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部分,全面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活态记忆,承载着历史的基因与民众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有人认为,非遗应“原汁原味”传承,固守传统形式;也有人主张,非遗需融入现代元素,以适应时代需求。事实上,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非遗的“根”在于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无论是剪纸的民俗寓意,还是昆曲的唱腔韵律,其核心价值是民族精神的凝练。传承,首先要守住这一“根”,通过师徒相授、文献整理等方式,保留技艺的本真。但传承不等于僵化,创新是非遗生命力的延伸。故宫文创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非遗“潮”起来,正是创新的典范。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新的载体激活传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非遗。然而,非遗创新需把握边界。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内涵的消解,比如某些非遗产品为迎合市场,简化工艺、篡改文化符号,这实则是对非遗的伤害。真正的创新应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如苏绣融入当代艺术理念,既保留针法精髓,又拓展了表现题材,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最终指向文化认同的建构。当非遗以创新的形式走进生活,人们在使用、欣赏中感知其魅力,文化自信便得以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传承是守正,创新是出新,守正出新方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遗承载着历史基因与民众智慧,其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B.非遗传承要守住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可通过师徒相授等方式保留技艺本真。C.故宫文创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这种创新背离了非遗的传统内涵。D.非遗创新若过度商业化,可能会消解其内涵,对非遗造成伤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遗传承与创新是对立的,要么固守传统,要么融入现代元素。B.苏绣融入当代艺术理念,既保留精髓又拓展题材,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共生。C.只要非遗以创新形式走进生活,就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D.非遗创新的边界是不能进行商业化,否则会伤害非遗。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非遗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某剪纸艺人坚持只教传统纹样,拒绝任何现代设计的融入。B.某皮影戏团用3D技术呈现传统故事,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C.某老字号月饼品牌为降低成本,改用机器生产传统月饼。D.某民歌歌手将民歌旋律改编为摇滚风格,完全抛弃原歌词。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结合文本,谈谈非遗创新应如何把握“边界”。(4分)(一)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原文指出故宫文创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新的载体激活传统”,C项“背离了非遗的传统内涵”与原文矛盾。A、B、D项均与原文表述一致。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观点推断。A项与原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悖;C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强调“感知魅力”与“文化自信增强”的关联,而非必然因果;D项“不能进行商业化”错误,原文反对的是“过度商业化”。B项与原文“苏绣融入当代艺术理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表述一致。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论据对论点的支撑。论点是“非遗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即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合理创新。A项只强调传承,无创新;C项属于过度商业化(工艺简化),违背传承;D项“完全抛弃原歌词”属于过度创新,背离传统;B项用3D技术(创新形式)呈现传统故事(传承内容),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4.解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①开篇总述,提出“非遗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核心观点;②中间分述,从“传承要守住文化内核”“创新是生命力延伸但需把握边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以故宫文创、苏绣为例,结合过度商业化的危害进行正反对比;③结尾总结,指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最终指向是文化认同建构,重申“守正出新”的意义。5.解析:非遗创新的“边界”在于:①立足传统内涵:创新需建立在对非遗文化内涵、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之上(如苏绣保留针法精髓);②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能为迎合市场简化工艺、篡改文化符号,防止内涵消解;③形式创新服务于传统:创新的载体、形式应激活传统(如故宫文创以现代设计激活传统纹样),而非背离传统。(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巷深处的年味老巷是故乡的脉络,纵横交错里藏着岁月的褶皱。年关将近,老巷便活了过来,像一幅被打翻了颜料的水墨画,浓墨重彩里尽是年味。巷口的老槐树,枝桠上挂着风干的红辣椒,像一串串跳动的火苗。李婶家的酱肉铺子飘出酱香,混着隔壁王大爷炒瓜子的焦香,在巷子里打旋儿。孩子们穿着新棉袄,举着糖画在巷里疯跑,糖稀的甜香追着他们的笑声,洒了一路。我最爱看奶奶剪窗花。昏黄的灯光下,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却丝毫不影响手指的灵动。红纸在她指间翻转,剪刀开合间,鲤鱼跃出水面,梅花绽满枝头。“这鱼,得朝着家门游,才聚财;这梅,得开在窗沿,才迎春。”奶奶的话,像老巷的风,带着暖意,也带着岁月的智慧。除夕夜,老巷的门都敞着。各家的年夜饭香串了门,张叔端来的酱肘子,李婶递来的炸丸子,在巷子里汇成幸福的河流。