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中的药文化问一: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请谈谈《红楼梦》中的药文化。答: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可谓众生皆病,既是疾病的世界,又是药物的世界。《红楼梦》囊括了补药、香药等多种门类的药物,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隐喻意义。问二:药物的隐喻意义指的是什么?答:名目繁多的无情草木作为古人熟悉的知识载体,不可避免地在文学里充任有情疗救的本体,象征人物性情、家族命运与社会伦理困境。《红楼梦》是古代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高峰之作,它将医药知识融入小说情节。小说家驱驰自身掌握的药物知识建构情节、塑造人物,利用明清时期丰富的药物想象,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营造小说的整体意蕴。问三:请先说说《红楼梦》中的补药。答:《红楼梦》继承了明代世情小说的滋助药叙事,创造性地将其与清中叶社会上的温补风俗相结合,将补药知识运用到小说情节结构之中。补药构思从结构上与小说中“补天、补裘、补恨”情节相照应。补天无才、补裘无功与补药无益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社会—家族—身体”三重毁灭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出现了众多补药,也有对服用补药的反思。例如小说第四十五回宝钗关怀黛玉的一番话。在宝钗的劝慰中,人参、肉桂药性太热,燕窝却能滋阴补气。药物与温补之间的关系颇堪玩味。小小的几味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艺术化地探讨了清代补药知识。这种艺术想象显然基于明清医家的用药偏好,但又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问四:答:人参恐怕是《红楼梦》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药物了。从林黛玉进贾府时服用的人参养荣丸,到病入膏肓的贾瑞索求的独参汤。从秦可卿生病所服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到王熙凤罹患下红之症后配制的调经养荣丸。更不必提王夫人偶尔失记的天王补心丹和宝玉为黛玉开出的暖香丸。可以看到,小说里的药方多数都有人参成分。小说明确表征出人参作为“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第十一回王熙凤对秦可卿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可到了第七十七回,王熙凤自己生病配制养荣丸时,贾府却“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这正是王夫人所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显然,小说后半部的贾府早已入不敷出,财力趋近枯竭。问五:看来《红楼梦》里的补药大有讲究,请简要说说“补”的内涵。答:问六:请接着谈谈《红楼梦》里的香药。答:《红楼梦》中最著名的香药当属冷香丸。有人复刻了冷香丸,味苦难以下咽。这正说明冷香丸的非现实性与象征意味。按小说描写,冷香丸的主料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蕊与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辅料有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和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炮制方法也非常复杂: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四样水调匀和丸,再加蜂蜜、白糖各十二钱。之所以都以十二为数,脂砚斋给出了提示:“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周岁十二月之象。”问七:冷香丸究竟有何寓意?答:红学史上聚讼纷纭:医家考证其药用价值,文学家探究其叙事意义,探轶家钩沉其政治影射……其实,甲戌本脂批说得好:“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所谓“放春山”“灌愁海”“广寒玉兔”“太虚幻境空灵殿”恰好对应冷香丸炮制的时、空、社会、心理四维因素,照应着传统医学文化中的“时(四时)—空(环境)—社会—心理—生物”思维模式。问八:这四维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答:时空两个维度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说,冷香丸的炮制有三个关键寓意:“时节”“时令”与“时机”。冷香丸的“时节”与“时令”是显而易见的。春夏秋冬四季节、雨露霜雪四节令,非时不食,正体现出传统医药文化对“时”之重视。在显性的“时节”“时令”之下,还潜藏着儒家对“时”之根本性、哲理化的把握。从空间角度讲,制造冷香丸需要四“白”兼美、四“水”调和、黄柏送下、苦尽甘来。所谓四“白”指主料——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四“水”为辅料——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节降水,还须蜂蜜、白糖和药,梨花树下埋藏,最终还须“黄柏煎汤”作引,这里面涉及中国传统色彩寓意、冷热甘苦二元互补思维等哲学命题。问九:先前说药物“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那么冷香丸隐喻了什么人物形象?答:《红楼梦》将明清香药知识应用于小说人物性格隐喻与细节描写之中,塑造出冷香丸这样一味浓缩了传统士人品格的药物,着意凸显冷热交锋、甘苦对转的特点。可以说,冷香丸就是薛宝钗性格命运的同构象征物。问十:请用一句话小结《红楼梦》中的药文化特征。答:《红楼梦》中的药物文化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它将药性知识融入小说塑造人物和隐喻性格的叙事进程中,以无情草木呈现有情疗救,表征整体性、结构性的悲剧意蕴。(摘编自李远达《无情草木有情疗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医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因此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戏曲,都应写医药文化。