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江南田价从每亩二三两涨至五十余两;同期米价由康熙旱灾时每升二十四文,飙升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旱灾时的五十六、七文。此后,不论荒熟,米价常年维持在三十文左右的高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人地矛盾持续恶化B.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农业生产C.白银内流引发了价格革命式通胀D.政府调控失效加剧民生危机(★★★★)2.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称原住民为“番”。表1是不同时期台湾府淡水地区番族应缴纳饷税的数额。这说明清政府()

时间明郑时期康熙二十四年雍正四年乾隆四年税额11867.6石9290.6石5602.6石(折银2016.9两)349.6两

A.实现了全国税制一体化B.放弃了因俗而治的执政理念C.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D.减弱了干预基层治理的力度(★★★)3.清雍正继位后扩大密折适用范围,其功能愈加重要多样,对此雍正曾在《朱批谕旨》中提及如下说法,“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因人而施,量材而教。严急导之以宽和,优柔者济之以刚毅。”这反映出密折制度主要功能为()①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②控制臣下与强化皇权的必要③与大臣酌议革新大政④教育臣下及联络感情的需求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③④(★★★★)4.与北魏、北齐、隋代相比,唐代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

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隋代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势力C.体现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D.增加了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5.下表为金世宗改革的有关举措。这些做法()

记载出处世宗即位,崇儒重道,设学校,选贤才,文教大兴《金史·世宗本纪》诏天下州县皆立学,选儒生为师,教授生徒《大金国志》大定年间,科举取士,尤重经义,汉人进士及第者众《金史·选举志》①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②实现了统治长期稳定③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④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6.由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以道学立论,尽管成书于儒学已渐盛行的时代,但流传仍然很广。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并未将儒家经典单独突出,而只作为百家之一来看待。上述现象反映出汉朝()

A.儒学地位受到冲击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学术回光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D.政治权力对思想统合的放任自由(★★★★)7.宋代学者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往往将社会治乱与伦理纲常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提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的主张;司马光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看作是“自生民以来谈之至今”而百世不易之法。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成为正统思想B.史学的儒学化倾向明显C.君主控制史学编纂D.史学研究呈世俗化趋势(★★★)8.南朝刘宋时期,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弘位居宰辅,却“每事谦让”,重大政务主动让权与出身寒门的尚书右仆射刘湛。齐梁之际,陈郡谢氏的谢朏官至司徒,因朝堂上“寒人掌机要”,自请外放避祸。这两个史实互证,可知南朝时期()

A.高门士族与庶族地主阶层实现融合B.中枢决策机制出现革命性变革C.皇权强化与寒门上升冲击门阀士族D.庶族地主势力强化且把控朝政(★★★★)9.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著名旱作农业区,燕国大力推广铁农具与牛耕,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燕人注重因地制宜,粮食作物形成以粟、黍、菽为主,麦、稻等为辅的多元格局。燕国的储粮方式包括障侯城堡、窖穴、仓廪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储粮体系。这表明燕国的农业发展()

A.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B.精耕细作模式已经成熟C.适应耕战这一时代主题D.推动粮食管理制度完善(★★★★)10.明代内阁无对外使用的印信。至成化时,内阁与“诸司文移,虽事关机务,亦止称翰林院(印)”。即使是在阁权鼎盛的嘉万时期,也不例外。这一现象()

A.反映出制度设计的缺陷B.说明内阁掌握机密事务C.适应了皇权控制的需求D.体现了阁权缺乏稳定性(★★★★)11.敦煌文书是指敦煌县莫高窟所出的5至11世纪的多种文字古写本,在敦煌文书《杂抄》中有“慈(人名)到郡,处平割中,无有阿党(朋党)。胡女嫁汉,汉女嫁胡,两家为亲,更不相夺”的记载。这一记载表明()

A.敦煌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桥梁C.开明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迁徙D.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趋向(★★★★)12.宋初,枢密院宣代表君主传达重要军政命令。随着枢密院外朝化的完成,枢密院宣在官兵选任、军令传布方面应用愈广,但其重要性却趋于下降。宋太宗淳化元年,与中书门下札子对应的枢密院札子开始使用。宋仁宗以后,枢密院札子成为枢密院最为重要的军政文书。这一变化()

A.可确保枢密院奏令准确B.提高了枢密院行政效率C.加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D.有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13.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图。据此可知()

A.华夏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B.东夷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一体化趋明显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14.约4000年前,中原王湾三期文化沿汉水南下,其典型陶器如高领瓮、敛口钵、大圈足盘等出现在三峡东端的宜昌白庙遗址。与此同时,来自三峡西端至重庆一带的中坝文化因素,如盘口罐、花边陶缸等,也在峡东地区留下痕迹。这反映出()

A.区域间文明的交汇共生B.长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C.中原地区迈入阶级社会D.中华大地制陶技艺高超(★★★)15.史载,秦南郡郡守腾发布文告称:“今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除其恶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规定:“县道官勿敢擅为传,狱讼毋请而辄行,罚金四两。”居延汉简显示,边塞烽燧系统每日需向中央呈送《日迹簿》,记录巡逻情况及敌情预警。由此可见秦汉时期()

A.地方官员拥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B.文书制度以服务军事防御为核心C.儒家思想已成为行政的指导原则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体系比较严密(★★★★)16.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朝受偏安江左的玄学影响,注重义理文辞,学风偏于清通简要;而北朝则延续了汉代以来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学风质朴务实。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朝廷政策造成儒学内部分歧B.高门士族价值观发生变化C.政治态势影响学术演进方向D.诸子百家思想实现了融合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北宋东京城的日渐繁华和经济的日益发达,大相国寺作为世俗活动场所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在社会生活、城市经济、市井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材料一按照《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大相国寺这个知名佛寺,每月初一、十五和逢八开放5次,允许市民百姓到寺里做买卖,三百六十行,上中下九流,引茶卖浆者,都可以自由出入。不仅市民们纷纷光顾,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对这个超大型集市的景观,《东京梦华录序》中有两句精短的评价:“伎巧百工列肆,周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在上元节时,“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摘编自郑纯方《大相国寺僧俗之间展映出的宋代都市繁华》材料二“智深看见东京热闹,市井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行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早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摘自施耐庵《水浒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大相国寺的经济状况,并分析当时大相国寺的特点。(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指出材料二对研究宋代大相国寺的史料价值。(★★★)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史料二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开禁的影响。(★★★)19.【中国古代起居注制度的变迁】材料一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按照年月日期编次,记录帝王言行及朝廷大事的重要史书。北魏起居注制度既是中古起居注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也是孝文帝改革在史官制度上的一个反映。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四年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太和十五年设置起居注令史。它既展现了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的一种决心,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皇权涣散及集书省地位的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摘编自:曹刚华、刘欣宇《北魏起居注制度新探》材料二起居注在明代经历曲折发展历程。明初为初设与调整阶段,洪武中直至宣德年间起居注之职逐渐废止,万历年间得到恢复并延续至天启初。其官职设置变迁取决于皇帝、阁臣意志,职责履行也在二者控制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其职能因为皇权、阁权的压制而处于废止状态。明初设置起居注官,专门负责记注起居,随后其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更类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职官。明初的起居注曾短暂负责编辑史事,万历年间不仅要记录起居,编撰六曹章奏,还承担编撰史书的任务,二者逐渐合而为一。起居注记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君主言动的据实直书减少,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摘编自:鞠星《论起居注制度在明代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起居注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起居注制度在明代曲折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