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职业健康案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某新能源电池厂生产车间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工人操作时未佩戴防毒面具。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23年修订),长期接触该物质可能引发的法定职业病是:A.化学性皮肤灼伤B.职业性化学中毒(特定有机溶液中毒)C.尘肺病D.职业性哮喘2.某机械加工厂铸造车间夏季实测温度38℃,相对湿度75%,风速0.8m/s。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22),该作业环境应判定为:A.一般高温作业B.高温强热辐射作业C.高湿高温作业D.不适宜人类持续作业环境3.某电子厂SMT车间使用无铅焊锡(含银3%、铜0.5%),焊接工序检测到空气中锡及其化合物浓度为0.2mg/m³(PCTWA为2mg/m³)。关于该岗位职业健康管理,正确的做法是:A.无需设置警示标识,因浓度未超标B.需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C.应将锡及其化合物纳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项目D.劳动者上岗前健康检查仅需常规项目4.某物流企业叉车司机岗位存在手臂振动危害,企业委托第三方检测显示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为5.5m/s²(超限值为5.0m/s²)。企业应优先采取的控制措施是:A.为司机配备防振手套B.缩短单次作业时间至3小时C.对叉车液压系统进行减震改造D.增加岗位轮换频次5.某制药厂实验室技术员长期接触乙醇(PCTWA1000mg/m³)、二甲亚砜(PCTWA10mg/m³)混合溶剂。2024年检测数据为:乙醇800mg/m³,二甲亚砜12mg/m³。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19),该岗位实际接触水平属于:A.符合要求,因乙醇未超标B.超标,因二甲亚砜超过PCTWAC.需计算综合接触比值判断是否超标D.无法判定,因未检测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6.某建材厂石膏板生产线破碎工序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为总尘8mg/m³(PCTWA8mg/m³)、呼尘4mg/m³(PCTWA4mg/m³)。关于该岗位粉尘危害控制,错误的是:A.应设置“注意防尘”警示标识B.劳动者需佩戴KN95及以上级别防尘口罩C.企业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D.新入职劳动者上岗前需进行胸部X射线检查7.某汽车制造厂涂装车间使用水性涂料(VOCs含量50g/L),采用机器人自动喷涂。2024年检测显示作业岗位VOCs浓度为60mg/m³(PCTWA50mg/m³)。企业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符合《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要求的是:A.增加车间通风量至原设计的1.5倍B.对机器人喷涂程序进行优化,减少涂料飞溅C.要求工人佩戴活性炭防毒面具(防护因数10)D.将该岗位纳入2025年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管理8.某化工企业合成氨装置操作工岗位,2024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名劳动者尿常规异常(尿蛋白+),复查确诊为慢性间质性肾炎。企业应在多少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A.3个工作日B.5个工作日C.10个工作日D.15个工作日9.某食品厂冷库管理员(每日工作6小时,库温18℃),2024年职业健康检查显示双足皮肤感觉减退。根据《职业性冻伤的诊断》(GBZ542017),最可能的诊断结论是:A.观察对象B.轻度冻伤C.中度冻伤D.重度冻伤10.某半导体企业光刻工序使用氟化氢(HF)气体,现场设置了紧急冲淋装置。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22),该装置旁应设置的图形标识是:A.禁止标志(禁止触摸)B.警告标志(注意腐蚀)C.指令标志(必须冲洗)D.提示标志(急救站位置)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至少2个正确选项,错选、漏选均不得分)11.某蓄电池厂铅粉制造岗位存在铅尘危害(PCTWA0.05mg/m³),2024年检测结果为0.12mg/m³。企业应采取的整改措施包括:A.立即停止该岗位作业B.对除尘系统进行故障排查C.为劳动者配备防铅尘专用口罩(防护因数100)D.将该岗位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周期缩短至每半年一次E.在作业场所设置“当心中毒”警示标识12.某纺织厂细纱车间存在噪声危害(8小时等效声级90dB(A)),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2013)要求的控制措施有:A.对设备加装隔声罩B.