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品牌介绍_第1页
中船重工品牌介绍_第2页
中船重工品牌介绍_第3页
中船重工品牌介绍_第4页
中船重工品牌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船重工品牌介绍演讲人:日期:01企业概述02历史沿革03产品与服务04技术实力05品牌价值06未来展望目录CATALOGUE企业概述01PART成立背景与发展历程历史沿革与战略重组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军工与民品双轮驱动中船重工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第六机械工业部,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为集团公司,2019年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形成全球最大造船集团。这一历程体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布局的深化。作为海军装备建设核心力量,承担航母、核潜艇等国之重器研制任务,同时发展民船、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年造船能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拥有2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2项,在船舶设计、动力系统等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船舶造修(大连造船、渤船重工等)、配套设备(703所、711所等)、科研设计(中国舰船研究院)、贸易服务(中国船舶贸易)四大板块,形成完整产业生态。组织架构与核心业务军民融合业务体系军工领域涵盖水面水下舰艇全系列研制,民用领域主导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15%。上市公司集群拥有中国重工(601989)、中国动力(600482)等6家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超60%,实现核心业务资本化运作。全球影响力概述世界级造船集团造船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产品出口至60余个国家,深海装备交付覆盖全球主要油气产区,2022年新接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18.7%。国际标准制定参与主导制定ISO/TC8船舶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12项,深海空间站、智能船舶等领域技术输出获得IMO等国际组织认可。一带一路建设主力承建巴基斯坦海事巡逻艇、非洲LNG码头等重大项目,在印尼、埃及等国建立海外制造基地,实现技术标准整体输出。历史沿革02PART关键里程碑事件国务院决定将船舶工业从第三机械工业部分离,成立第六机械工业部,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体系独立发展的开端。1963年第六机械工业部成立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基础上重组设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与中船工业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组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总资产超过8000亿元。1999年集团正式组建旗下中国重工(601989)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超过147亿元,创当时A股市场最大IPO纪录。2009年A股上市010204032019年南北船合并重要成就回顾军工装备研制突破海洋工程装备创新民船建造国际领先非船产业多元拓展成功研制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核潜艇等国之重器,实现海军装备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打破日韩垄断,全球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保持前三甲地位。自主设计建造"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深海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动力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八大产业板块,非船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品牌演变过程作为第六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全国船舶工业,建立完整产业体系。计划经济时期(1963-1982)改制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但仍保留行政职能。总公司时期(1982-1999)分立为中船重工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军工为核心、军民融合"发展格局。集团化发展期(1999-2019)与中船工业战略重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时代重组期(2019至今)产品与服务03PART涵盖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和数字化设计平台,实现从概念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自主研发的智能船舶系统集成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显著提升能效比和航行安全性。船舶制造体系民用船舶设计与建造作为海军装备核心供应商,承担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主战装备的研制任务。隐身设计、综合电力推进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完成的多型舰艇参与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军用舰艇研发生产包括科考船、LNG运输船、极地破冰船等特种船型,其中"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突破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球首例PC3级破冰能力,支撑国家极地战略实施。特种工程船舶定制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油气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3658米,配备DP3动力定位系统,在南海可燃冰试采中创造产气时长和总量双纪录。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总包能力覆盖1500米超深水领域。海洋资源勘探系统研发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海拖曳式探测装备等核心设备,构建从水面支持母船到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的立体勘探体系。自主研制的"海斗"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实现万米深渊科考应用。海上风电集成方案提供包括安装平台、海底电缆敷设船、升压站等全产业链装备,8兆瓦级风机安装船配备1600吨绕桩式起重机,单船年装机容量可达40万千瓦,支撑国家新能源战略。高技术船舶配套产业开发具有军品标准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等核心配套产品,其中CHD622V20CR柴油机单机功率达22000千瓦,油耗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15%,实现进口替代。智能海洋装备转化应用将舰艇隐身技术应用于豪华邮轮设计,雷达反射面积降低60%;潜艇耐压舱技术衍生出载人深潜器耐压球壳,支撑"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载人深潜纪录。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基于军用技术开发的大型水面救援机器人、模块化医疗方舱等产品,在汶川地震、河南洪灾等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形成军民协同的应急产业生态链。军民融合产品线技术实力04PART研发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0104