B.《红楼梦》将医药知识融入小说情节,营造有趣叙事氛围,因而是古今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最佳作品。C.问三到问五谈的是“补药”,问六到问八谈的是“香药”,二者构成了《红楼梦》中“药文化”的全部内涵。D.问十与问一、问二遥相呼应,指出《红楼梦》中的药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即“无情草木,有情疗救”。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说大观园里“众生皆病”,既指人物身体的疾病,更隐喻人物性格的缺憾、家族命运的隐忧,为下文的分析作铺垫。B.《红楼梦》中提到的各种药方里都有人参成分,而这“人参”在作者笔下具有“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C.“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本是王夫人对袭人说的话,本文引用此语却是用来形象说明贾府入不敷出、财力几近枯竭的困境。D.《红楼梦》中介绍冷香丸的炮制方法时反复提到“十二”这个数字,既是为了照应一年十二个月,更是照应金陵十二钗。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药”虽然并非主线,但确实在故事中有所涉及,________。小说中,狂人提到吃人的家族给他吃的药。这些所谓的“药”,很可能是用来控制或安抚狂人的精神状态的药物,也可能是家族为了掩盖其吃人真相而故意给狂人服用的。然而,这些“药”并没有真正治愈狂人的精神问题,反而加剧了他的恐惧和不安。除了实际的药之外,《狂人日记》中的“药”还________,象征着社会对于个体精神的压抑和束缚,以及个体所表现出的挣扎和反抗。在这个意义上,“药”成为了狂人对抗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一种隐喻性武器。通过“药”这一元素,鲁迅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和思想独立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家族和社会的安排。而狂人则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来打破这种束缚,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因此,“药”不仅反映了狂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________,从而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意义。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5.根据上下文,问五的回答可能是什么?请尝试写出答案。【答案】1.D2.B3.①并有特定的隐喻意义(或“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②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或“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③也营造小说的整体意蕴(或“也表征整体性/结构性悲剧意蕴”)4.示例:问题:请举例介绍《红楼梦》中对药物的叙写是如何“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的。理由:①上文说“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②下文回答提到了“人参”,并指出其有“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5.示例:①“补”既展现了人物所面对的精神困境,又体现了积极有为的文化心态。②小说家(曹雪芹)不仅用“补”草蛇灰线地串联起小说叙事,还用“补”增厚了小说的文化意蕴,疗愈了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心灵创伤,隐喻了生命本质的缺憾性。【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红楼梦》中的药文化为核心,通过问答形式系统剖析了药物在小说中的多重功能。文章展现了补药与香药两大体系:补药(如人参)既反映贾府经济盛衰,又构成“补天-补裘-补药”的隐喻结构;香药(如冷香丸)则以超现实的炮制工艺象征人物命运(如薛宝钗)。全文将药物知识、文学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揭示了“无情草木”如何承载“有情疗救”的深层意蕴,体现了《红楼梦》以药喻人、以药写史的独特艺术成就。【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此”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两个句子没有因果关系。“文学创作……都应写医药文化”错,原文说的是“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B.“古今”“最佳作品”错误,扩大范围,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红楼梦》是古代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高峰之作”。C.“二者构成了《红楼梦》中‘药文化’的全部内涵”错误,以偏概全。据原文信息可知,“《红楼梦》囊括了补药、香药等多种门类的药物,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隐喻意义”,选文中只是着重谈了书中的“补药”和“香药”,并没有涉及书中所有的药物。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各种药方里都有人参成分”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小说里的药方多数都有人参成分”,注意“多数”这个限制词。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处,前文说《狂人日记》中“药”有所涉及,后文讲“药”的实际作用(控制狂人、掩盖真相),结合《红楼梦》中药物“有特定隐喻意义”的特点,此处需体现“药”的功能。可填:且有特定功能与隐喻。②处,前文提“实际的药”,后文说“象征着社会对个体精神的压抑”,此处需衔接“实际”与“象征”,突出深层含义。可填:具有深层象征意义。