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1页
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2页
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3页
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4页
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山市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乐山市老城区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历史街巷密集、基础设施老化,存在内涝频发(尤其是竹公溪沿线)、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根据《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及“蓝脉绿心”规划要求,本工程以“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为目标,结合城市更新、雨污分流改造,系统推进老城区海绵化改造,重点打造竹公溪生态海绵示范带,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雨水管理体系。1.2工程范围与规模核心区域:市中区竹公溪沿线(北起岷江大桥,南至绿心公园,全长约6.8公里),覆盖面积12.5平方公里,涉及居民小区42个、市政道路18条、公园绿地5处。重点任务:解决竹公溪沿岸23处易涝点治理,改造合流制管网8.2公里,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15万平方米,新增雨水调蓄能力3万立方米,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1.3工程目标水安全:消除50年一遇暴雨内涝,竹公溪分洪道泄洪能力提升至20立方米/秒。水环境:初期雨水污染削减率≥40%,竹公溪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资源:年再生利用雨水15万吨,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扫等。生态修复:恢复滨水植被带3.2公里,新增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二、设计原则2.1规划引领,刚性管控严格遵循《乐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削减率等指标纳入工程设计强制要求,确保与国土空间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等多规合一。2.2分区施策,重点突破竹公溪沿线:以“分洪+滞蓄+净化”为主线,建设分洪道、生态护岸及滨水湿地,打造串联绿心公园与三江的生态海绵廊道。老旧小区:结合“平改坡”“管网改造”,推广透水铺装、屋顶绿化、小型蓄水池等“微海绵”设施,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市政道路:采用透水沥青、植草沟、路缘石开口等措施,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的道路排水系统。2.3生态优先,文化融合保护乐山“山水城林”格局,采用生态护岸、乡土植物(如黄葛树、海棠等)修复水生态;在竹公溪沿岸保留古桥、码头等历史遗迹,将海绵设施与嘉州文化元素(如石刻、竹编纹样)结合,提升景观人文性。2.4全周期管理,智慧赋能落实“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管控要求,同步建设海绵城市智慧监测平台,实时监控雨量、水位、水质及设施运行状态,实现数据可视化与预警调度。三、主要技术措施3.1竹公溪沿线系统治理工程3.1.1分洪道与排涝设施升级分洪道拓宽改造:对竹公溪中游段(张公桥至绿心公园)进行河道清淤(清淤量1.2万立方米),拓宽河道至15米,边坡采用生态袋护岸(内填本地卵石与土壤),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截洪沟与调蓄塘建设:在竹公溪上游新建截洪沟2.3公里,沿途设置3处调蓄塘(总容积8000立方米),通过闸门控制实现汛期滞洪、非汛期景观蓄水。排涝泵站智能化改造:对现有3座排涝泵站进行变频改造,新增雨量传感器与自动启闭系统,提升暴雨响应速度,排涝能力从5立方米/秒提升至8立方米/秒。3.1.2滨水海绵景观带打造生态缓冲带建设:在河道两侧10-20米范围内建设滨水缓冲带,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步道”组合形式,种植本地耐湿植物(如垂柳、鸢尾),削减面源污染。雨水花园集群:在竹公溪沿岸节点(如海棠广场、滨江路)建设5处大型雨水花园,总面积1.2万平方米,通过“沉淀池—过滤层—溢流口”设计,净化初期雨水(设计处理能力500立方米/次)。3.2老城区源头减排工程3.2.1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透水铺装改造:对42个小区的宅间路、停车场采用透水砖(渗透系数≥1×10⁻³m/s)或透水混凝土铺装,面积5.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碎石盲沟与排水基层(厚度≥30cm)。屋顶雨水收集利用:选择10个试点小区(如海棠小区、滨江花园)实施屋顶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其余小区安装雨水立管过滤器与收集管,雨水经沉淀后用于小区绿化浇灌(年利用量3万吨)。