大人们围坐聊天,孩子们在烟花的光影里追逐,老槐树的影子被火光拉长,又缩短,像一首起伏的诗。如今,老巷的墙皮有些剥落,新楼在巷外拔地而起。但每到年关,老巷依然热闹,只是奔跑的孩子里,多了些城里回来的面孔。奶奶的窗花,依旧剪着鲤鱼和梅花,只是她的手,比往年更抖了些。老巷的年味,是记忆的锚点,拴着游子的归心,也拴着时光的余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老巷”为线索,通过描写年关时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B.第二段运用视觉、嗅觉、听觉描写,生动展现了老巷年关的热闹,如红辣椒的视觉、酱香的嗅觉、孩子笑声的听觉。C.奶奶剪窗花的细节,既体现了传统民俗的魅力,也暗示了老巷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结尾“老巷的年味,是记忆的锚点”,运用比喻,将年味比作锚点,突出其对游子的束缚。7.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老巷是故乡的脉络,纵横交错里藏着岁月的褶皱。”8.文中多次描写“老槐树”,有什么作用?(5分)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老巷的年味,拴着游子的归心,也拴着时光的余温”的理解。(5分)(二)解析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分析。D项“束缚”理解错误,“锚点”的作用是“固定、牵挂”,指年味让游子牵挂故乡、渴望归来,而非“束缚”。A、B、C项分析均符合文本内容。7.解析:①比喻修辞:将“老巷”比作“脉络”,形象写出老巷对故乡的支撑作用;将“岁月”比作“褶皱”,暗含时光的沧桑与记忆的厚重。②意象内涵:“脉络”“褶皱”赋予老巷、岁月以生命感,凸显故乡的历史积淀。③情感铺垫:开篇点明老巷与故乡、岁月的关系,为下文描写年味、抒发眷恋之情做铺垫。8.解析:①结构线索:老槐树贯穿全文(巷口挂辣椒、除夕夜的影子),使文章结构更紧凑。②环境烘托:老槐树烘托出老巷的古朴与生活气息(如“枝桠挂辣椒”“影子被火光拉长”),增强场景真实感。③情感寄托:老槐树见证岁月变迁,承载着作者对故乡、旧时光的眷恋,象征老巷文化的延续(新楼崛起,老槐树仍在,年味仍在)。9.解析:①“拴着游子的归心”:老巷的年味承载着民俗、亲情与记忆(酱肉香、奶奶的窗花、邻里温暖),让游子思念故乡、渴望归来,成为情感纽带。②“拴着时光的余温”:老巷的年味保留着传统民俗(剪窗花、年夜饭串门),即使岁月流逝(奶奶手更抖、墙皮剥落),年味依旧,承载着旧时光的温暖与记忆。③整体意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年味的珍视,对传统民俗传承的欣慰,以及对时光流逝中故乡温情不变的感慨。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为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B.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C.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D.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范仲淹“举进士第”指他考中进士。B.疏,古代臣下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文中“上疏”即此意。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文中指太后临朝接受百官朝拜,地位尊贵。D.恩幸,指帝王的宠幸,文中“恩幸”指被帝王宠幸的妃嫔,她们常以内降方式为家人求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出身名门,幼年孤苦。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随母姓,后才恢复本姓。B.范仲淹勤奋苦读,意志坚定。在应天府求学时,他昼夜不息,寒冬疲惫时以水沃面,食物不足时以粥充饥,不以为苦。C.范仲淹直言敢谏,关心民生。他反对太后冬至受朝、上寿,请求太后还政;又反对大兴土木,主张减省开支,蠲除积负。D.范仲淹仕途不顺,未被重用。他的建议虽未被全部采纳,但仁宗认为他忠诚,这表明他并未得到仁宗的认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2)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14.范仲淹的“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一)解析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仲淹二岁而孤”是完整结构,“而孤”表结果,中间不可断,排除B;“长山朱氏”是地名加姓氏,指改嫁的夫家,中间不可断,排除C;“乃感泣辞母”中“感泣”是“辞母”的状语,中间不可断,排除D。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恩幸”指受帝王宠幸的人(包括近臣、妃嫔等),并非仅指妃嫔;“内降除官”指帝王直接下旨授官,不一定是为家人求官。A、B、C项解释均正确。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本概括。D项“未被重用”“未得到仁宗的认可”错误,原文“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表明仁宗认可他的忠诚,虽建议未全采纳,但不能说“未被重用”(后文他仍有官职调动)。13.翻译:(1)译文:在宫内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太后)却与百官同列,面向南接受朝拜,这不能成为后世的典范。解析:得分点:“奉亲于内”(状语后置,“于内奉亲”);“顾”(只是);“南面”(面向南);“法”(典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道路养护施工标线标识方案
- 上门喂宠物合同范本
- 东莞合资建房协议书
- 中层聘用协议书模板
- 2026年沛县墙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 中介终止贷款协议书
- 乾照光电投资协议书
- 数字经济时代种业企业跨境电商的转型与优化
- 位律师聘请合同范本
- 个人创业借款协议书
- 搅拌车拉方合同协议书
- 2025贵州数城工程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贵安新区酒店管理分公司第五批对外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6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驾照考试科目一题库及答案(包过版)
- 2025年下半年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陕西康复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8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监理内部安全培训计划
- 2025至2030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含答案
- 3.12 桥上的伸缩缝(教学设计)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 危化品典型事故警示教育及案例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