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给药方法_第1页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_第2页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_第3页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_第4页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演讲人:日期:06其他给药途径目录01口服给药02注射给药03吸入给药04外用给药05直肠给药01口服给药片剂与胶囊普通片剂缓释制剂肠溶片/胶囊咀嚼片通过压制药粉制成,具有剂量准确、稳定性高的特点,需配合水吞服以加速崩解和药物释放。采用特殊包衣技术,避免药物在胃酸环境中被破坏,确保活性成分在肠道特定部位释放并吸收。通过多层包衣或骨架结构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减少每日服药次数。设计为可咀嚼服用,适用于吞咽困难患者或儿童,部分剂型含矫味剂以改善口感。液体剂型由不溶性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中构成,使用前需摇匀以保证剂量均匀,常见于抗生素类药品。混悬液口服溶液乳剂含高浓度蔗糖或代糖的黏稠溶液,适合儿童服用,可掩盖苦味但需注意糖尿病患者慎用。药物完全溶解的澄清液体,吸收速度快于固体剂型,常用于急救或胃肠道功能较弱患者。通过乳化技术将脂溶性药物分散于水相中,提高生物利用度,适用于脂溶性维生素等药物。糖浆剂吸收机制主动转运依赖载体蛋白的耗能过程,适用于与体内营养物质结构相似的药物(如左旋多巴)。胃肠道环境影响胃排空速度、肠道pH值及食物成分可显著影响药物溶解度和吸收效率,需遵循特定服药要求。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顺浓度梯度穿过胃肠黏膜细胞膜,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药物更易通过此方式吸收。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被代谢失效,需通过剂型改良(如舌下片)规避此效应。02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快速起效与高生物利用度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输送至血液循环系统,避免了首过效应,确保药物100%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急救(如肾上腺素)、严重感染(抗生素)或需快速调节电解质(如氯化钾)的情况。严格无菌操作与并发症风险需严格消毒穿刺部位以避免感染,同时需警惕血栓性静脉炎、药物外渗导致组织坏死(如长春新碱)或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皮试阴性后仍可能发生迟发型过敏)。大容量给药与连续性治疗通过静脉滴注可输入大量液体(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持续给药(如化疗药物),精确控制输注速率,维持血药浓度稳定。肌肉注射中等吸收速率与适用药物类型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减轻局部刺激与注射技巧药物经肌肉丰富血管网吸收(如臀大肌、股外侧肌),适用于油剂(如黄体酮)、混悬剂(如长效青霉素)或刺激性较小药物,吸收速度介于皮下与静脉注射之间。深部肌肉注射可降低对皮下神经的刺激(如维生素B12),需“Z字形”进针法以减少药液反流,注射后需按压避免血肿形成。婴幼儿应选择股外侧肌以避免坐骨神经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可能引发深部血肿),长期注射需轮换部位防止硬结(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皮下注射缓慢吸收与长效制剂应用药物通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吸收(如胰岛素、肝素),适合需持续作用的药物(如生长激素),吸收速度较肌肉注射更慢但比口服快。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策略常用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避开脐周2cm)或大腿前外侧,需定期轮换注射点(如糖尿病患者每日多次注射)以避免脂肪萎缩或增生。疼痛管理与特殊装置使用超细针头(如31G)或笔式注射器可减轻疼痛,预填充式注射器(如阿达木单抗)提升患者自我给药便利性,但需培训正确捏皮手法(避免误入肌肉层)。03吸入给药需配合储雾罐使用以提高药物沉积率,患者需掌握“摇匀-呼气-按压-深吸气-屏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药物有效到达下呼吸道。气雾剂吸入定量气雾剂(MDI)使用规范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及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主要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急性发作控制。常见药物类型起效快(5-15分钟)、便携性强,但对手口协调性要求高,老年或儿童患者可能需辅助装置。优势与局限性干粉吸入器工作原理与分类通过患者主动吸气驱动药物微粉分散,分为单剂量型(如都保)和多剂量型(如准纳器),需注意防潮以保持药物稳定性。操作要点强调快速深吸入(流速需达30-60L/min)和屏气10秒,定期清洁吸嘴以避免药物残留堵塞。