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_第1页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_第2页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_第3页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_第4页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指引一、引言建筑施工活动在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产生影响。施工现场的扬尘扩散、噪声干扰、废水排放及固废堆积等问题,若缺乏有效管控,将加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发邻里纠纷。为规范施工行为、降低环境扰动,结合行业实践与环保法规要求,特制定本环境保护措施指引,为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提供实操性参考。二、施工扬尘污染控制施工扬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需从扬尘产生源与传播路径两方面实施全流程管控:(一)场地扬尘治理1.场地硬化与覆盖:施工场地主干道、材料堆放区、加工区采用混凝土硬化或钢板铺装;临时裸露土地(如待开挖土方、回填区)及时覆盖防尘网,阴雨天气后需检查并修补破损覆盖物。2.洒水降尘与喷淋系统:配置洒水车或固定喷淋装置,土方作业、材料装卸、场地清扫时每2小时(或视扬尘情况)洒水1次;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沿外脚手架设置连续喷淋系统,作业期间开启以抑制楼层扬尘扩散。3.机械防尘优化: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作业时,配备高效除尘装置;爆破作业(如岩石开挖)需采用湿法作业或密闭式爆破技术,减少粉尘瞬间扩散。(二)运输扬尘管控1.车辆清洗与密闭:出入口设置全自动洗车台,运输车辆必须冲洗轮胎、车身后方可出场;渣土、砂石等易扬尘物料采用密闭式渣土车运输,车厢顶部加装自动篷布,防止物料遗撒。2.运输路线规划:避开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高峰时段运输,必要时与交管部门协同优化路线,减少扬尘扩散范围。(三)物料堆场扬尘防治1.封闭存储与隔离:水泥、石灰等粉状物料存入封闭仓库或集装箱,砂石料堆场采用钢结构大棚封闭,出入口设置喷淋装置;露天堆放的散装物料(如砖、预制构件)需覆盖防尘网,高度超过网体时加密覆盖层数。2.装卸作业降尘:物料装卸时优先使用机械臂+喷淋的组合设备,人工装卸时配备便携式喷雾器,避免干卸作业。三、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施工噪声易引发周边居民投诉,需结合施工阶段与噪声源特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一)噪声源控制1.设备选型与改造: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如电动液压锤替代传统柴油锤),对电锯、搅拌机等设备加装隔音罩、消声器;混凝土输送泵、空压机等固定设备设置隔音棚,棚体采用吸声材料(如离心玻璃棉)包裹。2.工艺优化:基础施工阶段,采用静压桩、钻孔灌注桩替代锤击桩;结构施工阶段,推广液压爬模、铝合金模板工艺,减少模板拆装噪声。(二)传播路径阻断1.隔音屏障设置:临近居民区、医院等敏感区域的施工围挡,加装高度≥2.5米的隔音屏障(如彩钢夹芯板+吸音棉复合结构),屏障与声源距离≤5米时,降噪效果可达15-20分贝。2.距离避让:噪声设备(如发电机、空压机)布置在远离敏感点的区域,必要时设置声屏障或利用现有建筑、土坡等天然屏障削弱噪声传播。(三)作业时间管控1.日常时段限制:昼间(6:00-22:00)噪声排放≤70分贝(厂界外1米),夜间(22:00-次日6:00)原则上禁止施工;因工艺需要(如混凝土连续浇筑)必须夜间施工的,需提前3日向生态环境部门申请,获批后公示周边居民。2.特殊时段管控:中高考、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停止产生噪声的施工作业,确需作业的需经属地政府批准并加强降噪措施。四、施工水污染治理施工废水与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淤积,需通过分类收集、分级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一)施工废水处理1.基坑降水与冲洗水:基坑降水经沉淀池(三级沉淀,池深≥1.5米)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混凝土养护;车辆冲洗水经隔油沉淀池(油污分离+泥沙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2.混凝土养护水与泥浆水:采用节水型养护工艺(如薄膜覆盖、养护剂喷涂)减少废水产生;泥浆水经旋流分离器+沉淀池处理后,清液回用,泥渣干化后作为建筑垃圾处置。(二)生活污水处理1.临时设施排水:项目部生活区设置化粪池(容积≥30立方米),污水经化粪池厌氧发酵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无市政管网的区域,采用移动式污水处理设备(如一体化MBR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放。2.