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美国1787年宪法生效前,邦联政府无强制征税权,各州自行发行货币,州际贸易壁垒重重,经济发展受阻。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获得征税权、调控州际贸易等权力,统一货币发行,各州贸易纠纷大幅减少。这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消除了各州的自主权力C.奠定了两党制政治基础 D.维护了美国的长期稳定2.唐初“边将不久任,多擢文臣,岁末还朝”。玄宗时期,边将多授节度使,兼领数镇,权倾一方。这一调整反映了唐中期(

)A.内重外轻格局确立 B.中央选官制度变革 C.地方治理隐患加深 D.军事改革成效显著3.在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有打猎、绘画、作诗、听音乐等,但更多地集中在公共生活方面,如在市政广场上参加集会、宴饮、庆典,或者观看戏剧和体育比赛等。材料所述状况有助于(

)A.减少寡头政治的影响 B.巩固城邦制度的基础C.强化公民大会的作用 D.扩大城邦民主的范围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民国初期,某政治派别主张:“内阁须由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总统发布的一切命令须经内阁副署方能生效,总统仅为国家象征,不直接干预行政。”这一主旨旨在(

)A.适应新中国发展的需要 B.为巩固抗日战线C.实现三权分立 D.防范总统专权以维护共和6.“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青苗法”的实施(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D.杜绝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7.据统计,1978年全国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到1985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B.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8.下图左为上海博物馆藏汉代“扬州刺史”封泥,右为长沙走马楼西汉简(局部)。其中汉简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内容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等)。”据此可知,设置刺史制度的核心意图是(

)A.取代郡守执掌行政 B.根除诸侯割据隐患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行政层级9.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何一党得势后都会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工业革命发展进程10.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并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2005年,逐步形成了涵盖公务员录用、晋升、奖惩等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框架。这一过程(

)A.体现公职人员择优录取范围不断扩大B.适应了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需要C.表明干部廉政建设开始进入法治轨道D.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11.钱穆认为:“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钱穆意在说明,科举制(

)A.废除后中国不再有公正选官制度 B.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选拔C.废除后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 D.导致了民国用人弊病的产生12.据唐代法律文书记载:秦鸾母亲患病在床,家贫无力购买祈福物品,便“行盗取资,以为斋像”。按礼法为母祈福应为孝子,而依唐律盗窃则应论罪处刑。法官认为秦鸾遭遇甚值同情,但“准法自有刑名”,必须给以适当处罚,这说明唐代官员断案(

)A.依据祖规家训审理 B.特别重视“例” C.力求维护礼仪制度 D.注重礼法结合13.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州以下的乡村治理,主要集中于征税和治安管理,对于乡村的其他内部事务则较少干预,乡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的社会同样体现了自我约束。以下哪项可以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

)A.中央集权的持续强化 B.家族伦理与乡规民约的内化C.法制建设的全面完善 D.乡村社会独立于官方体系外14.1804年3月,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其第7条以明文宣告:“新法即日起生效,在其所涉领域,罗马法、政令、一般性或地方性的习惯、章程、条例等作为一般性或特殊性渊源的效力,自此终止。”由此可见,这一举措(

)A.维护了法国特权阶层利益 B.使法国法律得以实现统一C.使法国由共和国变为帝国 D.要求民众服从皇帝的统治15.“西方文明始于希伯来。希伯来的法律与宗教是不分的。这一时期的律法既是上帝的诫命,又是人间的法律。法律与宗教共享同一种仪式、传统,且具有同样的权威与普遍性。”这表明在西方早期社会(

)A.宗教神权统治占主导地位 B.法律沦为宗教的附庸C.宗教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 D.宗教伦理凌驾于世俗法治16.重庆被设为直辖市(1997年)后的10年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重大事件先后组织人大代表对80多部法律法规开展了近100次执法检查,对市政府所属部门、法院和检察院进行工作评议。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2万余件次。这些做法表明我国(

)A.直接民主制在地方成功尝试 B.权力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C.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民主党派积极进行民主监督17.图为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6月8日发行的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何尊造型,衬以何尊局部铭文并凸显铭文“中国”字样,并刊“国家宝藏·何尊”字样及面额。该纪念币的发行旨在(