③处,前文讲“反映狂人的内心世界”,后文说“揭示小说主题”,此处需体现“药”对主题的作用,且与前文“不仅”呼应。根据材料中“以无情草木呈现有情疗救,表征整体性、结构性的悲剧意蕴”,可填: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本质。【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可能的问题:请举例介绍《红楼梦》中对药物的叙写是如何“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的。理由:①上文问三明确提到《红楼梦》中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此问题直接承接这一表述,聚焦“复杂的叙事动机”,符合内容延续性。②下文回答以人参为核心例子,列举“林黛玉进贾府时服用的人参养荣丸”“病入膏肓的贾瑞索求的独参汤”等情节,还指出人参“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如“王熙凤对秦可卿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与后文“贾府却‘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形成对比,体现家族财力变化,恰好回应“复杂的叙事动机”,与问题要求的“举例介绍”完全匹配。【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①“补”的内涵——精神与心态层面。文中人物服用补药多因身体或精神困境,如黛玉长期服用人参养荣丸,暗含其寄人篱下的精神脆弱;而贾府为人物寻补药、制补药的行为,如为秦可卿配制“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体现出面对困境时试图通过“补”来改善现状的积极心态,符合“积极有为的文化心态”的表述。②“补”的内涵——叙事与隐喻层面。原文问三明确“补药构思从结构上与小说中‘补天、补裘、补恨’情节相照应”“构成了‘社会—家族—身体’三重毁灭的叙事结构”,可见“补”是串联叙事的线索,即“草蛇灰线地串联起小说叙事”。同时,原文提到补药与“清中叶社会上的温补风俗相结合”“艺术化地探讨了清代补药知识”,体现“增厚文化意蕴”;而“补天无才、补裘无功与补药无益”的对应关系,又暗示“补”的徒劳,恰好“隐喻了生命本质的缺憾性”。(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鼓书艺人(节选)老舍宝庆唱的是压轴戏。他的桌围子是红哔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儿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他本想把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槌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名垂千古的赵子龙。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抽了抽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文本二:在《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鼓书艺人》是为数不多的极其翔实地描写鼓书艺人生活的作品,老舍用他一贯贴近生活的笔,刻画了以方宝庆为代表的艺人在战时陪都的艰难生活,在一个民族的灾难之中,写出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因袭的偏见中,看见了艺人人性的美好。关纪新曾经这样评价《鼓书艺人》:“作为老舍的一部重要作品,《鼓书艺人》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文学蕴含的厚重,而在于它像一方路标,指示了作家在创作思想上转变。小说异常明确地抨击黑暗政治,鼓吹民主精神,讴赞进步战士,都反映了作家在受到左翼文学原则积极影响之后,写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出开始前有不少听众向外涌,结束后却是一片掌声叫好声,可见方宝庆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B.方宝庆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出场异曲同工,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C.文中多处以听众的反应烘托方宝庆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达技巧极为相似。D.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他通过人物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及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栩栩如生。7.关于方宝庆表演《长坂坡》的几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绍节目名后,方宝庆还未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说明他的确有名角风范,开场的气势赢得了观众的敬服。B.同样是边唱边做,秀莲和琴珠或不善表演,或过犹不及,之所以这样比较,意在突出方宝庆的技艺更为高超。C.“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可知方宝庆多才多艺,不仅会唱鼓书,还会口技。D.结尾写方宝庆海蓝的绸大褂紧贴在脊梁骨上,既呼应前边对其的外貌描写,更倾注着老舍对鼓书艺人的礼赞。8.文本二说《鼓书艺人》“在社会因袭的偏见中,看见了艺人人性的美好”。请结合文本一对方宝庆的描写,简要分析“艺人人性的美好”。9.文本一画线部分对方宝庆表演鼓书的描写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答案】6.B7.C8.①做人方面恰如其分:礼数周到,老练通达,有爱国情怀。②做艺方面恰到好处:技艺精湛,表演精彩,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9.示例:①这段描写生动表现了民间艺人方宝庆高超的表演技艺,以及观众具有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作者运用“魔棍”的意象,赋予鼓楗子神奇的变形能力:平举变宝剑、竖拿变长矛、空中晃动则幻化出千军万马。(或通过“一弯腰”“一抬脚”的简洁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戏曲表演中“虚拟性”的艺术特征。