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_第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_第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

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

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调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

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巡游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

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麓门山中,特地去探望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扬,两人

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吮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

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会面。这

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开心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

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慢慢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翻译/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挚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

远游。

孤船帆影慢慢地远去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只望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涯奔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闻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

江中游地带,传闻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挚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2.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钦

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逝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逝。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望见。天际流:流向天涯天际:天涯,天涯的终点。

7.广陵:即扬州。

8.天际:天涯。

9.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辞。

赏析/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

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

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调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

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巡游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

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宽门山中,特地去探望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扬,两人

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冼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

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会面。这

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开心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

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慢慢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慢慢消逝在碧空终点,只望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闻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

游地带,传闻三国时期的费荏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

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挚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钦佩,

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

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

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二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溢诗意的细微环节。"孤帆远

影碧空尽"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

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

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物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

接之处。

最终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正体

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

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

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微环节,极

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闻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闻

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

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挚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钦佩,

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逝。尽:没了,消逝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

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橘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

不能知也。"

唯见:只望见。天际流:流向天涯。天际:天涯。

辞:辞别。

译文老挚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

空中消逝,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涯流去。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别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

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溢诗意的

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这就使得

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

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

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

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

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重地区

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

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

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

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芍一番味道在心联,美景令人悦目,

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言外之意,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

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

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扬州,

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

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

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

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

氛。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二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

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

的细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

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溢信念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白送别的地点,

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挚友孟浩然挥手告辞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

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

州”出现了送行的季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用

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位于长江与运输河交汇处的扬州,自隋炀帝

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输河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

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呈现出蒸蒸而上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说人生的乐事,莫过

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了,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挚友孟浩然在这

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季节,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前往那个东座名胜

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许的,甚至可以说是艳羡的,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

开心与憧憬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情景。诗人在黄

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始终目睹着老挚友乘坐的船启碇,挂上风帆,渐行渐远,越来越小,直

至帆影最终最终消逝在碧波蓝天的终点。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远眺着那水天相接的

地方,好像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他的深情和祝愿,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

字提及离别的苦痛和伤感,但我们读者仍能够剧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

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长江上舟来船往,上溯下行,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敞的

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而是写出了诗人的

全部留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在

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我们能够比较简单地发觉要找寻的人,也

是因为留意力特殊集中的原因。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汇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真

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溢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

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概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

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正是

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

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

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这样,就能让学生走近古人,甚至走进古人的心灵,

就能让他们体会到,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才能

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断设计:

一、揣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依据我们的阅历,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人们的心情通常会是什么状

态的?组织学生沟通,调动其生活经验。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告知大家,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根据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刚好指导,初步从音韵上揣测作者当时的心情。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请大家比较一下。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探讨,逐

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会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经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哀痛,那么他

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探讨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

句,勾划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关键词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春天到了,那里美极了。对于爱四处游历的李白来说,

见到友人去扬州,此时他会怎么想?

(2)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宽敞的长江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江面上应当是船来船往才对,怎么会只有友人乘

坐的小船呢?真的没有别的船吗?假如有,为什么作者只看到挚友的船?这说明什么?

(3)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长江似乎流到了天涯。

挚友的小船已经消逝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可以回云了,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

出来?

他不回去,而是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觉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

长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艳羡之情,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一下。

学问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唐朝闻名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诗侠"之称,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有超世之心"。一生绝大部分却在

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有《李太白集》存世。其诗想象新颖,感情剧烈,

意境奇伟奇丽,语言清爽明快,风格豪放超迈,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5

黄鹤楼送之陵①

(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天际流。

[注释]①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②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

就是长江。

[思索与练习]

Q)说明词语:故人:辞:烟花:碧空:唯: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时间:;故人的去向:;以及送别的场

景:(最终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⑶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详细内容。

参考答案

Q)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告辞指暮春橄艳的景色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2)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挚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

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

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调明快的送别。

赏析:

《》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

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

色调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

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干脆,但却

到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吊李白诗》云:"诗成不

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

也是很合适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别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那

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溢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

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

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憧憬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

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

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

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

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

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

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地区,又憧憬孟浩然,

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

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

如言外之意,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6]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

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广陵,

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

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

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

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

含着一个充溢诗意的细微环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

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

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

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

憧憬,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

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

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6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闻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

下游地带,传闻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挚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钦

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③烟花:形容柳紫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明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逝在碧蓝的天际。尽:终点,消逝了。碧空:T乍"碧山"。

⑸唯见:只望见。天际流:流向天涯天际:天涯,天涯的终点。

诗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辞,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慢慢消逝在碧空中,只望见滚滚长江在天涯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别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

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溢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

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这就使得这次离

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

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

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爰孟夫子,风流天下

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

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

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

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

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

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块,美景令人悦目,

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言外之意,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

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

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扬州,

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

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

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

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

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狗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

的细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7

huanghelousongmenghaoranzhTguangling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libai

李白

gurenxTcihuanghelou

故人西辞黄鹤楼,

yanhuasanyuexiayangzhou

烟花三月下扬州。

gufanyuanyingbikongjin

孤帆远影碧空尽,

weijianChangjiangtianjiliu

惟见长江天际流。

2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闻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

下游地带,传闻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挚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亨有盛名.李白对他很钦

