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

01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è)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B.枕藉(jí) 情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C.狼藉(jí)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D.蕴藉(jiè)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2.“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的修辞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D.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南唐·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3.【本课语用专练点】《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4.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能不能体现这一点?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阅读《红烛》一诗,完成5~8题。5.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的,如同诗人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C.诗人主要抓住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矛盾与冲突”来思考红烛,由此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这都显示出现代诗人的理性批判精神。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诗人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6.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求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C.这首诗歌不但有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有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D.这首诗注重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注重押韵、格律,突破了以往诗歌形式美和节奏感的限制,诗风自由,和诗中的情感适配。7.在诗歌的第2、3节中,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简要谈谈你的理解。8.闻一多的《红烛》寄寓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阅读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诗歌简要加以阐述。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霁月郭沫若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我”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作铺垫。B.诗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3.有评论家认为《霁月》反映心灵与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本课阅读专练点】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麟,麒麟。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诗歌《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和句号,第四、五节是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寻味。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首尾圆合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的意境,引人怀想。7.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8.【本课阅读专练点】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参考答案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1.D解析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B项,“藉”应读“jiè”。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2.B解析A、C、D三项,词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词人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3.香皂啊!/是谁制的如玉晶块——给你躯体?/是谁添的如梅暗香——氤氲灵魂?/为何更须搓玉成滓,/然后才香润衣裳?4.“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5.C解析C项,“矛盾与冲突”错误。应为“燃烧与流泪”。“燃烧”“流泪”是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6.D解析D项,“突破了以往诗歌形式美和节奏感的限制”错误,这首诗体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新诗的格律化和音乐性的主张,并没有突破以往诗歌形式美和节奏感的限制。7.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8.示例观点一: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体现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发光,说明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投身社会、造福人类时才能实现。观点二:家国情怀,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体现诗人把个人的价值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B组能力素养提升练1.D解析D项,“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错误。“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与霁月(自然)已经融为一体。2.B解析B项,“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错误。只有诗歌后两节将景象拟人化,写诗人和这些优美情景的契合,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等才是“互动”。3.《霁月》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对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它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4.这些意象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5.B解析B项,“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错误。这里是赞美而非质疑。6.C解析C项,“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理解错误。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7.诗人借具有代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