚通过了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接下来,科技公司必须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未成年用户访问社交媒体服务,否则可能将面临近5000万澳元(约合32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根据澳大利亚一些声音,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理由是“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欺凌者的工具、同龄人压力的平台、焦虑的推手、诈骗者的工具”。做出这一决定的地方也不只澳大利亚,包括法国和美国部分州在内的一些地区此前已通过相关法规,限制未成年人在未经父母许可情况下访问社交媒体。而在此前,法国等地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似乎一种“反科技化”的浪潮开始出现。“禁止”一种现代科技的产物,多少带有一种乏力的色彩——没有好的办法应对,那么只能采取极端的措施。如果换作一种更加“妥帖”的话语,像社交平台带来的冲击,可以通过“提高网络素养”“加强日常教育”的方式来解决,不一定要走到全面禁止这一步。但是现实的复杂程度,恐怕采取一种慢条斯理的循循善诱的方式来面对很难招架。人们往往愿意用一种理想化的叙事来阐释科技进步,如信息的丰硕、视野的拓展、交流的密切等等。这些美好的设想,成了一种对科技发展的通用的也是主流的描述。可这也是一种选择性描述。社交媒体或者说任何现代科技,抛开技术的形态之外,本质上是由人性塑造的。人性的弱点与幽暗,足以将科技叙事渲染成另一种色彩。比如人性的一部分是趋向懒惰的,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完全有可能成瘾;人性有暴力因素在,那么社交平台完全有可能沦为网暴的工具;人性里也有盲从的一面,那么社交平台完全有可能催化群体意见的撕裂。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网络产生的一种“魔幻”的观感:光怪陆离、手足无措,超出了人们既有的认知。既有认知来自一种理想化的描述,但是人们如果真的直视人性,那也得承认,这其间的复杂终究远超想象。而当有国家采取“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的措施,或许也像一个提醒,告诉人们需要直面挑战了。这个挑战不只是来自技术,更来自人性本身。更具平等精神的互联网,其实也让非主流的认知和价值“平等”了,它们可以被更轻易地发声和传播。(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是时候直面冲击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怀民在近千年后成为互联网“顶流”,与苏轼找他夜游承天寺一事被网友娱乐式解读,以及国人学生时代对相关古文的记忆有关。B.部分经典名篇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其原本的严肃面目在被解构后产生极大反差,能让网友有成就感,所以古诗文成为网络玩梗的热门素材。C.“禁止”是走极端的行为,并不是一种面对现代科技产物的好办法,这会导致“反科技化”的浪潮愈演愈烈,也会使得现实问题更加复杂。D.对科技的描述本质上也是一种由人性塑造的叙事,这种叙事可能是理想化的,也可能受人性的弱点与幽暗影响,被渲染成负面、消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友对古诗文的“玩梗”和“二创”不仅仅是解构狂欢,也体现出人们在与古人的心意相通中获得感悟。B.一些国家在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极端的限制措施,直接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C.只要提高网络素养、加强日常教育,就能规避社交平台带来的冲击,无需采取禁用社交媒体的极端措施。D.人们面临的挑战也许并不只来自技术,还有人性本身,互联网这一媒介可能会加剧人们面临的挑战。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澳大利亚实施禁令的主要理由的一项是()

A.英国一名13岁男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绘画作品,随后遭到一群同龄人的恶意嘲讽,他们说他毫无天赋,男孩因此对自己的绘画爱好开始动摇,甚至产生了放弃绘画的想法。B.日本的一个14岁女孩,经常浏览社交媒体上同龄人展示的完美身材和时尚穿搭,她觉得自己身材普通,长相平凡,与他人差距很大,逐渐变得自卑焦虑,开始过度节食减肥,影响了身体健康。C.美国的一名15岁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游戏高手的人,对方以帮助他提升游戏技能为由,骗他购买所谓的“秘籍”,少年多次转账后发现所谓的“秘籍”毫无作用,还被对方拉黑。D.韩国一名12岁少年沉迷于浏览社交媒体上的娱乐短视频,在长时间地刷视频后视力严重下降,此外,由于过度沉溺虚拟社交,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与家人和同学交流互动,变得孤僻内向。4.请指出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部分国家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卖骡记孙奎建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中草药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多。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老罗勤恳能干,村民常开玩笑说:“老罗比骡子还卖力呢!”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邻居喊:“老罗,你家骡子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骡子吗?”老罗不舍。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不骑它。