或,通过“唱”“做”“举”“拿”“晃”“弯”“抬”等动词的连续使用,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序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这场精彩纷呈的表演。)③这种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既突出了方宝庆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学。【解析】【导语】《鼓书艺人》节选以细腻笔触刻画方宝庆表演场景,从服饰、鼓点到唱腔、身段,鲜活展现其精湛技艺与感染力,细节中凸显艺人风采;文本二揭示创作背景与价值,点明作品对艺人生活的真实书写及老舍创作思想的转变。整体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既呈现小人物悲欢,又暗含时代精神,是兼具审美与研究价值的佳作。【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错误。方宝庆已经上台,正在摆桌围子准备表演,并非“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与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情形不一样。故选B。【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能力。C.“还会口技”错,“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是听众的想象,表明方宝庆的鼓书使得听众十分投入,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并非方宝庆在表演口技,选项表述于文无据。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做人恰如其分:宝庆上场穿着恰如其分,面对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尽显礼数周到;作为压轴演员,面对“人开始往外涌”的冷场未露不满,以专业姿态登场,展现老练通达;表演《长坂坡》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名垂千古的赵子龙”,显爱国情怀。②做艺恰到好处:写宝庆敲鼓,鼓在他手中“变得十分驯服”还能“支配着小刘弦子”,让伴奏“十分和谐动听”;唱腔“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每个字都“恰到好处”,显技艺精湛;鼓槌子“平举着是宝剑,竖拿着是长矛”“一弯腰就算出门,一抬脚又上了马”,手势不光有助于说明情节,还加强音乐效果,显表演精彩,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方宝庆用一根鼓槌的动作引导节奏和画面,展现高超的表演技艺;鼓槌不是宝剑、长矛,弯腰抬脚不是真的出门上马,但观众能从中“看”到对应的场景,正说明观众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描写以“魔棍”喻鼓槌,赋予鼓楗子变形的神奇——平举为宝剑、竖拿为长矛、晃动能现千军万马,表演充满画面感。“一弯腰”“一抬脚”的极简动作对应“出门”“上马”场景,契合传统戏曲“虚拟性”特征。“唱”“做”“举”“拿”“晃”“弯”“抬”等动词连续使用,形成富有节奏的动作序列,让读者身临其境,目睹表演一般。③鼓槌的动作和方宝庆的肢体细节是实写,千军万马、出门上马是虚写,虚实相生体现精湛的技艺,也正合“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一传统戏曲的写意精髓。(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韩魏公①在相州,作昼锦堂。欧阳永叔②为记,云“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垂成,走马付邮。夜卧不宁,忽悟首二句未安,亟呼仆秉烛,添二“而”字于“仕宦”“富贵”之下。追骑驰驿,晨及于河上,使者方解缆矣。韩公得之爱赏,再三玩之。(节选自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四十七》)材料二:欧阳公撰《昼锦堂记》成,付使去。夜复思之,意有未惬,急令骑追回。使者去已远,追三日及之,增入二“而”字。盖其生平为文,皆如是——稿成必贴之壁间朝夕踱览删润数四至无憾始出。(节选自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二》)材料三:顷岁,孙莘老③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材料四:陈康肃公④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备注〗①韩魏公: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丞相、名将。其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在扩建州署花园时修建了“昼锦堂”。②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有《欧阳文忠集》。③孙莘老:孙觉(1028—1090),字莘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④陈康肃公: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北宋官员、书法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稿成A必贴之B壁间C朝夕D踱览E删润F数四G至无憾H始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喜爱,与《兼爱》“子自爱,不爱父”的两个“爱”意义相同。B.为,音wéi,写作,与《将进酒》“请君为我倾耳听”的“为”读音、意义均不相同。C.以,介词,拿,用,与《五石之瓠》“以盛水浆”的“以”意义相同。D.颔,名词动用,与《论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给韩琦的昼锦堂写记,写完就叫人送走,晚上又觉得文稿开头两句欠妥,于是又各加了一个“而”字,韩琦收到后大为赞赏。B.褚人获通过概述欧阳修“快马追‘而’字”的故事,意在说明欧公对待写作的态度一向都如此严谨,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C.苏轼觉得,孙莘老刚认识欧阳修时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以及平生读书、写作的经验与教训全都告诉欧阳修,显得特别有意思。