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0714故都的秋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段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B.下课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C.砖墙突然“轰隆”一声倒下来,吓得旁边树上的鸟儿惊叫着飞了开去。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2.【本课语用专练点】第③段中短语“一椽破屋”的表达很有特点,请你据此特点仿写下列两个短语。一残月一远山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请作简要分析。5.【本课语用专练点】请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四处景致中任选其一,运用课文写景的手法,合理想象,做一段景物描写,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三者中的任一个特点,不少于100个字。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完成6~9题。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香山,而写“破屋”还有“破壁腰”,是因为故都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也不一定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破旧的民居也许更有沧桑感。B.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淡红者最下”是因为“淡红”是暖色,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审美追求都不相符,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神韵,因此被作者认为“最下”。C.作者写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厚爱,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创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D.在作者笔下,“都市闲人”的悠闲也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即使作者笔下暗含着对这些“闲人”虚度光阴的不满,但仍旧表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7.文中写到两种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8.“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请赏析这段话在语言上的特色。9.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南国的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的“文眼”是否相背离?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吧!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B.《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D.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3.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本课阅读专练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D解析文中的引号和D项的引号标示强调和特殊含义。A项,引号标示反语。B项,引号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C项,引号标示拟声词。2.答案示例钩带解析“一椽破屋”中巧用名词“椽”作量词,表达新颖,能增强表达效果,只要是名词作量词即可。如一钩残月、一带远山。3.示例①原句提到三个地点,既使行程更具体,又暗含对比:杭州之秋不如青岛之秋,青岛之秋不如北平之秋。②原句分三个分句,语气舒缓,带有强调的意味,更易于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沉之爱;而改句则由于简单而削弱了对情感的表达。4.①优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酣畅,突出了南国之秋的意味不足,与故都的秋形成了对比。②缺点:语序对应不恰当。前面是“秋的味,秋的色”,对应的语句应是先尝后看,而原文则写成了“看不饱,尝不透”,语序不当。5.答案示例(潭柘寺的钟声)寺院内,殿宇巍峨,树木葱茏映日,实属幽静清凉,令人神怡气爽。此刻钟鼓之声似从千年之外隐约传来,殿内香火袅袅升腾,我双手合十,心如止水。“菩提非树,明镜非台”,站在菩提树下,细细品味这种物我两忘之境,是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解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寓情于景。同时作者还擅于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的时候可以借鉴。6.D解析D项,“即使作者笔下暗含着对这些‘闲人’虚度光阴的不满”错误。文中没有表现作者对这些“闲人”不满的内容,反而隐含作者对这种田园般“都市闲人”生活的欣赏之情。7.D解析文中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所以D项正确。A项,“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的特点。B项,讨论声音无关紧要,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文眼。8.①用词朴素、通俗,贴近普通百姓,表现出平民化特点。②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落笔,动静结合,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③白描式的语言,勾画槐树的落蕊。④句式上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使语句优美有灵动性。9.不背离。①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反衬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②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且“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③这种选材组材与组织结构,目的是在对比、烘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1.A解析B项,“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分析错误,从第7段“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可知,应是“悠闲、自在、洒脱”之感。C项,“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说法错误,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不是实写,是虚写。D项,“语言通俗幽默”分析错误,应为“清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四年总结怎么写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科学期中模拟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基护护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超声考试初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中政治下学期模拟试卷
- 2025房产买卖合同样本
-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碳排放量
- 2025商业房产定金买卖合同
- 2025年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年终总结
- 2025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劳动合同
- 冷链物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充电桩备案申请书
- 单位涉密人员保密审查表
- MOOC 食品营养学-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第3分册组合电器运维细则
- 《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说明书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1
- 病人欠费催缴通知单
- GB/T 23180-2008饲料添加剂2%d-生物素
- GB/T 16857.901-202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第901部分:配置多影像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