节水器具配置:卫生间安装感应式水龙头、节水马桶,食堂设置隔油池(容积≥5立方米),定期清理油污,防止管道堵塞。(三)雨水管理1.场地排水系统:沿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排水沟(坡度≥0.3%),沟内铺设鹅卵石过滤层,末端连接沉淀池;屋面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用于场地绿化。2.水土流失防治:土方开挖时分层作业(每层高度≤2米),边坡采用土工布覆盖+植草袋防护;雨季施工时,在基坑周边设置挡水围堰,防止雨水倒灌引发泥浆外流。五、固体废弃物管理施工现场固废分为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需通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分类处置:(一)建筑垃圾处置1.分类收集与回收:设置建筑垃圾分拣区,将钢筋头、木材边角料、废模板等可回收物单独存放,委托专业单位回收再利用;混凝土块、砖渣等惰性废料破碎后,作为场地回填或道路基层材料。2.渣土合规运输:渣土外运前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证》,委托具备资质的运输单位,运输路线避开生态敏感区,渣土消纳场需为合法合规的填埋场或资源化利用厂。(二)生活垃圾管理1.分类投放与清运:生活区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垃圾桶,每日由专人清运至市政垃圾站;废电池、废灯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委托危废处置单位处理。2.卫生防疫措施:垃圾桶每日消杀,夏季每周清理2次,防止蚊虫滋生;食堂泔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交由餐厨垃圾处理单位处置,禁止直接排入下水道或作为饲料。六、生态环境保护施工活动需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植被、土壤、水体生态的破坏,实现“施工结束、生态恢复”:(一)植被保护与恢复1.施工前调查:进场前开展植被调查,标记需保护的古树名木、原生灌木,设置防护围栏(距离树木基部≥1.5米),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堆料、机械碾压。2.临时占地恢复:施工便道、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优先选用装配式钢板路基箱,减少土地硬化;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设施,清理建筑垃圾,恢复植被(撒播草籽或移栽本地植物)。(二)土壤保护1.土方分层管理:开挖土方时按“表层土(0-30厘米)、中层土、深层土”分层堆放,表层土单独覆盖保存,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回填时按相反顺序分层压实,防止土壤结构破坏。2.污染土壤管控:若发现污染土壤(如油污、重金属超标),立即停止作业,委托第三方检测并制定修复方案,经生态环境部门批准后实施修复,禁止随意填埋或转移。(三)水体生态保护1.施工区隔离:临近河流、湖泊的施工现场,设置防渗围挡(高度≥1.8米,底部埋深≥0.5米),防止施工废水、泥浆流入水体;水上作业(如桥梁桩基)采用钢平台+泥浆循环系统,避免泥浆直接排入河道。2.生物多样性保护:施工期间避让鸟类繁殖期、鱼类洄游期,必要时设置生态通道(如临时鱼道、鸟类庇护所);施工结束后,恢复河道护坡植被,投放鱼苗改善水体生态。七、环境监测与应急管理建立“日常监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一)日常监测1.监测指标与频率:扬尘(PM10、PM2.5)每2小时监测1次(采用便携式检测仪),噪声每周监测2次(厂界外1米,昼间、夜间各1次),施工废水每月取样检测(pH、COD、SS等指标)。2.数据记录与公示:设置环境监测台账,记录监测数据、措施落实情况;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监测结果(如扬尘实时数据、噪声分贝值),接受社会监督。(二)应急预案1.预案编制与演练: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明确扬尘、水污染、噪声扰民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每季度组织1次应急演练,培训施工人员掌握堵漏、降尘、降噪等应急技能。2.应急物资储备:配备应急洒水车、吸油毡、围油栏、噪声监测仪等物资,存放于专用仓库,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应急时可用。八、文明施工与绿色施工管理从管理机制与技术创新层面,推动施工现场环保工作常态化:(一)管理机制建设1.环保责任制:项目经理为环保第一责任人,设置专职环保员(持证上岗),明确各岗位环保职责;与分包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将环保指标纳入考核。2.培训与宣传:每月组织环保培训,内容包括法规要求、措施实操、应急处置;在施工现场设置环保宣传栏,张贴环保标语、案例警示,提高全员环保意识。(二)绿色施工技术应用1.节能与节水:推广太阳能路灯、空气能热水器,施工电梯采用变频节能技术;安装智能水表、电表,对超耗班组进行预警;雨水收集系统与节水器具结合,节水率≥30%。2.节材与减排:采用B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