D.欧阳修写陈尧咨善射与卖油翁倒油的逸闻轶事,表面上是增添生活情趣,实则表达了勤勉自工的读写经验,值得今人学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14.卖油翁反复强调把事做好只是“手熟”而已,欧阳修写文章是如何做到“手熟”的?这给你的语文写作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0.CEG11.A12.C13.(1)文章的缺点不一定要等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2)有一位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立旁观,斜眼注视,很久都不离开。14.示例:①勤读书。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多读多积累,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②多写作。写作是读书的结果和具体运用,有感而发就要写,不要怕写不好,多练习,自然会熟能生巧。③重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欧阳修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思考,悉心揣摩,不断润色,直到满意为止。【解析】【导语】这四则材料展现了欧阳修严谨的写作态度与“勤能生巧”的创作理念。材料一、二通过“追添‘而’字”的轶事,生动刻画其字斟句酌的创作精神;材料三以对话形式直陈“多读多写”的写作要诀;材料四则借卖油翁典故,以寓言方式呼应“熟能生巧”的主题。四文互文见义,共同构建了欧阳修“精益求精”的文学观。【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草稿写好后一定粘贴在墙壁上,早晚踱步观看,删改润色好几次,直到觉得没有什么遗憾才拿出去。“稿成必贴之壁间”,“壁间”为后置状语,前省略介词“于”,应在其后C处断开;“朝夕踱览”,省略主语,“朝夕”为状语,谓语“踱览”后E处断开;“删润数四”,状语后置句,状语“数四”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音、含义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相同。喜爱/爱护,关爱。句意:韩琦收到欧阳修写的《昼锦堂记》,爱不释手,反复玩味。/孩子如果只知爱护自己,不知关爱父母。B.正确。“请君为我倾耳听”的“为”读“wèi”,介词,给。句意:大概他平常写文章。/请你们给我倾耳细听。C.正确。句意:曾趁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用大葫芦去盛水浆。D.正确。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点头/实践,从事。句意:只是微微点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A。【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孙莘老刚认识欧阳修时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以及平生读书、写作的经验与教训全都告诉欧阳修,显得特别有意思”错误,张冠李戴。苏轼原文有“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是说孙莘老向欧阳修请教写文章的事时,欧阳修把自己平生的读写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孙莘老,显得尤为可贵。故选C。【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指擿”,指出来;“见”,同“现”,发现。(2)“释”,放下;“睨”,斜眼看;“去”,离开。【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无它术,唯勤读书”,勤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大量阅读,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②“多为之”,多写作。写作是读书的结果和具体运用,“手熟”源于持续专注的积累,写作需长期练习,而非依赖灵感或捷径,多练习,自然会熟能生巧。③“生平为文皆如是”,重修改,将精益求精的习惯贯穿一生。文章不厌百回改,欧阳修“稿成必贴之壁间,朝夕踱览,删润数四”,通过长期反复推敲达到“无憾”的境界。参考译文:材料一:韩琦在相州任职,修建了一座昼锦堂。欧阳修为他写记,其中开篇写道“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文章初步完成后,立刻交付邮差送出去。晚上欧阳修睡不踏实,忽然觉得文章开头两句写得不够稳妥,立即叫仆人手持蜡烛(照明),他便在“仕宦”“富贵”之后分别添了一个“而”字。派人骑马追到驿站,清晨到达河边,先前的使者正要解下缆绳开船呢。韩琦收到欧阳修写的《昼锦堂记》,爱不释手,反复玩味,赞不绝口。材料二:欧阳修写完了《昼锦堂记》后,就交给使者带走了。这天晚上,他又想着那篇文章,觉得意犹未尽,急忙叫人骑马追回先前的稿子。使者这时已经离开很远了,追了三天才追到了,(欧阳修于是在文章前面两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大概他平常写文章都是这样的——草稿写好后一定粘贴在墙壁上,早晚踱步观看,删改润色好几次,直到觉得没有什么遗憾才拿出去。材料三:不久前,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曾趁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不一定要等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材料四: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无双,他亦因此自傲。曾在自家园圃射箭,有一位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立旁观,斜眼注视,很久都不离开。见陈尧咨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射箭吗?我的箭术不精妙吗?”老翁答:“没有别的诀窍,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道:“你怎敢轻视我的箭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经验可知。”