适用药物范围包含长效β2激动剂(如福莫特罗)、联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适用于COPD和哮喘的长期维持治疗。雾化治疗包括射流雾化器(压缩空气驱动)、超声雾化器(高频震荡)和振动筛孔雾化器(便携静音),需根据药物特性(如蛋白质类禁用超声)和患者需求选择。设备类型与选择临床适应症治疗注意事项适用于急性重症哮喘、婴幼儿喘息及机械通气患者,可联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复方制剂)和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每次雾化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雾化后需漱口减少口咽部药物沉积,避免真菌感染;定期消毒管路以防止交叉感染。04外用给药皮肤软膏局部治疗作用软膏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适用于湿疹、皮炎、真菌感染等皮肤疾病,能有效缓解炎症、瘙痒和红肿症状。基质选择多样性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油性、乳剂或水溶性基质,油性基质封闭性强适合慢性干燥性皮肤病,水溶性基质更易清洗且透气性好。使用注意事项涂抹前需清洁患处,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长期使用强效激素类软膏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需遵医嘱调整剂量。眼药水/耳滴剂操作规范滴注时避免瓶口接触组织以防污染;滴眼药后按压泪囊区减少全身吸收,耳滴剂使用前需温热至体温以降低眩晕风险。剂型技术要求需严格无菌制备,pH值接近体液以减少刺激;添加增稠剂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如羟丙甲纤维素用于眼药水提高生物利用度。精准局部给药眼药水用于治疗结膜炎、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耳滴剂针对中耳炎或耳道感染,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且全身副作用小。透皮贴片持续控释优势通过皮肤缓慢释放药物(如芬太尼、尼古丁),维持稳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的峰谷效应和肝脏首过效应。多层结构设计通常包含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和黏附层,控释膜调节药物渗透速率,黏附层需兼具透气性和低致敏性。适用场景与限制适合需长期给药的慢性疼痛或戒烟治疗,但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且药物分子量过大或亲水性过强时吸收率受限。05直肠给药栓剂使用使用前需清洁双手及肛周区域,将栓剂尖端朝前缓慢推入直肠约2-3厘米,确保药物完全进入避免滑出。建议侧卧屈膝体位以放松肛门括约肌。栓剂插入技巧栓剂保存与解冻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数栓剂需冷藏保存以防软化,使用前可短暂握于掌心预热至接近体温,但避免高温导致药物成分分解失效。儿童使用需选择适宜规格,操作时固定患儿双腿;老年患者可能因肌肉松弛需辅助按压肛门片刻以防药物外溢。灌肠方法灌肠液配制根据治疗目的选择生理盐水、甘油或药物溶液,温度控制在37℃左右以减少肠道刺激。容量通常成人不超过1000ml,儿童按体重比例递减。体位与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润滑肛管后旋转插入10-15厘米,缓慢注入液体。灌注后保持体位10分钟以增强药液保留效果。避免过快灌注引发肠痉挛,操作中观察患者面色及腹痛情况。长期频繁灌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需严格掌握适应症。123适用场景消化系统治疗用于严重便秘的甘油灌肠通便,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药物保留灌肠,实现局部高浓度给药减少全身副作用。术前肠道准备外科手术前采用清洁灌肠清除肠内容物,降低术中污染风险。需注意电解质平衡,避免多次大量灌洗导致脱水。全身给药替代当口服途径受限(如呕吐、禁食)时,解热镇痛类栓剂可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药效。06其他给药途径舌下给药快速吸收与高效利用舌下黏膜血管丰富,药物可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如硝酸甘油舌下片3-5分钟起效),适用于心绞痛等急症治疗。适应症与局限性主要用于小分子、脂溶性药物(如心血管药物、激素替代疗法),但对刺激性药物或大分子蛋白类制剂不适用,可能引发局部黏膜刺激或苦味不适。剂型设计与使用规范需采用易溶崩解的片剂或膜剂,患者需将药物置于舌下静待溶解,避免吞咽或饮水,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阴道给药局部治疗优势直接作用于生殖系统,用于阴道炎、激素替代治疗或避孕(如孕酮栓剂),药物浓度高且全身副作用少,尤其适合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剂型多样性包括栓剂、软膏、泡腾片及阴道环等,需根据病情选择;使用前需清洁双手,仰卧位置入药物以延长停留时间,避免性交或冲洗影响疗效。患者依从性挑战部分患者因操作不便或心理抵触导致用药中断,需加强宣教;长期使用可能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需监测感染风险。鼻腔给药跨膜吸收与脑靶向潜力鼻腔黏膜表面积大、血流丰富,药物可经嗅神经通路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