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道闪电照亮了天空,打在林木丛生的山脊最高点。山顶并未着火,但在低一点的地方,多年来的枯立木和落枝已经累积成一堆干燥的火种。一株枯立木燃烧了数天,还带着余烬的木炭掉到了下层的枯枝,烈火迅速顺着交错的树枝拾级而上,进入了中段的树脂层,火势在此非常猛烈,以至于耗尽了附近空气中的氧,而温度也远远超过活枝条的燃点。接着,就像突然打开壁炉的空气阀一样,空气对流所激起的风适时带来了新鲜的氧气,就如同某种邪恶魔法一样,似乎全世界的火都同时点着了,烧进了树冠层。开始时只是地下火,现在则成了树冠火,这种火会四处蔓延。树冠火的行进步骤是派斥候先行,寻找新鲜的资源。起初,主火开始前后摆动,仿佛不知何去何从;接着其火苗触须绞成小火圈、螺旋、旋涡和小龙卷风;然后这两者迅速结合,形成一个大而猛烈的气旋,一个筒状的螺旋烟卷——这就是所谓的火龙卷。烟卷顶部的空气以一千摄氏度的高温燃烧,它们被吸到底部,拾起燃烧的枝条,有时是整枝木头,并把它们往上带到封住筒状体的排气口,此时就好像一尊大炮,把枝条射到数百米外未着火的森林中。空气中充满了火箭。它们的任务是点燃星星之火,或是围绕着主火,燃起旁边的小火,在返回主火之前先融合起来。当主火和联合起来的星星之火之间的空间温度变得比木材的燃点还高,而且有风带来新鲜氧气时,突然,毫秒之间,主火和殖民斥候之间就没有分别了。这被称为爆炸。悄悄前进的火突然占据了一百平方千米。它不再线性移动,它现在是四散的野火。整个森林乱成一团,烟火交错,高温烧炙,鸟类等动物在黑暗中惊叫乱窜,巨石松动,狂风怒吼,所有生命似乎都到达了终点。当这个区域中每一个可以烧的东西都被烧过了之后,火的惊人毁灭力量继续发威,它跟随着新斥候,往地理或风所决定的任何方向,去开发新领土。它走过之后留下的是一片死寂。咝咝声和吼叫声都离开了。动物没了,鸟类、爬行动物、昆虫没了,没有柳树迎风,也没有枝条相互摩擦的声音。除了木炭和灰烬之外没有颜色。看到如此荒凉景象的人,如果认为火是来自“地狱”的灾难,那也情有可原,毕竟诗人但丁就是这么称呼这片地下区域的。雨来自天堂;火则来自地狱。这样的人错了。在北美洲的西海岸,经常有这种大火。这种真正的大火,世纪之火,每二百年到三百年就席卷整个北部森林一次;较小的地面火灾则每三十年肆虐两次。成熟的花旗松、锡特卡云杉和巨杉等大树活了一千年以上,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即使遭逢最大的火,它们也不会被烧毁。事实上,许多大树是靠大火来推进并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的。(摘编自《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材料二:2023年以来,全球野火灾难愈演愈烈,加拿大林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火灾事件。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巴西西部潘塔纳尔湿地火灾、希腊森林大火……更是将2023年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火年”。火灾频发的今天,最受影响的莫过于自然界的植物。然而,植物对于火灾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4亿年前的木炭化石证明植物很早以前就必须面对火灾的威胁。研究显示,裸子植物在约1亿年前就出现了部分适应火烧的性状,而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的广泛传播也与当时大气中含氧量高、火灾频发有关。在“与火同行”的几个世纪里,对火的适应使一些植物谱系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例如,松属作为裸子植物中最大的属,包含100多个物种,占据着北半球广阔的针叶林,其扩散和多样化就与对火的适应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火灾与气候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就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现如今,世界上的5个地中海型气候区,总共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2%左右,但却是全球大约六分之一植物物种的家园。在地中海型气候下,频繁的火灾几乎都出现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这就使火灾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进而改变当地植物的进化方向。那么,2023以来全世界各地频发的火灾,对于植物物种有着怎样的影响?答案可能并不乐观。在自然状态下,野火的燃烧有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正常的循环过程。但如今,随着野火加剧,这种循环被打破了。例如澳大利亚的火灾、亚马孙森林的大火,其过火面积之大导致这些地区的森林在未来几年内基本上不可能恢复,也就无法形成自循环。而随着人类砍伐及山火的影响,这些地区正在逐渐成为排放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危机的“帮凶”。由此可见,频繁且加剧的野火对于生态系统、全球气候都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影响。早在2022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题为“像野火一样蔓延:极端火灾与日俱增的威胁”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使用的变化预计将导致野火更加频繁、更加剧烈,预测到2030年,全球极端野火将增加14%,到2050年增加30%,到本世纪末增加50%。除了过往经常发生野火的国家和地区,一些此前并不受野火影响的地区如北极地区,其发生野火的风险也在增加。(摘编自《植物对于火灾的承受力比想象中要大得多》)1.下列对材料一中划横线句描述的火龙卷现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火龙卷是由许多小火苗迅速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大而猛烈的气旋。B.火龙卷是一个筒状的气旋,烟气沿气旋螺旋上升,然后又下降到底部。C.火龙卷顶部空气温度极高,于是火龙卷内部产生极其强烈的对流现象。D.火龙卷的内部对流若受到阻碍,可能压力激增,把内部物质抛向远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火火势扩大既需要足够高的空间温度,也需要良好的空气对流。B.一棵大树,如果真正成熟,即使面对肆虐恐怖的野火也不会被烧毁。C.松属植物适应了自然界的火,从而在进化过程中变得多种多样。D.特定气候将引发野火,野火也将改变气候,这几者相互产生影响。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描写野火肆虐时森林的混乱,野火后被火区域的死寂荒凉,与末段的大树形成对比,意在突显普通生命面对野火的渺小和无助。B.材料二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相关报告,说明地球正面临着极端野火增加的威胁,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担忧。C.材料一讲述了野火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着眼于自然进程;而材料二主要探讨近年来野火对自然界的影响,比材料一有更强的时效性。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到,野火是植物自然生命进程的一部分,但过于频繁和剧烈的野火,也会给自然带来巨大的伤害。4.材料一多处使用“斥候”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5.根据材料思考并说明,人类要如何应对自然界野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脸雀李娟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常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雀”……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花脸雀又来了。”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灰山雀雀”又是什么?