于是取一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用勺子舀油徐徐注入,油从钱孔入而钱没有濡湿。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技巧,只是手熟而已。”陈尧咨(听后)笑着让他离开。(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咏菊王安石院落秋深数菊丛,缘①花错莫②两三蜂。蜜房③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咏菊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备注〗①缘:围绕。②错莫:纷乱交错,或失意落寞。③蜜房:指蜂巢。杜甫《秋野》:“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开篇写景,点明时令和地点,用“数菊丛”“两三蜂”营造深秋独有的季节特点,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张本。B.王诗三四两句,由蜜蜂稀少必致酿蜜不多,自然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杯酒难续,心中不由地涌起无限感慨。C.杨诗以叙事起笔,说菊花并非贪恋寒冷,只是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暗含诗人对世人“贪慕繁华”的不屑。D.杨诗语言通俗而富有哲理,他写的菊花具有“自择风霜”的品性,这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不同。16.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示例:①王诗:通过对菊花和蜜蜂的描写,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黎民百姓的担忧、对熙宁变法的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审视。②杨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菊花独特风骨的赞美,表达诗人对精神独立的执着追求,表现不媚世俗、坚守自我的高贵品格。【解析】【导语】这两首《咏菊》同为宋代咏物诗佳作,却呈现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象。王安石以疏淡笔触勾勒深秋菊丛的寂寥,暗含晚年对生命余晖的怅惘;杨万里则以昂扬姿态礼赞菊花凌霜自守的孤傲,彰显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一沉郁一旷达,共同拓展了菊花意象的审美维度,展现了宋诗理趣与人格寄托的完美结合。【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杨诗以叙事起笔”错误。“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并非叙事,应该是“以议论起笔”。杨万里的这首《咏菊》,通篇洋溢着思辨的色彩,闪烁着人生智慧与哲理之光.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王诗:诗人晚年作此诗,开篇“院落秋深数菊丛”描绘秋深院落中菊花丛生的景象,后写“缘花错莫两三蜂”,以纷乱的蜜蜂围绕菊花,引出“蜜房岁晚能多少”的疑问。结合“酒盏重阳自不供”,既体现对菊花蜜少、重阳饮酒难继的感慨,又含蓄流露晚年对民生状况的关切,以及历经世事变迁后对过往改革等事的反思,展现出心系民生、沉潜内省的思想境界。②杨诗:“物性从来各一家”点明事物本性各异,“谁贪寒瘦厌年华”反问,否定贪慕温暖、厌恶寒瘦岁月的态度。后两句“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直接表明菊花主动选择风霜环境,而非被排除在春光之外。诗人借菊花这一特性,托物言志,展现出晚年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品格,追求精神独立的思想境界。(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学们毕业了,高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话,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带着这份重任和担当,去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2)“以景结情”是古诗词创作中的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意,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比如“_______,_______”。(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夜,短松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学生:我们经常遇到要即兴发言的情况,比如老师提问、课前演讲、小组讨论、同学聚会、家庭聚餐等,这些时候,我该怎么办?教师:一个人口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即兴口才上,因为事发突然,因为没有事先的周翔准备,因为需要迅速打开局面……而这又取决于他在即兴发挥中是否表现出来了心态沉着、思维敏锐、判断迅速、逻辑严密等良好素质。当出现意外情况时,首先要对这个意外作一个大概的、迅速的判断。比如,是什么问题,我应该从哪方面来谈,需要多长时间等,有了这个基本的判断,你组织语言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参照。意外情况的出现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①所有的判断、语言的组织、逻辑的搭配等都是建立在镇定沉着的基础之上的。②,自己首先乱了,大脑一片空白,那自然无法发言,③勉强说出来,也很可能【】。此时,要马上调动思维去捕捉任何细节,并且要迅速组织相关的语言。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考虑话该怎么讲,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即兴讲话,是一个激烈的思维过程。它经过思想——句子——词汇——语音的快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是即兴发挥,由于时间伧促,可能做不到字斟句酌,不能迅速组织漂亮的言辞,但是语言的逻辑必须严密。