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明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逝在碧蓝的天际。尽:终点,消逝了,碧空:T乍"碧山"。

⑸唯见:只望见。天际流:流向天涯天际:天涯,天涯的终点。

翻译

老挚友向我频频挥手,告辞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慢慢地远去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只望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2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带拼音版,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

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一起来看看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带拼音版,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吧!3古诗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

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明丽的色调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主动奋勉的

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

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渐渐消逝在蓝天终点遥远

的水天相接处,最终只能望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涯;这诙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

久足见友情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

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

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

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

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

句精致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挚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

帆影慢慢远去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只望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涯流去。

译文:

老挚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慢慢远去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只望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涯流去。

名句赏析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

派春光,诗人送别挚友时的惆怅心情淡淡寺流露了出来c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

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挚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逝在碧空终点,诗人却仍伫立楼

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挚友远去的

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备的

融合。

赏析一:

李白是一位酷爱自然、喜爱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踪迹几乎遍及整个中

国,留下了很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

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

山的壮美美妙。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

人"一词说明白两位诗人的深厚情意。”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

又是传闻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

彩。其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

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

"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

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旺盛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

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非常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

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开心'与憧憬。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

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

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钦涮,两人的情意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显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漱的长

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留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

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

剩下一点影子了,最终最终消逝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旧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

水,好像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

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奇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

予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

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斐脚,

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非

常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

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

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

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溢诗意

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

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这就使

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

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

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

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

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

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

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

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

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

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扬

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

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

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当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

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

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

含着一个充溢诗意的细微环节。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

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

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

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

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

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

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用目送孤帆远

影的细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赏析三: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

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

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

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起先

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终点的孤帆和与

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

和包涵了广袤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

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淌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

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

缘由。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府形势之要,

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

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验和感

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

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

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踪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

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显明的比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

对雄浑广袤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精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溢信念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奕奕。同在江夏、同是送别,

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样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

心境与诗境有着亲密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其次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

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

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

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碧波蓝天的终点,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

方向远眺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好像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

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

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

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

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

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心情也较低沉,但以此

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很多江边送别

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终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

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

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赏析四: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使

可爱、漂亮的。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沉醉在

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

这次离别是在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芳香馥郁的时候,

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

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充溢了浓郁的畅想和欢乐的憧憬,李白的心里没

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的这次旅行是开心轻松的,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

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送别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是送别时间,阳春三月,到

处是看不尽的繁华春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溢诗意深情的细微环节。

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始终看到帆影模

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涓逝了,李白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

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是眼见之景,还包含了李白

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和对扬州繁华的憧憬。

作者采纳间接抒情手法,寓深情于眼前所见之景,不言情而情自溢。

赏析五: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

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

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相识了当时闻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

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

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闻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

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挚友要告辞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

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定是在东面了,接着其次句"烟花三月下扬

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

三月的季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原来就以风景漂亮而著称,特殊是春天花木繁盛,

景色*明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

艳羡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状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由黄鹤楼遥

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最终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

逝,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

碧空中消逝。他还伫立着凝视天涯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

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

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干脆抒写感情,却更加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

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赞扬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

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作者介绍:

李白一生经验可分为四个时期。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

史名著外,还阅读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信任道教,有超8兑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

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很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

他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险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

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接着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

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二他仍旧关切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

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

正在宣城(今属安徽1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歼灭叛乱、复原国家统一的志愿

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潺阳(今江西九江)狱,

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I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打算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

回。次年在他的本家叔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凄然死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

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

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

阔、情丝不绝、色调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瓢逸灵动,

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宏伟壮丽。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挚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逝。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涯。

1老挚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辞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

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慢慢地远去,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只望见长江浩浩荡

荡地向着天涯奔流。[翻译二]

知心挚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

在这暮春三月时他要东去扬州。

他乘着一叶小舟影子随碧空而尽,

只见那滚滚长江向天涯奔流。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

白为之送行。而两位风流潇洒的宏大诗人之间的离别,无疑是一种诗意的离别。李白作为一

位浪漫诗人,在写下本诗时自然充溢浓郁的畅想。本诗为送别诗的经典名篇。诗人把对友人

无限眷恋难舍难离的惜别深情,借孤帆慢慢在碧空消逝,唯见长江水在天际流的场景,含蓄

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余味不尽,给人无限的美感享受。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踞山临江,得形

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

诗人自然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还是在曾经共游的胜地分手,诗人心中的惋惜、

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次句写明送别的时间一阳春三月和友人的去处一扬州。诗人在"三月"前加上"烟

花"二字,将送别的环境描绘得诗意十足,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

而且也透露了开元盛世的时代气氛。"下扬州"之扬州,更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在这春光

明媚的季节,老挚友要去那繁华的大都市扬州,诗人不禁心生艳羡。

但最妙的还是后两句以景写离情,表现了老挚友离去之后诗人的惆怅。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孤帆远去。直到帆影消逝在碧空终点,翘首凝视的诗人才留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

足可见他目送时间之长。这两句实写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这是单纯地写景呢?诗人

对老挚友的一片深情,还有无限的憧憬之情,不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出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人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文字绮丽,意境美丽,

为千古丽句。

[赏析]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

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逝于碧波蓝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