下沉式绿地与植草沟:在小区内庭院、绿化带改造下沉式绿地(下凹深度10-15cm),周边设置植草沟(纵坡≤2%),收集并净化屋面与路面径流,总面积2.5万平方米。3.2.2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透水路面应用:对滨江路、嘉定路等10条主干道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采用透水沥青(空隙率18-25%)或透水砖铺装,面积4.2万平方米;路缘石每隔5米设置开口(宽30cm),引导雨水进入两侧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建设:在道路中央分隔带及两侧绿化带建设连续植草沟(宽度≥1.5米),内填改良土(沙土:腐殖土=3:1)与碎石层,种植狗牙根、结缕草等耐淹草皮,末端设置溢流口接入市政管网。树池与雨水口改造:将传统树池改造为生态树池(尺寸1.5m×1.5m),底部铺设10cm厚碎木屑,周边采用透水盖板;雨水口增设截污挂篮(内置活性炭与石英砂),削减初期雨水SS(悬浮物)30%以上。3.3公园绿地与公共空间改造3.3.1雨水花园与湿塘建设嘉州绿心公园提升:在公园入口区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面积1.2万平方米),采用“沉淀池—植被缓冲带—蓄水塘”三级处理工艺,收集周边30公顷汇水区域的雨水,水质净化后用于公园灌溉。社区口袋公园改造:在老城区新建5处口袋公园(如张公桥、土桥街),每处设置1-2个湿塘(容积500-800立方米),搭配木栈道与观景平台,兼具调蓄、净化与休闲功能。3.3.2生态驳岸与滨水景观修复竹公溪滨水带修复:对沿岸1.5公里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抛石护脚+土工格栅+植被毯”技术,恢复自然缓坡(坡度1:3),种植本地乔木(乌桕、枫杨)与藤本植物(紫藤、爬山虎),构建滨水植被缓冲带。历史节点融合:在篦子街古码头遗址周边建设透水广场(采用仿古青石板透水铺装),设置雨水雕塑(刻有“海绵城市”理念介绍),将生态功能与文化展示结合。3.4雨水资源利用与智慧管理3.4.1雨水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公共建筑雨水利用: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老城区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屋顶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总集水面积8000平方米),经弃流装置(初期雨水量10mm)、过滤(石英砂滤料)、消毒(紫外线杀菌)后,储存在地下蓄水池(总容积500立方米),用于冲厕与地面清扫。道路清扫与绿化灌溉:在竹公溪沿线设置5处再生水取水点(间距1.5公里),配套建设加压泵站,将处理后的雨水输送至周边道路洒水车与绿化浇灌系统,年替代自来水12万吨。3.4.2智慧监测与运维平台监测设备布设:在竹公溪沿线设置20处水位监测点(量程0-5米)、10处水质传感器(监测pH、DO、COD等指标),在主要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调蓄塘)安装雨量计与流量仪,数据实时传输至市级智慧平台。平台功能模块:平台包含设施台账管理、实时监测、预警调度、运维工单等功能,当监测到水位超警(如竹公溪水位≥3.5米)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启动应急排涝预案。四、施工组织4.1施工总体部署工期计划:总工期18个月,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6月):竹公溪分洪道清淤、截洪沟建设及3个试点小区改造;第二阶段(7-12月):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公园绿地建设及剩余小区改造;第三阶段(13-18月):智慧平台搭建、设施调试及竣工验收。施工分区:划分为竹公溪沿线、老城区北部(张公桥片区)、老城区南部(土桥街片区)3个施工大区,每个大区设2-3个施工班组,采用“分区流水、交叉作业”模式,减少对居民出行影响。4.2资源配置人员配置: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2人,施工员8人,安全员5人,质检员4人,劳务人员高峰期300人(含市政、水电、绿化等专业队伍)。机械设备:投入挖掘机(1.2m³)6台、摊铺机(透水沥青专用)2台、洒水车3辆、无人机(用于进度航拍)1台、水质检测仪(便携式)2套。材料保障:透水砖、生态袋等主要材料优先选用本地供应商(如乐山本地建材厂),确保日均供应量≥5000平方米;改良土、碎石等提前储备,现场设置材料堆放区(硬化处理+防雨棚)。4.3施工交通组织临时交通疏导:市政道路施工采用“半幅封闭、半幅通行”方式,设置临时隔离护栏(高度1.8米)与交通指示牌,夜间安装爆闪灯;小区改造预留消防通道(宽度≥4米),材料运输避开早晚高峰(7:00-9:00,17:00-19:00)。管线迁改协调:施工前联合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探明地下管线位置,采用人工探坑(深度≥1.5米)确认后再机械开挖;对影响施工的管线(如DN300以上给水管)进行临时迁改,迁改方案报监理与业主审批后实施。