为工人配备耳罩(降噪值25dB)C.将作业时间调整为“做四休二”(每日工作4小时)D.在车间墙壁安装吸声材料E.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13.某医院放射科护士(非放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偶尔进入DSA机房(介入手术室),关于其职业健康管理,正确的做法是:A.无需佩戴个人剂量计B.上岗前需进行职业健康检查C.年有效剂量限值为5mSvD.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E.应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14.某新能源汽车厂动力电池组装车间使用碳酸乙烯酯(EC),MSDS显示其急性毒性LD50(大鼠经口)为10000mg/kg,属于低毒物质。企业在管理该物质时,应重点关注的危害因素包括:A.皮肤接触引起的刺激B.长期吸入导致的肝损伤C.高温分解产生的CO、CO₂D.与其他溶剂混合后的协同毒性E.作业场所的光照强度15.某钢铁厂转炉车间存在高温、噪声、一氧化碳(CO)等复合危害,企业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中,正确的内容包括:A.CO浓度超过50mg/m³时,作业人员立即撤离B.高温作业人员出现头晕、恶心症状时,应转移至阴凉处并补充盐水C.噪声岗位劳动者出现听力下降时,应立即佩戴更高降噪等级的护听器D.应急救援人员进入高浓度CO区域前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E.每年至少组织1次多危害因素综合应急演练三、案例分析题(共65分)(一)案例1:某电子元件厂职业健康问题调查(20分)某电子元件厂主要生产片式电阻,工艺流程为:配料(陶瓷粉、金属粉混合)→成型(液压机压制成型)→烧结(隧道窑1200℃烧结)→表面处理(化学清洗、电镀)→封装。2024年10月,1名烧结工序工人(工龄5年)因“活动后气短、咳嗽”就诊,胸部高分辨CT显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企业提供的2023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显示:烧结车间粉尘(总尘)浓度1.2mg/m³(PCTWA8mg/m³),金属粉尘(镍、铬)0.1mg/m³(PCTWA1mg/m³),噪声85dB(A),高温(夏季最高35℃)。问题:1.分析该工人可能患有的职业病及依据。(5分)2.指出企业现有检测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5分)3.提出针对烧结工序的职业健康改进措施。(10分)(二)案例2:某化工企业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处置(25分)2024年11月5日,某化工企业苯胺(C₆H₅NH₂)合成车间发生一起急性中毒事件。当日14:00,工人张某(未佩戴防毒面具)进入反应釜(容积50m³)进行检修,14:10同事发现其倒在釜内,立即呼救。救援人员未佩戴防护装备进入救援,导致2名救援人员先后昏迷。14:30救护车到达,3人被送医,诊断为急性苯胺中毒(重度)。调查发现:企业未对反应釜内空气进行检测即允许进入作业;现场配备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3台)均未定期校验,1台无法启动;2024年职业健康培训记录显示张某未参加“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车间风向标损坏,应急冲淋装置无水。问题:1.计算该事故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至少列出5项)。(10分)2.说明苯胺中毒的主要毒理机制及临床表现。(5分)3.提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综合措施。(10分)(三)案例3:某物流企业搬运工职业损伤防控(20分)某智能物流仓储中心有搬运工80人,主要工作为将5080kg货物从货架搬至传送带(搬运高度0.81.5m,每日搬运次数约200次)。2024年职业健康检查显示:35人存在腰背疼痛(VAS评分≥4分),12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5人手腕腱鞘炎。企业已为搬运工配备护腰,但效果不佳。问题:1.分析该岗位主要的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WMSDs)风险因素。(5分)2.评价现有护腰的防护效果局限性。(5分)3.设计一套综合防控方案(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措施、个体防护)。(10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C5.C6.D7.C8.B9.A10.C二、多项选择题11.BCDE12.ABDE13.BDE14.ABD15.ABDE三、案例分析题(一)案例11.可能患有职业性尘肺病(陶工尘肺或金属尘肺)。依据:①患者长期接触陶瓷粉(含二氧化硅)、金属粉(镍、铬)等粉尘;②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咳嗽,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肺功能限制性通气障碍,符合尘肺病特征;③工龄5年,符合尘肺病潜隐期特点。