否则,说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东拉西扯,反而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即兴发挥必须有话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取材,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即兴发挥的素材。有现成的材料,也就省得自己去搜肠刮肚,否则容易出秕漏。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B.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C.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D.思维推动语言的发展19.填入文中方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言不及义 B.语无伦次 C.言不由衷 D.张口结舌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2.不善言谈,学“哑巴语言”,是当下中学生的一个通病。对此,请你参考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答案】18.C19.D20.①因为;②否则;③即使/纵使/尽管21.①“周翔”改为“周详”;②“快截”改为“快捷”;③“伧促”改为“仓促”(或“仓猝”);④“秕漏”改为“纰漏”。22.示例:①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讲起话来才能镇定自如,侃侃而谈。②自我调节,增强自信心。凡是有发言的机会,首先要调节好心理状态,要敢于说话,不要害怕,不要躲闪,更不要说“我不会说,说得不好”等“丧气”话。③大胆锻炼,在实践中学习。要大胆地与周围人接触,并主动进行对话沟通,从中汲取口才营养,学习讲话技巧。【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前文明确“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后文强调“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可见文段围绕“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展开,此处需填入能衔接这两句的语句,且突出思维是语言的基础。A.句子仅重复前文“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工具”,未衔接后文“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排除。B.句子强调两者是“相互促进”,但文段未提及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排除。C.句子强调思维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是传递思维的手段,即前文所说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恰当。D.文段聚焦即兴发言中思维与语言的即时关联,而非“语言的发展”这一长期过程,排除。故选C。【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前文提到“自己首先乱了,大脑一片空白,那自然无法发言”“勉强说出来”,可知此处成语是形容大脑空白下勉强发言的糟糕状态。A.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贬义。符合“勉强发言,内容无重点”的语境。B.语无伦次: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贬义。符合“勉强发言,说话无条理”的语境。C.言不由衷: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贬义。符合“勉强发言,随口应付”的语境。D.张口结舌: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惊愕而说不出话。契合“无法发言”的语境,不符合“勉强发言”的语境。故选D。【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①结合前文“意外情况的出现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后文“所有的判断、语言的组织、逻辑的搭配等都建立在镇定沉着的基础之上”可知,后文是对前文“考验心理素质”的原因解释,故填因为。②前文强调“要镇定沉着”,后文“自己首先乱了,大脑一片空白”等情况是“不镇定”的反面情况,可见如果不沉着冷静,就会情况百出,故填否则。③此处语境是说即使做到“勉强说”,结果仍不好,“勉强说”是对前文“无法发言”的让步,故填即使/纵使/尽管。【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交所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山东轻工面试题及答案
- 生态婚礼供应链优化-洞察与解读
- 2025放射科年度工作总结(4篇)
- 2025 年高职海洋技术(海洋探测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 年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报关)试题及答案
- 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项目融资商业计划书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方案规划+
- 销售业务员年终工作总结15篇
- 二手房交易规定通知书
- 南湖雅园社区封控通知书
- 养老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活动布展方案合同范本
- 项目阶段性沟通与反馈机制构建方案
- 【MOOC】《中西方名家名作赏析》(河南工业大学)章节期末慕课答案
- 2025云南文山市卫生健康系统选调工作人员10人( 第1号)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银行消防安全培训资料
- 厂房公共抗震支架施工方案
- 调相机本体安装施工方案
- 社区工会创意活动方案
- 雨刮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模具企业员工管理手册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