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公的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看!那么多鸟!”“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那儿!那儿——就是那儿——”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儿的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哪儿呢?哪儿呢?”“……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真是鸟的天堂……”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们一下子全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外婆整天念叨“花脸雀,花脸雀”,可见她对“四季常青、松柏满坡”的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如今生活环境的厌倦。B.本文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样,都写出了面对生存困境的乐观态度、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及对亲情的珍视。C.母亲“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可看出母亲对这两只鸟的期待与喜爱之情,也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D.作者笃定外婆与母亲之间、自己与母亲之间因对“花脸雀”认知不同而产生了误会,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自己“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和下文外婆十分熟悉花脸雀形成对比,凸显了花脸雀跳跃突闪的特点。B.文章的叙事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而是通过回忆、现实和观察交织来展开,这使得所叙之事更加立体。C.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运用叠词,如“寥寥”“惊惊乍乍”“稀稀落落”,强调了此处鸟叫声的稀少,使句子富有音韵美。D.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融合外婆和母亲对花脸雀的观察和感受,更加详细和全面地呈现了花脸雀的形象。8.作者描写与母亲在校园里散步时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9.文章最后一段说“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缋綦组害于女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而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比珠玉于粪土。何者?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璞,砂石皆变为隋珠,如值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先王治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尧、汤之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捐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夫螟媵【注】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节选自《刘子·贵农》,有删改)【注】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虫。材料二: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一夫之A力B督之C必尽其所D任E一日之F用G节之H必量其所I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等同,与《过秦论》“度长絮大,比权量力”中的“比”的词义不相同。B.值,指遇到,与《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中的“值”的词义相同。C.非常,指意外的情况,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的含义相同。D.方,指方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方”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子认为雕琢刻镂妨碍农业生产,农事受损会使粮食歉收;绣彩织锦影响纺纱织布,纺织业受害会使百姓受冻。B.刘子认为不可御寒的和氏璧、不能充饥的隋珠,正如画中西施和雕刻的桃李一样,只能用来把玩却无实际用途。C.欧阳修认为如今的为官者鄙夷谈论农业,忽视农业发展,却把征收赋税当成重要的事,这是错误的做法。D.材料二从“民无遗力”至“使不相困”一连五句,反复强调了“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2)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14.关于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何不同?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注】周邦彦玉觞才掩朱弦悄。弹指壶天晓。回头犹认倚墙花。只向小桥南畔、便天涯。银蟾依旧当窗满。顾影魂先断。凄风休飐半残灯。拟倩今宵归梦、到云屏。【注】此词是周邦彦告别妻子的词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觞才掩朱弦悄”句,以玉觞和朱弦为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B.“弹指壶天晓”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C.“回头”句描绘了词人回头望去,还能认出那倚墙的花儿,内心充满着依依不舍之情。D.词人发挥想象,希望“凄风”能够带自己回到家中与妻子团聚,柔情款款,令人神伤。16.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词下阕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热爱自然”的主题班会上,主持人小刚以一组描写各种类型自然美景的名句开场,其中就引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二句形容雪后山景的壮丽。(2)某山顶酒店取名“天鸡阁”,大堂壁画题写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二句,再现诗中闻天鸡报晓的奇幻景象。(3)古诗中常用“月”营造清冷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就借“月”的冷寂,营造出了这一种独特的意境。这也形成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冷月美学”。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身体感到寒冷时,机体每个体毛根部的微小肌肉组织就会结合在一起,在表皮长出一个个小疙瘩。这就是鸡皮疙瘩。鸡皮疙瘩经常出现,大家不免都A。但是为什么鸡皮疙瘩常在寒冷时出现呢?这是因为鸡皮疙瘩本身就是用来保暖的。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注意过,当起鸡皮疙瘩时,(甲),毛发之间的空间就充当了隔缘层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形成了一片“防风林”,这样就能更好的限制空气在皮肤表面的流通,对身体起到保温作用。这种反应也被很形象地称为“竖毛反射”。除了保暖,鸡皮疙瘩还兼具视觉上的功能,是不是在平时生活中,看上去块头越大,气势就越强呢?“鸡皮疙瘩”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