2.检测报告问题:①未区分总尘与呼吸性粉尘(呼尘浓度更能反映肺内沉积风险);②未检测烧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高温热辐射强度(WBGT指数);③未对金属粉尘(镍、铬)的PCSTEL(短时间接触限值)进行检测;④未分析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影响尘肺病诊断);⑤未涵盖其他潜在危害(如烧结窑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气态物质)。3.改进措施:①工程控制:对烧结设备密闭化改造,安装局部排风装置(确保粉尘捕集效率≥90%);在隧道窑进出口设置隔热屏障,降低热辐射强度;②管理措施: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重点检测呼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WBGT指数);将烧结岗位纳入“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管理,设置“注意防尘”“注意高温”双警示标识;③健康监护:将烧结岗位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周期缩短至每年1次,增加高千伏胸部X射线或胸部CT检查项目;④个体防护:配备符合GB26262019的KN100级防尘口罩(防护因数≥100),夏季配备降温背心(降温能力≥5℃);⑤培训:开展粉尘危害、高温防护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二)案例21.违规行为:①未执行受限空间作业“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未检测反应釜内苯胺浓度即允许进入);②应急救援人员未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防护装备进入高风险区域;③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未定期校验(无法正常使用);④未对张某进行“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培训(培训记录缺失);⑤应急设施失效(风向标损坏、冲淋装置无水);⑥未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防毒面具(张某未佩戴)。2.毒理机制:苯胺可经呼吸道、皮肤吸收,其代谢产物苯基羟胺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同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轻度中毒出现头晕、头痛、口唇发绀;重度中毒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循环衰竭,皮肤黏膜呈“蓝灰色”(肠源性青紫症)。3.综合措施:①工程控制:对反应釜加装自动清洗装置,减少人工进入频次;在反应釜入口设置固定式苯胺浓度监测报警仪(报警值设为PCSTEL的50%即1.5mg/m³);②管理措施:制定《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程》,明确“检测审批监护”流程(检测指标包括苯胺、氧气含量、可燃气体);每季度对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应急设备进行校验并记录;③培训与演练:对涉及受限空间作业的员工开展“苯胺中毒急救”“防护装备使用”专项培训(每年至少2次);每半年组织1次急性中毒应急演练(包含救援人员防护、现场隔离、伤员转运环节);④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配备全面罩防毒面具(滤毒罐适配苯胺,防护因数≥100),进入釜内前穿戴防化服(GB245392009B级);⑤健康监护:将苯胺接触岗位纳入职业健康重点监护,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增加血常规(高铁血红蛋白)、尿常规检查项目,发现异常立即调离。(三)案例31.风险因素:①搬运重量大(5080kg超过《手动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1990)规定的男性单次搬运30kg上限);②搬运高度不合理(0.81.5m超出人体力学最佳搬运高度0.61.2m范围);③重复次数多(每日200次易导致肌肉疲劳累积);④姿势不良(弯腰、扭转身体取放货物增加腰椎负荷);⑤缺乏机械辅助(未使用叉车、升降平台等设备)。2.护腰局限性:①仅能提供腰部支撑,无法缓解手腕、肩部等部位的负荷;②过紧的护腰可能限制腰部活动,长期使用导致核心肌群萎缩;③未针对搬运高度、重量进行个性化适配(所有工人使用同一型号);④无法解决搬运流程中的根本力学风险(如重量过大、次数过多)。3.综合防控方案:①工程控制:设备改造:在货架与传送带间安装电动升降平台(可调节高度至1.0m),配备搬运小推车(负载100kg);工具优化:为搬运工配备助力背带(可减少30%腰部负荷)、防滑手套(增加手部握力);流程重组:将80kg货物拆分为2个40kg单元(符合GB12330要求),设置“两人协同搬运”制度(重量>50kg时需2人合作)。②管理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