五、质量控制5.1材料质量管控进场检验: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材料需提供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渗透系数、抗压强度等指标),进场后按批次抽样送检(每5000平方米抽检1组),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材料存储:透水混凝土骨料(粒径5-10mm)堆放时覆盖防雨布,避免含水率超标;生态袋(聚丙烯材质)存放于阴凉通风处,防止紫外线老化。5.2施工过程控制隐蔽工程验收:地基处理(压实度≥93%)、排水盲沟(坡度≥2%)、管道接口(闭水试验合格)等隐蔽工程需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留存影像资料(照片+视频)。关键工序旁站:透水铺装施工时,监理全程旁站,控制摊铺厚度(透水砖≥6cm,透水混凝土≥10cm)、振捣密实度(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时间30s)及养护周期(透水混凝土养护≥14天,覆盖薄膜保湿)。水质与生态监测:生态护岸植物种植后,每月监测成活率(要求≥90%);雨水花园运行后,每季度检测进出水水质(COD、氨氮等指标),确保净化效果达标。5.3验收标准与流程分部分项验收: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其中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铺装渗透系数等指标需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报告。竣工验收: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提交竣工图纸、试验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等资料,由业主组织设计、监理、勘察及住建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签署《海绵设施移交证书》。六、安全管理6.1施工安全防护临边与洞口防护:河道清淤、基坑开挖(深度≥2米)时设置防护栏杆(高度1.2米,间距≤2米)与密目安全网,夜间悬挂红灯警示;检查井、雨水口施工后加盖临时盖板(承重≥10kN)。用电安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箱安装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30mA),电缆架空敷设(高度≥2.5米),严禁拖地或埋地。机械作业安全:挖掘机、摊铺机等机械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作业半径内设置警示区(拉警戒线),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河道清淤时配备救生衣(每人1件)与救生圈(每50米1个)。6.2汛期与环保管控汛期施工措施:6-9月汛期施工时,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宽30cm,深20cm)与集水井(间距20米),配备抽水泵(扬程≥10米);竹公溪分洪道施工避开主汛期(7-8月),提前储备沙袋(5000袋)与应急照明设备。扬尘与噪音控制: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含三级沉淀池),裸土覆盖防尘网(2000目),每日洒水降尘(≥4次);破碎机、切割机等设备安装隔音罩,夜间(22:00-6:00)禁止高噪音作业,确需施工时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并公告周边居民。6.3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触电、坍塌、内涝等专项应急预案,每季度组织1次应急演练;现场配备急救箱(含止血带、绷带等)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就近医院(乐山市中医院)签订急救协议。疫情防控:施工现场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施工人员每日扫码登记,宿舍区每日通风消毒(2次),外地返岗人员提供48小时核酸证明。七、后期运维7.1运维责任与机制责任主体明确: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海绵设施由乐山市住建局委托专业运维公司负责;小区内海绵设施由物业公司管理,市财政给予每年每平方米5元的运维补贴。运维手册编制:针对不同类型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编制《运维指南》,明确清淤周期(植草沟每季度1次,调蓄塘每半年1次)、植物修剪(每年春秋两季)、设备检修(智慧监测设备每月1次)等要求。7.2智慧运维平台应用数据驱动运维:通过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实时监测设施运行状态,当某一雨水花园水位超警戒值(如蓄水深度≥50cm)时,系统自动生成工单,派发至运维人员手机APP,限期处理并反馈结果。市民参与监督:开发“乐山海绵”微信小程序,市民可拍照上传设施损坏、堵塞等问题,经审核后给予话费奖励(10-50元),形成“政府监管+专业运维+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7.3长效保障措施资金保障: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3%作为海绵设施运维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