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陆续都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就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骡子也卖了算了,你这个岁数没法经管了!”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不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老罗听贩卖牲口的商贩说,被卖掉的牛、羊、马、骡都被宰杀吃肉了。老罗每每想到这些就不住地抚摸骡子的头,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能驮货,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起初,老罗有些犹豫,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骡子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轻闲!”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地回到县城姑娘家。一家人都为骡子找到一个新家而高兴,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室内还不能抽烟,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有人受伤了,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仔细看了又看,大声喊:“是我的骡子!”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队长挨训了,已经把骡子卖给了一个收购中药材的小商贩了!”“老罗,你还惦记你家的骡子呢?”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收购中药材小商贩的准确住处。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心情变得很糟。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邻居忙说:“换了新笼套了,我看见了,没见着你的骡子被杀呀!”老罗急着去寻找骡子。老罗求邻居带路,翻了两座山,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似乎精神多了。老罗见了这一幕,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卖中药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青草,少喂它黄豆粕。”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骡子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老罗虽有百般不舍,但最后还是离开了骡子,回到老宅时已是满天星光。醉酒状态下,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骡子,月光朦胧,骡子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罗对骡子的照顾可谓尽心尽责,他专门开垦一片地种燕麦草给骡子吃,有时上山时宁可步行也不愿骑骡子。B.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搬走了,可是老罗却迟迟没有动身,因为他想妥善安置好骡子,而不是直接将骡子卖了。C.得知骡子在施工队因救援而受伤,老罗决定去看望骡子,但当他赶到施工队时,却发现骡子已经被队长卖了。D.看到卖中药的小商贩未能好好照顾骡子,只给骡子喂黄豆粕,以致骡子伤势加重,这让老罗心中十分不满。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里要拆迁,可能还要建工厂,说明村庄不断地向现代化转变,这为下文老罗为骡子寻去处作了铺垫。B.“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老罗看到带铜铃的笼套时内心的震惊。C.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骡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在为骡子的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老罗卖骡、看望骡的过程,略写了老罗在县城女儿家里的生活,主次分明。8.小说以老罗醉眼朦胧中看到骡子在院中吃草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9.“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钱一本字国端,别号启新,常州武进人。万历癸未进士。授庐陵知县。入为福建道御史,劾江西巡按祝大舟,逮之,贪风始衰。又劾时相假明旨,以塞言路。请崇祀罗文毅、罗文恭、陈布衣、曹学正。已而巡按广西。皇太子册立改期①,上言:“自古人君,未有以天下之本为戏,如纶如綍②,乃展转靡定如此者。一人言及,即曰此激扰也,改迟一年。届期而又有一人言及,又曰此激扰也,复迟二三年。必使天下无一人敢言,庶得委曲迁延,以全其昵爱之私,曾不顾国本动摇,周幽、晋献之祸,可以立睹。”疏留中。踰四月,给事中孟养浩,亦以国本为言,内批廷杖,并削先生籍。归筑经正堂以讲学。东林书院成,与顾端文分主讲席。党祸起小人以东林为正鹄端文谣诼无虚日而先生不为弋者所篡。先生之学,得之王塘南者居多。惩一时学者喜谈本体,故以“工夫为主,一粒谷种,人人所有,不能凝聚到发育地位,终是死粒。人无有不才,才无有不善,但尽其才,始能见得本体,不可以石火电光,便作家当也”。此言深中学者之病。至谓“性固天生,亦由人成,故曰成之者性”。夫性为自然之生理,人力丝毫不得而与,故但有知性,而无为性。圣不能成,愚不能亏,以成亏论性,失之矣。先生深于《易》学,所著有《像象管见》《象钞》《续钞》。演九畴为四千六百八爻,有辞有象,占验吉凶,名《范衍类》。(节选自黄宗羲《东林学案·御史钱启新先生一本》)【注】①与明朝“国本之争”有关。