03

02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系统(PLM),实现船舶三维建模、虚拟仿真和协同设计,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与精度。数字化研发平台建设中船重工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船舶设计、海洋工程、动力系统等领域,为前沿技术研发提供高水平实验平台和人才支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开展高端船舶、深海装备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国际化研发网络布局核心技术突破深海装备技术自主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7000米级深海作业技术,掌握高精度定位、耐压舱体设计等核心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绿色船舶动力系统研发全球首台智能型低速双燃料发动机(WinGDX-DF),实现液化天然气(LNG)与燃油双模驱动,降低硫氧化物排放90%以上。高端舰船集成技术完成国产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我国海军装备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智能船舶技术推出全球首艘智能VLCC(超大型油轮)“凯征号”,配备智能航行、能效管理等系统,获DNVGL智能船级符号认证。质量标准体系全流程质量控制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设计、采购、生产、测试全环节,关键工序合格率长期保持99.8%以上。国际认证体系覆盖通过挪威船级社(DNV)、美国船级社(ABS)等九大国际船级社认证,产品符合IMO(国际海事组织)最新环保规范。军工标准转化应用将GJB9001C军工质量管理经验延伸至民用领域,建立“军转民”技术标准库,提升民品可靠性与安全性。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从原材料到交付使用的全程数据链管理,支持快速故障定位与改进。品牌价值05PART军工报国与科技创新贯彻“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通过ISO9001等国际认证,确保产品可靠性;推行精益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质量至上与精益管理人才强企与团队协作实施“人才高地”战略,通过国家级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倡导“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强化跨部门协作能力。中船重工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国防建设、引领行业发展”为使命,坚持军工核心地位,聚焦舰船装备研发与制造,同时推动深海探测、新能源船舶等前沿技术突破,形成“产研结合、军民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核心理念与文化研发低排放船舶技术,如LNG动力船和电动船舶,减少航运业碳足迹;推进废旧船舶回收再利用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在定点帮扶地区开展教育、基建、产业扶持项目,累计投入超亿元;设立“中船重工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援建医疗设施,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精准扶贫与公益慈善参与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救援,提供应急船舶装备及物资运输支持;承担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等国家重大工程保障任务。应急响应与国家任务010203社会责任实践03市场声誉评估02客户认可与长期合作为海军、海事局及国际航运巨头(如马士基、中远海运)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客户满意度达98%以上;签订超百亿级长期订单,体现市场信任度。国际影响力与标准制定主导或参与ISO/TC8船舶技术委员会标准修订,推动中国船舶标准国际化;海外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余国,出口占比逐年提升至35%。01全球行业排名与奖项连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23年位列全球船舶制造业前三;获“中国工业大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彰显技术领先地位。未来展望06PART战略发展方向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聚焦LNG船、大型邮轮、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01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推动舰船动力、电子信息等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02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新能源船舶(如氢燃料、氨燃料动力船)研发,推进智能节能技术应用,响应国际海事组织(IMO)减排目标。03产业链整合与协同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覆盖设计、制造、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圈。04技术创新规划研发轻量化复合材料、耐腐蚀合金等新型船用材料,探索3D打印、机器人焊接等先进工艺在船舶制造中的应用。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深海探测与极地装备突破数字化研发体系建设推进船舶自主航行、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智能化技术研究,建立基于5G和北斗导航的船舶数字孪生平台。加强万米载人潜水器、极地破冰船等特种装备的自主研发,突破深海能源开采、极地航道开发关键技术。构建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设计、仿真、测试一体化协同开发。智能船舶系统开发参与ISO/TC8等国际船舶标准制定,推动中国船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