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第3单元检测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第3单元检测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第3单元检测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第3单元检测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第3单元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材料二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鉴于此,苏轼认为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变革词风。D.苏轼在创作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从文中找出例子进行说明。(4分)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与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莫道春归无觅处陈世旭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初夏,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几许贫僧,不知道出现在面前的一群人中,有一个人十六岁时就让京城的名士刮目相看;不知道他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不知道他曾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执政柄者扼腕矣”“握军要者切齿矣”。这个人是白居易。跟那些僧人一样无知的是我本人。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我一早从省城南昌出发,在浔阳江边的小城吃午饭,然后搭船顺流而下,去一个沙洲上的农场务农。我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经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我在那片山水间盘桓了将近二十年,对我来说,那里就像一部古书,弥漫着来自远古的硝烟、墨迹、酒和脂粉的气息,闪烁着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名字和身影。其中,白居易最打动我。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杜甫也在两年前死去。唐朝诗歌天空的两位巨星,都在愁苦中陨落。似乎是怀着某种使命,白居易还是一个少年时便惊动了长安。因为他的出现,唐朝的诗坛又一次光芒万丈。他生于乱世,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他的矛头总是指向权贵,最终落得被贬谪的下场。“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接到朝廷诏令,白居易立即离开京城,两个月后抵达浔阳。最初数月,白居易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最多是把山樱桃树移栽到庭院,把石榴花移到厅前,又点缀了许多杜鹃,借此纾解愁闷。“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春江花朝秋月夜,唯自斟自饮,借酒浇愁。一个深秋的夜晚,谁在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也便是一张琴了,它被心所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出现机缘。大音如霜降于四野,琴声飘向远处。多愁善感的情怀,在那个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江水在琵琶上流淌,悲怆在琴弦上定音,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载满哀怨的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传诵不衰,“一曲琵琶说到今”。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这是歌女和琵琶的幸运。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是一种财富。何况,才华卓越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初夏,地方诗友及僧寺长老十余人前来庆贺他“乔迁新居”。他们从草堂出发,登香炉峰,宿大林寺。皂靴踏向茂密的荆棘,衣袖沾满缤纷的落英,丛林中挺拔的枝条,跳跃着诗人苏醒的灵魂。这是一次发现之旅。农历四月,山下的乡野,万千芳菲凋谢殆尽。青山如黛,白云苍狗,山寺寂静。谁也没有想到,寺中一片灿然,桃花刚刚盛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色满枝头。当天,白居易挥毫写就《草堂记》《游大林寺序》,随口吟出的《大林寺桃花》,竟成千古流传的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此,庐山的春天因这首诗而显得更加妩媚。如果说,这次山行让白居易发现了春天是一个意外,那么,他写作的春天再度来临,则是一种必然。谪居浔阳,是白居易仕途极为特殊的经历,也是他人生的转折期、艺术的分水岭。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他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他检点书箱,编撰文集,深刻剖析自己的生平取舍、文学倾向,凝成文论《与元九书》,论诗道之“理”首在“美刺比兴”,“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乃为后世圭臬。白居易本来就是个多产的诗人,苏轼曾言“乐天长短三千首”。唐朝三大诗人,存诗者,李白900余首,杜甫1400余首,而白居易则留下诗作近2800首,是唐朝存诗最多的诗人,仅在遭贬的这五年,即有诗文370余篇。浔阳五年,白居易走出了精神的低谷,人们重又看到一个立于高峰、意气昂扬的白乐天。俊杰之所以是俊杰,就因为他能在人生的春天似乎已经消失的时候,发现并重新拥有春天。多少年来,我总会在关于江南的梦里见到白居易,那个着青衫的诗人,悄然无息地踱步于浔阳的山水之间。他美丽的忧伤,在诗行里融化。他把凌乱的心绪,叠成一树桃花,撑起诗里的旖旎。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他一扬起宽大的衣袖,便挥洒出万丈诗情,桃花一般烂漫的心,开满希冀。(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在年轻时的一天,路经浔阳城,当时懵懵懂懂,后来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B.《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流传广泛,白居易因此而让京城名士刮目相看。C.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D.浔阳五年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期和艺术的分水岭,他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走出了精神低谷。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僧人对白居易的“无知”,与作者年轻时的经历相呼应,引出下文对白居易的追寻。B.“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敬仰和对他诗歌的喜爱之情。C.“江水在琵琶上流淌……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运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琵琶声的悦耳。D.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白居易生平经历和诗文创作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8.文章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9.文章中说“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白居易的一生是如何体现这些品质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②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有道:唐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②(huì):洗脸。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辞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14.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九日①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感情饱满,诗人形象鲜活,颇能显示杜甫晚年律诗的悲壮风格。B.重阳独酌,抱病登台,欣赏金秋佳色,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C.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D.颈联“玄”和“白”色彩对照分明,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16.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当腊月的寒风席卷大地,万物萧瑟之际,北京的多个公园里,有一种花儿却在苍劲的枝条间悄然点亮。它的花色温润如蜜,甜美的香气令人流连陶醉,带着生命的芬芳温暖人心,这就是蜡梅。自古以来,蜡梅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蜡梅的名字更是蕴含着古人对它的钟爱与浪漫想象。最初,它被称为“黄梅”,北宋诗人王安国曾在《黄梅花》中写道:“莫教莺过毛无色,已觉蜂归蜡有香。”后来,黄庭坚和苏轼的诗歌又赋予了蜡梅全新的诗意与禅意。在他们的笔下,蜡梅仿佛是蜜蜂采花制蜡,经上天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自此,(甲),生动地表现出那清透润泽的质地与A的香气。关于蜡梅的诗歌不断涌现,如南宋诗人尤袤的《蜡梅》诗:“,。,。,。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以细腻的笔触,全面展现出蜡梅的风姿与神韵。