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而更钟意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屡次推迟甚至拒绝册立太子。②如纶如綍:皇帝的诏令。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党祸A起B小人以东林C为正鹄D端文谣诼E无虚日F而先生不为G弋者所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假借、借助,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相同。B.已而,随即、不久,与《醉翁亭记》中“已而夕阳在山”的“已而”意思相同。C.之,助词“的”,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之”用法相同。D.故,所以,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一本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在任职期间弹劾当时的宰相,并请求尊崇祭祀罗文毅、罗文恭、陈布衣、曹学正。B.当册立皇太子的日期改期时,钱一本认为不应该把册立太子之事当做儿戏,皇帝的诏令也不应该反复不定,这会动摇国家的根本。C.被削掉官职后,钱一本回到家乡修筑经正堂来讲学;东林书院建成后,他与顾端文分别担任主讲席位,宣讲自己的学问。D.钱一本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多部著作,其中《范衍类》推演九畴为四千六百八爻,有辞有象,占卜预测吉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为福建道御史,劾江西巡抚祝大舟,逮之,贪风始衰。(2)圣不能成,愚不能亏,以成亏论性,失之矣。14.最后一段两处引用钱一本的观点,黄宗羲都认同吗?请谈谈你的理解。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太守赴上洛王维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丹泉通虢略①,白羽抵荆岑②。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③心。【注】①虢略:指虢国的西部边界一带。②荆岑:指荆南地区。③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二人的合称。刘邦请他们出山为官,被他们拒绝。后来四皓为打消刘邦更立太子的想法,出山为太子宾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为送别诗,但以写沿途之景为主,整体而言并没有沉痛的别离之情。B.“板屋”两句描绘上洛当地的气候与居住环境,丰富了对友人赴任之地的刻画。C.“丹泉”两句将上洛与更广阔的地域联系起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维度。D.结尾两句用典恰当,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担忧,对其仕途的美好祝愿。16.这首诗的前六句是如何描写赴上洛旅途的景色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11个字。(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杜牧《阿房宫赋》最后写了三件史实,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件事共同表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声响彻云天,一腔倾诉千年。邀我入戏游人间……”虚拟歌手洛天依以一首《戏游九州》,将戏曲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戏游九州》以戏曲发展脉络为主线,选取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霸王别姬》等三大经典剧目唱段进行再创作,带领听者踏上一场美妙的声音之旅。那么,这三大戏曲是如何交相辉映的呢?“我们以较为简单入耳主题动机为线索,通过相似的音程关系与和声思路,将这三种戏曲板块融合起来。”制作团队Vsinger负责人表示,《戏游九州》吸收了多个戏种旋律,融合了丰富的唱腔特色,给听者带来兼容并蓄的听觉体验。据悉,洛天依制作团队与中国戏曲学院深度合作,邀请张冉、谢江慧等众多戏曲演员同台出镜。在制作过程中,超过20位专家汇聚一堂,对舞台细节、视觉呈现等进行了反复沟通和斟酌。比如在“天依游学记·戏曲季”纪录片中,洛天依就曾向戏曲演员“拜师学艺”。“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得主张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昆曲演员,她不仅向天依“教授”曲艺,如《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绕地游”,还介绍了昆曲戏服、头面的知识,引发了网友的浓厚兴趣。18.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声响彻云天,一腔倾诉千年,邀我入戏游人间……”B.“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得主张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昆曲演员C.她不仅向天依“教授”曲艺D.如《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绕地游”19.结合文段内容,为《戏游九州》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20.关键词搜索,指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第一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一词,在先秦典藉中随处可见,如《易经》中出现20次,《诗经》中出现210次,《礼记》中出现35次。先秦时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