)A.促进国际文化交流B.普及金融和货币知识C.增强民族文化自信D.铭记新中国重大事件18.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郑和下西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目的是进行海外贸易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C.最远到达欧洲 D.导致了明朝的财政危机19.“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内地核心区域趋于一致。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是(

)A.北魏政权实行汉化改革 B.唐设“羁縻州”以辖边疆C.明代重修长城以御蒙古 D.清朝在西南“改土归流”20.1337—1453年,英法两国爆发了百年战争。英吉利人提出了“上帝是英吉利人”的口号,在战争过程中,英国社会中的多数阶层都开始关注并支持英语的发展;到15世纪中叶百年战争结束时,在英国宫廷和上流社会中英语已取代法语,成为正式用语。这反映了英国(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宗教改革势在必行C.议会地位的下降 D.资产阶级开始掌权21.1814年维也纳会议上,法国的外交大臣塔列兰巧妙地提出了“正统主义原则”:欧洲各国都恢复到1792年法国革命开始前的疆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正统”王朝一律恢复。此项主张(

)A.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B.消除了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C.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D.意在维护欧洲大陆的原有秩序22.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 B.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C.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D.促进了民族共同繁荣23.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援助覆盖了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地区。到1957年底,对外经济援助金额达到21亿元人民币。1970年,中国签订的各种对外援助协定总额共计53.68亿元人民币,当年实际交付24.34亿元。这反映了我国(

)A.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融入经济全球化C.力图改善外交局面 D.开展全方位外交24.2024年7月,在中国的大力斡旋下,巴勒斯坦14个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宣言承诺结束分裂,这给战火中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和平的希望。这体现了中国(

)A.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主导全球治理体系 C.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D.致力新型大国外交25.《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司,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北宋这一举措(

)A.充分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B.有效剥夺了武将的权力C.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D.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材料二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示1、图示2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名称,并分别说明其主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7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争冲突为主,各民族之间为争夺资源、领土等频繁爆发战争,民族矛盾尖锐。另一种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各民族通过贸易、文化交流、和亲等方式相互学习、融合,共同推动了历史发展。——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选择材料中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积极影响。(7分)一、选择题:12345678910ACBDDBDCBB11121314151617181920BDBBCBCBDA21222324252627282930DCCCD二、非选择题26.(1)图示一:分封制(2分)作用: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扩大西周疆域(如齐国控制山东,燕国控制河北),以血缘宗法关系维系统治,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秩序。(2分)图示二:郡县制(2分)作用: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奠定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2分)(2)唐朝三省六部制特点(7分)分权制衡: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如门下省可驳回中书省诏令(如魏征多次驳回唐太宗旨意)。集体决策: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议事场所,重大事务需集体商议,避免个人专断。相权分散:除三省长官外,其他官员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可入政事堂议事,宰相数量增多,权力被稀释。(3)元朝行省职能与影响(8分)职能(3分):①管理地方军政事务:行省长官统辖境内军事、民政、司法等,如行省拥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需报枢密院批准。②为中央聚集财富:行省负责征收赋税,除留部分地方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如江南行省每年向大都输送大量粮食。影响(5分):①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打破了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如将秦岭以南划入陕西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奠定省制基础:明清沿用行省制,至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仍受其影响等27.示例1: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阐释:中国古代,和平交往在民族关系中占据主流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在经济领域,互市贸易频繁开展。例如,西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等也传入中原。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还加强了经济联系。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对峙期间,设立榷场进行互市。北宋用茶叶、丝绸等换取辽和西夏的羊、马等牲畜,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使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交流层面,少数民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求亲,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工匠等,传播了中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政治上,和亲政策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体现。唐朝与吐蕃的多次和亲,如金城公主入藏,维持了唐蕃之间长期的和平友好关系。通过和亲,双方减少了战争冲突,增进了政治互信,为民族间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各民族通过经济贸易、文化流、政治和亲等和平交往方式,不断融合发展,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示例2: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争冲突为主。阐释: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频繁发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关系的走向。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战事不断。匈奴作为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