蜡梅和梅花虽然花期相近,且都是先花后叶,散发香气,(乙)。蜡梅是灌木,花色以蜡黄色为主,香气浓郁,果实为不可食用的蒴果;而梅花则是小乔木,B,香气清淡,果实是酸甜可口的梅子。不仅如此,蜡梅的花期比梅花持续时间更长,花期长达两个月以上。

蜡梅不仅是庭园中的美景,更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宋代以后,蜡梅从皇家园林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冬日里不可或缺的装饰。①蜡梅以其不惮寒冬的艰韧,②多个城市选其为市花,③象征着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④这些城市用蜡梅在冬日里装点街道与庭园,⑤也将这份韧性与生机传递给每一个人。1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点亮”,本用于灯火,现用到蜡梅上,收到了一定的修辞效果,这种手法叫“移用”。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丰富蜡梅的形象。要求:语意完整,移用贴切,表达流畅。(5分)19.下列对尤袤的《蜡梅》诗的前三联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破腊惊春意②故染曲尘黄③凌寒试晓妆④缀树蜂悬室⑤应嫌脂粉白⑥排筝雁著行A.③②①④⑤⑥ B.③②⑤⑥①④C.①③④⑥⑤② D.①③⑤②④⑥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A.B.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甲:

乙:

22.请为文中第4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标序号部分有一处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诗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华诗词中那些历史的感喟,那些生命的忧思,那些美好的记录,都感动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如今,在崭新的时代,作为青少年的你,对于中国的诗词之美,有过怎样的体验?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诗词之美的?你觉得我们自身该怎么做,才能将中华诗词之美发扬光大?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D项,“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错误。就文中材料“‘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养是否给予高度评价。2.B解析A项,“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错误。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是人生思考促使了词表达功能的拓展,而不是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人生思考提供前提。C项,“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错误。材料二只是说苏轼“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但并没有提及早期词作内容局限不利于创作传播。D项,“诗与词双峰并立”错误。材料二只是说苏轼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使词文学达到了真、善、美等方面的统一,但没有提及诗与词因此双峰并立。3.B解析B项,出自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此句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长期在外漂泊、仕途生活的厌倦情绪。并非在表达具有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志向,也就是没有“言志”,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4.①类比论证。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诗词创作进行类比,以此证明宋代士人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②举例论证。如列举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诗词创作的例子,论证了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引用论证。如引用欧阳修在贬谪中创作出“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的诗句,以澄明的诗境反映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云层,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万堆白雪,“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②创作心理的雅化:在苏轼看来,眼前的雄奇壮阔之景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通过描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内容,把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带入词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6.B解析B项,“白居易因此而让京城名士刮目相看”理解错误。白居易在来浔阳前,“十六岁时就让京城的名士刮目相看”。7.C解析C项,“突出了琵琶声的悦耳”说法错误。“江水在琵琶上流淌,悲怆在琴弦上定音,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载满哀怨的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悲怆。8.①“长恨春归无觅处”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点明了文章与白居易诗歌的关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围绕白居易在浔阳的经历展开,他在仕途受挫时,发现了山寺桃花盛开的春天,寓意着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重新找到了希望和美好,“莫道春归无觅处”体现了文章的主旨。③题目富有诗意,与文章中对白居易诗歌和人生的赞美相契合,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9.①白居易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却因矛头指向权贵而被贬谪,但他并未因此自弃、自贬。来到浔阳后,他虽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但仍通过移栽花木纾解愁闷,借酒浇愁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②他与歌女相遇,被歌女的琵琶声打动,创作了《琵琶行》,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千百年传诵不衰。他虽遭遇不幸,但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没有堕落。③在浔阳五年,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编撰文集,凝成文论《与元九书》,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作品,走出了精神的低谷,没有沉沦。10.DFH解析“参谋”作“辟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未几”作“辞职”的时间状语,“辞职”为动宾结构,在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李阳冰”作主语,“当涂令”为官职名,作“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H处断句。11.D解析A项,说法正确。B项,正确。“因”,因此/根据。C项,正确。“善”,交好,友好/出色,优秀。D项,错误。含义不同。“徒”,一类人/空,白白地。12.C解析C项,“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错误。根据原文“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可知,并不是“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13.(1)高力士素为朝中显贵,当时替李白脱靴子,深以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2)这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李白又回寻阳。14.①长大后,隐居岷山。②作为翰林院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③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④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答出3点即可)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当时所在州郡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生英才,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然而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爱剑术,以“侠义”自任,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来山居住,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赏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匀肉汤,颁下诏书让李白任翰林院供奉。李白仍然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沈香子亭里,忽然意有所感,想要李白创作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辞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素为朝中显贵,当时替李白脱靴子,深以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容忍,愈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在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李璘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认为郭子仪是个奇才。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李白又回寻阳,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地的士兵前往河南,取道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15.C解析C项,“连菊花也不开放”错误,并不是菊花不开放,而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16.①本诗中“殊方”表明诗人独在异乡;《登高》中“万里”写出诗人远离故乡。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漂泊凄苦及思乡之情。②本诗中诗人“抱病”“衰谢”,《登高》中诗人“多病”“繁霜鬓”。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③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